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動自行車,特別涉及一種中軸力矩傳感器及電動自行車。
背景技術:
1、電動自行車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安裝于車架五通管,為了滿足傳感器的出線要求,需要在車架五通管上打孔。中軸力矩傳感器在安裝時,為了使線束通過車架五通管的出線孔出線,在拆裝車時不僅需要盲裝傳感器,還需要時刻關注線束的情況,防止線束受到擠壓而發(fā)生斷裂,因此對裝配手法要求較高,影響了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發(fā)明旨在至少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fā)明提出一種中軸力矩傳感器,線束從車架五通管的端部出線,便于拆裝車,提高生產效率,且抑制線束被擠壓斷裂的情況。
2、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具有上述中軸力矩傳感器的電動自行車。
3、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方面實施例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安裝于車架五通管,包括:走線機構,連接于所述車架五通管,所述走線機構設有位于所述車架五通管內的軸向走線通道和位于所述車架五通管外的徑向走線通道;第一護腕,連接于所述走線機構并位于所述車架五通管的一端;傳感器線束,被配置為從所述車架五通管朝向所述第一護腕的一端穿出,所述傳感器線束的部分結構布置于所述軸向走線通道內和所述徑向走線通道內。
4、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中軸力矩傳感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通過設置連接于車架五通管的走線機構,走線機構設有位于車架五通管內的軸向走線通道和位于車架五通管外的徑向走線通道,第一護腕位于車架五通管的一端并連接于走線機構,傳感器線束依次通過軸向走線通道和徑向走線通道定位和引導,使得傳感器線束能從車架五通管朝向第一護腕的一端穿出,減少了在車架五通管開孔的工序,在拆裝車時傳感器線束不會受到擠壓,有效降低了傳感器線束發(fā)生斷裂的風險;而且簡化了裝配工藝,提高了生產效率。
6、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走線機構包括支撐套和固線支架,所述支撐套連接于所述車架五通管的內壁,所述支撐套的外周壁設有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形成為所述軸向走線通道;所述固線支架連接于所述支撐套并與所述車架五通管的端壁抵接,所述固線支架設有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形成為所述徑向走線通道。
7、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支撐套包括第一定位機構,所述固線支架包括第二定位機構,所述第一定位機構與所述第二定位機構相連接并配置為使所述支撐套和所述固線支架在所述支撐套的軸向上相對移動,并限制所述支撐套和所述固線支架在垂直于所述支撐套的軸向上相對移動。
8、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支撐套包括連接部,所述第一定位機構為設于所述連接部的至少一個凹槽,所述固線支架包括與所述車架五通管抵接的環(huán)狀部,所述第二定位機構為設于所述環(huán)狀部且與所述凹槽定位配合的第一凸起。
9、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凸起設有多個,多個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固線支架的周向均布,所述凹槽設有多個,多個所述凹槽與多個所述第一凸起一一對應設置。
10、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二開口在所述固線支架的徑向上的底壁沿所述固線支架的軸向凸出形成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連接于所述第一開口內。
1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支撐套包括內筒部和外筒部,所述內筒部與所述第一護腕連接,所述外筒部與所述車架五通管連接。
1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車架五通管的內壁設有第一內螺紋,所述外筒部的外壁設有與所述第一內螺紋配合的第一外螺紋。
1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中軸力矩傳感器還包括中軸,所述第一護腕包括用于供所述中軸穿過的套筒部,所述套筒部設有第二外螺紋,所述內筒部的內壁設有與所述第二外螺紋配合的第二內螺紋。
14、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護腕還包括與所述套筒部連接的第一安裝部,所述第一安裝部內設有軸承安裝孔,所述軸承安裝孔與所述套筒部的內孔連通。
1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安裝部朝向所述套筒部的一端設有第一端面,所述固線支架包括環(huán)狀部,所述環(huán)狀部朝向所述第一安裝部的一端設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與所述第一端面抵接。
16、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環(huán)狀部朝向所述車架五通管的一端設有第三端面,所述第三端面與所述車架五通管的第四端面抵接,所述傳感器線束從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四端面之間穿出。
17、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方面實施例的電動自行車,包括車架五通管;以上實施例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安裝于所述車架五通管。
18、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動自行車,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采用第一方面實施例的中軸力矩傳感器,中軸力矩傳感器通過設置連接于車架五通管的走線機構,走線機構設有位于車架五通管內的軸向走線通道和位于車架五通管外的徑向走線通道,第一護腕位于車架五通管的一端并連接于走線機構,傳感器線束依次通過軸向走線通道和徑向走線通道定位和引導,使得傳感器線束能從車架五通管朝向第一護腕的一端穿出,減少了在車架五通管開孔的工序,在拆裝車時傳感器線束不會受到擠壓,有效降低了傳感器線束發(fā)生斷裂的風險;而且簡化了裝配工藝,提高了生產效率。
20、本發(fā)明的附加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發(fā)明的實踐了解到。
1.中軸力矩傳感器,安裝于車架五通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線機構包括支撐套和固線支架,所述支撐套連接于所述車架五通管的內壁,所述支撐套的外周壁設有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形成為所述軸向走線通道;所述固線支架連接于所述支撐套并與所述車架五通管的端壁抵接,所述固線支架設有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形成為所述徑向走線通道。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套包括第一定位機構,所述固線支架包括第二定位機構,所述第一定位機構與所述第二定位機構相連接并配置為使所述支撐套和所述固線支架在所述支撐套的軸向上相對移動,并限制所述支撐套和所述固線支架在垂直于所述支撐套的軸向上相對移動。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套包括連接部,所述第一定位機構為設于所述連接部的至少一個凹槽,所述固線支架包括與所述車架五通管抵接的環(huán)狀部,所述第二定位機構為設于所述環(huán)狀部且與所述凹槽定位配合的第一凸起。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設有多個,多個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固線支架的周向均布,所述凹槽設有多個,多個所述凹槽與多個所述第一凸起一一對應設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開口在所述固線支架的徑向上的底壁沿所述固線支架的軸向凸出形成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連接于所述第一開口內。
7.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套包括內筒部和外筒部,所述內筒部與所述第一護腕連接,所述外筒部與所述車架五通管連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五通管的內壁設有第一內螺紋,所述外筒部的外壁設有與所述第一內螺紋配合的第一外螺紋。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軸力矩傳感器還包括中軸,所述第一護腕包括用于供所述中軸穿過的套筒部,所述套筒部設有第二外螺紋,所述內筒部的內壁設有與所述第二外螺紋配合的第二內螺紋。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護腕還包括與所述套筒部連接的第一安裝部,所述第一安裝部內設有軸承安裝孔,所述軸承安裝孔與所述套筒部的內孔連通。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部朝向所述套筒部的一端設有第一端面,所述固線支架包括環(huán)狀部,所述環(huán)狀部朝向所述第一安裝部的一端設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與所述第一端面抵接。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中軸力矩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環(huán)狀部朝向所述車架五通管的一端設有第三端面,所述第三端面與所述車架五通管的第四端面抵接,所述傳感器線束從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四端面之間穿出。
13.電動自行車,其特征在于,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