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yè)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打瓜集條機。
背景技術:
近幾年,隨著新疆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打瓜作為特色經濟作物,因具有清熱去火、止渴利尿,打瓜籽富含鈣、磷、鐵、鋅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炒熟食用有補氣、宜氣之功效,且有提神補腦的作用。因此,全世界有五成以上的人喜歡食用,打瓜籽成品在國內外深受歡迎,國際市場需求猛增,市場較為廣闊。加之打瓜種植投入成本低,對耕種土壤條件要求不高、耐旱,農戶的種植效益顯著,打瓜籽的價格穩(wěn)中有升,打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近年來,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使內蒙、甘肅等地的種植面積減少,使打瓜的種植面積轉向我區(qū),主要集中在新疆北疆地區(qū),全疆打瓜種植面積約600萬畝,其中塔額盆地及附近兵團種植打瓜在1/3以上。
打瓜收獲時節(jié),正值其他秋作物收獲時期,與其他秋作物搶農時,爭勞力,勞動強度較大。打瓜收獲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種植打瓜的積極性,制約著新疆特色經濟作物的發(fā)展。目前我區(qū)打瓜收獲時,主要靠人工集堆、集條,再由打瓜收獲機撿拾脫籽,勞動強度較大,生產率低?,F(xiàn)有技術中有一種“打瓜收獲機”,專利號:200620022892.6,其結構是:在機架上安裝著壓藤器、擋板、接瓜桶、叉瓜器和螺旋輸送器。可以用機械化代替人工采摘打瓜。其結構復雜,可靠性差,其機械結構僅適用于平坦土地上種植打瓜的收獲作業(yè),在高低不平的土地種植的打瓜收獲作業(yè),適應性差,使用效果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適應現(xiàn)實需要,提供一種工作可靠、集條效率高的打瓜集條機。
為了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設計一種打瓜集條機,包括拖拉機、設置在拖拉機后的后懸掛架和拖拉機動力輸出軸,還包括集條輥和動力傳動系統(tǒng),所述拖拉機兩側設置有集條輥,且兩側的集條輥呈“Λ”形布置,所述動力傳動系統(tǒng)設置在拖拉機動力輸出軸與集條輥之間,所述集條輥向外側旋轉,實現(xiàn)對打瓜的集條作業(yè)。
優(yōu)選的,還包括連接拖拉機和集條輥之間的機架裝置,所述機架裝置包括拖拉機前機架、前懸掛架、液壓缸、液壓缸Ⅱ、集條輥梁、帶座軸承、后機架梁、內機架桿和后機架板,所述拖拉機前端設置有拖拉機前機架,所述拖拉機前機架的前方上下滑動連接有前懸掛架,且所述拖拉機前機架和前懸掛架之間還設置有液壓缸Ⅱ,所述集條輥梁的前端與前懸掛架鉸接,所述后懸掛架上連接有后機架梁,所述后機架梁內設置有可相對滑動的內機架桿,且所述后機架梁和內機架桿還通過液壓缸連接,所述內機架桿外端與集條輥梁的后端鉸接,所述后機架板設置在后機架梁上。
優(yōu)選的,所述集條輥通過帶座軸承安裝在集條輥梁上。
優(yōu)選的,所述動力傳動系統(tǒng)包括總減速器、聯(lián)軸器和分支減速器,所述總減速器安裝在后機架板上,所述總減速器的動力輸入端與拖拉機動力輸出軸連接,所述總減速器的動力輸出端通過聯(lián)軸器與分支減速器的動力輸入端連接,所述分支減速器設置在集條輥梁的尾部,所述減速器的動力輸出端與集條輥連接。
優(yōu)選的,還包括分瓜板,所述分瓜板設置在集條輥梁的前端。
優(yōu)選的,所述拖拉機兩側的集條輥之間的夾角為30°~70°。
優(yōu)選的,所述集條輥的截面形狀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或正六邊形的一種。
優(yōu)選的,所述集條輥包括滾筒和圓管,所述滾筒外壁圓周等分設置有至少3個圓管。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一種打瓜集條機與拖拉機配套使用,結構設計合理,設置在拖拉機兩側的集條輥同時工作,工作效率高,集條效果好;通過設置仿形輪使得集條輥與地面高度始終保持一致,適應性好,故障率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總體結構的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總體結構的正視圖;
圖3為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集條輥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分瓜板;2、集條輥梁;3、前懸掛架;4、拖拉機前機架;5、拖拉機;6、后懸掛架;7、后機架梁;8、內機架桿;9、分支減速器;10、聯(lián)軸器;11、液壓缸;12、后機架板;13、拖拉機動力輸出軸;14、總減速器,15、前仿形輪;16、后仿形輪;17、液壓缸Ⅱ;18、帶座軸承;19、集條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一種打瓜集條機,參見圖1-3;包括拖拉機5、設置在拖拉機5后的后懸掛架6和拖拉機動力輸出軸13,還包括集條輥19和動力傳動系統(tǒng),所述拖拉機5兩側設置有集條輥19,且兩側的集條輥19呈“Λ”形布置,所述動力傳動系統(tǒng)設置在拖拉機動力輸出軸13與集條輥19之間,所述集條輥19向外側旋轉,實現(xiàn)對打瓜的集條作業(yè)。
還包括連接拖拉機5和集條輥19之間的機架裝置,所述機架裝置包括拖拉機前機架4、前懸掛架3、液壓缸11、液壓缸Ⅱ17、集條輥梁2、帶座軸承18、后機架梁7、內機架桿8和后機架板12,所述拖拉機5前端設置有拖拉機前機架4,所述拖拉機前機架4的前方上下滑動連接有前懸掛架3,且所述拖拉機前機架4和前懸掛架3之間還設置有液壓缸Ⅱ17,所述集條輥梁2的前端與前懸掛架3鉸接,所述后懸掛架6上連接有后機架梁7,所述后機架梁7內設置有可相對滑動的內機架桿8,且所述后機架梁7和內機架桿8還通過液壓缸11連接,所述內機架桿8外端與集條輥梁2的后端鉸接,所述后機架板12設置在后機架梁7上。
所述集條輥19通過帶座軸承18安裝在集條輥梁2上。
所述動力傳動系統(tǒng)包括總減速器14、聯(lián)軸器10和分支減速器9,所述總減速器14安裝在后機架板12上,所述總減速器14的動力輸入端與拖拉機動力輸出軸13連接,所述總減速器14的動力輸出端通過聯(lián)軸器10與分支減速器9的動力輸入端連接,所述分支減速器9設置在集條輥梁2的尾部,所述分支減速器9的動力輸出端與集條輥19連接。
還包括分瓜板1,所述分瓜板1設置在集條輥梁2的前端。
所述拖拉機5兩側的集條輥19之間的夾角為30°~70°。
工作時,拖拉機5上的液壓泵給液壓缸11、液壓缸Ⅱ17提供液壓能,使用者能夠通過控制液壓缸11調節(jié)拖拉機5兩側集條輥19之間的夾角,適應不同工作需求,通過控制液壓缸Ⅱ17和拖拉機后懸掛架6來調節(jié)整個集條裝置的升降,拖拉機動力輸出軸13經過總減速器14將動力分配給聯(lián)軸器10,從而傳遞給分支減速器9,帶動集條輥19向外側旋轉,同時拖拉機5兩側的集條輥19呈“Λ”形布置,完成對打瓜的集條作業(yè)。
實施例2:參見圖3,所述集條輥19通過帶座軸承18安裝在集條輥梁2上,所述集條輥19的截面形狀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或正六邊形的一種。
實施例3:參見圖4-5,所述集條輥19通過帶座軸承18安裝在集條輥梁2上,所述集條輥19包括滾筒191和圓管192,所述滾筒191外壁圓周等分設置有至少3個圓管192。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公布的是較佳的實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極易根據上述實施例,領會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變化,但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