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踝關節(jié)牽引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踝關節(jié)牽引器,包括腳掌面、牽拉桿、小腿附著面、固定帶,所述的腳掌面在跟部與小腿附著面連接;所述的腳掌面的兩側各連接有一根牽拉桿,兩根牽拉桿的另一端分別與小腿附著面中部或中下部的兩側相連。本實用新型可減輕徒手牽拉訓練的運動量,規(guī)范訓練,并利于家庭康復訓練,堅持訓練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本實用新型適用于腦部疾病、腦出血、脊髓受損、踝足損傷等引起的踝關節(jié)攣縮、功能性障礙等疾病的康復訓練、保護和治療。
【專利說明】—種踝關節(jié)牽引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y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踝關節(jié)牽引器,適用于臥位重癥患者踝關節(jié)攣縮的康復,保護及治療踝關節(jié)功能性障礙。
【背景技術】
[0002]踝關節(jié)是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jié)面與距骨滑車構成,是人體行走時的重要承重關節(jié)。踝關節(jié)攣縮是腦、脊髓病變、關節(jié)損傷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表現(xiàn)為足內(nèi)翻、足外翻及足下垂畸形等,致使患者行動不便或不能行動,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隨著現(xiàn)代化程度的加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加快,社會老齡化等,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踝關節(jié)功能障礙疾病逐漸增多。
[0003]目前治療方法主要采取徒手持續(xù)牽拉訓練、站立架站立訓練、踝足矯形器等。徒手牽拉訓練對康復治療師的要求比較高,力度、時間及強度不易控制。站立架不能滿足重癥及不易站立患者的早期治療,這與康復介入時機要早的理念相違背,勢必影響治療效果。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踝關節(jié)牽引器,用于踝關節(jié)功能障礙的康復,易于操作訓練,保護及治療踝關節(jié)功能障礙、跟腱攣縮、足內(nèi)翻等,對臥位重癥患者的踝關節(jié)攣縮也有好的效果。
[000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踝關節(jié)牽引器,包括腳掌面、牽拉桿、小腿附著面、固定帶,所述的腳掌面在足跟部與小腿附著面連接;所述的腳掌面的兩側各連接有一根牽拉桿,兩根牽拉桿的另一端分別與小腿附著面中部或中下部的兩側相連。
[0006]所述牽拉桿包括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和管狀螺母;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的形狀和結構一樣,包括尾空和限位螺母,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分別通過其上的尾空安裝于腳掌面或小腿附著面上;所述的管狀螺母兩端的內(nèi)壁設有方向相反的螺紋,通過該螺紋分別與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配合連接。所述的腳掌面和小腿附著面由高溫塑形材料在患者肢體上取模后一次制成。
[0007]所述的腳掌面和小腿附著面留空的兩側設有固定帶。
[0008]所述的腳掌面和小腿附著面內(nèi)部襯墊有易吸汗透氣的材料。
[0009]所述的腳掌面和小腿附著面上開有透氣孔。
[0010]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踝關節(jié)牽引器,采用將腳掌面與小腿附著面用牽拉桿固定,使用時,可將腳穿入牽引器里,用固定帶將小腿及腳踝綁定,調節(jié)牽拉桿上的管狀螺母至合適長度并固定,即可進行牽引恢復訓練。本實用新型的牽引器,可以按照患者足及小腿的大小進行取模制作,
[001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踝關節(jié)牽引器,通過獨特的結構設計,利用兩個牽拉桿與腳掌面及小腿固定面所接觸的四個點形成一個四邊形,對該四邊形進行調節(jié),可以對患者的足內(nèi)翻進行矯正,將腳穿入踝關節(jié)牽引器,將腳掌面放平,調節(jié)牽拉桿到適宜位置后固定,站立、緩慢行走訓練。在側面方向,牽拉桿與小腿附著面、腳掌面形成一個三角形,通過調節(jié)牽拉桿長度并固定后,形成穩(wěn)定的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進行足下垂及跟腱攣縮的矯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牽引桿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踝關節(jié)牽引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中各部分名稱及序號如下:
[0015]1-螺栓尾孔,2-管狀螺母,3-限位螺母,4-螺栓,5-牽拉桿,6_腳掌面,7_小腿附著面,8-固定帶,9-透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
[0017]如圖1所示,踝關節(jié)牽引器包括腳掌面1、牽拉桿2、小腿附著面3、固定帶4,所述的腳掌面I在跟部與小腿附著面3連接;所述的腳掌面I的兩側各連接有一根牽拉桿2,兩根牽拉桿2的另一端分別與小腿附著面3中部或中下部的兩側相連。
[0018]所述的腳掌面1、小腿附著面3由高溫熱塑材料按患者足及小腿大小取模一次制成。
[0019]所述的小腿附著面3留空的兩側設有固定帶4。
[0020]所述的小腿附著面3上開有透氣孔5。
[0021]所述的腳掌面I和小腿附著面內(nèi)3部襯墊有易吸汗透氣的材料。
[0022]如圖2所示牽拉桿2包括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21和管狀螺母22 ;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21的形狀和結構一樣,包括尾空23和限位螺母24,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21分別通過其上的尾空I安裝于腳掌面6或小腿附著面7上;所述的管狀螺母22兩端的內(nèi)壁設有方向相反的螺紋,通過該螺紋分別與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21配合連接。
[0023]本實用新型的治療過程是這樣的:
[0024]1、利用兩個牽拉桿2與腳掌面I及小腿固定面3所接觸的四個點形成一個四邊形,對該四邊形進行調節(jié),可以對患者的足內(nèi)翻進行矯正,將腳穿入踝關節(jié)牽引器,將腳掌面I放平,調節(jié)牽拉桿2到適宜位置后固定,站立、緩慢行走訓練。
[0025]2、在側面方向,牽拉桿2與小腿附著面3、腳掌面I形成一個三角形,通過調節(jié)牽拉桿2長度并固定后,形成穩(wěn)定的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對踝關節(jié)進行足下垂及跟腱攣縮的矯正。
[0026]實施例2
[0027]部分臨床治療案例
[0028]1、趙某,男,24歲,廣西柳州市人,腦血管畸形出血術后2年,癥狀跟腱攣縮,雙足下垂、內(nèi)翻,不能站立;經(jīng)本實用新型施治,治療40天后,跟腱攣縮及內(nèi)翻明顯好轉,可以佩戴常規(guī)踝足矯形器站立。
[0029]2、侯某,女,21歲,廣西柳州市人,一氧化碳中毒遲發(fā)性腦病2月,癥狀跟腱攣縮,足下垂、內(nèi)翻,不能站立;經(jīng)本實用新型施治,治療25天后跟腱攣縮緩解,足下垂改善明顯,獨立步行出院。
【權利要求】
1.一種踝關節(jié)牽引器,包括腳掌面(I)、牽拉桿(2)、小腿附著面(3)、固定帶(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腳掌面(I)在跟部與小腿附著面(3)連接;所述的腳掌面(I)的兩側各連接有一根牽拉桿(2),兩根牽拉桿(2)的另一端分別與小腿附著面(3)中部或中下部的兩側相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踝關節(jié)牽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牽拉桿(2)包括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21)和管狀螺母(22);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21)的形狀和結構一樣,包括尾空(23)和限位螺母(24),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21)分別通過其上的尾空(I)安裝于腳掌面(6)或小腿附著面(7)上;所述的管狀螺母(22)兩端的內(nèi)壁設有方向相反的螺紋,通過該螺紋分別與上下兩個部分的螺栓(21)配合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踝關節(jié)牽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腳掌面(I)、小腿附著面(3)由高溫熱塑材料按患者足及小腿大小取模一次制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踝關節(jié)牽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腳掌面(I)和小腿附著面(3)的內(nèi)部襯墊有易吸汗透氣的材料。
5.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種踝關節(jié)牽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腿附著面(3)留空的兩側設有固定帶(4)。
6.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種踝關節(jié)牽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腿附著面(3)上開有透氣孔(5)。
【文檔編號】A61H1/02GK203694015SQ201320803755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10日
【發(fā)明者】王金宇, 吳玉芬, 陳梅, 劉國成, 安紅偉 申請人:柳州市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