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毛片基地免费,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电影,中天堂国产日韩欧美,中国国产aa一级毛片,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成人不卡在线

一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機艙布置結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25869閱讀:879來源:國知局
一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機艙布置結構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車結構技術領域,具體地指一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機艙布置結構。



背景技術: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機艙融合了傳統(tǒng)汽車機艙部件和電動汽車的機艙大部分部件,因此機艙布置結構較傳統(tǒng)汽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機艙布置對整車性能有至關重要作用,直接影響機艙各部件功能是否能夠正常運行,因此在機艙空間一定的前提下,如何設計出一種合理的、滿足功能要求及性能要求的布置結構,是目前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所面臨的一項難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機艙布置結構,該結構根據(jù)動力總成系統(tǒng)為基礎,合理布置各零部件,在機艙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實現(xiàn)了各零部件及插電接口的合理分布。

為實現(xiàn)此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機艙布置結構,包括布置于前防撞梁后方的冷卻系統(tǒng)、布置于冷卻系統(tǒng)后方的動力總成系統(tǒng)和布置于機艙左側的左懸置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總成系統(tǒng)包括發(fā)動機、布置于發(fā)動機左側的減速箱、布置于減速箱左側的發(fā)電機和布置于發(fā)電機后上方的驅動電機;所述發(fā)電機和驅動電機的上方布置有電機控制器;所述左懸置總成與驅動電機固定連接。

具體的,所述驅動電機的后部設置有驅動電機高壓接線盒,所述驅動電機的前部設有驅動電機進水口和驅動電機出水口;所述驅動電機的端蓋上設置有連接器插拔方向向上的驅動電機信號連接端座;所述驅動電機的端蓋和圓周面上分別設有與左懸置總成固定的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

具體的,所述發(fā)電機的后部設置有發(fā)電機高壓接線盒,所述發(fā)電機的 前部設有發(fā)電機進水口,后部設有發(fā)電機出水口;所述發(fā)電機的端蓋上設置有連接器插拔方向向上的發(fā)電機信號連接端座。

進一步的,所述電機控制器固定于電機控制器支架上,所述電機控制器支架的底部固定于車身右縱梁上。

具體的,所述電機控制器的頂面后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一個與驅動電機高壓接線盒和與發(fā)電機高壓接線盒連接的交流高壓連接器;所述電機控制器的后側部固定有直流高壓連接器,所述直流高壓連接器位于兩個交流高壓連接器之間;所述電機控制器的左側部固定有信號連接器;所述電機控制器的前部固定有低壓連接器;所述電機控制器的前部兩側分別沿豎直方向設有一個電機控制器冷卻進水接頭和電機控制器冷卻出水接頭;所述電機控制器的右側部設有兩個螺栓定位孔。

具體的,所述電機控制器的左右兩側底部分別設有一個電機控制器固定座,所述電機控制器固定座前部開有螺栓過孔,所述電機控制器支架的頂部左右兩側分別開有兩個與螺栓過孔對應的螺栓定位孔,所述螺栓定位孔的下方焊接有螺母。

具體的,所述電機控制器支架包括與電機控制器底部配合支撐的支架頂板,所述支架頂板的左右兩側分別連接有一個頂板翻邊,每塊頂板翻邊上開有兩個螺栓定位孔;所述支架頂板的后部兩側分別連接有一個高壓電纜支架,所述高壓電纜支架的頂部開有三個與電纜固定夾的螺栓對應的過孔;所述支架頂板固定于支架下支撐上,所述支架下支撐包括通過中間連接板連接的兩個下支撐主體,所述兩個下支撐主體的底部固定有與車身縱梁固定的縱梁連接板;所述支架下支撐的一側的下支撐主體的頂部固定有與車身連接板。

具體的,所述第一固定座沿豎直方向開有第一螺紋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座上開有兩個沿豎直方向的第二螺紋固定孔;所述左懸置總成包括左彈性支架和與左彈性支架固定的左懸置支架,所述左懸置支架底部開有與車身對應的螺栓過孔,所述左彈性支架上開有一個與第一螺紋固定孔對應的螺栓過孔和兩個與第二螺紋固定孔對應的螺栓過孔。

具體的,所述冷卻系統(tǒng)包括冷凝器、固定于冷凝器后方的發(fā)動機散熱 器、固定于發(fā)動機散熱器后方、與驅動電機通過散熱管道連接的電機散熱器、固定于電機散熱器后方的散熱風扇和設置于散熱風扇下方的水泵。

更具體的,所述發(fā)動機上固定有空濾總成,所述空濾總成的周向上連接有四個空濾總成固定支架,所述空濾總成固定支架上開有螺栓過孔,所述螺栓過孔內(nèi)固定有彈性元件,螺栓穿過彈性元件固定于發(fā)動機的殼體上,所述空濾總成的左下角連接有空濾進氣管,右上角連接有空濾出氣管。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動力總成采用發(fā)動機+減速箱+雙電機的連接形式,該結構中電機相對比較獨立,針對不同的車型要求,可通過直接改變電機大小滿足各車型的性能要求,不需要改變發(fā)動機和減速箱,因此該動力總成通用性和拓展性較好。動力總成左懸置單獨與驅動電機連接,不僅有利于支架的設計,也避免了由于支架過大而影響管線布置。冷卻系統(tǒng)采用四層前后疊加結構,充分利用了機艙X向空間,中冷器布置于冷凝器下方,既利用了冷凝器下方空間,又不影響冷卻系統(tǒng)的散熱能力。電機控制器通過固定支架布置在電機的上方,其高壓線向后走向,使得整個高壓電纜的走向簡潔順暢;電機的冷卻水管在電機控制器支架的下方,既有效利用了該區(qū)域的空間,也使得由于水管隱藏在電機控制器的下方而讓機艙簡潔美觀、不凌亂。進氣系統(tǒng)布置在發(fā)動機上方,充分利用發(fā)動機與機罩之間的Z向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車艙布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動力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電機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A處的結構放大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左懸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電機控制器及其支架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電機控制器的前部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電機控制器的后部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電機控制器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中支架下支撐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中冷卻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中空濾固定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12中B處的結構放大圖;

其中,1—副水箱,2—車身右縱梁,3—前防撞梁,4—冷卻系統(tǒng),5—電機控制器,6—車身左縱梁,7—保險絲盒,8—ECU,9—制動儲液罐,10—動力總成系統(tǒng),11—空濾總成,12—發(fā)動機,13—減速箱,14—發(fā)電機,15—驅動電機,16—驅動電機高壓接線盒,17—驅動電機進水口,18—驅動電機出水口,19—驅動電機信號連接端座,20—第一固定座,21—發(fā)電機出水口,22—發(fā)電機高壓接線盒,23—發(fā)電機進水口,24—發(fā)電機信號連接端座,25—第二固定座,26—電機控制器支架,27—高壓電纜,28—交流高壓連接器,29—電機控制器固定座,30—螺栓定位孔,31—低壓連接器,32—電機控制器冷卻進水接頭,33—電機控制器冷卻出水接頭,34—信號連接器,35—直流高壓連接器,36—頂板翻邊,37—支架頂板,38—中間連接板,39—下支撐主體,40—車身連接板,41—縱梁連接板,42—空濾總成固定支架,43—空濾進氣管,44—空濾總成本體,45—空濾出氣管,46—彈性元件,47—高壓電纜支架,48—支架下支撐,49—第一螺紋固定孔,50—第二螺紋固定孔,51—左懸置總成,52—左彈性支架,53—左懸置支架,54—冷凝器,55—發(fā)動機散熱器,56—電機散熱器,57—散熱風扇,58—中冷器,59—水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3所示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機艙布置結構,包括布置于前防撞梁3后方的冷卻系統(tǒng)4、布置于冷卻系統(tǒng)4后方的動力總成系統(tǒng)10和布置于機艙左側的左懸置總成51,動力總成系統(tǒng)10包括發(fā)動機12、布置于發(fā)動機12左側的減速箱13、布置于減速箱13左側的發(fā)電機14和布置于發(fā)電機14后上方的驅動電機15;發(fā)電機14和驅動電機15的上方布置有電機控制器5;左懸置總成51與驅動電機15固定連接。

如圖3所示,驅動電機15的后部設置有驅動電機高壓接線盒16,驅動電機15的前部設有驅動電機進水口17和驅動電機出水口18;驅動電機15 的端蓋上設置有連接器插拔方向向上的驅動電機信號連接端座19;驅動電機15的端蓋和圓周面上分別設有與左懸置總成51固定的第一固定座20和第二固定座25。驅動電機高壓接線盒16位于驅動電機15的后部,且斜向上走向,其上部采用六點螺栓固定,且布置有電機通氣螺紋孔,螺栓與螺紋孔配合保證該孔的一定透氣性。驅動電機進水口17和驅動電機出水口18向前走向。驅動電機信號連接端座19布置在驅動電機15的端蓋上,與端蓋采用四點固定,連接器插接方向向上,利于拔插。

如圖4—5所示,第一固定座20沿豎直方向開有第一螺紋固定孔49,第二固定座25上開有兩個沿豎直方向的第二螺紋固定孔50;左懸置總成51包括左彈性支架52和與左彈性支架52固定的左懸置支架53,左懸置支架53底部開有與車身對應的螺栓過孔,左彈性支架52上開有一個與第一螺紋固定孔49對應的螺栓過孔和兩個與第二螺紋固定孔50對應的螺栓過孔。驅動電機懸置固定座分為兩個,一個布置在驅動電機15的端蓋上,該固定座采用螺紋孔,另一個布置在驅動電機15的圓周面上,該固定座采用兩個相同的螺紋孔,三個螺紋孔配合使用,與左懸置總成51的三個通孔對接。左彈性支架52靠近左懸置支架53側設有足夠大的豁口,防止左懸置支架53旋轉時與左彈性支架52干涉。

如圖3所示,發(fā)電機14的后部設置有發(fā)電機高壓接線盒22,發(fā)電機14的前部設有發(fā)電機進水口23,后部設有發(fā)電機出水口21;發(fā)電機14的端蓋上設置有連接器插拔方向向上的發(fā)電機信號連接端座24。發(fā)電機高壓接線盒22位于發(fā)電機14的后部,且斜向上走向,其上部采用六點螺栓固定,且布置有電機通氣螺紋孔,螺栓與螺紋孔配合保證該孔的一定透氣性。發(fā)電機進水口23向前走向,以便與從前方過來的水管順利連接,發(fā)電機出水口21向上走向,以便與驅動電機進水口17順利連接。發(fā)電機信號連接端座24布置在發(fā)電機14的端蓋上,與端蓋采用四點固定,連接器插接方向向上,利于拔插。

如圖6—10所示,電機控制器5固定于電機控制器支架26上,電機控制器支架26的底部固定于車身右縱梁2上。

上述技術方案中,電機控制器5的頂面后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一個 與驅動電機高壓接線盒16和與發(fā)電機高壓接線盒22連接的交流高壓連接器28;電機控制器5的后側部固定有直流高壓連接器35,直流高壓連接器35位于兩個交流高壓連接器28之間;電機控制器5的左側部固定有信號連接器34;電機控制器5的前部固定有低壓連接器31;電機控制器5的前部兩側分別沿豎直方向設有一個電機控制器冷卻進水接頭32和電機控制器冷卻出水接頭33;電機控制器5的右側部設有兩個螺栓定位孔30。交流高壓連接器28采用六個螺栓與電機控制器5固定,且朝后布置,以有利于高壓電纜27的走向。電機控制器5的后部固定有直流高壓連接器35,直流高壓連接器35采用六個螺栓與電機控制器5固定,且朝后布置,以有利于高壓電纜27的走向。

上述技術方案中,電機控制器5的左右兩側底部分別設有一個電機控制器固定座29,電機控制器固定座29前部開有螺栓過孔,電機控制器支架26的頂部左右兩側分別開有兩個與螺栓過孔對應的螺栓定位孔30,螺栓定位孔30的下方焊接有螺母。螺栓穿過電機控制器固定座29的螺栓過孔與螺栓定位孔下方的焊接螺母配合固定。

上述技術方案中,電機控制器支架26包括與電機控制器5底部配合支撐的支架頂板37,支架頂板37的左右兩側分別連接有一個頂板翻邊36,每塊頂板翻邊36上開有兩個螺栓定位孔30;支架頂板37的后部兩側分別連接有一個高壓電纜支架47,高壓電纜支架47的頂部開有三個與電纜固定夾的螺栓對應的過孔;支架頂板37固定于支架下支撐48上,支架下支撐48包括通過中間連接板38連接的兩個下支撐主體39,兩個下支撐主體39的底部固定有與車身縱梁固定的縱梁連接板41;支架下支撐48的一側的下支撐主體39的頂部固定有與車身連接板40。支架下支撐48前部設計成形狀類似臺階狀,以避讓下方管線,其上平面設有翻邊結構,以加強上部支撐的強度,且上平面設有四個圓孔,背面焊接四個螺母,四個圓孔組合在一起用來固定支架頂板37;中間連接板38呈弧狀,其兩側與下支撐主體39進行焊接,下支撐主體39下部與縱梁連接板41進行焊接,在縱梁連接板41的四周設有翻邊結構,以加強該連接板的整體強度;車身連接板40為兩側帶有翻邊的長條形鈑金,其一側與下支撐主體39進行焊接,另一側 設有兩個通孔,背面焊接有兩個螺母,該側與車身進行螺栓連接。

如圖11所示,冷卻系統(tǒng)4包括冷凝器54、固定于冷凝器54后方的發(fā)動機散熱器55、固定于發(fā)動機散熱器55后方的電機散熱器56、固定于電機散熱器56后方的散熱風扇57和設置于散熱風扇57下方的水泵59。電機散熱器56通過散熱管與驅動電機15的進出水口連接。

如圖12—13所示,發(fā)動機12上固定有空濾總成11,空濾總成11的周向上連接有四個空濾總成固定支架42,空濾總成固定支架42上開有螺栓過孔,螺栓過孔內(nèi)固定有彈性元件46,螺栓穿過彈性元件46固定于發(fā)動機12的殼體上,空濾總成11的左下角連接有空濾進氣管43,右上角連接有空濾出氣管45??諡V總成本體44通過四個空濾總成固定支架42固定在發(fā)動機12上,空濾進氣管43布置在空濾總成本體44的左下角處,且出口稍微向下傾斜,利于引氣管的布置,空濾出氣管45布置在空濾總成本體44的右上角處,且出口稍微向下傾斜,利于出氣管的布置。空濾總成本體44的左上角處設有一個固定點,該固定點與空濾總成本體44成一體結構,兩側設有朝下的翻邊,以增強支架強度;右后部設有一個固定點,該固定點與空濾總成本體44成一體結構,兩側設有朝上的翻邊,以增強支架強度;左側中部設有一個固定點,該固定點與空濾總成本體44成一體結構,兩側設有朝上的翻邊,以增強支架強度;前側中部設有一個固定點,該固定點與空濾總成本體44成一體結構,兩側設有朝上的翻邊,以增強支架強度,四個安裝孔均采用螺栓固定連接,且均嵌套有彈性元件46,以減輕發(fā)動機震動對空濾總成本體44的影響??諡V總成本體44的后部設有五個凹槽,凹槽均采用圓弧過度,且均勻分布。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nèi)。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