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膠合模組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ー種膠合模組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電子裝置的殼體的膠合模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筆記本式計算機已被現(xiàn)代人普遍使用。筆記本式計算機具有重量輕且體積小的優(yōu)點,方便使用者隨身攜帯。此外,由于筆記本式計算機的外觀設計已相當多元,可滿足消費者對產(chǎn)品外觀的要求。目前,筆記本式計算機的外觀常使用金屬材質(zhì)以提升質(zhì)感。通常是將鋁鎂薄板膠合于塑膠件上,以使筆記本式計算機在重量輕的前提之下増加外觀的質(zhì)感。但是,當鋁鎂薄板膠合于塑膠件時,通常是使用點膠機將液態(tài)膠灌注在塑膠件上后,將鋁鎂薄板壓合于塑膠件,由于膠合面積大,位于內(nèi)部的液態(tài)膠不容易固化以形成膠體,因此,使得膠合品質(zhì)不穩(wěn)定,鋁鎂薄板與塑膠件容易被拔開。此外,鋁鎂薄板與塑膠件之間若需具有符合規(guī)范的抗拉拔能力,位于鋁鎂薄板與塑膠件之間的膠體需要具有一定厚度,但在制造過程中由于溫度等相關參數(shù)的影響,點膠機所灌注的膠量不易控制而可能導致液態(tài)膠分布不均,進而發(fā)生液態(tài)膠固化后的膠體具有厚度不均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膠合模組,具有較佳的膠合品質(zhì)與膠合強度。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膠合模組的制造方法,可制造出上述的膠合模組。本發(fā)明提出ー種膠合模組,包括一第一板體、多個凸出結構排列及一第二板體。各凸出結構排列沿一第一方向設置于第一板體,兩鄰近的凸出結構排列之間形成一流道。各凸出結構排列包含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多個支撐單元,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相異,且兩鄰近的支撐單元之間存在ー缺ロ。第二板體膠合于第一板體與凸出結構排列且抵靠干支撐單
J Li o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多個氣隙,位于該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膠合模組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第一板體,多個凸出結構排列沿一第一方向設置于第一板體,兩鄰近的凸出結構排列之間形成一流道,各凸出結構排列包含多個支撐單元,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相異,且兩鄰近的支撐單元之間存在ー缺ロ。注入一液態(tài)膠于第一板體上,液態(tài)膠流動于流道與缺ロ。將ー第二板體抵靠于支撐單兀,以使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存在ー間隙,且液態(tài)膠分布于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固化液態(tài)膠以形成ー膠體,第二板體藉由膠體膠合于第一板體與凸出結構排列,且膠體的厚度實質(zhì)上等干支撐單元的高度?;谏鲜?,本發(fā)明的膠合模組及其制造方法利用支撐單元來維持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的間距,不但可使膠體的厚度接近干支撐單元的高度,以使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具有足夠的膠合強度。此外,由于制造膠合模組時,液態(tài)膠可流動于流道與缺ロ,除了避免膠量分布不均的問題之外,亦使得液態(tài)膠與第二板體之間存在氣隙,供空氣通過以使膠合模組的內(nèi)部的液態(tài)膠加快固化。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是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膠合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圖1B是圖1A的膠合模組的第一板體與支撐單元的俯視示意圖。圖2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另ー實施例的一種膠合模組的第一板體與支撐單元的俯視示意圖。圖3A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的一種膠合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圖3B是圖3A的膠合模組的第一板體與支撐單元的俯視示意圖。圖4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例的一種膠合模組的第一板體與支撐單元的俯視示意圖。圖5是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膠合模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附圖標記:Dl: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100:膠合模組110:第一板體120:凸出結構排列122:流道124:支撐單元126:缺ロ130:膠體140:第二板體150:氣隙210:第一板體220:凸出結構排列224:支撐單元300:膠合模組310:第一板體320:凸出結構排列322:流道324:支撐單元326:缺ロ328:凸塊330:膠體
340:第二板體350:氣隙410:第一板體420:凸出結構排列424:支撐單元428:凸塊500:膠合模組的制造方法510 540:步驟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A是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膠合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圖1B是圖1A的膠合模組的第一板體與凸出結構排列的俯視示意圖。請參閱圖1A,本實施例的膠合模組100包括一第一板體110、多個凸出結構排列120、ー膠體130、一第二板體140及多個氣隙15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板體110為塑膠件,第二板體140為鋁鎂薄片,但第一板體110與第二板體140的材質(zhì)不以此為限。如圖1A所不,第二板體140藉由ー膠體130膠合于第一板體110,膠體130位于第一板體110上及凸出結構排列120上。第二板體140抵靠于支撐單元124,使得膠體130的厚度實質(zhì)上等干支撐單元124的高度。進而使第一板體110與第二板體140之間具有足夠的膠合強度。第一板體110與第二板體140之間的間距大小可視制造者的需求而定,以筆記本式計算機的鋁鎂薄片與塑膠件為例,間距約為0.1毫米。凸出結構排列120設置于第一板體110,請參閱圖1B以了解凸出結構排列120在第一板體110上的分布狀況。如圖1B所示,各凸出結構排列120沿一第一方向Dl設置于第一板體110,兩鄰近的凸出結構排列120之間形成一流道122。各凸出結構排列120包含沿一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個支撐單元124,第一方向Dl與第二方向D2相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l垂直于第二方向D2。兩鄰近的支撐單元124之間存在ー缺ロ 126。在本實施例中,膠體130位于第一板體110與第二板體140之間,且容納于流道122與缺ロ 126中。并且,兩鄰近的凸出結構排列120呈錯位排列,以使缺ロ 126對應于鄰近的凸出結構排列120的支撐單元124。此外,本實施例的支撐單元124—體成形于第一板體110,但支撐単元124設置于第一板體110的方式不以此為限制。由于制造本實施例的膠合模組100時,液態(tài)膠灌注于第一板體110上后可于流道122及缺ロ 126中流動,如此,液態(tài)膠的高度略降,而使第一板體110與第二板體140之間存在氣隙150。由于空氣可經(jīng)由氣隙150而進入膠合模組100的內(nèi)部,加快固化位于內(nèi)部的液態(tài)膠,進而縮短固化時間并且提升膠合模組100的內(nèi)部的膠合品質(zhì),并且,可避免膠量分布不均的問題。圖2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另ー實施例的一種膠合模組的第一板體與凸出結構排列的俯視示意圖。請參閱圖2,圖2的實施例與圖1B的實施例的差別在于,在圖2中,支撐單元224以陣列的方式排列于第一板體210,也就是每ー支撐單元224對應于其他凸出結構排列220的支撐單元224。在圖1B中,兩鄰近的凸出結構排列120呈錯位排列,支撐單元124是對應于鄰近排的凸出結構排列120的缺ロ 126。當然,支撐單元124、224在第一板體110、210上的排列方式不以上述為限制。只要能使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存在有間距,且具有流道與缺ロ可使膠體均勻分布即可。圖3A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的一種膠合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圖3B是圖3A的膠合模組的第一板體與凸出結構排列的俯視示意圖。請參閱圖3A與圖3B,第二板體340藉由ー膠體330膠合于第一板體310,其中膠體330位于流道322與缺ロ 326中。圖3A與圖3B的實施例與圖1A與圖1B的實施例的差別在于,在圖3A與圖3B的實施例中,各凸出結構排列320還包含多個凸塊328,沿第二方向D2設置于第一板體310,凸塊328的高度低于支撐單元324的高度,且凸塊328與支撐單元324相互交錯排列。在本實施例中,支撐單元324與凸塊328 —體成形于第一板體310。如圖3A所示,膠體330覆蓋于凸塊328的頂面與側面,本實施例的第一板體310利用凸塊328來增加與第二板體340的膠合面積。此外,本實施例的兩鄰近的凸出結構排列320呈錯位排列,支撐單元324與凸塊328對應于鄰近排的凸出結構排列320的缺ロ 326。圖4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例的一種膠合模組的第一板體與凸出結構排列的俯視示意圖。請參閱圖4,凸出結構排列420包含有多個支撐単元424及多個凸塊428。圖4的實施例與圖3A的實施例的差別在于,在圖4中,支撐單元424與凸塊428以陣列的方式排列于第一板體410,也就是每ー支撐單元424與凸塊428對應于其他凸出結構排列420的支撐單元424與凸塊428。當然,支撐單元424與凸塊428在第一板體410上的排列方式不以上述為限制。圖5是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膠合模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請參閱圖5,本實施例的膠合模組的制造方法如下。首先,提供一第一板體,其中多個凸出結構排列沿一第一方向設置于第一板體,兩鄰近的凸出結構排列之間形成一流道,各凸出結構排列包含多個支撐單元,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相異,且兩鄰近的支撐單元之間存在ー缺ロ(步驟510)。接著,注入一液態(tài)膠于第一板體上,液態(tài)膠流動于流道與缺ロ(步驟520)。再來,將ー第二板體抵靠于支撐單兀,以使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存在ー間隙,且液態(tài)膠分布于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步驟530)。最后,固化液態(tài)膠以形成ー膠體,第二板體藉由膠體膠合于第一板體與凸出結構排列,且膠體的厚度實質(zhì)上等干支撐單元的高度(步驟540)。此時,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存在多個氣隙。在其他實施例中,凸出結構排列還包含多個凸塊,沿第二方向設置于第一板體,凸塊的高度低干支撐單元的高度,凸塊與支撐單元相互交錯排列且一體成形于第一板體。當然,支撐單元與凸塊亦可以陣列的方式排列于第一板體。第二板體藉由膠體連接于第一板體、支撐單元與凸塊,以完成膠合模組。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膠合模組及其制造方法通過凸出結構排列之間的流道及支撐単元之間的缺ロ來使膠均勻分布,以避免膠量分布不均的問題。并且,利用多個支撐単元來維持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距,以使位于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的膠體具有一定厚度,也就是使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具有足夠的膠合強度。此外,液態(tài)膠流動時會于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形成氣隙,空氣可流通于氣隙以使膠合模組的內(nèi)部的液態(tài)膠加快固化。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實施例掲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當可作些許更動與潤飾,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膠合模組,包括: 一第一板體; 多個凸出結構排列,沿一第一方向設置于該第一板體,兩鄰近的該些凸出結構排列之間形成一流道,各該凸出結構排列包含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多個支撐單元,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異,且兩鄰近的該些支撐單元之間存在ー缺ロ ;以及 一第二板體,膠合于該第一板體與該些凸出結構排列,且抵靠于該些支撐單元。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膠合模組,其中該第二板體藉由ー膠體膠合于該第一板體與該凸出結構排列,該膠體位于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且該膠體的厚度等于該支撐單元的高度。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膠合模組,其中兩鄰近的該些凸出結構排列呈錯位排列,以使各該支撐單元對應于鄰近的該凸出結構排列中的該缺ロ。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膠合模組,其中各該凸出結構排列還包含多個凸塊,沿該第二方向設置于該第一板體,該些凸塊的高度低于該些支撐單元的高度,且該些凸塊與該些支撐單元相互交錯排列。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膠合模組,其中還包括: 多個氣隙,位于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
6.一種膠合模組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板體,其中多個凸出結構排列沿一第一方向設置于該第一板體,兩鄰近的該些凸出結構排列之間形成一流道,各該凸出結構排列包含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多個支撐單元,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異,且兩鄰近的該些支撐單元之間存在ー缺ロ ; 注入ー液態(tài)膠于該第一板體上,該液態(tài)膠流動于該些流道與該些缺ロ ; 將ー第二板體抵靠于該些支撐單元,以使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存在ー間隙,且該液態(tài)膠分布于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以及 固化該液態(tài)膠以形成ー膠體,該第二板體藉由該膠體膠合于該第一板體與該些凸出結構排列,且該膠體的厚度等于該支撐單元的高度。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膠合模組的制造方法,其中兩鄰近的該些凸出結構排列呈錯位排列,以使該支撐單元對應于鄰近的該凸出結構排列中的該缺ロ。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膠合模組構的制造方法,其中各該凸出結構排列還包含多個凸塊,沿該第二方向設置于該第一板體,該些凸塊的高度低于該些支撐單元的高度,且該些凸塊與該些支撐單元相互交錯排列。
9.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膠合模組的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存在多個氣隙。
全文摘要
一種膠合模組及其制造方法,膠合模組包括一第一板體、多個凸出結構排列及一第二板體。各凸出結構排列沿一第一方向設置于第一板體,兩鄰近的凸出結構排列之間形成一流道。各凸出結構排列包含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多個支撐單元,兩鄰近的支撐單元之間存在一缺口,且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相異。第二板體膠合于第一板體與凸出結構排列且抵靠于支撐單元。由于本發(fā)明的膠合模組具有流道與缺口以供膠體均勻分布,且利用支撐單元來使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的膠體具有一定厚度,進而使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具有足夠的膠合強度。
文檔編號B29C65/54GK103085278SQ201110347828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7日
發(fā)明者戴寶華, 何佳儒 申請人:英業(yè)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