最新的毛片基地免费,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电影,中天堂国产日韩欧美,中国国产aa一级毛片,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成人不卡在线

電子設備、攝像頭的校準方法及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216285閱讀:1025來源:國知局
電子設備、攝像頭的校準方法及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與流程

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攝像設備領域,特別涉及電子設備、攝像頭的校準方法及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



背景技術:

攝像頭又稱為電腦相機、電腦眼、電子眼等,是一種視頻輸入設備,被廣泛的運用于視頻會議,遠程醫(yī)療及實時監(jiān)控等方面?,F(xiàn)在運用非常廣泛的攝像頭,其對焦原理有激光對焦:利用紅外線去探測距離,根據(jù)紅外線返回的光子速度和數(shù)量得到被拍攝物體的距離,從而將鏡頭推到對應的位置上,但是由于激光對焦的位置還有距離限制,一般只能針對畫面中心以及50cm以內的物體有效。還有運用相位對焦:圖像傳感中有一些感光像素點被做過處理,會遮擋左邊或者右邊的感光面,這樣,類似于左右眼原理,可以得到一個相位差,根據(jù)該相位差,可以知道要拍攝物體的距離,從而將鏡頭推到對應的位置上去?,F(xiàn)有技術中存在一種攝像頭對焦馬達,通過對焦馬達使攝像頭的四個驅動模塊協(xié)同作動,把鏡頭推到能進行對焦的位置上。

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問題:現(xiàn)有技術中攝像頭對焦需要四個驅動模組的協(xié)同作用,這樣的攝像頭結構復雜容易故障,且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子設備、攝像頭的校準方法及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使得只擁有三個不在同一直線上的驅動模塊的攝像頭也能完成對焦。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包括:判斷攝像頭的像平面與感光平面是否重合;若像平面與感光平面不重合,通過三個驅動模組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直至像平面與感光平面重合;在像平面與感光單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時,計算出攝像頭的物平面與所述像平面之間夾角β的正切值,作為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還提供了一種攝像頭的校準方法,包括:在攝像頭對焦過程中,獲取攝像頭的當前像距;獲取根據(jù)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得到的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

根據(jù)校準參數(shù)與當前像距調整攝像頭的鏡面模組的位置。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還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應用于攝像頭的校準方法,電子設備包括:控制器與攝像頭,且攝像頭包括鏡頭模組與三個驅動模組;三個驅動模組分別電性連接于控制器,三個驅動模組分別機械連接于鏡頭模組且不在同一直線上;控制器用于在攝像頭對焦過程中,獲取攝像頭的當前像距,并獲取根據(jù)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得到的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控制器還用于根據(jù)校準參數(shù)與當前像距調整攝像頭的鏡面模組的位置。

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而言,提供了一種新的具體的校準參數(shù)獲取方法,首先判斷攝像頭的像平面與感光平面是否重合,若不重合則利用三個驅動模組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直至像平面與感光平面重合,在像平面與感光單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時,計算出攝像頭的物平面與像平面之間夾角β的正切值,這個正切值可作為校準參數(shù),利用這個校準參數(shù)可使得只擁有三個不在同一直線上的驅動模塊的攝像頭也能完成對焦。

另外,根據(jù)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通過三個驅動模組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具體包括:對三個驅動模組進行分組,并根據(jù)分組方式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其中,在調節(jié)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時,保持鏡頭模組的光學中心所在的位置不變。這種為獲取校準參數(shù)而調整鏡頭位置的方法相比于每個驅動模組單獨調整以調整鏡頭位置的方法,能使攝像頭更簡單方便以及精確地找到滿足像平面與感光平面重合的鏡頭位置。

另外,根據(jù)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其中攝像頭的三個驅動模組中的一個驅動模組位于另外兩個驅動模組的連線的中垂線上;對三個驅動模組進行分組,并根據(jù)分組方式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具體包括:

將位于鏡頭模組第一側的驅動模組作為第一組,且將位于鏡頭模組第二側的驅動模組作為第二組,控制第一組驅動模組與第二組驅動模組朝向兩個相反方向作動,以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

將位于鏡頭模組第三側的驅動模組作為第三組,且將位于鏡頭模組第四側的驅動模組作為第四組,控制第三組驅動模組與第四組驅動模組朝向兩個相反方向作動,以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

其中,第一側與第二側為鏡頭模組的兩個相對側,第三側與第四側為鏡頭模組的另外兩個相對側。

本實施提供的這種攝像頭的驅動模組的設置方式以及分組調整的方法,使獲取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變得便于計算且便于實現(xiàn)。

另外,根據(jù)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攝像頭的三個驅動模組分別為第一驅動模組、第二驅動模組以及第三驅動模組,且第三驅動模組位于第一驅動模組與第二驅動模組的連線的中垂線上;

對三個驅動模組進行分組,并根據(jù)分組方式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具體包括:

將第一驅動模組與第二驅動模組分為一組且將第三驅動模組分為另一組,控制第一驅動模組與第二驅動模組朝向兩個相反方向作動,以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

控制第三驅動模組調整作動,以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

本實施提供的這種對攝像頭的驅動模組的設置方式以及分組調整的方法,使獲取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變得便于計算且便于實現(xiàn)。

另外,判斷攝像頭的像平面與感光平面是否重合,具體為:通過判斷攝像頭的像平面的中心與四周的清晰度是否一致來判斷像平面與感光單元所在的平面是否重合。這種判定像平面與感光平面是否重合的方法只需測量像平面中心與四周的清晰度再進行判斷,這種方法具體且直觀,容易實現(xiàn)且有效。

另外,根據(jù)攝像頭的校準方法,各驅動模塊的驅動參數(shù)的計算方式為:

△h/2=(tanβw(v-f))/2v;其中,v為所述當前像距、f為所述攝像頭的焦距、w為所述攝像頭的感光單元的寬度、△h/2為各驅動模塊移動的距離,作為各所述驅動模塊的驅動參數(shù)。這條公式直觀的表現(xiàn)了驅動參數(shù)與當前像距以及作為校準參數(shù)的物平面與像平面之間夾角β的正切值的關系,當?shù)玫疆斍跋窬嗯c校準參數(shù)后,利用此公式可簡單便捷地得到對焦時各驅動模塊的驅動參數(shù)。

附圖說明

一個或多個實施例通過與之對應的附圖中的圖片進行示例性說明,這些示例性說明并不構成對實施例的限定,附圖中具有相同參考數(shù)字標號的元件表示為類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別申明,附圖中的圖不構成比例限制。

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一種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的流程圖;

圖2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三個驅動模組的排列方式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三個驅動模組的另一種排列方式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一種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的流程圖;

圖5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攝像頭的鏡面、像平面、物平面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一種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的流程圖;

圖7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攝像頭的校準方法的流程圖;

圖8是本發(fā)明第五實施方式的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闡述。然而,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本發(fā)明各實施方式中,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請而提出了許多技術細節(jié)。但是,即使沒有這些技術細節(jié)和基于以下各實施方式的種種變化和修改,也可以實現(xiàn)本申請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一種攝像頭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其中攝像頭包括鏡頭模組與三個驅動模塊,且三個驅動模塊不在同一直線上。具體流程如圖1示。

步驟s101是判斷攝像頭的像平面與感光平面是否重合,如果是則執(zhí)行步驟s103,如果不是則執(zhí)行步驟s102。

具體的說,本實施例中通過判斷攝像頭的像平面的中心與四周的清晰度是否一致來判斷像平面與感光單元所在的平面是否重合。若像平面的中心與四周的清晰度一致,則可判定像平面與感光單元所在的平面重合,說明鏡頭平面與感光平面垂直,不需要對鏡頭模組的位置進行調整;反之,則說明鏡頭平面與感光平面不垂直,需要對鏡頭模組的位置進行調整。

步驟s102是通過三個驅動模組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直至像平面與感光平面重合。

具體的說,校準參數(shù)需要在攝像頭對焦時才能獲取,攝像頭對焦時像平面與感光平面重合,所以需要過三個驅動模組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讓像平面與感光平面重合。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中可采用把鏡頭模組進行分組,并根據(jù)分組方式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且保持鏡頭模組的光學中心所在的位置不變的做法調整鏡頭的位置,這種方法相比于每個驅動模組單獨作動調整鏡頭位置的方法,能使攝像頭更簡單方便地找到滿足對焦條件的鏡頭位置。

步驟s103是計算出攝像頭的物平面與所述像平面之間夾角β的正切值,作為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

具體的說,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可以為攝像頭的物平面與所述像平面之間夾角β的正切值,但不僅限于此,獲取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是得到攝像頭對焦時驅動模塊的驅動參數(shù)的重要步驟,而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可由攝像頭生產廠家設定也可以運用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由用戶使用攝像設備后,由攝像設備自行所計算得到。

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能獲取包括鏡頭模組與三個驅動模塊的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利用所得的校準參數(shù)使得只擁有三個不在同一直線上的驅動模塊的攝像頭也能完成對焦。

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一種應用于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其中攝像頭包括鏡頭模組與三個驅動模塊,三個驅動模組分別為a驅動模組、b驅動模組、c驅動模組,且驅動模組a位于另外兩個驅動模組的連線的中垂線上,如圖2、圖3所示。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區(qū)別之處在于:在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步驟s202是對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步驟s102的做法做了進一步的細化的做法,其流程圖為圖4所示,包括:

步驟s201與本申請第一實施方式的步驟s101相同,都是判斷攝像頭的像平面與感光平面是否重合,如果是則執(zhí)行步驟s203,如果不是則執(zhí)行步驟s202。

其中,步驟s202包括子步驟s2021與子步驟s2022:

子步驟s2021是把鏡頭模組的兩個相對側設置為第一側、第二側,將位于鏡頭模組第一側的驅動模組作為第一組,且將位于鏡頭模組第二側的驅動模組作為第二組,控制第一組驅動模組與第二組驅動模組朝向兩個相反方向作動,以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

子步驟s2022是把攝像頭的另外兩個相對側設置為第三側、第四側。將位于鏡頭模組第三側的驅動模組作為第三組,且將位于鏡頭模組第四側的驅動模組作為第四組,控制第三組驅動模組與第四組驅動模組朝向兩個相反方向作動,以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

本實施例中,請參考圖2,三個驅動模組中驅動模組a位于驅動模組b與驅動模組c的中垂線上。位于第一側的第一組包括驅動模組a和c,位于第二側的第二組包括驅動模組b,位于第三側的第三組包括驅動模組a和b,位于第四側的第四組包括驅動模組c。

具體的說,按上述方法對攝像頭鏡頭模組分組,并通過控制驅動模塊作動來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同時,在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的過程中,保持鏡頭模組的光學中心所在的位置不變。其中,在控制第一組驅動模組與第二組驅動模組朝向兩個相反方向作動時,第一組的兩個驅動模組和第二組的兩個驅動模組移動的距離相等且方向相反;同理,在控制第三組驅動模組與第四組驅動模組朝向兩個相反方向作動時,第三組的兩個驅動模組和第四組的兩個驅動模組移動的距離相等且方向相反。這兩組驅動模組的做動使鏡頭模組能完成2個軸方向的偏轉調整,2個方向的偏轉調整互不干涉,便于實現(xiàn)讓鏡頭模組到達滿足攝像頭對焦的位置上,便于計算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

本實施例的步驟只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其中一種做法,步驟s2021與步驟s2022的順序可以任意交換,不做限制。

步驟s203:像平面與感光單元所在的平面重合時,計算出攝像頭的物平面與像平面之間夾角β的正切值。

本實施例中,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為攝像頭的物平面與像平面之間夾角β的正切值;但不僅限于此,當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為攝像頭的物平面與像平面之間夾角β的正切值時,計算公式為tanβ=(v0f/(v0-f)+v0)/(v0*△h0/w-w/2);其中,v0為像距、f為攝像頭的焦距、w為攝像頭的感光單元的寬度、△h0為一組驅動模組中的驅動模塊移動的總距離,tanβ即為校準參數(shù)值。其計算公式推導過程如下:

如圖5的攝像頭的鏡面、像平面、物平面的位置關系示意圖所示,圖中u為物距,v為像距、w為攝像頭的感光單元的寬度、△h為圖中鏡平面的左邊的和右邊的驅動模組的移動距離的差值。圖中鏡平面與像平面夾角為α,物平面與像平面夾角為β,已知凸透鏡成像原理,為1/u+1/v=1/f,變換得u=vf/(v–f),f為攝像頭的焦距,此為公式(1)。

由圖5所示及三角函數(shù),可得鏡平面與像平面夾角α的正切值計算公式為:

tanα=△h/w,此為公式(2)。

由圖5所示及三角函數(shù),可得鏡平面與像平面夾角β的正切值計算公式為:

tanβ=(u+v)/(v*tanα–w/2),此為公式(3)。

把公式(1)、(2)代入公式(3),可得tanβ=(vf/(v–f)+v)/(v*△h/w–w/2),此公式即為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校準參數(shù)的計算方法。

按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步驟s202的方法,對攝像頭鏡頭模組分組和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得到的攝像頭物平面與像平面夾角的正切值有兩個,分別為第一正切值和第二正切值;第一正切值為攝像頭物平面與像平面夾角β在第一側的中點與第二側的中點的連線所在直線上的映射;第二正切值為夾角β在第三側的中點與第四側的中點的連線所在直線上的映射。這兩個正切值皆滿足上面所述的得到攝像頭物平面與像平面夾角的正切值的公式,皆為校準參數(shù)。其中,校準參數(shù)計算出來后可以被儲存在電子設備內。

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也可作用于攝像頭的三個驅動模塊的其中一個不在另兩個連線的中垂線上的情況,原理類似;區(qū)別在于,當三個驅動模塊的其中一個不在另兩個連線的中垂線上時,利用其中第一組驅動模塊或第二組驅動模塊的驅動參數(shù)計算其第一正切值時,需要考慮第一正切值在第三側的中點與第四側的中點的連線的分量(當三個驅動模塊的其中一個不在另兩個連線的中垂線上時會對夾角β的正切值產生影響),即會加入角度運算(即夾角β的映射在第一側的中點與第二側的中點的連線或者第三側的中點與第四側的中點的連線處的分量)。

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涉及一種攝像頭的校準方法,其中三個驅動模組分別為驅動模組a、驅動模組b以及驅動模組c,且驅動模組a位于驅動模組b與驅動模組c的連線的中垂線上。請參考圖2、圖3,第三實施方式與第二實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區(qū)別之處在于:第三實施例所述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中,對三個驅動模塊的分組方式與第二實施方式的分組方式不同。

第三實施例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的流程圖如圖6所示,如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步驟大致相同,步驟301與步驟201類似,此處不再贅述;區(qū)別之處在于,步驟302的具體實現(xiàn)方式不同,第三實施例中的具體分組及調整方式包括:

其中,步驟s302包括子步驟s3021與子步驟s3022:

子步驟s3021是將第一驅動模組與第二驅動模組分為第五組且將第三驅動模組分為第六組,控制第一驅動模組與第二驅動模組朝向兩個相反方向作動,以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

子步驟s3032是控制第三驅動模組調整作動,以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

本實施例中,請參考圖2、圖3,第五組的兩個驅動模組為b和c,第六組的驅動模組為a。

具體的說,按上述方法對攝像頭鏡頭模組分組,并通過控制個驅動模塊作動來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同時,在調整鏡頭模組的位置的過程中,保持鏡頭模組的光學中心所在的位置不變。其中,第六組內的兩個模組作動的距離是相等的且方向是相反的;其中一組的驅動模組的作動不會影響另一組的驅動模組的作動。

本實施例的步驟只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其中一種做法,步驟s3021與步驟s3022的順序可以任意交換,不做限制。

本實施例中,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為攝像頭的物平面與像平面之間夾角β的正切值,且有兩個,分別為第三正切值和第四正切值;第三正切值為夾角β在第一驅動模組與第二驅動模組的連線所在直線上的映射;第四正切值為夾角β在連線的垂直平分線上的映射。第三正切值和第四正切值均可由第二實施方式中所推導出的公式tanβ=(vf/(v-f)+v)/(v*△h/w-w/2)得到,這里不再進行贅述。

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涉及一種攝像頭的校準方法,具體流程圖如圖7所示,包括:

步驟s401是在攝像頭對焦過程中,獲取攝像頭的當前像距;

具體的說,攝像頭的校準可以在攝像頭對焦中同步進行,也可以在對焦后再進行,而電子設備的處理器可以根據(jù)對焦過程中驅動模組的移動距離或者控制參數(shù)來計算得到當前像距。攝像頭的當前像距將用于對攝像頭的校準中。

步驟s402是獲取根據(jù)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得到的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

具體的說,攝像頭可以根據(jù)自身的結構以及本發(fā)明第一實施、第二實施方式以及第三實施方式中的方法,選擇其中一個實施方式,執(zhí)行實施方式中的步驟,獲得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生產廠家可以運用本發(fā)明第一實施、第二實施方式以及第三實施方式中的方法得到校準參數(shù)后,在攝像頭中預設校準參數(shù)。也可以由用戶第一次使用電子設備時,由電子設備運用本發(fā)明第一實施、第二實施方式以及第三實施方式中的方法得到校準參數(shù)后,運用此校準參數(shù)進行攝像頭的校準。

步驟s403是根據(jù)校準參數(shù)與當前像距調整攝像頭的鏡面模組的位置。

具體的說,攝像頭將根據(jù)校準參數(shù)與當前像距計算各驅動模塊的驅動參數(shù);再根據(jù)各驅動模塊的驅動參數(shù)控制各驅動模塊作動,以調整鏡面模組的位置。而驅動參數(shù)決定著攝像頭能否進行校準(即準確對焦),這是因為驅動參數(shù)是通過影響驅動模組的運行進而影響鏡頭的位置以及物平面與像平面的夾角,而鏡頭的位置以及物平面與像平面的夾角決定著攝像頭能否進行準確對焦。利用校準參數(shù)與當前像距計算出各驅動模塊的驅動參數(shù)的計算公式為:

△h/2=(tanβw(v-f))/2v;

其中,v為當前像距、f為攝像頭的焦距、w為攝像頭的感光單元的寬度、△h/2為各驅動模塊移動的距離,作為各驅動模塊的驅動參數(shù)。其導出過程如下所示:

如圖5所示為攝像頭的鏡平面、像平面、物平面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圖中u為物距,v為像距、w為攝像頭的感光單元的寬度、△h為圖中鏡平面的左邊的和右邊的驅動模組的移動距離的差值,α為鏡平面與像平面夾角,β為物平面與像平面夾角。

根據(jù)凸透鏡成像原理公式1/u+1/v=1/f,計算可得u=vf/(v-f),記作公式(1);其中f為攝像頭的焦距。

圖中鏡平面、物平面、像平面交于一點,此為平面焦點,圖中w線段的中點為鏡頭中心,根據(jù)三角函數(shù),鏡頭中心與平面焦點距離l為:l=(u+v)/tanβ,此為公式(2)。

圖中鏡平面與像平面夾角α的正切值可表示為,tanα=v/l=(v+△h/2)/(l+w/2),記作公式(3),把公式(1)公式(2)代入公式(3)并進行變換,即可得:△h/2=(tanβw(v-f))/2v,△h/2表示驅動模組需要在原移動基礎上的偏移距離。

在3個驅動模塊中,朝向相反方向移動的兩個驅動模組的驅動參數(shù)可以由同一個△h/2,即朝向相反方向移動的兩個驅動模組的偏移距離相等,方向相反;同理,可以根據(jù)與剩下的驅動模組偏移距離相等,方向相反的驅動模組的驅動參數(shù)計算出剩下的驅動模組的驅動參數(shù)。

對于每一個驅動模組,其偏移距離與驅動參數(shù)具有對應的關系,因此,可以根據(jù)驅動模組的偏移距離計算出驅動參數(shù),其具體計算方式屬于本領域已知技術,此處不再贅述。本實施例把△h/2作為驅動參數(shù)。

上面各種方法的步驟劃分,只是為了描述清楚,實現(xiàn)時可以合并為一個步驟或者對某些步驟進行拆分,分解為多個步驟,只要包括相同的邏輯關系,都在本專利的保護范圍內;對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無關緊要的修改或者引入無關緊要的設計,但不改變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設計都在該專利的保護范圍內。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xiàn)上述實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驟是可以通過程序來指令相關的硬件來完成,該程序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個設備(可以是單片機,芯片等)或處理器(processor)執(zhí)行本申請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盤、移動硬盤、只讀存儲器(rom,read-only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盤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

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方式涉及一種電子設備,如圖8所示,電子設備1包括:控制器11與攝像頭12,且攝像頭包括鏡頭模組121與三個驅動模組122;三個驅動模組122分別電性連接于控制器11,三個驅動模組122分別機械連接于鏡頭模組121且不在同一直線上;三個驅動模組122中的一個驅動模組位于另外兩個驅動模組的連線的中垂線上。其攝像頭驅動模組的排列方式如圖2、圖3所示。

控制器11用于在攝像頭對焦過程中,獲取攝像頭的當前像距和獲取根據(jù)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的獲取方法得到的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

控制器11在得到當前像距和攝像頭的校準參數(shù)后,根據(jù)校準參數(shù)與當前像距調整攝像頭的鏡面模組121的位置以使攝像頭12對焦;

三個驅動模組122用于接收到控制器11信號后調整攝像頭鏡頭模組121位置以使攝像頭12對焦。

不難發(fā)現(xiàn),本實施方式為與第一至第四實施方式中任一實施例相對應的裝置實施例,本實施方式可與第一至第四實施方式中任一實施例互相配合實施。第一至第四實施方式中任一實施例中提到的相關技術細節(jié)在本實施方式中依然有效,為了減少重復,這里不再贅述。相應地,本實施方式中提到的相關技術細節(jié)也可應用在第四實施方式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塊均為邏輯模塊,在實際應用中,一個邏輯單元可以是一個物理單元,也可以是一個物理單元的一部分,還可以以多個物理單元的組合實現(xiàn)。此外,為了突出本發(fā)明的創(chuàng)新部分,本實施方式中并沒有將與解決本發(fā)明所提出的技術問題關系不太密切的單元引入,但這并不表明本實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單元。

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述各實施方式是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jié)上對其作各種改變,而不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