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扳玲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扳鈴。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現(xiàn)有的扳鈴為兩種結構:第一種結構為扳鈴底座上設有中心柱,扳鈴蓋上設有與中心柱相適配的連接孔,扳鈴蓋與扳鈴底座之間通過靜配合連接方式進行連接,這種連接結構使得扳鈴蓋易拔出脫落,且中心柱較細且一般為塑料材質,在扳鈴受到撞擊或者溫度較高時,中心柱易變性、折斷,導致扳鈴不響或者損壞,影響扳鈴的壽命;第二種結構為扳鈴底座上的中心柱設置為螺柱結構,扳鈴蓋上設置有內(nèi)螺紋螺帽,使得扳鈴底座與螺帽實現(xiàn)旋轉連接,這種連接結構的缺點在于對扳鈴蓋進行反向旋轉即可將扳鈴蓋旋下,使得扳鈴底座與扳鈴蓋之間不能穩(wěn)固連接。以上兩種結構都會造成“無扳鈴蓋”現(xiàn)象,使得扳鈴失去其原有功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扳鈴,該扳鈴有效解決了現(xiàn)有結構中連接結構不穩(wěn)定的缺陷。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扳鈴,所述扳鈴包括底座、上蓋、連接螺釘和螺帽;其中,所述底座內(nèi)設置有中心柱,所述中心柱的外表面套接有擺動架和限位套筒,所述限位套筒設置在所述擺動架的上部;所述上蓋的頂部設置有內(nèi)凹限位槽,上蓋的頂部中心位置設置有連接孔,所述連接螺釘穿過所述連接孔與所述中心柱連接;所述螺帽設置在所述連接螺釘?shù)纳戏?,且螺帽的下表面嵌入所述?nèi)凹限位槽。
進一步,所述連接螺釘上設置有壓緊環(huán),所述壓緊環(huán)的下部設置有下凸限位沿;所述連接螺釘為自攻螺釘,且所述中心柱頂部設置有內(nèi)螺紋。
進一步,所述中心柱的上端面設置有上凸限位沿,所述上凸限位沿為圓環(huán)狀結構。
進一步,所述擺動架和限位套筒一體制成,或二者分體設置。
進一步,所述限位套筒的上端面低于所述中心柱的上端面;且所述限位套筒的中心縱剖面呈上底窄、下底寬的梯形結構。
進一步,所述連接孔的直徑小于所述中心柱的外徑,與中心柱上的上凸限位沿的外徑相適配。
進一步,所述壓緊環(huán)的外徑大于所述連接孔的直徑,所述下凸限位沿的外徑與所述連接孔的直徑相適配。
進一步,所述下凸限位沿的高度與所述中心柱上的上凸限位沿的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上蓋的厚度。
進一步,所述連接螺釘和螺帽一體制成,或二者分體設置;當二者分體設置是,所述螺帽下部設有壓緊環(huán)放置腔;所述壓緊環(huán)放置腔的內(nèi)徑小于壓緊環(huán)的外徑;所述螺帽底部的外徑與所述內(nèi)凹限位槽的直徑相適配。
進一步,所述連接螺釘和螺帽一體制成時,所述連接螺釘上部設置有指南針放置板,所述指南針放置板上設置有指南針;此時,所述螺帽為透明玻璃罩,所述連接螺釘上設置的壓緊環(huán)的外徑與指南針放置板的外徑一致。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術效果:
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解決現(xiàn)有結構中連接結構不穩(wěn)定的缺陷;限位套筒上端面低于中心柱上端面,有效防止擺動桿上移;中心柱上設有上凸限位沿,且連接孔直徑與上凸限位沿外環(huán)直徑一致,有效對扳鈴上蓋進行限位,防止扳鈴上蓋左右移動;中心柱外沿直徑大于連接孔直徑,所以中心柱與上凸限位沿之間的區(qū)域對扳鈴上蓋形成一個限位作用,防止扳鈴上蓋下移;所述連接螺釘上設置有壓緊環(huán),壓緊環(huán)下部設有下凸限位沿,下凸限位沿的外沿直徑與連接孔的直徑一致,且上凸限位沿高度與下凸限位沿高度之和小于等于扳鈴上蓋厚度,實現(xiàn)中心柱與壓緊環(huán)同時對扳鈴上蓋實現(xiàn)上下同時限位及壓緊;連接螺釘上部設有螺帽,壓緊環(huán)放置腔內(nèi)側直徑略小于壓緊環(huán)外沿直徑,通過材料的張力實現(xiàn)二者緊密連接,且螺帽底部圓環(huán)直徑與內(nèi)凹限位裝置內(nèi)側直徑一致,有效實現(xiàn)內(nèi)凹限位裝置及壓緊環(huán)對于螺帽的雙重限位;螺帽的設置能夠防止螺釘中落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螺帽與連接螺釘分體設置時的整體結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螺帽與連接螺釘一體設置時的整體結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中心柱的局部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扳鈴上蓋的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螺釘與壓緊環(huán)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考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說明,附圖中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本實用新型可以體現(xiàn)為多種不同形式,并不應理解為局限于這里敘述的示例性實施例。而是,提供這些實施例,從而使本實用新型全面和完整,并將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完全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
為了易于說明,在這里可以使用諸如“上”、“下”“左”“右”等空間相對術語,用于說明圖中示出的一個元件或特征相對于另一個元件或特征的關系。應該理解的是,除了圖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間術語意在于包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圖中的裝置被倒置,被敘述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將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術語“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兩者。裝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轉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這里所用的空間相對說明可相應地解釋。
如圖1-5所示,本申請?zhí)峁┝艘环N新型扳鈴,所述扳鈴包括底座1、上蓋2、連接螺釘3和螺帽4;其中,所述底座1內(nèi)設置有中心柱1a,所述中心柱1a的外表面套接有擺動架6和限位套筒7,所述限位套筒7設置在所述擺動架6的上部;所述上蓋2的頂部設置有內(nèi)凹限位槽2b,上蓋2的頂部中心位置設置有連接孔2a,所述連接螺釘3穿過所述連接孔2a與所述中心柱1a連接;所述螺帽4設置在所述連接螺釘3的上方,且螺帽4的下表面嵌入所述內(nèi)凹限位槽2b。
連接螺釘3上設置有壓緊環(huán)5,壓緊環(huán)5的下部設置有下凸限位沿5a;所述連接螺釘3為自攻螺釘,且所述中心柱1a頂部設置有內(nèi)螺紋。中心柱1a的上端面設置有上凸限位沿1a-1,所述上凸限位沿1a-1為圓環(huán)狀結構。擺動架6 和限位套筒7一體制成,或二者分體設置。
限位套筒7的上端面低于所述中心柱1a的上端面;且所述限位套筒7的中心縱剖面呈上底窄、下底寬的梯形結構。限位套筒7上端面低于中心柱上端面可以有效防止擺動架6上移。
連接孔2a的直徑小于所述中心柱1a的外徑,與中心柱1a上的上凸限位沿1a-1的外徑相適配;如此設置,可以有效對扳鈴的上蓋2進行限位,防止扳鈴上蓋左右移動。因中心柱1a外沿直徑大于連接孔2a直徑,所以中心柱1a與上凸限位沿1a-1之間的區(qū)域對扳鈴上蓋形成一個限位作用,防止扳鈴上蓋下移。
壓緊環(huán)5的外徑大于所述連接孔2a的直徑,所述下凸限位沿5a的外徑與所述連接孔2a的直徑相適配。下凸限位沿5a的高度與上凸限位沿1a-1的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上蓋的厚度;如此設置實現(xiàn)了中心柱1a與壓緊環(huán)5同時對扳鈴上蓋的上下同時限位及壓緊。
連接螺釘3和螺帽4一體制成,或二者分體設置;當二者分體設置是,所述螺帽4下部設有壓緊環(huán)放置腔4a;所述壓緊環(huán)放置腔4a的內(nèi)徑小于(二者內(nèi)徑差別比較小)壓緊環(huán)5的外徑;所述螺帽4底部的外徑與所述內(nèi)凹限位槽2b的直徑相適配。壓緊環(huán)放置腔4a的內(nèi)側直徑略小于壓緊環(huán)外沿直徑,通過材料的張力實現(xiàn)二者緊密連接,且螺帽4底部圓環(huán)外徑與內(nèi)凹限位槽2b內(nèi)徑一致,有效實現(xiàn)內(nèi)凹限位槽2b及壓緊環(huán)5對于螺帽4的雙重限位;螺帽4的設置能夠防止螺釘中落灰。
連接螺釘3和螺帽4一體制成時,所述連接螺釘3上部設置有指南針放置板8,所述指南針放置板8上設置有指南針(圖中未示出);此時,所述螺帽4為透明玻璃罩,所述連接螺釘3上設置的壓緊環(huán)5的外徑與指南針放置板8的外徑一致。螺帽4套在指南針放置板8的外側;通過設置指南針放置板8及指南之,且將螺帽4選為透明玻璃罩為扳鈴增加了新的功能。
上面所述只是為了說明本實用新型,應該理解為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實施例,符合本實用新型思想的各種變通形式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