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及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雨水回歸大地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及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的技術是將雨水送入雨水井,通過設置在雨水井底部的管道,將雨水送到雨水管網排放;雨水被排放實際上也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水份逐漸減少,最后枯竭。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及方法,將收集的雨水輸送到土地,減少水土流失。
[0004]本發(fā)明是以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由雨水收集系統(tǒng)、雨水輸送系統(tǒng)與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組成;
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統(tǒng)包括一雨水井,雨水井的上端口設有漏水孔的端蓋,雨水井中放置能更換的雨水收集袋;在雨水收集袋內部設有過濾裝置,過濾裝置平行于雨水井井口 ;所述的雨水輸送系統(tǒng)包括一水栗,與水栗連接的電機,電機通過導線連接一電子式壓力開關;水栗連接一井底水管的一端,井底水管的另一端連接一立管的底端,立管的上底端連接一溢流管;
所述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從上至下依次由路肩基層、蓄水層、滲透層和土地層組成;雨水收集袋底部設有多個漏水孔;所述的電子式壓力開關設置在雨水收集袋的下方且與雨水收集袋接觸;所述的井底水管安裝在雨水井的底端;所述的立管位于雨水井的一側;所述的溢流管安裝在蓄水層中。
[0005]—種雨水回歸大地的方法,采用上述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具體過程如下:雨水通過端蓋進雨水井時,首先進入雨水收集袋,在雨水重量的壓力下,達到電子式壓力開關設定的壓力的時,電子式壓力開關開啟并供電,電機帶動水栗工作,將收集在雨水收集袋中的水通過井底水管、立管與溢流管進入蓄水層,再通過滲透層進入土地層;低于設定壓力時,關閉電機。
[0006]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將收集的雨水過濾后輸送到土地中,減少水土流失。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是過濾裝置結構示意圖。
[0008]圖中:1、雨水收集系統(tǒng);11、雨水收集袋;12、端蓋;13、雨水井;14、道路路面;15、路肩;16、路緣石;2、雨水輸送系統(tǒng);21、電子式壓力開關;22、導線;23、電機;2、水栗;25、井底水管;26、立管;27、溢流管;3、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31、蓄水層;32、路肩基層;33、滲透層;34、土地層,35、過濾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09]如圖1所示,一種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由雨水收集系統(tǒng)1、雨水輸送系統(tǒng)2與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3組成。
[0010]雨水收集系統(tǒng)1包括一雨水井13,雨水井13的上端口設有漏水孔的端蓋12,雨水井13中放置能更換的雨水收集袋11。在雨水收集袋11內部設有過濾裝置35,過濾裝置35平行于雨水井13井口,可以進一步過濾從井口流入的樹葉、石頭、果皮、廢紙等垃圾。如圖2所示,過濾裝置35采用小孔過濾網或小孔過濾篩,通過過濾裝置35和端蓋實現(xiàn)雙層過濾,不會堵塞雨水井。
[0011]雨水輸送系統(tǒng)2包括一水栗24,與水栗24連接的電機23,電機通過導線22連接一電子式壓力開關21 ;水栗24連接一井底水管25的一端,井底水管25的另一端連接一立管26的底端,立管26的上底端連接一溢流管27。電子式壓力開關21是密閉的電氣開關,當雨水收集袋11中存入的水達到規(guī)定的壓力時,電子式壓力開關21閉合送電,當雨水收集袋11中存入的水被排空,小于規(guī)定的壓力時,電子式壓力開關21斷開停電。
[0012]井底水管25、立管26與溢流管27是管狀部件,優(yōu)選采用直徑為50毫米的PPR管制作。
[0013]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3從上至下依次由路肩基層32、蓄水層31、滲透層33和土地層34組成,路肩基層32設置在路肩的下方。路肩基層32是在路肩下,滲透層33上的封閉層,滲透層33是在蓄水層31與土地層34之間的過渡層。其中,蓄水層31由透水性材料鋪設構成。優(yōu)選蓄水層31由砂石鋪設構成。
[0014]雨水收集袋11是袋裝部件,優(yōu)先采用皮革制作,耐用且方便更換。雨水收集袋11底部設有多個漏水孔;使用時,將雨水收集袋11的上端口固定在雨水井13的上邊緣,且用端蓋壓住雨水收集袋11上邊緣口。所述的電子式壓力開關21設置在雨水收集袋11的下方;所述的井底水管25安裝在雨水井13的底端;所述的立管26位于雨水井的一側;所述的溢流管27安裝在蓄水層31中。
[0015]雨水井13設置在靠近路肩15處的路面上,且靠近路緣石16 ;端蓋的上端面較路面略低。道路路面14、路肩15與路緣石16上經過的雨水都通過端蓋12進入雨水井13。
[0016]端蓋12采用雨水口篦子,是篦子狀部件,置于雨水井13的頂部,且頂部略低于路面,可以讓雨水順利通過,且能擋住異物,使異物不能進入雨水井13 ;雨水井13是聯(lián)通雨水排水管道的水井。
[0017]雨水回歸大地的方法,采用圖1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具體過程如下:雨水通過端蓋12進雨水井時,首先進入雨水收集袋11,在雨水重量的壓力下,達到電子式壓力開關設定的壓力的時,電子式壓力開關21開啟并供電,電機23帶動水栗24工作,將收集在雨水收集袋11中的水通過井底水管25、立管26與溢流管27進入蓄水層31,再通過滲透層33進入土地層34,低于設定壓力時,關閉電機。
【主權項】
1.一種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由雨水收集系統(tǒng)(1)、雨水輸送系統(tǒng)(2)與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3)組成; 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統(tǒng)(1)包括一雨水井(13),雨水井(13)的上端口設有漏水孔的端蓋(12),雨水井(13)中放置能更換的雨水收集袋(11);在雨水收集袋(11)內部設有過濾裝置(35),過濾裝置(35)平行于雨水井(13)井口 ; 所述的雨水輸送系統(tǒng)(2)包括一水栗(24),與水栗(24)連接的電機(23),電機通過導線連接一電子式壓力開關(21);水栗(24)連接一井底水管(25)的一端,井底水管(25)的另一端連接一立管(26)的底端,立管(26)的上底端連接一溢流管(27); 所述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3)從上至下依次由路肩基層(32)、蓄水層(31)、滲透層(33)和土地層(34)組成; 雨水收集袋(11)底部設有漏水孔;所述的電子式壓力開關(21)設置在雨水收集袋(11)的下方且與雨水收集袋(11)接觸;所述的井底水管(25)安裝在雨水井(13)的底端;所述的立管(26)位于雨水井的一側;所述的溢流管(27)安裝在蓄水層(31)中。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井(13)設置在靠近路肩處的里面上,端蓋的上端面較路面略低。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蓋(12)采用雨水口篦子。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收集袋(11)采用皮革制作。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底水管(25)、立管(26)與溢流管(27)采用直徑為50毫米的PPR管制作。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水層(31)由透水性材料鋪設構成。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水層(31)由砂石鋪設構成。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過濾裝置(35)采用小孔過濾網或小孔過濾篩。9.根據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路肩基層(32)設置在路肩的下方。10.一種雨水回歸大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具體過程如下:雨水通過端蓋(12)進雨水井時,首先進入雨水收集袋(11 ),在雨水重量的壓力下,達到電子式壓力開關設定的壓力的時,電子式壓力開關(21)開啟并供電,電機(23)帶動水栗(24)工作,將收集在雨水收集袋(11)中的水通過井底水管(25)、立管(26)與溢流管(27)進入蓄水層(31),再通過滲透層(33)進入土地層(34);低于設定壓力時,關閉電機。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及方法,涉及雨水回歸大地技術領域。該裝置由雨水收集系統(tǒng)、雨水輸送系統(tǒng)與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組成。雨水收集系統(tǒng)包括一雨水井,雨水井的上端口設有端蓋,雨水井中放置雨水收集袋;在雨水收集袋內部設有過濾裝置。雨水輸送系統(tǒng)包括一水泵,水泵連接電機,電機連接一電子式壓力開關;水泵連接一井底水管的一端,井底水管的另一端連接一立管的底端,立管的上底端連接一溢流管。雨水回歸大地系統(tǒng)從上至下依次由路肩基層、蓄水層、滲透層和土地層組成;雨水收集袋底部設有漏水孔;電子式壓力開關設置在雨水收集袋的下方。將收集在雨水收集袋中的水通過井底水管、立管與溢流管進入蓄水層,再通過滲透層進入土地層。
【IPC分類】E03F1/00, E03B3/02, E03F5/04
【公開號】CN105239630
【申請?zhí)枴緾N201510630930
【發(fā)明人】季翔, 孫良, 王東
【申請人】中國礦業(yè)大學, 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
【公開日】2016年1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