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山體防護網,特別涉及一種地質災害治理用山體防護網。
背景技術:
1、山體防護網是以鋼絲繩網為主的各類柔性網覆蓋包裹在所需防護斜坡或巖石上,以限制山體坡面巖石土體的風化剝落或破壞以及危巖崩塌(加固作用),或將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圍內運動(圍護作用)。
2、針對上述中的相關技術,發(fā)明人認為存在以下缺陷:現有的防護網在使用時大多是直接鋪設在山坡上,但當工作人員需對其拆卸時,拆卸難度較大且不好回收,從而提高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地質災害治理用山體防護網。
2、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地質災害治理用山體防護網,包括旋轉桿,所述旋轉桿的兩個相對的側壁上均安裝有內部中空的安裝箱,所述旋轉桿與安裝箱轉動連接,所述旋轉桿的側壁上纏繞有防護網,兩個所述安裝箱的底面均安裝有支撐桿,兩個所述支撐桿相互靠近的側壁上共同固定設置有連接桿,兩個所述支撐桿的底面均固定設置有固定錐,其中一個所述安裝箱內安裝有用于收回防護網的收回裝置。
3、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工作人員需鋪設防護網時,工作人員拉動防護網的一端即可開始鋪設,當鋪設完成后,工作人員需通過固定錐將安裝箱固定。隨后,當工作人員需收回防護網時,工作人員需啟動收回裝置對防護網進行回收,進而降低了工作人員收回防護網的難度,從而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
4、進一步的,其中一個所述安裝箱的上表面貫穿開設有轉動槽,兩個所述安裝箱相互靠近的側壁上均貫穿開設有旋轉槽,所述旋轉桿與旋轉槽轉動連接,所述收回裝置包括轉動設置在轉動槽內的轉動桿、固定設置在轉動桿底面的第一錐齒輪、固定設置在旋轉桿側壁上的第一齒輪、與第一錐齒輪相互嚙合的第二錐齒輪以及與第一齒輪相互嚙合的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錐齒輪與第二齒輪相互固定。
5、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工作人員需收回防護網時,工作人員需轉動轉動桿,進而使第一錐齒輪跟隨轉動桿轉動,從而使第二錐齒輪在第一錐齒輪的作用下轉動,進而使第二齒輪在第二錐齒輪的作用下轉動,從而使第一齒輪在第二齒輪的作用下轉動,進而使旋轉桿在第二齒輪的作用下轉動,從而使防護網纏繞至旋轉桿的側壁上,進而降低了工作人員收回防護網的難度。
6、進一步的,所述安裝箱的底面開設有安裝槽,所述支撐桿與安裝槽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錐齒輪的底面固定設置有安裝桿,所述支撐桿的上表面固定設置有螺紋桿,所述螺紋桿與安裝桿螺紋連接。
7、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第一錐齒輪轉動時,安裝桿在第一錐齒輪的作用下轉動,進而使安裝桿與螺紋桿發(fā)生相對轉動,從而使支撐桿在螺紋桿的作用下向上滑動,進而使支撐桿滑動至安裝箱內,在此過程中,當工作人員固定完成安裝箱后,安裝箱的底面與地面抵接,進而降低了防護網無法與坡面抵接的概率。
8、進一步的,所述安裝槽的內壁上貫穿開設有限位槽,所述支撐桿的側壁上固定設置有限位條,所述限位條與限位槽滑動連接。
9、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限位條降低了支撐桿跟隨轉動的概率,從而提高了裝置的穩(wěn)定性。
10、進一步的,所述安裝箱的內壁上開設有圓形槽,所述圓形槽的內壁上開設有環(huán)形槽,所述圓形槽內轉動設置有圓形桿,所述環(huán)形槽內轉動設置有環(huán)形塊,所述圓形桿與環(huán)形塊相互固定,所述第二齒輪與圓形桿相互固定。
11、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第二齒輪轉動時,圓形桿在第二齒輪的作用下轉動,進而使環(huán)形塊在圓形桿的作用下轉動,在此過程中,環(huán)形塊的側壁與環(huán)形槽的內壁抵接,進而對第二齒輪進行限位,從而降低了第二齒輪發(fā)生晃動的概率,進而提高了裝置的穩(wěn)定性。
12、進一步的,所述安裝箱的底面開設有連接槽,所述連接桿與連接槽相互匹配。
13、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支撐桿滑動至安裝箱內時,連接桿滑動至連接槽內,進而降低了連接桿對安裝箱進行支撐的概率。
14、進一步的,兩個所述安裝箱相互遠離的側壁上均貫穿開設有扶手槽。
15、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扶手槽降低了工作人員搬運裝置主體的難度,從而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
16、進一步的,所述轉動桿的上表面固定設置有搖臂。
17、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搖臂降低了工作人員轉動轉動桿的難度,從而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
1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申請中,當工作人員需鋪設防護網時,工作人員拉動防護網的一端即可開始鋪設,當鋪設完成后,工作人員需通過固定錐將安裝箱固定。隨后,當工作人員需收回防護網時,工作人員需啟動收回裝置對防護網進行回收,進而降低了工作人員收回防護網的難度,從而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
20、2、本申請中,當工作人員需收回防護網時,工作人員需轉動轉動桿,進而使第一錐齒輪跟隨轉動桿轉動,從而使第二錐齒輪在第一錐齒輪的作用下轉動,進而使第二齒輪在第二錐齒輪的作用下轉動,從而使第一齒輪在第二齒輪的作用下轉動,進而使旋轉桿在第二齒輪的作用下轉動,從而使防護網纏繞至旋轉桿的側壁上,進而降低了工作人員收回防護網的難度;
21、3、本申請中,當第一錐齒輪轉動時,安裝桿在第一錐齒輪的作用下轉動,進而使安裝桿與螺紋桿發(fā)生相對轉動,從而使支撐桿在螺紋桿的作用下向上滑動,進而使支撐桿滑動至安裝箱內,在此過程中,當工作人員固定完成安裝箱后,安裝箱的底面與地面抵接,進而降低了防護網無法與坡面抵接的概率。
1.一種地質災害治理用山體防護網,包括旋轉桿(1),其特征是:所述旋轉桿(1)的兩個相對的側壁上均安裝有內部中空的安裝箱(11),所述旋轉桿(1)與安裝箱(11)轉動連接,所述旋轉桿(1)的側壁上纏繞有防護網,兩個所述安裝箱(11)的底面均安裝有支撐桿(12),兩個所述支撐桿(12)相互靠近的側壁上共同固定設置有連接桿(13),兩個所述支撐桿(12)的底面均固定設置有固定錐(14),其中一個所述安裝箱(11)內安裝有用于收回防護網的收回裝置(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質災害治理用山體防護網,其特征是:其中一個所述安裝箱(11)的上表面貫穿開設有轉動槽(2),兩個所述安裝箱(11)相互靠近的側壁上均貫穿開設有旋轉槽(21),所述旋轉桿(1)與旋轉槽(21)轉動連接,所述收回裝置(3)包括轉動設置在轉動槽(2)內的轉動桿(31)、固定設置在轉動桿(31)底面的第一錐齒輪(32)、固定設置在旋轉桿(1)側壁上的第一齒輪(33)、與第一錐齒輪(32)相互嚙合的第二錐齒輪(34)以及與第一齒輪(33)相互嚙合的第二齒輪(35),所述第二錐齒輪(34)與第二齒輪(35)相互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地質災害治理用山體防護網,其特征是:所述安裝箱(11)的底面開設有安裝槽(22),所述支撐桿(12)與安裝槽(22)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錐齒輪(32)的底面固定設置有安裝桿(4),所述支撐桿(12)的上表面固定設置有螺紋桿(41),所述螺紋桿(41)與安裝桿(4)螺紋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地質災害治理用山體防護網,其特征是:所述安裝槽(22)的內壁上貫穿開設有限位槽(23),所述支撐桿(12)的側壁上固定設置有限位條(5),所述限位條(5)與限位槽(23)滑動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地質災害治理用山體防護網,其特征是:所述安裝箱(11)的內壁上開設有圓形槽(24),所述圓形槽(24)的內壁上開設有環(huán)形槽(25),所述圓形槽(24)內轉動設置有圓形桿(6),所述環(huán)形槽(25)內轉動設置有環(huán)形塊(61),所述圓形桿(6)與環(huán)形塊(61)相互固定,所述第二齒輪(35)與圓形桿(6)相互固定。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質災害治理用山體防護網,其特征是:所述安裝箱(11)的底面開設有連接槽(7),所述連接桿(13)與連接槽(7)相互匹配。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質災害治理用山體防護網,其特征是:兩個所述安裝箱(11)相互遠離的側壁上均貫穿開設有扶手槽(8)。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地質災害治理用山體防護網,其特征是:所述轉動桿(31)的上表面固定設置有搖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