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加工及刀具裝配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
背景技術:
作為一種應用極為普遍的夾持機構,彈性筒夾具有夾持精度好、操作方便的特點,已廣泛應用于機械加工及刀具裝配領域。而隨著高速高精加工機床的快速發(fā)展,整個機械加工行業(yè)也對刀具的使用壽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諸多可有效提升刀具使用壽命的技術改進措施中,對刀具進行快速有效的冷卻已成為應用最為普遍且易于實施的一種方式。現(xiàn)有技術中,大多數(shù)用于刀具裝夾的彈性筒夾僅能滿足刀具的裝夾緊固,未設置有良好的止水機構,致使流經(jīng)彈性筒夾的冷卻液大多經(jīng)由彈性筒夾的變形槽外滲,造成冷卻液損失,影響冷卻效果,不利于提升刀具的使用壽命。
基于以上分析,申請人組建研發(fā)團隊,對現(xiàn)有用于機加工及刀具裝配的彈性筒夾進行技術改進,設計一種便于止水的筒夾結構,在不改變彈性筒夾主體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在彈性筒夾主體部增加止水機構,提升流經(jīng)彈性筒夾通孔的冷卻液的利用率,提高冷卻效率,提升裝配于彈性筒夾上的切削刀具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用于機加工及刀具裝配的彈性筒夾的設計缺陷,一種便于止水的筒夾結構,在不改變彈性筒夾主體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在彈性筒夾主體部增加止水機構,提升流經(jīng)刀具通孔的冷卻液的利用率,提高冷卻效率,提升裝配于彈性筒夾上的切削刀具的使用壽命。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一種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其特征在于,結構包括彈性筒夾本體(1)、用于裝配彈性筒夾本體(1)的彈性筒夾刀柄(2)以及插入彈性筒夾本體(1)內(nèi)部的切削刀具(3);
所述彈性筒夾本體(1)裝配于彈性筒夾刀柄(2)頭部錐孔內(nèi);
所述彈性筒夾本體(1)內(nèi)部設置有用于裝配切削刀具(3)的貫穿孔(13),切削刀具(3)插入彈性筒夾本體(1)內(nèi)部的貫穿孔(13)中;
所述彈性筒夾刀柄(2)頭部錐孔內(nèi)與彈性筒夾本體(1)外周面相貼合的面為彈性筒夾刀柄頭部內(nèi)錐面(21);
所述切削刀具(3)柄部外周用于與彈性筒夾本體(1)中的貫穿孔(13)相貼合的面為切削刀具柄部外周面(22);
所述切削刀具(3)內(nèi)部設置有用于通過冷卻液的冷卻通孔(23);
所述彈性筒夾刀柄(2)為中心設置有冷卻通道的刀柄,彈性筒夾刀柄(2)中心設置的冷卻通道通過彈性筒夾本體(1)內(nèi)部的貫穿孔(13)與切削刀具(3)內(nèi)部的冷卻通孔(23)連通;
所述彈性筒夾本體(1)側壁均勻間隔設置有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
所述筒夾后切槽(11)為彈性筒夾本體(1)上靠近彈性筒夾刀柄頭部內(nèi)錐面(21)一端的切槽,筒夾前切槽(10)為彈性筒夾本體(1)上遠離彈性筒夾刀柄頭部內(nèi)錐面(21)一端的切槽;
所述筒夾后切槽(11)與彈性筒夾刀柄頭部內(nèi)錐面(21)及切削刀具柄部外周面(22)密閉配合;
所述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不相通;
所述彈性筒夾本體(1)側壁位于筒夾前切槽(10)中部的位置設置封堵孔(12),封堵孔(12)與貫穿孔(13)中部連通;
所述封堵孔(12)內(nèi)部填充有用于封堵封堵孔(12)的彈性止水柱,彈性止水柱與封堵孔(12)密封配合。
進一步,所述彈性止水柱為橡膠密封柱、硅膠密封柱或玻璃膠密封柱中任意一種。
進一步,所述筒夾前切槽(10)與筒夾后切槽(11)數(shù)量一致。
進一步,所述筒夾前切槽(10)與筒夾后切槽(11)均設置為復數(shù)個。
進一步,所述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中填充有彈性封堵劑層。
進一步,所述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中填充的彈性封堵劑層為橡膠密封柱、硅膠密封柱或玻璃膠密封柱中任意一種。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有益效果在于:
1、本發(fā)明涉及的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彈性筒夾本體(1)側壁均勻間隔設置有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且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不相通;冷卻液從彈性筒夾刀柄(2)后部中心孔進入彈性筒夾刀柄(2)內(nèi)部冷卻通道后,由于彈性筒夾刀柄頭部內(nèi)錐面(21)、筒夾后切槽(11)及切削刀具(3)柄部外周面形成封閉空間,可防止冷卻液從筒夾后切槽(11)外滲;而通過在彈性筒夾本體(1)側壁位于筒夾前切槽(10)中部的位置設置與貫穿孔(13)中部連通的封堵孔(12),封堵孔(12)內(nèi)部填充有用于封堵封堵孔(12)的彈性止水柱,彈性止水柱與封堵孔(12)密封配合,上述結構,有效保證冷卻液依次順暢通過彈性筒夾刀柄(2)中心冷卻通道、彈性筒夾本體(1)內(nèi)部的貫穿孔(13)和切削刀具(3)內(nèi)部的冷卻通孔(23),最后達到冷卻切削刀具(3)切削刃部,避免冷卻液經(jīng)由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外滲,提升了流經(jīng)彈性筒夾通孔的冷卻液的利用率,提高了冷卻效率,提升了裝配于彈性筒夾上的切削刀具的使用壽命。
2、本發(fā)明涉及的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通過彈性筒夾本體(1)側壁位于筒夾前切槽(10)中部的位置設置封堵孔(12),封堵孔(12)與貫穿孔(13)中部連通;封堵孔(12)內(nèi)部填充有用于封堵封堵孔(12)的彈性止水柱,彈性止水柱與封堵孔(12)密封配合;彈性止水柱為橡膠密封柱、硅膠密封柱或玻璃膠密封柱中任意一種;上述設計通過在冷卻液的輸出端,即筒夾前切槽(10)中部設置封堵孔(12)和彈性止水柱對輸入的冷卻液進行導流,設計簡單,且未增加額外費用,便于工業(yè)應用,實用性更好。
3、本發(fā)明涉及的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中填充有彈性封堵劑層;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中填充的彈性封堵劑層為橡膠密封柱、硅膠密封柱或玻璃膠密封柱中任意一種;上述設計,作為對冷卻液止水機構的一種改進,同樣可以達到防塵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刀具的防塵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涉及的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涉及的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沿前切槽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涉及的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裝配結構示意圖一。
圖4為本實用涉及的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裝配結構示意圖二。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附圖1、圖2、圖3及圖4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描述。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其特征在于,結構包括彈性筒夾本體(1)、用于裝配彈性筒夾本體(1)的彈性筒夾刀柄(2)以及插入彈性筒夾本體(1)內(nèi)部的切削刀具(3);
所述彈性筒夾本體(1)裝配于彈性筒夾刀柄(2)頭部錐孔內(nèi);
所述彈性筒夾本體(1)內(nèi)部設置有用于裝配切削刀具(3)的貫穿孔(13),切削刀具(3)插入彈性筒夾本體(1)內(nèi)部的貫穿孔(13)中;
所述彈性筒夾刀柄(2)頭部錐孔內(nèi)與彈性筒夾本體(1)外周面相貼合的面為彈性筒夾刀柄頭部內(nèi)錐面(21);
所述切削刀具(3)柄部外周用于與彈性筒夾本體(1)中的貫穿孔(13)相貼合的面為切削刀具柄部外周面(22);
所述切削刀具(3)內(nèi)部設置有用于通過冷卻液的冷卻通孔(23);
所述彈性筒夾刀柄(2)為中心設置有冷卻通道的刀柄,彈性筒夾刀柄(2)中心設置的冷卻通道通過彈性筒夾本體(1)內(nèi)部的貫穿孔(13)與切削刀具(3)內(nèi)部的冷卻通孔(23)連通;
所述彈性筒夾本體(1)側壁均勻間隔設置有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
所述筒夾后切槽(11)為彈性筒夾本體(1)上靠近彈性筒夾刀柄頭部內(nèi)錐面(21)一端的切槽,筒夾前切槽(10)為彈性筒夾本體(1)上遠離彈性筒夾刀柄頭部內(nèi)錐面(21)一端的切槽;
所述筒夾后切槽(11)與彈性筒夾刀柄頭部內(nèi)錐面(21)及切削刀具柄部外周面(22)密閉配合;
所述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不相通;
所述彈性筒夾本體(1)側壁位于筒夾前切槽(10)中部的位置設置封堵孔(12),封堵孔(12)與貫穿孔(13)中部連通;
所述封堵孔(12)內(nèi)部填充有用于封堵封堵孔(12)的彈性止水柱,彈性止水柱與封堵孔(12)密封配合。
作為改進,所述彈性止水柱為橡膠密封柱、硅膠密封柱或玻璃膠密封柱中任意一種。
作為改進,所述筒夾前切槽(10)與筒夾后切槽(11)數(shù)量一致。
作為改進,所述筒夾前切槽(10)與筒夾后切槽(11)均設置為復數(shù)個。
作為改進,所述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中填充有彈性封堵劑層。
作為改進,所述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中填充的彈性封堵劑層為橡膠密封柱、硅膠密封柱或玻璃膠密封柱中任意一種。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涉及的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彈性筒夾本體(1)側壁均勻間隔設置有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且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不相通;冷卻液從彈性筒夾刀柄(2)后部中心孔進入彈性筒夾刀柄(2)內(nèi)部冷卻通道后,由于彈性筒夾刀柄頭部內(nèi)錐面(21)、筒夾后切槽(11)及切削刀具(3)柄部外周面形成封閉空間,可防止冷卻液從筒夾后切槽(11)外滲;而通過在彈性筒夾本體(1)側壁位于筒夾前切槽(10)中部的位置設置與貫穿孔(13)中部連通的封堵孔(12),封堵孔(12)內(nèi)部填充有用于封堵封堵孔(12)的彈性止水柱,彈性止水柱與封堵孔(12)密封配合,上述結構,有效保證冷卻液依次順暢通過彈性筒夾刀柄(2)中心冷卻通道、彈性筒夾本體(1)內(nèi)部的貫穿孔(13)和切削刀具(3)內(nèi)部的冷卻通孔(23),最后達到冷卻切削刀具(3)切削刃部,避免冷卻液經(jīng)由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外滲,提升了流經(jīng)彈性筒夾通孔的冷卻液的利用率,提高了冷卻效率,提升了裝配于彈性筒夾上的切削刀具的使用壽命。
本發(fā)明涉及的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通過彈性筒夾本體(1)側壁位于筒夾前切槽(10)中部的位置設置封堵孔(12),封堵孔(12)與貫穿孔(13)中部連通;封堵孔(12)內(nèi)部填充有用于封堵封堵孔(12)的彈性止水柱,彈性止水柱與封堵孔(12)密封配合;彈性止水柱為橡膠密封柱、硅膠密封柱或玻璃膠密封柱中任意一種;上述設計通過在冷卻液的輸出端,即筒夾前切槽(10)中部設置封堵孔(12)和彈性止水柱對輸入的冷卻液進行導流,設計簡單,且未增加額外費用,便于工業(yè)應用,實用性更好。
本發(fā)明涉及的便于止水的彈性筒夾,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中填充有彈性封堵劑層;筒夾前切槽(10)和筒夾后切槽(11)中填充的彈性封堵劑層為橡膠密封柱、硅膠密封柱或玻璃膠密封柱中任意一種;上述設計,作為對冷卻液止水機構的一種改進,同樣可以達到防塵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刀具的防塵性。
本發(fā)明在使用時,將彈性筒夾本體(1)裝配于彈性筒夾刀柄(2)上,利用鎖緊螺母(4)將彈性筒夾本體(1)與彈性筒夾刀柄(2)固定,然后將切削刀具(3)插入彈性筒夾本體(1),冷卻液依次順暢通過彈性筒夾刀柄(2)中心冷卻通道、彈性筒夾本體(1)內(nèi)部的貫穿孔(13)和切削刀具(3)內(nèi)部的冷卻通孔(23),最后達到冷卻切削刀具(3)切削刃部。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