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噴砂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筒狀部件內(nèi)壁拋丸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拋丸設備首先應用于鑄造業(yè)鑄鋼、鑄鐵件的表面粘砂及氧化皮的清除。幾乎所有的鑄鋼件、灰鑄件、 瑪鋼件、球鐵件等都要進行拋丸處理,這不僅是為了清除鑄件表面氧化皮和粘砂,同時也是鑄件質(zhì)量檢查前不可缺少的準備工序。對于筒狀部件的處理,由于其內(nèi)壁也會氧化生銹,所以也需要對其內(nèi)壁進行拋丸處理,現(xiàn)有拋丸設備對筒狀部件的內(nèi)壁清理不方便,采用手工處理,投入人力大,處理效率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種結構合理、處理效率高、可調(diào)節(jié)的筒狀部件內(nèi)壁拋丸處理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筒狀部件內(nèi)壁拋丸處理裝置,包括殼體、電機、驅(qū)動軸、轉盤、漏孔、伸縮桿、滑塊、連接桿、拋丸器、限位板、門體、鉸鏈、收集漏斗、回收桶和支腳,所述殼體具有三個側面和一個頂板;所述電機安裝在殼體的底板上;所述轉盤通過驅(qū)動軸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伸縮桿安裝在殼體的頂板上;所述轉盤上均勻加工有漏孔;所述伸縮桿的自由端彎折成L型;所述滑塊設置在伸縮桿靠近端部的位置;所述拋丸器通過連接桿與滑塊連接;所述限位板安裝在伸縮桿的端部;所述門體通過鉸鏈安裝在殼體的側面上;所述收集漏斗設置在殼體的底部;所述收集漏斗的底部設置有回收桶。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所述門體上開設有透明的觀察窗。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所述門體內(nèi)側面上靠近邊緣的四周固定有密封圈。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實用新型帶來的有效效果:本技術方案采用轉盤和伸縮桿配合,可以實現(xiàn)對筒狀部件內(nèi)壁的拋丸處理,工作效率高,調(diào)節(jié)范圍廣,且能節(jié)省人力;通過將轉盤開設漏孔且設置收集漏斗,可以達到對拋射后丸體的回收循環(huán)利用。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圖中:1.殼體;2.電機;3.驅(qū)動軸;4.轉盤;41.漏孔;5.伸縮桿;6.滑塊;7.連接桿;8.拋丸器;9.限位板;10.門體;11.鉸鏈;12.收集漏斗;13.回收桶;14.支腳;15.觀察窗;16.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筒狀部件內(nèi)壁拋丸處理裝置,包括殼體1、電機2、驅(qū)動軸3、轉盤4、漏孔41、伸縮桿5、滑塊6、連接桿7、拋丸器8、限位板9、門體10、鉸鏈11、收集漏斗12、回收桶13和支腳14,所述殼體1具有三個側面和一個頂板;所述電機2安裝在殼體1的底板上;所述轉盤4通過驅(qū)動軸3與所述電機2連接;所述伸縮桿5安裝在殼體1的頂板上;所述轉盤4上均勻加工有漏孔41;所述伸縮桿5的自由端彎折成L型;所述滑塊6設置在伸縮桿靠近端部的位置;所述拋丸器8通過連接桿7與滑塊6連接;所述限位板9安裝在伸縮桿的端部;所述門體10通過鉸鏈11安裝在殼體1的側面上;所述收集漏斗12設置在殼體1的底部;所述收集漏斗12的底部設置有回收桶13;在所述門體10上開設有透明的觀察窗15;在所述門體10內(nèi)側面上靠近邊緣的四周固定有密封圈16。
使用時,打開門體10,將待處理的筒狀部件放置在轉盤4上,關上門體10后,可以通過觀察窗15對內(nèi)部的情況實時監(jiān)控,開動電機2,待處理的筒狀部件就會隨轉盤4勻速轉動,將伸縮桿5調(diào)整到需處理的位置,對準后開啟拋丸器8,,對于不同尺寸的筒狀部件,可以通過滑動滑塊6的位置就可以調(diào)整拋丸器8與內(nèi)壁的距離。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權利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