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材料表面加工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軸承鋼的表面強化處理技術(shù)。
背景技術(shù):
在機械設備領域,軸承是被廣泛應用的基礎零部件,軸承主要用于支撐軸進行旋轉(zhuǎn),降低旋轉(zhuǎn)過程中的摩擦,并且保證精度,軸承可以分為滑動軸承和滾動軸承,一般包括外圈、內(nèi)圈、滾動體和保持架,多數(shù)的軸承的工作條件比較惡劣,軸承內(nèi)部受到較大的沖擊負荷,要求軸承心部具有一定的韌性和足夠的強度和硬度。同時,最關鍵的是,要求軸承不僅要具有優(yōu)良的表面耐磨性,同時還要具有高的抗?jié)L動接觸疲勞性能。同時因此除要求表面具有高耐磨性。
傳統(tǒng)所使用的軸承鋼為經(jīng)過二次淬火和回火處理后獲得馬氏體組織的高鉻鋼,同時經(jīng)過滲碳和滲氮處理提高了表面硬度,上述鋼一般能滿足基本需求,但在某些場合,比如高溫環(huán)境下的軍用發(fā)射架,不僅要求軸承具有高的硬度和抗疲勞性能,而且需要其具有良好的耐高溫能力,但現(xiàn)有的軸承鋼往往無法滿足這一要求。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軸承鋼的表面強化處理技術(shù),采用等離子的方式在滲氮后的軸承鋼表面增加金屬-陶瓷復合涂層,提高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的同時,也提高了其抗高溫能力。
本發(fā)明完整的技術(shù)方案包括:
一種軸承鋼的表面強化處理技術(sh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選擇軸承鋼進行滲氮處理,使其表面氮含量達到0.2%-0.4%;
2)涂層粉制備:選擇與軸承鋼表面相同組分的馬氏體鋼,加入WC粉,置于高壓氣霧化制粉裝置的坩堝中,WC粉占馬氏體鋼總重量的12-15%,在真空度為10-4-10-5Pa下,進行真空感應熔煉,加熱到其熔點100-150℃以上保溫5-10min,此過程伴隨電磁攪拌以使得WC粉在熔體中混合均勻,隨后熔體進入霧化室,對金屬液的出口處霧化噴嘴噴出高壓氬氣,高壓氬氣對金屬液滴進行碰撞,使其破碎成球形粉末,高壓氬氣壓力為4-6Mpa,隨后經(jīng)旋流沉降進入收料管,并進行篩分后得到鋼-碳化鎢復合粉料;
3)對軸承鋼表面用涂層粉進行等離子噴涂,得到帶有涂層的軸承鋼。
本發(fā)明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優(yōu)點在于:碳化鎢陶瓷材料具有極高的熔點和耐高溫能力,同時其自身又具有極高的硬度,作為涂層材料可以使軸承鋼兼具耐磨性和耐高溫能力,但金屬-陶瓷界面難以復合易導致涂層結(jié)合力不強,一直是困擾工程人員的難題,本發(fā)明通過設計與軸承鋼表面相同組分的涂層基體材料,并添加碳化鎢材料,先采用霧化法制備和具有與軸承鋼表面相同組分基體的金屬-陶瓷復合材料,隨后對軸承鋼表面采用等離子噴涂,在噴涂過程中,涂層再次融化形成包裹碳化鎢的微小液滴,并高速噴射到軸承鋼表面后凝固,形成結(jié)合穩(wěn)定牢固的涂層表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軸承鋼的表面強化處理技術(sh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選擇軸承鋼的化學成分質(zhì)量百分比為:C:0.32~0.58%,Si:1.05~1.35%,Mn:0.40~0.82%,Cr:7.60~9.23%,Ni:2.10~2.50%,Mo:0.35~0.75%,N:0.10~0.20%,S≦0.005,P≦0.010,其余為Fe。
2)對所述的軸承鋼進行高溫低濃度+低溫低濃度+低溫高濃度滲氮+緩冷的多段滲氮處理,使其表面氮含量達到0.2%-0.4%。
3)涂層粉制備,選擇與軸承鋼表面相同組分的馬氏體鋼,以及粒度為200-240目的WC粉,置于高壓氣霧化制粉裝置的坩堝中,WC粉占馬氏體鋼總重量的12-15%,在真空度為10-4-10-5Pa下,進行真空感應熔煉,加熱到其熔點100-150℃以上保溫5-10min,此過程伴隨電磁攪拌以使得WC粉在熔體中混合均勻,隨后熔體進入霧化室,對金屬液的出口處霧化噴嘴噴出高壓氬氣,高壓氬氣對金屬液滴進行碰撞,使其破碎成球形粉末,高壓氬氣壓力為4-6Mpa,隨后經(jīng)旋流沉降進入收料管,并進行篩分后得到鋼-碳化鎢復合粉料;
4)等離子噴涂,在200-300℃下預熱經(jīng)過滲氮處理的軸承鋼,將體積比為85:15的氮氣和氫氣混合氣體通入噴嘴和電極之間,高頻火花引燃電弧,功率為150-180KW,產(chǎn)生等離子射流,同時將粒度為140-160目的涂層粉料通過噴嘴送入等離子射流,噴射到葉片表面形成涂層,涂層厚度為200-250μm。
其中,所述鋼的滲氮工藝為:將軸承鋼進行表面鈍化膜處理后放入滲氮爐中,抽真空到10-3Pa通入滲氮氣體,首先在550℃下,經(jīng)不含有催滲劑的第一管路通入氨氣,氨氣的流量為800ml/min,氨氣分解率為20-30%,保溫6h;隨后在450℃下,經(jīng)第一管路通入氨氣,氨氣的流量為1000ml/min,氨氣分解率為10-15%,保溫6h;隨后450℃下,經(jīng)含有稀土催滲劑的第二管路通入氨氣,氨氣的流量為1800ml/min,氨氣分解率為40-50%,
保溫2h;取出軸承鋼置于緩冷坑中,靜置48-72h。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jù)本發(fā)明技術(shù)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jié)構(gòu)變化,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shù)方案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