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屋面建筑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屋面檁條拉條。
背景技術:
現有屋面建筑中的檁條之間通過多個拉條進行連接固定,目前拉條通過采用圓鋼桿和角鋼兩種結構形式,采用圓鋼桿作為拉條時,通常要在C形檁條上打孔,然后將圓鋼桿從提前制好的孔中穿過,并通過螺母將其兩端與兩檁條固定連接。當采用角鋼作為拉條連接兩檁條時,安裝工人首先將拉條的一端與其一檁條固定連接,再通過敲擊使其端部折彎到適合角度,然后與另一檁條固定連接,其施工環(huán)境較差,安裝費事費力,最主要的是安裝成本較高。
目前用于屋面施工所產生的工程余料較多,工程余料為薄板,通常被當作廢品便宜處理掉,難以做到充分利用,如何將工程余料制成拉條變廢為寶,是本發(fā)明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充分利用工程余料,降低屋面安裝成本,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屋面檁條拉條。
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屋面檁條拉條,所述拉條由薄板經折疊而成,所述拉條的兩端經所述薄板折疊后形成與所述檁條相卡接的大頭端。
所述拉條為矩形結構。
所述拉條整體為三折薄板層結構,其兩端形成具有六折薄板層結構的大頭端。
所述薄板的兩端經折疊后形成兩折薄板層結構;所述薄板平行于其中線折疊后形成三折薄板層結構,其兩端形成六折薄板層結構的大頭端。
所述拉條整體為四折薄板層結構,其大頭端形成八折薄板層結構。
所述薄板的兩側邊分別向著薄板的中部對折后形成兩折薄板層結構,所述薄板的兩端經折疊后形成端部四折薄板層結構,再將折疊后的薄板對折后形成拉條結構。
所述薄板的兩端經折疊后形成端部兩折薄板層結構;所述薄板的兩側邊分別向著薄板的中部對折后形成兩折薄板層結構,在其端部形成四折薄板層結構,再將折疊后的薄板對折后形成拉條結構。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yōu)點:
A.本發(fā)明充分利用施工地工程余料,通過將薄板進行折疊,折疊呈具有一定寬度的拉條結構,通過折疊可使其兩端形成大頭端,此端可以與檁條進行卡接固定,同時具有多層薄板結構的拉條具備很好的抗拉特性,只需將拉條的一端插入至兩檁條中的開孔中,通過卡接件將大頭端與檁條卡接固定,安裝方便,可大大節(jié)省材料成本,提高拉條的安裝效率。
B.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拉條主體部分采用四層薄板結構或三層薄板結構,而卡接端即大頭端,采用八層或六層薄板結構,大頭端采用更多層的折疊薄板結構,使其具有更好的連接性能,不易發(fā)生斷裂現象。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所提供薄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薄板的兩端折疊后的結構視圖;
圖3是圖2中薄板的一側邊折疊后的結構視圖;
圖4是圖3中薄板的另一側邊折疊后的結構視圖;
圖5是圖4經對折后所形成的拉條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A-A截面示意圖;
圖7是拉條與檁條的連接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薄板,11-大頭端;2-檁條;3-卡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fā)明不同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結合。
如圖1至圖7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屋面檁條拉條,拉條由薄板1經折疊而成,拉條的兩端經薄板1折疊后形成與檁條2相卡接的大頭端11。如圖5所示,拉條的結構優(yōu)選為矩形結構,當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狀。當采用矩形結構時,在檁條上需要成型矩形通孔,通孔的尺寸要大于大頭端的尺寸,保證拉條的大頭端可以順利的穿過檁條上的通孔,這樣可以方便拉條從通孔中穿過,再通過一卡接件3卡接在大頭端11與檁條2之間拉條上,其中卡接件3的尺寸大于檁條2上通孔的尺寸,卡接件3上卡接口的尺寸要小于大頭端11尺寸,這樣可使拉條卡緊在檁條2上,如圖7所示。
由于施工地存在較多的薄板,本發(fā)明充分利用施工地工程余料,通過將薄板進行多次折疊,折疊成具有一定寬度和強度的拉條結構,通過折疊可使其兩端形成大頭端,此端可以與檁條通過卡接件進行卡接固定,由于具有多層薄板結構的拉條具備很好的抗拉特性,只需將拉條的一端插入至檁條中的開孔中,將大頭端與檁條卡接固定即可實現安裝,其安裝方便,且可大大節(jié)省材料成本,提高安裝效率。
根據不同的薄板折疊方法,所形成的拉條也存在結構上的不同。
如圖5所示,拉條整體為四折薄板層結構,其大頭端形成八折薄板層結構。
首先,依次將薄板1的兩側邊分別向著薄板1的中部對折后形成兩折薄板層結構,再將薄板的兩端經折疊后形成端部四折薄板層結構,最后將折疊后的薄板對折后形成拉條結構,圖中未示出。
當然還可以采用如下折疊結構形成具有八折薄板層結構的拉條大頭端。
如圖2所示,首先將薄板的兩端經折疊后形成端部兩折薄板層結構;再將薄板的兩側邊分別向著薄板的中部對折后形成兩折薄板層結構,這樣在薄板的兩端形成四折薄板層結構,如圖3和圖4所示,然后再將折疊后的薄板整體對折后形成拉條結構,如圖5、圖6結構所示。
當然,本發(fā)明還可以采用拉條整體為三折薄板層結構,其大頭端為六折薄板層結構。即薄板的兩端經折疊后形成兩折薄板層結構;薄板平行于其中線折疊后形成三折薄板層結構,其大頭端由于先形成了兩折薄板層結構,再經三折折疊后形成六折薄板層結構。
當然,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的具有四層薄板或三層薄板的拉條結構,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再次折疊,形成更多層的薄板拉條結構,這里就不再贅述了。由于采用了折疊層數更多的大頭端作為拉條與檁條的卡接端,采用八層或六層薄板結構,使其具有更好的連接性能,不易發(fā)生斷裂現象。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