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器人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安全性能的送餐機器人。
背景技術:
物聯網是利用各種信息傳感技術,如攝像機、傳感器、射頻識別 (RFID) 技術、全球 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jiān)控、連接、互動的物體,采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目的是實現物與物、人與物的互聯互通,以實現遠程監(jiān)視、自動報警、控 制、診斷和維護,進而實現“管理、控制、營運”的一體化網絡。
而物聯網通信的末端-智能機器人,其作為戰(zhàn)略高科技技術,深受世界各國的重視,而服務性機器人作為前沿高科技研究最活躍的一個領域,更是備受關注,物聯網服務性機器人則是將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智能化餐廳中,智能高安全性能的送餐機器人更是重中之重,現有的高安全性能的送餐機器人構造較為簡單,功能單一,通常只具有自動行走至指定地點的功能,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fā)現很多不便,一些輔助功能還有待開發(fā),例如,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現,經常會有小朋友故意站到機器人面前,甚至推動機器人,容易造成機器人翻到,嚴重影響送餐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高安全性能的送餐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有效防止送餐機器人翻到,保護機器人安全,保證送餐質量。
為了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高安全性能的送餐機器人,包括機器人本體、頭部、底盤、臂部和托盤,所述頭部設置在機器人本體的上方,所述頭部與機器人本體之間設置有頸部,所述底盤設置在機器人本體的底部,所述底盤底部設置有滾輪,所述臂部設置在機器人本體的兩側,所述臂部之間連接有托盤,所述托盤設置在機器人本體的前側,所述機器人本體上套設在有防護裝置,所述防護裝置包括防護框架、設置在防護框架四角底部的支撐件、以及設置在支撐件底部的滑輪,所述防護框架設置在機器人本體與底盤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防護框架呈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狀,所述防護框架與機器人本體的四側之間均設置有緩沖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緩沖裝置包括設置在機器人本體上的減震塊以及與減震塊垂直連接的彈簧,所述彈簧與防護框架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防護框架的四側內壁上設置有限位凹槽,所述彈簧伸入限位凹槽內且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件呈弧狀,所述支撐件與防護框架均采用全鋁材制成。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高安全性能的送餐機器人,在機器人周身設置了安全防護裝置,防止機器人翻倒,大大提高安全性能,防護裝置包括防護框架、設置在防護框架四角底部的支撐件、以及設置在支撐件底部的滑,防護框架與機器人之間設置有減震彈簧,即起到緩沖的作用,同時起到將兩者連接的功能,利用防護框架與支撐件,給機器人提供了極大的支撐力,有效防止其側翻或者摔倒,保證送餐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一種高安全性能的送餐機器人的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一種高安全性能的送餐機器人中防護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闡述。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高安全性能的送餐機器人,包括機器人本體3、頭部1、底盤6、臂部5和托盤7。頭部1設置在機器人本體3的上方,頭部1與機器人本體3之間設置有頸部2,底盤6設置在機器人本體3的底部,底盤6底部設置有滾輪4,臂部5設置在機器人本體3的兩側,臂部5之間連接有托盤7,托盤7設置在機器人本體3的前側。機器人本體3上套設在有防護裝置8,防護裝置8包括防護框架81、設置在防護框架81四角底部的支撐件82、以及設置在支撐件82底部的滑輪83,防護框架81設置在機器人本體3與底盤6之間。
防護框架81呈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狀,防護框架81與機器人本體3的四側之間均設置有緩沖裝置,緩沖裝置包括設置在機器人本體3上的減震塊9以及與減震塊9垂直連接的彈簧,彈簧與防護框架81相連接,防護框架81的四側內壁上設置有限位凹槽84,彈簧伸入限位凹槽84內且固定,利用緩沖裝置大大起到了減震緩沖的功能,減少菜品的滑動,保證送餐質量。
支撐件82呈弧狀,支撐件82與防護框架81均采用全鋁材制成,降低重量,減少機器人的負荷,提高送餐速度。
上所述依據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中記載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