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合成纖維加工技術中的助劑制造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新型化纖紡絲用 潤滑油劑。
【背景技術】
[0002] 合成纖維沒有天然纖維表面特殊的粘附性,為保證合成纖維能夠順利進行紡絲, 改善纖維性能和絲的性能,紡絲過程中必須使用油劑,以減少和釋放紡絲過程中產(chǎn)生的靜 電、控制絲束間的抱合力、防止磨損,賦予纖維良好的集束性、平滑性和分纖性,從而使紡絲 順利進行同時紡出的纖維能滿足后續(xù)工序以及制造加工的需求。
[0003] 現(xiàn)有的化纖用油劑主要由平滑劑、集束劑、抗靜電劑、乳化劑以及平衡調(diào)節(jié)劑等組 成。由于其構成組分的差異,在紡絲過程中易出現(xiàn)毛絲、斷頭等現(xiàn)象,導致卷繞成型差、優(yōu)等 品率低、腐蝕現(xiàn)象嚴重,難以適應紡絲工藝的需求。在配制油劑過程中,單靠一種表面活性 劑也很難適應各方面的要求,必須將不同類型的表面活性劑復配在一起,發(fā)揮協(xié)調(diào)效應。另 外,油劑使用過程中,由于一般油劑揮發(fā)量大,紡絲車間煙霧產(chǎn)量也較大,影響工人的工作 環(huán)境和身體健康。因此,開發(fā)新型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迫在眉睫。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性能穩(wěn)定、可紡性好,能滿足不同 纖維紡絲設備和工藝要求的新型環(huán)保油劑。
[0005] 本發(fā)明的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中各組分的質(zhì)量百分含量如下:聚乙二醇400雙油 酸酯50. 5~60. 8 %、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8. 2~10 %、聚乙二醇200單油酸酯6~8 %、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5~7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9. 5~11.5 %、聚乙二醇4. 2~ 6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3. 3 %、油酸1~3 %、硫酸0. 1~1. 2 %。
[0006] 現(xiàn)有的化纖紡絲用油劑難以適應紡絲工藝的需求,紡絲過程中易出現(xiàn)毛絲、斷頭 等現(xiàn)象,導致卷繞成型差、優(yōu)等品率低、腐蝕現(xiàn)象嚴重。油劑使用過程中,由于油劑揮發(fā)量 大,紡絲車間煙霧較大,也會影響工人的工作環(huán)境和身體健康。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該 油劑上油均勻穩(wěn)定、附著性好、油膜強度高,能保證纖維具有較好的抗靜電性、平滑性、柔軟 性和集束性,適應多種化纖的加工要求和不同型號的紡絲設備,保證纖維生產(chǎn)的順利進行。 同時該油劑采用綠色環(huán)保原料和復合配比,大大減少紡絲過程中產(chǎn)生的煙霧,改善了工人 的工作環(huán)境。
【具體實施方式】
[0007] 下面結(jié)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分析。
[0008] 實施例1
[0009] 將59. 2g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10g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8g聚乙二醇200單 油酸酯、7g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抽入反應釜,20~80°C加熱后攪拌均勻,再將9. 5g脂 肪醇聚氧乙烯醚、l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抽入反應釜,攪拌10~lOOmin后,加入4. 2g聚乙二 醇、lg油酸、〇.lg硫酸,攪拌均勻后冷卻得到l〇〇g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過濾包裝。
[0010] 實施例2
[0011] 將55. 8g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8. 2g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6g聚乙二醇200 單油酸酯、5g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抽入反應釜,20~80°C加熱后攪拌均勻,再將11. 5g 脂肪醇聚氧乙稀醚、3. 3g壬基酸聚氧乙稀醚抽入反應爸,攪拌10~lOOmin后,加入6g聚乙 二醇、3g油酸、1. 2g硫酸,攪拌均勻后冷卻得到100g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過濾包裝。
[0012] 實施例3
[0013] 將50. 5g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9. 8g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7. 9g聚乙二醇 200單油酸酯、6. 8g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抽入反應釜,20~80°C加熱后攪拌均勻,再將 11. 5g脂肪醇聚氧乙稀醚、3. 3g壬基酸聚氧乙稀醚抽入反應爸,攪拌10~lOOmin后,加入 6g聚乙二醇、3g油酸、1. 2g硫酸,攪拌均勻后冷卻得到100g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過濾包 裝。
[0014] 實施例4
[0015] 將60. 8g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8. 5g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6g聚乙二醇200 單油酸酯、5g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抽入反應釜,20~80°C加熱后攪拌均勻,再將9. 5g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抽入反應釜,攪拌10~lOOmin后,加入5. 2g聚乙 二醇、2g油酸、lg硫酸,攪拌均勻后冷卻得到100g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過濾包裝。
[0016] 實施例5
[0017] 將52g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9. 6g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7. 5g聚乙二醇200單 油酸酯、6. 6g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抽入反應釜,20~80°C加熱后攪拌均勻,再將11. 4g 脂肪醇聚氧乙稀醚、3.lg壬基酸聚氧乙稀醚抽入反應爸,攪拌10~lOOmin后,加入5. 9g聚 乙二醇、2. 8g油酸、1.lg硫酸,攪拌均勻后冷卻得到100g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過濾包裝。
[0018] 實施例6
[0019] 將60g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8. 6g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6. 5g聚乙二醇200單 油酸酯、5. 6g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抽入反應釜,20~80°C加熱后攪拌均勻,再將10. 4g 脂肪醇聚氧乙稀醚、1.lg壬基酸聚氧乙稀醚抽入反應爸,攪拌10~lOOmin后,加入4. 9g聚 乙二醇、1. 8g油酸、1.lg硫酸,攪拌均勻后冷卻得到100g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過濾包裝。
[0020] 實施例7
[0021] 將55. 7g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9. 6g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7. 3g聚乙二醇 200單油酸酯、6. 2g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抽入反應釜,20~80°C加熱后攪拌均勻,再將 11. 2g脂肪醇聚氧乙稀醚、1. 6g壬基酸聚氧乙稀醚抽入反應爸,攪拌10~lOOmin后,加入 5. 3g聚乙二醇、2. 9g油酸、0. 2g硫酸,攪拌均勻后冷卻得到100g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過濾 包裝。
[0022] 實施例8
[0023] 將51.lg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9. 6g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7. 7g聚乙二醇200 單油酸酯、7g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抽入反應釜,20~80°C加熱后攪拌均勻,再將11.lg 脂肪醇聚氧乙稀醚、3. 3g壬基酸聚氧乙稀醚抽入反應爸,攪拌10~lOOmin后,加入6g聚乙 二醇、3g油酸、1. 2g硫酸,攪拌均勻后冷卻得到100g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過濾包裝。
[0024] 實施例9
[0025] 將60. 6g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8. 7g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6. 4g聚乙二醇 200單油酸酯、5. 6g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抽入反應釜,20~80°C加熱后攪拌均勻,再將 9. 5g脂肪醇聚氧乙稀醚、2g壬基酸聚氧乙稀醚抽入反應爸,攪拌10~lOOmin后,加入4. 2g 聚乙二醇、2g油酸、lg硫酸,攪拌均勻后冷卻得到100g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過濾包裝。
[0026] 實施例10
[0027] 將58g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9. 6g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7. 5g聚乙二醇200單 油酸酯、6. 6g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抽入反應釜,20~80°C加熱后攪拌均勻,再將10.lg 脂肪醇聚氧乙稀醚、1.lg壬基酸聚氧乙稀醚抽入反應爸,攪拌10~l〇〇min后,加入4. 2g聚 乙二醇、1. 8g油酸、1.lg硫酸,攪拌均勻后冷卻得到100g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
[0028] 以上實施例制備得到的紡絲潤滑油劑可達到如下指標:
[0029] 1、外觀(25°C)黃色至淡黃色透明液體
[0030] 2、pH弱酸性
[0031] 3、固含量(%) ^ 90. 0%
[0032]
[0033]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 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同等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主權項】
1. 一種新型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其特征在于該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中各組分的質(zhì)量 百分含量如下: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50. 5~60. 8 %、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8. 2~10 %、聚乙二醇200單油酸酯6~8 %、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5~7 %、脂肪醇聚氧乙烯 醚9. 5~11. 5 %、聚乙二醇4. 2~6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3. 3 %、油酸1~3 %、硫 酸 0? 1 ~1. 2 % 〇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新型化纖紡絲用潤滑油劑。該潤滑油劑中各組分質(zhì)量百分含量如下:50.5~60.8﹪聚乙二醇400雙油酸酯、8.2~10﹪聚乙二醇400單油酸酯、6~8﹪聚乙二醇200單油酸酯、5~7﹪聚乙二醇400單月桂酸酯、9.5~11.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2~6﹪聚乙二醇、1~3.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3﹪油酸、0.1~1.2﹪硫酸。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油劑的附著性好、上油均勻、油膜強度高,可賦予纖維優(yōu)良的抗靜電性、平滑性、集束性和柔軟性,且在紡絲過程中無煙氣產(chǎn)生,改善了生產(chǎn)環(huán)境。
【IPC分類】D06M15/53, D06M13/203, D06M11/55
【公開號】CN105220498
【申請?zhí)枴緾N201510735619
【發(fā)明人】姚志通, 唐俊紅, 謝正苗, 黃進剛, 韓偉
【申請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公開日】2016年1月6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