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停車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采用橫向移動以及橫向加上縱向移動的載車板框、使得上層車輛能夠在車道內(nèi)進行升降的裝置,用于二層停車。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家用汽車的普及,能夠節(jié)省停車用地的停車設備已普遍使用,且以升降橫移停車設備(特別是兩層)的應用最廣。但是,升降橫移停車設備存在以下缺點:1)除最高層以外的各層均需設置橫移空位、減少了車位數(shù);2)同一組設備的多個載車板在同一時間只能有一種運行操作、效率較低;3)車道縱向設置,停車位的載車板橫向設置,存取車比較困難;4)每一臺車輛均需要使用一個載車板,同一組設備的任何一個載車板動作,即使得整組設備的所有載車板均不能進行操作,運行效率低。一種特別設計的技術方案是:地面層車輛在停放車輛區(qū)域正??v列停放,在地面層車輛的上層通過機械裝置橫向停放有兩臺車輛,其中靠近車道一側(cè)的一臺車輛通過橫向移動至車道上方,然后進行上升或者下降;另一臺車輛通過兩臺車輛同時橫移,然后首先進入車道上方的一臺再進行縱移,其余一臺再橫向移動至車道上方,然后進行上升或者下降。上述方式實現(xiàn)車輛從地面層的車道位置向停放車輛區(qū)域的上層位置轉(zhuǎn)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采用橫向移動以及橫向及縱向移動的載車板框,使得載車板框能夠承載車輛并在停放車輛區(qū)域的上方空間橫向移動,進入車道位置的上方空間,必要時,載車板框還能夠在車道位置的上方空間進行縱向移動,使得所承載車輛能夠在車道位置的上方空間進行上升或者下降,以實現(xiàn)車輛在地面層車道之上與停放車輛區(qū)域上方空間之間的位置交換。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一種橫向移動以及橫向加上縱向移動的載車板框裝置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以觀察者站在停放車輛區(qū)域靠近車道一側(cè)往停放車輛區(qū)域觀察作為參照,停放車輛區(qū)域的最內(nèi)側(cè)立面為前方,所述載車板框裝置包括:兩根橫向支承梁,分別為右支承橫梁10-1和左支承橫梁10-2;兩個載車板框,分別是正常靜置時停放車輛區(qū)域內(nèi)側(cè)的載車板框一4-1和與載車板框一4-1并列、位于靠近車道一側(cè)的載車板框二4-2;兩個載車板,分別是位于載車板框一正下方的載車板一12-1和位于載車板框二正下方的載車板二12-2;至少一套板框橫向移動單元;兩套升降單元,分別是驅(qū)動載車板一升降的升降單元一13和驅(qū)動載車板二升降的升降單元二14;兩根縱向支承梁,分別是位于靠近車道中心線的縱向支承梁二11-2和靠近停放車輛區(qū)域的縱向支承梁一11-1;一個縱向移動框架7;一套框架縱向移動單元和一套操控單元。
以上層車輛的寬度方向、即垂直于車道中心線的方向為橫向,以上層車輛的長度方向、即平行于車道中心線的方向為縱向,所述橫向移動是指載車板框二4-2在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驅(qū)動下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使得載車板框二4-2進入車道區(qū)域上方位置;所述橫向加上縱向移動是指載車板框二4-2在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驅(qū)動下同時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使得載車板框二4-2進入車道區(qū)域上方位置,然后在框架縱向移動單元的驅(qū)動下縱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距離,使得載車板框二4-2離開原位置,以便載車板框一4-1在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驅(qū)動下累計至少橫向移動兩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移動至車道區(qū)域上方位置。
所述右支承梁10-1、左支承梁10-2分別在停放車輛區(qū)域的停車區(qū)右側(cè)立面1-1和停車區(qū)左側(cè)立面1-3位置距地面層1-4等高設置;右支承梁10-1、左支承梁10-2或者直接緊固安裝在相關立面的建筑物構件之上、以建筑物構件作為支承,或者在地面層之上另外設置立柱進行支承;右支承梁10-1和左支承梁10-2的設置方向與車道中心線的方向垂直,右支承梁10-1和左支承梁10-2之間形成的直線距離大于載車板框的長度尺寸,右支承梁10-1和左支承梁10-2的上方分別緊固設置有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用于支承、約束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
相關支承梁直接緊固安裝在停車區(qū)右側(cè)和左側(cè)立面的建筑物構件之上、以建筑物構件作為支承,這樣做可以增加停車區(qū)地面層停放車輛的空間,為地面層停車提供更大的便利。若建筑物構件的剛性不足或者其他原因,支承梁可以在地面層之上另外設置立柱進行支承,使得整套裝置和上層車輛的重量通過立柱轉(zhuǎn)移至地面層。
所述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的結(jié)構相同,為中空的矩形框架,框架最右側(cè)下方安裝有至少兩組板框右滾輪5-1,框架最左側(cè)下方安裝有至少兩組板框左滾輪5-2,板框右滾輪5-1和板框左滾輪5-2的相關尺寸分別與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匹配,使得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能夠通過板框右滾輪5-1和框架左滾輪5-2設置在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的上方位置,受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的支承和約束,使得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能夠沿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橫向移動;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的矩形框架中空的內(nèi)部空間,在左、右兩側(cè)之間的凈空尺寸大于上層車輛的最大長度尺寸,在前、后兩側(cè)之間的凈空尺寸大于兩臺上層車輛的最大寬度尺寸;在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的中空矩形框架之上分別設置有升降單元一13和升降單元二14,分別對載車板一12-1和載車板二12-2實施曳引及垂直升降驅(qū)動。
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依靠設置在最左側(cè)的板框左滾輪5-2和最右側(cè)的板框右滾輪5-1,以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作為支承;因此,設置在最左側(cè)和最右側(cè)的滾輪至少為各兩組,才能較好地保證載車板框4靜置時以及橫向移動時的穩(wěn)定性。
所述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為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由固定部件和移動部件組成,其中的固定部件緊固安裝在右支承梁10-1、左支承梁10-2之上,移動部件緊固安裝在載車板框之上,能夠驅(qū)動載車板框沿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作橫向移動;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設置數(shù)量為兩個或一個。
當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設置數(shù)量為兩個時,兩個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移動部件分別緊固安裝在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之上,分別驅(qū)動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作橫向移動;這時,當其中一個板框橫向移動單元驅(qū)動載車板框二4-2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即實現(xiàn)載車板框二4-2進入車道區(qū)域上方位置的效果;當兩個板框橫向移動單元同時、分別驅(qū)動載車板框二4-2和載車板框一4-1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載車板框二4-2進入車道區(qū)域上方位置,然后,框架縱向移動單元驅(qū)動載車板框二4-2縱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距離;最后,載車板框一4-1在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驅(qū)動下再至少橫向移動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即實現(xiàn)載車板框一4-1進入車道區(qū)域上方位置的效果。載車板框二4-2和載車板框一4-1的復位動作按上述動作反方向執(zhí)行。
當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設置數(shù)量為一個時,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移動部件緊固安裝在載車板框一4-1之上,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之間設置有單向勾連裝置;當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處于并列狀態(tài)時,該勾連裝置處于接觸狀態(tài),起到橫向移動的傳遞作用,板框橫向移動單元驅(qū)動載車板框一4-1橫向移動即同時帶動載車板框二4-2橫向移動;這時,板框橫向移動單元驅(qū)動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同時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即實現(xiàn)載車板框二4-2進入車道區(qū)域上方位置的效果;然后,框架縱向移動單元驅(qū)動載車板框二4-2縱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距離,完全離開原來位置,期間勾連裝置脫離、處于非接觸狀態(tài);最后,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驅(qū)動載車板框一4-1再至少橫向移動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即實現(xiàn)載車板框一4-1進入車道區(qū)域上方位置的效果。載車板框二4-2和載車板框一4-1的復位動作按上述動作反方向執(zhí)行。
在停車設備領域大量采用通用形式的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具體到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板框橫向移動單元可以采用電機減速裝置輸出直接驅(qū)動設置在載車板框之上的板框右滾輪和板框左滾輪轉(zhuǎn)動,從而達到載車板框的橫向移動。此時,電機減速裝置及輸出軸作為移動部件,緊固安裝在載車板框之上,而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直接作為固定部件。
也可以采用齒輪齒條驅(qū)動的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齒輪齒條驅(qū)動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其中固定部件為齒條,緊固安裝在右支承梁10-1或者左支承梁10-2之上;而電機減速裝置和齒輪作為移動部件,緊固安裝在載車板框之上,并使得齒輪和齒條處于嚙合狀態(tài);電機減速裝置驅(qū)動齒輪轉(zhuǎn)動,從而使得載車板框橫向移動。
還可以采用液壓驅(qū)動的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液壓驅(qū)動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其中固定部件為液壓油缸,緊固安裝在右支承梁10-1或者左支承梁10-2之上;而活塞作為移動部件,其端部緊固安裝在載車板框之上;液壓油驅(qū)動活塞伸縮移動,從而使得載車板框橫向移動。
所述升降單元一13、升降單元二14為垂直升降驅(qū)動單元,由固定部件和運動部件組成,其中的固定部件分別緊固安裝在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之上,運動部件分別緊固安裝在載車板一12-1、載車板二12-2之上,能夠驅(qū)動載車板一12-1、載車板二12-2進行垂直的上升或者下降運動。
在停車設備領域大量采用通用形式的垂直升降驅(qū)動單元。具體到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升降單元一13、升降單元二14可以采用鋼絲繩曳引驅(qū)動形式,通常采用四根鋼絲繩曳引懸掛載車板,電機減速裝置輸出驅(qū)動鋼絲繩卷筒旋轉(zhuǎn),通過同步收緊或者同步放送四根鋼絲繩,達到曳引驅(qū)動載車板垂直升降的目的。該電機減速裝置及鋼絲繩卷筒可以安裝在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的前側(cè)或后側(cè)或左側(cè)或右側(cè),四根鋼絲繩的一端緊固設置在鋼絲繩卷筒的表面之上,另一端分別通過若干個繩輪的引導,最終到達載車板的曳引位置。
也可以采用鏈輪/鏈條曳引驅(qū)動形式,通常采用四根鏈條曳引懸掛載車板,電機減速裝置輸出驅(qū)動鏈輪旋轉(zhuǎn),通過同步收緊或者同步放送四根鏈條,達到曳引驅(qū)動載車板垂直升降的目的。該電機減速裝置及鏈輪可以安裝在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的前側(cè)或后側(cè)或左側(cè)或右側(cè),四根鏈條的一端緊固設置在載車板的曳引位置,另一端分別通過導輪的引導,最終到達鏈輪位置,并從上方繞經(jīng)鏈輪,成為自由端。
還可以采用液壓驅(qū)動形式。與前述鋼絲繩曳引驅(qū)動形式相似,通常采用四根鋼絲繩曳引懸掛載車板,只是液壓驅(qū)動直線曳引鋼絲繩伸縮移動代替了電機減速裝置輸出驅(qū)動鋼絲繩卷筒旋轉(zhuǎn)曳引鋼絲繩,達到曳引驅(qū)動載車板垂直升降的目的。此時,曳引油缸和活塞裝置可以安裝在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的前側(cè)或后側(cè)或左側(cè)或右側(cè),活塞的端部為鋼絲繩繩輪,四根鋼絲繩的一端緊固設置在油缸的表面之上,另一端分別繞經(jīng)活塞端部的鋼絲繩繩輪,然后通過若干個繩輪的引導,最終到達載車板的曳引位置。
所述載車板一12-1、載車板二12-2為矩形構件,上方能夠承載上層車輛,總共設置兩個,設置在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的中間位置的下方空間,分別被兩個升降單元一13、升降單元二14的運動部件的相關部件連結(jié),在升降單元一13、升降單元二14的驅(qū)動下能夠從車道的上方位置下降至地面層位置或者從車道的地面層位置上升至上方位置。
所述縱向支承梁一11-1和縱向支承梁二11-2由若干根從停放車輛區(qū)域一側(cè)伸出的支承桿11-3從下方形成支承,支承桿11-3在靠近車道中心線的端部往上延伸,在頂部位置與建筑物的天花頂部1-7連結(jié)、形成牽引支承,當支承桿1-3有可能妨礙載車板在縱向移動框架7的中空區(qū)域下降時,支承桿11-3的下方支承桿件須予取消,只保留與建筑物天花頂部1-7連結(jié)的牽引桿件;兩根縱向支承梁的上方分別設置有一根縱向?qū)к?,用于支承縱向移動框架7的框架滾輪7-1,縱向?qū)к?1-4的工作長度至少為載車板框的長度尺寸的三倍;當縱向支承梁直接支承縱向移動框架7的框架滾輪7-1,則縱向支承梁同時作為縱向?qū)к壥褂?。縱向支承梁同時作為縱向?qū)к壍暮锰幵谟跍p少整體結(jié)構的高度尺寸。
所述縱向移動框架7設置在兩根縱向支承梁的縱向?qū)к壍纳戏?,為中空的矩形框架,框架的上方設置有兩套共四根過渡橫移導軌6-3,過渡橫移導軌6-3的設置方向與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的設置方向一致,形狀尺寸分別與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相同;兩套過渡橫移導軌的中線線之間的距離至少等于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尺寸,使得縱向移動框架7能夠同時支承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縱向移動框架7的下方對應縱向支承梁的縱向?qū)к壍奈恢梅謩e設置有至少兩組框架滾輪7-1,框架滾輪7-1的相關尺寸與縱向?qū)к壠ヅ?,使得縱向移動框架7能夠通過框架滾輪7-1設置在縱向?qū)к壍纳戏轿恢?,受縱向?qū)к壍闹С泻图s束,使得縱向移動框架7能夠沿縱向?qū)к壙v向移動;縱向移動框架7的設置高度須使得框架上方的兩套過渡橫移導軌與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等高;當縱向移動框架7縱向移動至兩套過渡橫移導軌中的任一套處于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的輪廓的延伸位置時,載車板框一4-1或載車板框二4-2能夠沿板框右導軌6-1、板框左導軌6-2和過渡橫移導軌6-3橫向移動,使得載車板框一4-1或載車板框二4-2進入縱向移動框架7的上方位置。
所述框架縱向移動單元為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由固定部件和移動部件組成,其中的固定部件緊固安裝在縱向支承梁之上,移動部件緊固安裝在縱向移動框架7之上,能夠驅(qū)動縱向移動框架7沿縱向?qū)к壸骺v向移動。
如前所述,在停車設備領域大量采用通用形式的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具體到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框架縱向移動單元可以采用電機減速裝置輸出直接驅(qū)動設置在縱向移動框架7之上的框架前側(cè)滾輪和框架后側(cè)滾輪轉(zhuǎn)動,從而達到縱向移動框架7的縱向移動。此時,電機減速裝置及輸出軸作為移動部件,緊固安裝在縱向移動框架7之上,而縱向?qū)к壷苯幼鳛楣潭ú考?/p>
也可以采用齒輪齒條驅(qū)動的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齒輪齒條驅(qū)動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其中固定部件為齒條,緊固安裝在縱向支承梁上方位置;而電機減速裝置和齒輪作為移動部件,緊固安裝在縱向移動框架7之上,并使得齒輪和齒條處于嚙合狀態(tài);電機減速裝置驅(qū)動齒輪轉(zhuǎn)動,從而使得縱向移動框架7縱向移動。
還可以采用液壓驅(qū)動的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液壓驅(qū)動直線位移驅(qū)動單元其中固定部件為液壓油缸,緊固安裝在縱向支承梁上方位置;而活塞作為移動部件,其端部緊固安裝在縱向移動框架7之上;液壓油驅(qū)動活塞伸縮移動,從而使得縱向移動框架7縱向移動。
所述操控單元由操作盒和控制系統(tǒng)組成,其中,操作盒負責接收操作員的操作指令并傳送至控制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負責將合理的操作指令轉(zhuǎn)換成對板框橫向移動單元、升降單元、升降單元、框架縱向移動單元的相關動作控制。
以上所述的操作盒和控制系統(tǒng)都是停車設備領域的通用、標準部件。
以下是本發(fā)明所及的存取車描述。
在正常靜置狀態(tài)下,橫向移動以及橫向加上縱向移動的載車板框裝置(以下簡稱“載車板框裝置”)除其中的兩根縱向支承梁設置在車道靠近停放車輛區(qū)域的一側(cè)的上方位置之外,其余的部件均位于停放車輛區(qū)域內(nèi)部空間的上方位置。此時,下方為地面層停放車輛區(qū)域,車輛直接從車道進入停放。
假設載車板二12-2位于鄰近車道位置,另一個載車板為載車板一12-1,采用一套板框橫向移動單元。
假設載車板二12-2為空,從車道駛?cè)氲能囕v擬停放至載車板二12-2。
1)車輛駛?cè)氩⒔咏d車板框裝置所在的停放車輛區(qū)域,在不妨礙載車板框裝置運行的位置停下。
2)操作員在操作盒輸入調(diào)度載車板二12-2的指令。
3)控制系統(tǒng)指令板框橫向移動單元動作,使得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同時往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載車板框二4-2和載車板二12-2完全進入車道上方位置。
4)控制系統(tǒng)指令升降單元二14動作,使得載車板二12-2下降至車道的地面層。
5)車輛開進載車板二12-2,并停放妥當。
6)操作員在操作盒輸入載車板復位指令。
7)控制系統(tǒng)指令升降單元二14動作,使得載車板二12-2上升至上層高度位置,所停放車輛即為上層車輛二2-2。
8)控制系統(tǒng)指令板框橫向移動單元動作,使得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往原來靜止的位置橫向移動,回復至原來的靜止位置。
9)上述存放車輛動作完成。
假設距離車道較遠位置的載車板一12-1停放有車輛,為上層車輛一2-1,現(xiàn)予取出。
1)操作員在操作盒輸入調(diào)度載車板一12-1的指令。
2)控制系統(tǒng)指令板框橫向移動單元動作,使得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往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載車板框二4-2和載車板二12-2完全進入車道的上方位置,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一12-1位于靠近車道的上方位置。
3)控制系統(tǒng)指令板框縱向移動單元動作,使得載車板框二4-2沿車道中心線方向縱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距離。
4)控制系統(tǒng)指令板框橫向移動單元動作,使得載車板框一4-1繼續(xù)往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一12-1完全進入車道的上方位置。
5)控制系統(tǒng)指令升降單元一13動作,使得載車板一12-1下降至車道的地面層。
6)上層車輛一2-1從載車板一12-1開出,進入車道地面層,停放至不妨礙兩段式橫向移動載車板框裝置運行的位置。
7)操作員在操作盒輸入載車板復位指令。
8)控制系統(tǒng)指令升降單元一13動作,使得載車板一12-1上升至上層高度位置。
9)控制系統(tǒng)指令板框橫向移動單元動作,使得載車板框一4-1往原來靜止的方向橫向移動。
10)控制系統(tǒng)指令板框縱向移動單元動作,使得載車板框二4-2以與之前縱向移動的反方向沿車道中心線方向縱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距離,并使得載車板框二4-2與載車板框一4-1處于并列、相關勾連裝置處于接觸狀態(tài)。
11)控制系統(tǒng)指令板框橫向移動單元動作,使得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一12-1往原來靜止的位置橫向移動,回復至原來的靜止位置。
12)上述取車動作完成。
其余位置的存取車動作類推。
進一步地,基于前述一種橫向移動以及橫向加上縱向移動的載車板框裝置的技術方案,其特征在于:當停放車輛區(qū)域1為兩個,且為緊挨的并列布局,則只需把縱向支承梁一11-1、縱向支承梁二11-2以及縱向?qū)к壪鄳謩e增加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尺寸,則該載車板框裝置即可同時滿足兩個停放車輛區(qū)域1的使用。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與有益效果:一種橫向移動以及橫向加上縱向移動的載車板框裝置,該裝置設置在停放車輛區(qū)域的上方空間位置,使得在地面層正常停放的車輛能夠直接駛?cè)牖蛘唏偝?,非常方便;上層車輛的存取則直接在車道上完成,而且是直入/直出,更加方便。由于采用了橫向移動和縱向移動結(jié)合的方式,使得該裝置在運行和存取車的過程中,直接妨礙車道上其他車輛通行的區(qū)域僅限于靠近車道一側(cè)的大約一個車輛寬度的位置,把影響降到最少。該裝置結(jié)構簡單,安全、高效,標準化的基本單元設計,更容易控制品質(zhì)和節(jié)省成本,值得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兩段式橫向移動載車板框裝置其中一個實施例,在裝置處于正常靜置時的正向視圖。圖中,1停放車輛區(qū)域,1-1停車區(qū)右側(cè)立面,1-2停車區(qū)頂面,1-3停車區(qū)左側(cè)立面,1-4地面層,1-7天花頂部,2-1上層車輛一,2-2上層車輛二,3-1地面層車輛一,3-2地面層車輛二,4-1載車板框一,4-2載車板框二,5-1板框右滾輪,5-2板框左滾輪,6-1板框右導軌,6-2板框左導軌,6-3過渡橫移導軌,7縱向移動框架,7-1框架滾輪,10-1右支承梁,10-2左支承梁,11-1縱向支承梁一,11-2縱向支承梁二,11-3支承桿,12-1載車板一,12-2載車板二。
圖2是圖1的左視圖。圖中,1停放車輛區(qū)域,1-2停車區(qū)頂面,1-4地面層,1-5停車區(qū)內(nèi)側(cè)立面,1-6車道側(cè)立面,1-7天花頂部,2-1上層車輛一,2-2上層車輛二,3-1地面層車輛一,3-2地面層車輛二,4-1載車板框一,4-2載車板框二,5-1板框右滾輪,5-2板框左滾輪,6-3過渡橫移導軌,7縱向移動框架,7-1框架滾輪,10-1右支承梁,10-2左支承梁,11-1縱向支承梁一,11-2縱向支承梁二,11-3支承桿,12-1載車板一,12-2載車板二,13-4一號板鋼絲繩一,13-5一號板鋼絲繩二,13-6一號板鋼絲繩三,13-7一號板鋼絲繩四,14-4二號板鋼絲繩一,14-5二號板鋼絲繩二,14-6二號板鋼絲繩三,14-7二號板鋼絲繩四。
圖3是圖1的俯視圖;圖4是圖1實施例當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同時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后的俯視圖;圖5是圖1實施例當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同時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然后縱向移動框架7支承載車板框二4-2向圖示右方縱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距離后的俯視圖;圖6是圖1實施例當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同時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然后縱向移動框架7支承載車板框二4-2向圖示右方縱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距離,最后,載車板框一4-1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后的俯視圖。圖中,1停放車輛區(qū)域,1-1停車區(qū)右側(cè)立面,1-3停車區(qū)左側(cè)立面,1-5停車區(qū)內(nèi)側(cè)立面,1-6車道側(cè)立面,2-1上層車輛一,2-2上層車輛二,3-1地面層車輛一,3-2地面層車輛二,4-1載車板框一,4-2載車板框二,5-1板框右滾輪,5-2板框左滾輪,6-1板框右導軌,6-2板框左導軌,6-3過渡橫移導軌,7縱向移動框架,7-1框架滾輪,10-1右支承梁,10-2左支承梁,11-1縱向支承梁一,11-2縱向支承梁二,11-3支承桿,12-1載車板一,12-2載車板二,13升降單元一,13-1一號升降電機減速裝置,13-2一號鋼絲繩卷筒一,13-3一號鋼絲繩卷筒二,13-4一號板鋼絲繩一,13-5一號板鋼絲繩二,13-6一號板鋼絲繩三,13-7一號板鋼絲繩四,14升降單元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附圖1至附圖6都是本發(fā)明橫向移動以及橫向加上縱向移動的載車板框裝置(以下簡稱“載車板框裝置”)其中一個實施例的不同狀態(tài)和不同形式的視圖。
其中,圖1是該實施例其中載車板框裝置處于正常靜置時的正向視圖;圖2是圖1的左視圖;圖3是圖1的俯視圖。圖4是從圖1的正常靜置開始,當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同時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后的俯視圖;圖5是從圖1的正常靜置開始,當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同時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然后縱向移動框架7支承載車板框二4-2向圖示右方縱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距離后的俯視圖;圖6是當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同時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然后縱向移動框架7支承載車板框二4-2向圖示右方縱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距離,最后,載車板框一4-1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后的俯視圖。
綜合對照圖1、圖2、圖3可知,本發(fā)明橫向移動以及橫向加上縱向移動的載車板框裝置,其中與縱向移動框架7相關的部件(包括過渡橫移導軌6-3、縱向移動框架7、框架滾輪7-1、縱向支承梁一11-1、縱向支承梁二11-2和支承桿11-3)設置在車道上方位置,其余部件在正常靜置時位于停放車輛區(qū)域1的內(nèi)部空間。該裝置以觀察者站在停放車輛區(qū)域1靠近車道一側(cè)、面向停放車輛區(qū)域1觀察作為參照,本實施例所示載車板框裝置正常靜置時位于停放車輛區(qū)域1的部件包括:分別為右支承梁10-1和左支承梁10-2的兩根支承梁,分別為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的兩個載車板框,分別是升降單元一13和升降單元二14的兩套升降單元,分別是載車板一12-1和載車板二12-2的兩個載車板,為清晰起見,裝置必備的板框橫向移動單元、框架縱向移動單元和操控單元在圖中并無顯示。圖中可見,從車道直接進入停放車輛區(qū)域1的停放的地面層車輛一3-1和地面層車輛二3-2,停放妥當之后的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方向中心線垂直,而停放在該裝置上層位置的上層車輛一2-1和上層車輛二2-2,其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方向中心線方平行。
圖中可見,右支承梁10-1和左支承梁10-2并無設置立柱進行支承,而是直接緊固安裝在停車區(qū)右側(cè)立面1-1和停車區(qū)左側(cè)立面1-3之上,右支承梁10-1和左支承梁10-2的長度與停放車輛區(qū)域1的前、后距離尺寸相若,上方分別緊固安裝有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
圖中可見,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設置在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的上方位置,為中空的矩形框架。本實施例的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的框架最右側(cè)下方分別安裝有兩組板框右滾輪5-1,框架最左側(cè)下方分別安裝有兩組板框左滾輪5-2;板框右滾輪5-1和板框左滾輪5-2的相關尺寸分別與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匹配,使得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能夠通過板框右滾輪5-1和框架左滾輪5-2設置在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的上方位置,受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的支承和約束,使得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能夠沿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的矩形框架中空的內(nèi)部空間,在左、右兩側(cè)之間的尺寸大于上層車輛的最大長度尺寸,在前、后兩側(cè)之間的尺寸大于上層車輛的最大寬度尺寸;在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的中空矩形框架之上分別設置有升降單元一13和升降單元二14,分別對載車板一12-1和載車板二12-2實施曳引及垂直升降驅(qū)動。
圖中可見,本實施例沒有另外設置縱向?qū)к?,即縱向支承梁一11-1和縱向支承梁二11-2同時用作縱向?qū)к?,縱向支承梁一11-1和縱向支承梁二11-2的長度至少為三個載車板框的長度尺寸。其中,縱向支承梁一11-1設置在靠近停放車輛區(qū)域1的一側(cè),縱向支承梁二11-2設置在靠近車道中心線一側(cè),縱向支承梁二11-2的外側(cè)設置有多根支承桿7-1,支承桿7-1的一端緊固連結(jié)在車道上方的天花頂部1-7之上,另一端緊固連結(jié)縱向支承梁二11-2的外側(cè),部分支承桿7-1同時向車道側(cè)立面1-6延伸,最后緊固連結(jié)在車道側(cè)立面1-6之上,對縱向支承梁一11-1和縱向支承梁二11-2的下方形成支承。
圖中可見,縱向移動框架7通過多組框架滾輪7-1設置在縱向支承梁一11-1、縱向支承梁二11-2的上方位置,能夠沿縱向支承梁一11-1、縱向支承梁二11-2作縱向移動;縱向移動框架7設置有兩個尺寸相同的中空矩形框架,這兩個矩形框架的中空的內(nèi)部空間,在左、右兩側(cè)之間的尺寸大于上層車輛的最大長度尺寸,前后兩側(cè)之間的尺寸大于上層車輛的最大寬度尺寸;兩個中空矩形框架的左、右兩側(cè)分別設置有一根過渡橫移導軌6-3,組成兩套過渡橫移導軌,每套過渡橫移導軌的尺寸分別與板框右導軌6-1和板框左導軌6-2相同,兩套過渡橫移導軌的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尺寸至少為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尺寸,使得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能夠同時被設置在縱向移動框架7之上,并分別被兩套過渡橫移導軌支承。
圖中可見,本實施例的升降單元一13和升降單元二14均采用鋼絲繩曳引驅(qū)動形式。以升降單元一13為例,該升降單元包括一號升降電機減速裝置13-1、一號鋼絲繩卷筒一13-2、一號鋼絲繩卷筒二13-3以及一號板鋼絲繩一13-4、一號板鋼絲繩二13-5、一號板鋼絲繩三13-6和一號板鋼絲繩四13-7,即采用四根鋼絲繩曳引懸掛載車板,電機減速裝置輸出驅(qū)動鋼絲繩卷筒旋轉(zhuǎn),通過同步收緊或者同步放送四根鋼絲繩,達到曳引驅(qū)動載車板垂直升降的目的。本實施例的一號升降電機減速裝置13-1、一號鋼絲繩卷筒一13-2、一號鋼絲繩卷筒二13-3安裝在縱向移動框架7的前側(cè)位置,四根鋼絲繩中的兩根鋼絲繩(一號板鋼絲繩一13-4、一號板鋼絲繩二13-5)的一端緊固設置在一號鋼絲繩卷筒一13-2的表面之上,另一端分別通過若干個繩輪(圖中未作顯示)的引導,最終到達載車板一12-1其中一側(cè)的兩個曳引位置。四根鋼絲繩中的另外兩根鋼絲繩(一號板鋼絲繩三13-6、一號板鋼絲繩四13-7)的一端緊固設置在一號鋼絲繩卷筒二13-3的表面之上,另一端分別通過若干個繩輪(圖中未作顯示)的引導,最終到達載車板一12-1另外一側(cè)的兩個曳引位置。上述四根鋼絲繩完成對載車板一12-1的四點曳引和升降驅(qū)動。類似地,載車板二12-2通過升降單元二14的四根鋼絲繩(二號板鋼絲繩一14-4、二號板鋼絲繩二14-5、二號板鋼絲繩三14-6和二號板鋼絲繩四14-7)實現(xiàn)四點曳引和升降驅(qū)動。
如圖4所示,為從圖1實施例的正常靜置開始,當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同時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后的俯視圖。根據(jù)之前所述并綜合對照圖4可知,當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同時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之后,載車板二12-2即位于車道位置靠近停放車輛區(qū)域1一側(cè)的正上方,因此,對于載車板二12-2的車輛存取動作,只需通過升降單元二14的運行,使得載車板二12-2從上層位置下降至地面層即可實現(xiàn)。
如圖5所示,為從圖1實施例的正常靜置開始,當載車板框一4-1和載車板框二4-2同時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然后縱向移動框架7支承載車板框二4-2向圖示右方縱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長度距離后的俯視圖;而圖6是在圖5的基礎上,載車板框一4-1向車道方向橫向移動至少一個載車板框的寬度距離后的俯視圖。根據(jù)之前所述并綜合對照圖5、圖6可知,此時載車板一12-1即位于車道位置靠近停放車輛區(qū)域1一側(cè)的正上方,因此,對于載車板一12-1的車輛存取動作,只需通過升降單元一13的運行,使得載車板一12-1從上層位置下降至地面層即可實現(xiàn)。
從以上所述可知,靠近車道一側(cè)的載車板二12-2只需經(jīng)過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橫移驅(qū)動和升降單元二14的升降驅(qū)動即可完成存取車操作;距離車道一側(cè)較遠的載車板一12-1需經(jīng)過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橫移驅(qū)動、框架縱向移動單元的縱向驅(qū)動再加上板框橫向移動單元的再一次橫移驅(qū)動以及升降單元一13的升降驅(qū)動,才能夠完成存取車操作。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實質(zhì)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