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抹灰機抹灰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抹灰機抹灰裝置所屬領域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抹灰機,具體為抹灰機抹灰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抹灰機尚未見到有抹陰陽角的抹灰裝置。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至少能給墻壁陰角抹灰的抹灰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抹灰機抹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灰口一側邊去掉成為副出灰口,該副出灰口與所述 出灰口垂直。所述副出灰口處安裝可活動側蓋板;該側蓋板頂?shù)子谢?,所述副出灰口頂?shù)子谢溃?側蓋板頂?shù)谆揽膳c副出灰口頂?shù)谆琅浜稀㈡i定。所述出灰口處有可移動抹灰板,所述副出 灰口處有可移動副抹灰板,該抹灰板與副抹灰板之間用合頁或/和可彎折物連接;該抹灰板兩 側邊背面處用滑道與所述出灰口兩側邊滑道接觸;該側蓋板端部有滑道與副抹灰板活動接觸。 所述抹灰板兩側邊背面處用滑道與相配合的所述出灰口兩側邊滑道用所述抹灰板背面兩側邊 向內(nèi)處各安裝一與抹灰板同高的卡入件,在所述出灰口上下棱及中間橫板上留出與該卡入件 相配合的空位來代替。所述副抹灰板與所述抹灰板用合頁或/和可彎折物連接;該合頁的軸框 為正方形;所述副抹灰板與所述抹灰板作為合頁的兩個邊可與合頁的軸框形成完整平面。所 述側蓋板由圓弧板或/和固定板組成;所述側蓋板滑道位于所述圓弧板或/和固定板的端部處。 所述側蓋板的前半部為圓弧板,后半部為直板狀固定板。所述側蓋板的前半部分所述副出灰 口接觸的邊為凹邊;該凹邊寬大體為副抹灰板厚度,凹邊長大體為副抹灰板寬度。所述副抹 灰板、所述抹灰板與所述合頁的軸框的棱角接觸處為圓弧面或斜面。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能給墻壁及墻壁的陰角抹灰,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且結構簡單、 造價低廉。圖11 連接件結構示意圖l.灰料斗 2.抹灰頭 3.抹灰板 4.副抹灰板 5.滑行器 6.合頁或可彎折物 7.小滑輪 8.繩子 9.繩子 10.滑道 ll.圓弧板 12.固定板 13.滑道 14.滑道 15.厚棱 16.可彎物 17.抹平板 18.固定件 19.彈簧 20.彈簧片 21.固定邊 22.活動邊23.軸24.軸框 25.弧面或斜面26.活動板27.卡入件31.立柱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詳細描述。圖1 抹灰裝置結構示意圖圖3 合頁俯視圖圖5 合頁俯視圖圖7 活動板結構示意圖圖9 支架結構示意圖圖6 側蓋板結構示意圖 圖8 接茬抹平裝置俯視圖圖2 抹灰板結構示意圖 圖4 合頁俯視圖圖10 立柱伸長安裝示意圖32.橫梁33.橫梁 34.連接件35.套和點 36.細管 37.軌道面 38.螺桿(孔) 39.螺桿40.端頭41.鎖緊螺母42.鎖緊螺母43.刻度44.外管45.內(nèi)管 46.扁平部具體實施方式
圖l中,灰料斗1正面與抹灰頭2連接。抹灰頭兩側邊中間(高度的中間)處各安裝兩 個小滑輪7。出灰口正面中間處安裝橫板(圖中未畫),橫板與出灰口上下棱成同一平面,共 同作為抹灰板3的支撐。抹灰板位于出灰口的正面處,略高、略寬于出灰口。抹灰板兩側邊 背面處用滑道與出灰口兩側邊的滑道接觸,兩滑道接觸處可用滾針或滾珠,減小摩擦力。抹 灰板兩側邊背面頂?shù)滋幏謩e固定繩子8、繩子9。繩子8繞過抹灰機支架頂?shù)讬M梁兩端處滑輪 與繩子9連接。在繩子的大體中間位置有一段彈性繩(圖中未畫支架和彈性繩)保持繩子始 終處于拉緊狀態(tài)。抹灰板兩側邊背面頂?shù)子锌c可與出灰口兩側邊中間處的卡點相卡,出灰 口卡點位于抹灰板卡點之間。另一種結構為繩子8過小滑輪7向上經(jīng)支架頂部橫梁兩端處 滑輪向下接彈性繩;繩子9一端與抹灰板兩側邊背面底部處連接,另一端經(jīng)另一小滑輪向下 經(jīng)支架底部橫梁兩端處滑輪向上與彈性繩連接。如圖l、圖8中,抹灰板的一邊為抹接茬裝置。圖8為圖1的局部放大圖。抹平板17、 固定件18的兩邊與抹灰板的兩邊平齊。抹平板、固定件、可彎物16、彈簧19共同組成抹接 茬裝置。抹平板的一側為弧面。抹平板通過可彎物(為易彎物,如較軟彈簧片、橡膠、塑料 等)與抹灰板連接。固定件18與抹灰板固定連接。抹平板與固定件之間用較硬壓縮彈簧19 連接。固定件伸出出灰口豎棱。固定件與抹平板周邊密閉,至少上下水平棱密閉,不會進水 泥漿。抹平板、可彎物也可整體為有彈性薄板。抹接茬裝置寬度較窄。抹接茬裝置的厚度可 以變厚,相應抹灰頭的出灰口處留出空位。彈簧19一端接抹平板,另一端可以與出灰口側邊 上的一個固定豎條滑動接觸,或用小滾輪(滾珠)與固定豎條接觸,對抹平板形成一定壓力。 抹接茬裝置的另一種結構在抹平板17、固定件18、可彎物16的位置安裝一個與抹灰板同 厚的抹平板,抹平板與抹灰板用可彎物或合頁連接,正面為光滑平整面。抹平板背面用彈簧 19與出灰口側邊上的一個固定豎條滑動接觸,或用小滾輪(滾珠)與固定豎條滾動接觸。根 據(jù)可彎物或合頁的結構或材質(zhì)不同,抹平板可以向前傾、與抹灰板成直線兩種狀態(tài)或可以向 前、向后、與抹灰板成直線三種狀態(tài)。抹灰板與抹平板背面縫隙為密閉的。圖1中,抹灰頭去掉一側邊形成副出灰口,副出灰口與出灰口垂直。相應去掉兩小滑輪7。 繩子8、繩子9不用繞小滑輪7。在出灰口、副出灰口交界處用豎桿加固抹灰頭的頂?shù)?圖中 未畫)。抹灰板兩側邊背面處用滑道與出灰口側邊、豎桿上的滑道接觸,豎桿上的滑道與抹灰 板右側邊滑道可以是防水、防水泥漿的滑道。豎桿上的滑道與合頁(圖3中)左下角的直角 上安裝的滑道接觸,相應的出灰口上留出合頁、滑道的空位。抹灰板側邊安裝副抹灰板4。副 抹灰板4與抹灰板之間用合頁或可彎折物6連接??蓮澱畚锶缦鹉z、樹脂或其他可反復彎折 材質(zhì),彎折后最好見棱見角。合頁如圖3、圖4、圖5中,合頁的軸23的軸框為正方形,固 定邊、活動邊就是抹灰板、副抹灰板。抹灰板厚度較大時,抹灰板、副抹灰板與軸框之間的 空隙處的棱為斜面或弧面25,方便合頁結構的彎折。固定邊、活動邊的厚度為軸框寬度的一 半。圖3、圖4、圖5是合頁結構的三種工作位置。圖6中側蓋板由圓弧板11、固定板12、 滑道13或/和滑道14組成?;?3與滑道14可以互相變換?;?3位于圓弧板的平面。 滑道14可內(nèi)縮一些,滑道伸出端不超出固定板。圓弧板前半部分(約與副抹灰板等寬)的直灰板的厚度,也可不向內(nèi)凹。抹陽角時,側蓋板卡入副出灰口頂?shù)椎幕?道10并鎖定(自鎖定或有鎖定器),圓弧板的前半部分伸出出灰口,副抹灰板卡入滑道13中; 抹平面時,圓弧板的前端與出灰口成一平面或固定板遮住副出灰口,副抹灰板與抹灰板成直 線。抹陰角時,固定板插入滑道10中鎖定,副抹灰板與滑道14接觸。圓弧板有凹邊時,滑 道10處安裝平行的截面成圓弧形的彈簧片20,遮住凹邊,灰料不會漏出。副抹灰板上下移 動時與彈簧片20的圓弧面接觸。合頁或可彎折物6采用合頁時,在出灰口上給合頁留出相應的空位。如圖8中,抹灰板的兩端背面向內(nèi)處各安裝一與抹灰板同高的梯形卡入件27 (圖中只畫抹灰板一端的卡入件),在出灰口的上下棱及中間的橫板上留出卡入件的空位。如此可代替抹灰板兩側邊背面與出灰口兩側邊相配合的滑道。抹灰板、副抹灰板也可用圖2、圖7中的結構。副抹灰板為中空的雙層板與抹灰板固定 成直角,可抹陰角和平面?;顒影?6的一邊為厚棱15,也可讓厚棱的寬度大一些,用厚棱 抹光灰層。活動板插入副抹灰板中鎖定(自鎖定或用鎖定器),可抹陽角。如此,側蓋板的圓 弧板后半部有供副抹灰板上下移動的凹邊,圓弧板前半部有供活動板上下移動的凹邊。凹邊 處有彈簧片遮住凹口。繩子8、繩子9與抹灰板連接處也可位于抹灰板兩側邊上下棱,或位于卡入件頂?shù)滋帯?連接處的繩子極細。抹灰板上下棱為刃,刃的斜面位于抹灰板正面或/和背面處。只要能給灰料一定作用力,使灰料到出灰口處的裝置(如灰料泵、壓縮灰料斗、撥輥、 旋塞式壓料結構等)均可應用于本抹灰裝置,給灰料施加壓力。圖9、圖10中支架頂框下接細管36與立柱31套合,套合點35。立柱上部鉆2或3豎排 孔,每豎排2個,取螺紋,用短螺桿39卡緊細管。細管正面處鉆孔,用短螺桿38安裝截面 為半圓或尖角的軌道面37到細管表面。細管背面處也可同樣安裝軌道面。安裝后,所有螺桿 38、螺桿39與軌道面、立柱表面平齊,不凸出。軌道面的形狀與立柱相同。安裝后與立柱共 同形成完整軌道。軌道(立柱可以是圓管、方管、工字鋼等各種截面,軌道面與立柱正面截 面相同),滑行器為與軌道相適配的滾輪或管子等。套合點基本不明顯,在畫圖時為清楚而畫 得較寬。軌道面可以根據(jù)細管伸長長度的不同選用不同長度。也可用較短軌道面安裝,隨細 管伸長,加裝相應長度軌道面。軌道面的安裝螺桿下面可以根據(jù)情況墊零到數(shù)層墊片。使軌 道面略有彎曲,工作受力變?yōu)橹本€。圖9、圖11中,連接件34為雙頭絲結構,連接件連接各立柱和頂框、底框,加固支架。 連接件兩端的端頭40為與立柱內(nèi)壁適配的圓弧面。在立柱上開豎孔(與端頭等寬)端頭卡入 豎孔旋轉90度卡住,用鎖緊螺母41鎖緊。雙頭絲有內(nèi)管45、外管44,內(nèi)管外壁的鎖緊螺母 42處有刻度43,方便調(diào)整雙頭絲長度。可以調(diào)整軌道的彎曲度,使軌道在工作中受力時為直 線。外管中部處有扁平部46,方便調(diào)整雙頭絲長度。端頭也可是能固定立柱的其他結構(如 水暖安裝中固定管道的卡子,卡子形狀與立柱外壁適配,也可是固定連接)。立柱的高度為 2.廣3.0米,細管長度為0.5 1.1米。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結構,只要符抹灰頭的出灰口一側邊去掉成為副出灰口,副出灰口與 出灰口垂直的抹灰裝置,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 抹灰機抹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灰口一側邊去掉成為副出灰口,該副出灰口與所述出灰口垂直。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抹灰機抹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出灰口處安裝可活動側蓋板;該 側蓋板頂?shù)子谢?,所述副出灰口頂?shù)子谢?側蓋板頂?shù)谆揽膳c副出灰口頂?shù)谆琅浜稀?鎖定。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抹灰機抹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灰口處有可移動抹灰板,所述副出灰口處有可移動副抹灰板,該抹灰板與副抹灰板之間用合頁或/和可彎折物連接; 該抹灰板兩側邊背面處用滑道與所述出灰口兩側邊滑道接觸; 該側蓋板端部有滑道與副抹灰板活動接觸。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抹灰機抹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抹灰板兩側邊背面處用滑道與相配 合的所述出灰口兩側邊滑道用所述抹灰板背面兩側邊向內(nèi)處各安裝一與抹灰板同高的卡入 件,在所述出灰口上下棱及中間橫板上留出與該卡入件相配合的空位來代替。
5. 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抹灰機抹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抹灰板與所述抹灰板用合頁 或/和可彎折物連接;該合頁的軸框為正方形;所述副抹灰板與所述抹灰板作為合頁的兩個邊 可與合頁的軸框形成完整平面。
6. 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抹灰機抹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側蓋板由圓弧板或/和固定 板組成;所述側蓋板滑道位于所述圓弧板或/和固定板的端部處。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抹灰機抹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側蓋板的前半部為圓弧板,后半部 為直板狀固定板。
8.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抹灰機抹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側蓋板的前半部分所述副出灰口接 觸的邊為凹邊;該凹邊寬大體為副抹灰板厚度,凹邊長大體為副抹灰板寬度。
9.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抹灰機抹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抹灰板、所述抹灰板與所述合頁 的軸框的棱角接觸處為圓弧面或斜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至少能給墻壁陰角抹灰的抹灰裝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抹灰機抹灰裝置的出灰口的一側邊去掉成為副出灰口,該副出灰口與所述出灰口垂直。所述副出灰口處安裝可活動側蓋板;該側蓋板頂?shù)子谢?,所述副出灰口頂?shù)子谢溃瑐壬w板頂?shù)谆揽膳c副出灰口頂?shù)谆琅浜?、鎖定。所述出灰口處有可移動抹灰板,所述副出灰口處有可移動副抹灰板,該抹灰板與副抹灰板之間用合頁或/和可彎折物連接;該抹灰板兩側邊背面處用滑道與所述出灰口兩側邊滑道接觸;該側蓋板端部有滑道與副抹灰板活動接觸。所述卡入件的橫截面為梯形,該梯形與抹灰板接觸處為窄邊。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能給墻壁及墻壁的陰角抹灰,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且結構簡單、造價低廉。
文檔編號E04F21/08GK201092727SQ20072015289
公開日2008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6月16日
發(fā)明者黃效紅 申請人:黃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