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衣架輸送設備技術,具體來說是一種用于服裝物料輸送系統(tǒng)的進站裝置及其實現(xiàn)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的服裝領域半成品跟成品的輸送吊掛系統(tǒng),在物料的接收方式中,基本上采用的物料接收裝置發(fā)生旋轉與物料接收裝置發(fā)生推送這樣兩種形式。
物料接收裝置發(fā)生旋轉方式是在接收裝置中裝入旋轉彎管,在動力缸的作用下,推動發(fā)生旋轉,使其與物料軌道發(fā)生銜接,接收物料;物料接收裝置發(fā)生推送方式是在接收裝置中裝入成型彎管,在動力缸的作用下,直接推送成型彎管,使其與物料軌道發(fā)生銜接,接收物料;它們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安裝在物料接收裝置中,所以都是要與單元存儲的機構相互連接成一體,不能單獨有效的脫離,增加了結構的局限性,從而導致必須要增加附加機構,另外兩者結構只能增對目前服裝輸送行業(yè)中獨有式的物料軌道才可以使用,從以上兩點可以得出,材料附加成本高,結構使用具有局限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造價便宜、生產效率高、適用范圍廣及生產成本低的用于服裝物料輸送系統(tǒng)的進站裝置。
本發(fā)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服裝物料輸送系統(tǒng)的進站裝置的實現(xiàn)方法。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服裝物料輸送系統(tǒng)的進站裝置,包括彎頭固定座,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連接,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之間設有扭簧,彎頭固定座通過銷子與彎頭一端部連接,彎頭固定座與彎頭一端部之間設有復位彈簧,彎頭另一端部與物料接收桿上方,彎頭呈向下傾斜設置。
所述彎頭固定座為“l(fā)”形結構,彎頭固定座縱向設有螺釘通孔,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用螺釘和螺母固定,彎頭固定座橫向設有銷子孔。
所述扭簧套設在螺釘上。
所述彎頭固定座端部設有支撐柱,復位彈簧套設在支撐柱中。
所述彎頭端部兩側設有連接通孔。
所述彎頭一端部設有凹形槽,物料接收桿端部為工形接頭,彎頭向下運動時,凹形槽與工形接頭配合連接。
上述的用于服裝物料輸送系統(tǒng)的進站裝置的實現(xiàn)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固定在輸送那個系統(tǒng)上的自動夾持與釋放裝置進入到指定工作區(qū)域時,自動夾持與釋放裝置放開衣架,衣架進入到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上,此時,彎頭出口端翹起,脫離物料接收桿;
(2)、衣架由于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因為彎管是彎的,會產生一個切向力及向下的一個力,彎頭出口端向下壓,彎管和物料接收桿會連接在一起,由于扭簧作用,凹形槽與工形接頭的連接作用,彎管不會跑偏,實現(xiàn)衣架滑入到物料接收桿,從而進入到物料接收裝置中;
(3)、彎管出口端向上翹起,衣架當要進入下一個進站系統(tǒng)時,自動夾持與釋放裝置,帶著衣架向前運用,由于此時物料接收桿與彎管分離,衣架撥開彎管向前運動,由于扭簧的作用,彎管復位,衣架進入到下一個進站系統(tǒng)的工作中,從而實現(xiàn)多工位進站。
所述彎頭固定座為“l(fā)”形結構,彎頭固定座縱向設有螺釘通孔,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用螺釘和螺母固定,彎頭固定座橫向設有銷子孔;所述扭簧套設在螺釘上;所述彎頭固定座端部設有支撐柱,復位彈簧套設在支撐柱中;所述彎頭端部兩側設有連接通孔;所述彎頭一端部設有凹形槽,物料接收桿端部為工形接頭,彎頭向下運動時,凹形槽與工形接頭配合連接。
本發(fā)明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具有如下的優(yōu)點及效果:
1、本發(fā)明包括彎頭固定座,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連接,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之間設有扭簧,彎頭固定座通過銷子與彎頭一端部連接,彎頭固定座與彎頭一端部之間設有復位彈簧,彎頭另一端部與物料接收桿上方,彎頭呈向下傾斜設置,具有結構簡單、造價便宜、生產效率高、適用范圍廣及生產成本低等特點。
2、本發(fā)明中彎頭固定座為“l(fā)”形結構,彎頭固定座縱向設有螺釘通孔,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用螺釘和螺母固定,彎頭固定座橫向設有銷子孔,且有一個傾斜部,使彎管向下傾斜,結構簡單,設計巧妙,能夠很好的進行連接。
3、本發(fā)明中的扭簧套設在螺釘上,提供回復力,生產成本低廉。
4、本發(fā)明中的彎頭固定座端部設有支撐柱,復位彈簧套設在支撐柱中,實現(xiàn)彎管和物料接收桿分離和結合,設計巧妙,有效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問題。
5、本發(fā)明中的彎頭一端部設有凹形槽,物料接收桿端部為工形接頭,彎頭向下運動時,凹形槽與工形接頭配合連接,防止彎管和物料接收桿對接不上,從而使衣架掉落在地上。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用于服裝物料輸送系統(tǒng)的進站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使用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彎管和物料接收桿處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與名稱如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一種用于服裝物料輸送系統(tǒng)的進站裝置,包括彎頭固定座,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連接,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之間設有扭簧,彎頭固定座通過銷子與彎頭一端部連接,彎頭固定座與彎頭一端部之間設有復位彈簧,彎頭另一端部與物料接收桿上方,彎頭呈向下傾斜設置。
本實施例中的彎頭固定座為“l(fā)”形結構,彎頭固定座縱向設有螺釘通孔,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用螺釘和螺母固定,彎頭固定座橫向設有銷子孔;扭簧套設在螺釘上;彎頭固定座端部設有支撐柱,復位彈簧套設在支撐柱中;彎頭端部兩側設有連接通孔。
本實施例中的彎頭一端部設有凹形槽,物料接收桿端部為工形接頭,彎頭向下運動時,凹形槽與工形接頭配合連接。
上述的用于服裝物料輸送系統(tǒng)的進站裝置的實現(xiàn)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固定在輸送那個系統(tǒng)上的自動夾持與釋放裝置進入到指定工作區(qū)域時,自動夾持與釋放裝置放開衣架,衣架進入到彎頭固定座與進站固定座上,此時,彎頭出口端翹起,脫離物料接收桿;
(2)、衣架由于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因為彎管是彎的,會產生一個切向力及向下的一個力,彎頭出口端向下壓,彎管和物料接收桿會連接在一起,由于扭簧作用,凹形槽與工形接頭的連接作用,彎管不會跑偏,實現(xiàn)衣架滑入到物料接收桿,從而進入到物料接收裝置中;
(3)、彎管出口端向上翹起,衣架當要進入下一個進站系統(tǒng)時,自動夾持與釋放裝置,帶著衣架向前運用,由于此時物料接收桿與彎管分離,衣架撥開彎管向前運動,由于扭簧的作用,彎管復位,衣架進入到下一個進站系統(tǒng)的工作中,從而實現(xiàn)多工位進站。
本實施例中的自動夾持與釋放裝置為申請?zhí)?01510990184.5,公開的自動夾持與釋放裝置。
采用上述結構和方法,衣架能夠順利進站,替代現(xiàn)有技術中需要兩個氣缸配合完成的動作,另外可以進行多工位的進站動作,有效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廉。
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不能對本發(fā)明進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所做的改變或其它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