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微型汽車的車身座椅框結構,具體涉及微車車身座椅框 的后橫梁結構。
背景技術:
國內已有的微車座椅框后橫梁結構多是由三塊鈑金組成的封閉腔體, 為安裝座椅提供足夠強度,如
圖1所示的座椅后橫梁結構。
圖1為目前大
多數(shù)車型的座椅后橫梁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
圖1的A-A向剖視 圖。如圖2所示,中間橫梁2和最下面的鈑金件3均分別有翻邊2-l、 3-1, 并且翻邊焊接在一起;而最上邊的鈑金件1沒有翻邊結構,從而與中間橫 梁2和鈑金件3的翻邊焊接部分形成了缺口 。這種焊接結構在日后采取高 強度鋼板的時候,會出現(xiàn)以下兩種情況
( 1 )無法直接取消中間橫梁層,實現(xiàn)車身輕量化地改進。如圖2所示, 如果取消中間橫梁2,則鈑金件1由于沒有翻邊,使后橫梁結構無法焊接形 成一個封閉腔,會大大降低后橫梁結構的剛度。
(2)為保留后橫梁結構的封閉腔結構,要改動最上面的鈑金件結構才 能實現(xiàn)減掉橫梁層的方案,這樣成本較高。
而且,如圖l和2所示,上述后橫梁結構多數(shù)都是中間橫梁2和最上 面的鈑金件1有側翻邊與B柱下內板7焊接固定,而最下面的鈑金件3并 沒有側翻邊來焊接固定,所以,實際上后橫梁的封閉腔結構的側向是不完 全封閉的,從而導致后橫梁封閉腔結構的初始設計剛度沒有完全地發(fā)揮出 來、效率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現(xiàn)有的橫梁結構無法低成本、低投入地進行車身輕量化改進 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本實用新 型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包括下層板和上層板,所述下層板是位于 上層板下面的橫梁鈑金件,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均彎曲成型,所述下層板 和上層板都設有沿鈑金件彎曲延伸方向的翻邊,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的翻
邊固定連接在一起,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的側向與車身的B柱下內板連接,
從而使所述后橫梁結構的內部形成空腔。
發(fā)明效果本實用新型更改了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最上面的 橫梁,增加了它的翻邊,這樣在只有兩個鈑金件的情況下,后橫梁結構一 樣可以焊接成封閉空腔、不會降低后橫梁結構的剛度,且成本低、便于進 一步地進行車身輕量化地改進。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采用高強度鈑金 件時均可滿足車身座椅框后橫梁的強度及剛度要求;而且,節(jié)省成本、可 用于各種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
附圖說 明
圖1是目前大多數(shù)車型的座椅后橫梁結構與車身框架其他結構件的連 接關系示意圖2是
圖1的A-A向剖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與車身框架其他結 構件的連接關系示意圖4是圖3的B-B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各較佳實施例。
實施例1: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由下
層板4和上層板6構成,所述下層板4是位于上層板6下面的橫梁鈑金件, 所述下層板4和上層板6均彎曲成型,所述下層板4和上層板6都設有沿 鈑金件彎曲延伸方向的翻邊4-1、 6-1,所述下層^L 4和上層板6的翻邊固 定連接在一起,所述下層板4和上層板6的側向與車身的B柱下內板8連 接(參見圖3),從而使所述后橫梁結構的內部形成空腔。所述下層板4和 上層板6均采用高強度鈑金材料,優(yōu)選高強度鋼板。上述固定連接的方式 優(yōu)選焊接連接。
實施例2:如圖4所示,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所述后橫梁結構還包括 加強板5,所述加強板5位于所述下層板4和上層板6之間。所述加強板5 設有沿鈑金件彎曲方向的翻邊5-l,所述下層板4、上層板6和加強板5的 翻邊固定連接在一起。上述固定連接采用焊接的方式。這樣的三層結構是 比較常見的后橫梁結構,如
圖1和圖2所示的結構,但是,與之不同點的 地地方是,本實施例的上層板6具有翻邊結構,使得上層板6、下層板4和 加強板5都有翻邊可以焊接在一起。如果使用普通的鋼板,則采用本實施 例可以保證車身座椅框后橫梁結構的剛度和強度;如果采用高強度鈑金材 料,則可以采用實施例1的兩層結構,從而減少成本、減少車身的重量、 減少焊接工序、且其他零件只用作很小的座椅安裝孔位調整即可。
如圖3所示,上述實施例1和實施例2可以優(yōu)選采用以下的連接方式 與車身的B柱下內板8固定所述下層板4和上層板6均設有側翻邊6-2、 4-2,所述下層板4和上層板6通過各自的側翻邊與車身的B柱下內板8固 定連接在一起,從而使所述后橫梁結構的內部形成全封閉空腔,該全封閉 空腔是指所述下層板4和上層板6之間的空間是全封閉的。這樣的固定連 接方式,真正實現(xiàn)了后橫梁結構的全封閉空腔結構,保證了完全發(fā)揮后橫 梁結構初始設計時的剛度、提高了效率。 -
參看圖3,上述實施例2還可以采用以下的連接方式與車身的B柱下 內板8固定所述加強板5和所述上層板6均設有側翻邊,所述加強板5
和上層板6通過各自的側翻邊與車身的B柱下內板8固定連接在一起,從 而使所述后橫梁結構的內部形成半封閉空腔,該半封閉空腔包括所述加強 板5和所述上層板6之間的封閉空腔、及所述加強板5和所述下層板4之 間的不封閉空腔。如果使用普通的鋼板,采用這種半封閉空腔后橫梁結構 比較使用,而且焊接方便;但是,如果采用高強度鈑金材料,則優(yōu)選采用 上面的全封閉空腔后橫梁結構,上述結構在取消中間加強板結構件的情況, 一樣可以滿足車身座椅框后橫梁的強度和剛度要求,而且有助于進一 步的 進行車身輕量化的改進。
權利要求1、一種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橫梁結構包括下層板和上層板,所述下層板是位于上層板下面的橫梁鈑金件,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均彎曲成型,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都設有沿鈑金件彎曲延伸方向的翻邊,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的翻邊固定連接在一起,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的側向與車身的B柱下內板連接,從而使所述后橫梁結構的內部形成空腔。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均采用高強度鋼板。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其 特征在于,所述后^f黃梁結構還包括加強板,所述加強板位于所述下層板和 所述上層板之間。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加彈板設有沿鈑金件彎曲方向的翻邊,所述下層板、上層板和加 強板的翻邊固定連接在一起。
5、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加強板和所述上層板均設有側翻邊,所述加強板和上層板通過各 自的側翻邊與車身的B柱下內板固定連接在一起,從而使所述后橫梁結構 的內部形成半封閉空腔。
6、 根據(jù)權利要求l、 2或4所述的一種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 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均設有側翻邊,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通過 各自的側翻邊與車身的B柱下內板固定連接在一起,從而使所述后橫梁結 構的內部形成全封閉空腔。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其特征 在于,所述翻邊或側翻邊的固定連接均采用焊接固定的方式。
專利摘要一種微車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結構,它涉及微型汽車的車身座椅框結構,它解決了現(xiàn)有的橫梁結構無法低成本、低投入地進行車身輕量化改進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后橫梁結構包括下層板和上層板,所述下層板是位于上層板下面的橫梁鈑金件,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均彎曲成型,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都設有沿鈑金件彎曲延伸方向的翻邊,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的翻邊固定連接在一起,所述下層板和上層板的側向與車身的B柱下內板連接,從而使所述后橫梁結構的內部形成空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節(jié)省成本、可用于各種車身座椅框的后橫梁;且便于進一步地進行車身輕量化地改進。
文檔編號B62D25/20GK201065140SQ20072012122
公開日2008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6月29日
發(fā)明者吳春宇, 夏 羅 申請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