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毛片基地免费,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电影,中天堂国产日韩欧美,中国国产aa一级毛片,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成人不卡在线

送風扇及具有該送風扇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689551閱讀:244來源:國知局
送風扇及具有該送風扇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送風扇及具有該送風扇的空氣調節(jié)器,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使流入的空氣以傾斜于流入方向而排出的送風扇及具有該送風扇的空氣調節(jié)器。



背景技術:

空氣調節(jié)器是一種通過使空氣流動來進行制冷、制熱、凈化或加濕,進而使室內變成舒適的環(huán)境的裝置。這樣的空氣調節(jié)器在其內部設有使空氣流動的送風扇。要求隨著送風扇風量達到最大化,能夠抑制送風扇引起的空氣流動的損失,并能夠抑制空氣流動引起的噪音和振動的發(fā)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送風扇及具有該送風扇的空氣調節(jié)器,使流入的空氣以傾斜于流入方向排出。

本發(fā)明另一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送風扇及具有該送風扇的空氣調節(jié)器,既能夠使風量達到最大化也能夠使噪音和振動得到抑制。

本發(fā)明的問題不限于上述所提及的問題,就未被提及的其他問題而言,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從下述內容中明確得知。

為解決所述問題,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送風扇包括:輪轂,其中心處結合有旋轉軸;保護罩,與所述輪轂隔開間隔配置,并且在中央部形成有用以吸入空氣的吸入口;以及多個槳葉,配置在所述輪轂和保護罩之間,所述輪轂形成為外周端朝向所述吸入口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

為解決所述問題,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包括:送風扇,使空氣流動;送風馬達,使所述送風扇旋轉;送風殼體,用以支撐所述送風馬達;過濾器殼體,與所述送風殼體相結合,并且用以容納所述送風扇的一部分。所述送風扇包括:輪轂,其中心部結合有所述送風馬達的旋轉軸;保護罩,與所述輪轂隔開間隔配置,并且在中心部形成有用以吸入空氣的吸入口;多個槳葉,配置在所述輪轂和保護罩之間;所述輪轂形成為外周端朝向所述吸入口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

其他實施例的具體事項包含在詳細說明及附圖中。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送風扇及具有該送風扇的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如下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效果。

第一,具有輪轂使空氣向上側傾斜排出地形成的離心式風扇形狀的送風扇,因此具有使風量達到最大的同時使空氣從下側向上側順利流動的優(yōu)點。

第二,具有保護罩使空氣向上側傾斜排出地形成的離心式風扇形狀的送風扇,因此具有使風量達到最大的同時使空氣從下側向上側順利流動的優(yōu)點。

第三,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使凈化的空氣從下側向上側流動之后加濕,因此能夠順利地執(zhí)行空氣的凈化和加濕。

第四,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能夠防止從送風扇排出的空氣流入保護罩下側,從而抑制噪音和振動。

第五,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能夠防止從送風扇排出的空氣流入輪轂上側,從而抑制噪音和振動。

第六,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將向上側傾斜排出的空氣向上側垂直引導,從而抑制空氣流動損失及噪音和振動的發(fā)生。

本發(fā)明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提及的效果,就未被提及的其他效果而言,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從權利要求書中明確得知。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剖面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4及圖5是圖3所示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6是圖3所示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7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送風扇的剖面圖。

圖8是圖7所示的送風扇的仰視圖。

圖9是圖7所示的送風扇的俯視圖。

圖10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過濾器殼體的剖面圖。

圖11是圖10所示的過濾器殼體的俯視圖。

圖12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13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送風殼體的立體剖面圖。

圖14是圖13所示的送風殼體的俯視圖。

圖15是圖13所示的送風殼體的仰視圖。

圖16是圖13所示的送風殼體的葉片的立體圖。

圖17是表示圖16所示的葉片的動作的圖。

圖18是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送風扇的主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過濾器組件20:送風單元

22:送風馬達24:送風扇

24a:輪轂24b:槳葉

24c:保護罩100:清潔模塊

110:底座主體112:底座

120:放置主體130:下方主體

140:過濾器殼體142:流入口

146:導流板148:過濾器安裝部

150:送風殼體152:送風主體

154:馬達蓋體156:葉片

158:送風流路200:加濕模塊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和詳細記載的后述實施例,會更加清楚本發(fā)明的有益點、特征以及達到所述有益點和特征的方法。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以下公開的實施例,可以以彼此不同的形式實現(xiàn),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可以使本發(fā)明的公開完全,并且為了完全地告知本領域技術人員而提供,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基于權利要求書而確定。在整個說明書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結構。

以下,通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參照用于說明送風扇及具有該送風扇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圖8,圖9,圖14,圖15,圖17中所示箭頭方向為送風扇旋轉方向。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剖面圖。

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包括:清潔模塊100,吸入外部空氣后對其進行凈化;加濕模塊200,將水分提供給在清潔模塊100中被凈化的空氣而進行加濕。

清潔模塊100包括:底座主體110,將外部空氣引導至加濕模塊200;過濾器組件10,可分離地設置在底座主體110并對空氣進行凈化;送風單元20,配置在底座主體110內部并且使空氣流動。

送風單元20包括使空氣流動的送風扇24和使送風扇24旋轉的送風馬達22。在本實施例中,送風扇24配置在送風馬達22的下側。下面參照圖7至圖9對送風扇24進行詳細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上下方向意味著重力方向,豎直方向及縱方向意味著與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另外,上下方向、豎直方向及縱方向意味著送風馬達22及送風扇24的旋轉軸的方向。水平方向及橫方向意味著與重力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

加濕模塊200包括:可視化主體210,可分離地層壓于清潔模塊100,并且由使用者能夠透視其內部的材質形成;水槽30,結合于可視化主體210并用于儲藏水;水車單元40,吸入水槽30內部的水并向上側抽吸,進而將抽吸的水進行噴射;加濕介質50,被從水車單元40噴射的水浸潤而對所通過的空氣進行加濕;加濕介質殼體220,設有加濕介質50;頂蓋組件230,可分離地結合于可視化主體210。

底座主體110包括:形成外觀的下方主體130;放置主體120,形成外觀且結合于下方主體130上側,并且使加濕模塊200可分離地放置在該放置主體120;底座112,形成有用于吸入外部空氣的吸入流路101,并設置在底面而支撐底座主體110。吸入流路101形成在底座112,由此吸入外部空氣,從而將吸入的空氣引導至過濾器組件10。

圖3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一部分的剖面圖,圖4及圖5是圖3所示的空氣調節(jié)器一部分的立體圖,圖6是圖3所示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包括:送風殼體150,結合有送風馬達22,并形成有從送風扇24排出的空氣所流過的環(huán)形送風流路158;過濾器殼體140,與送風殼體150結合,并且使送風扇24下部插入。

過濾器殼體140配置在下方主體130內部。過濾器殼體140結合在底座112的上側。過濾器殼體140結合于送風殼體150的下側。在過濾器殼體140插入有過濾器組件10,過濾器殼體140將通過了過濾器組件10的空氣引導至送風扇24。

過濾器殼體140包括:過濾器安裝部148,配置于下部且使過濾器組件10可裝卸地插入;導流板146,配置于上部,且用于容納送風單元20的送風扇24的下部。過濾器殼體140在過濾器安裝部148和導流板146之間形成有圓形的流入口142,流入口142使通過過濾器組件10而被凈化的空氣向送風扇24流入。過濾器殼體140在流入口142上形成有放射狀的格柵。

關于過濾器殼體140的詳細說明會在后述中參照圖10至圖12進行敘述。

送風殼體150配置在下方主體130內部。送風殼體150結合在過濾器殼體140的上側。送風殼體150結合在放置主體120的下側。送風殼體150對送風馬達22進行支撐,并將從送風扇24排出的空氣引導至放置主體120。

送風殼體150包括:形成外觀的圓筒形狀的送風主體152;碗狀的馬達蓋體154,其配置于送風主體152的中央部,用以插入送風馬達22。送風殼體150在送風主體152和馬達蓋體154之間形成有環(huán)形的送風流路158,從送風扇24排出的空氣在送風流路158中流動。送風殼體150具有在送風流路158上沿圓周方向隔開間隔配置的多個葉片156。

關于送風殼體150的詳細說明會在后述中參照圖13至圖17進行敘述。

送風單元20具有馬達結合部26,馬達結合部26配置于送風馬達22的上側,并與馬達蓋體154緊固在一起而將送風馬達22結合于馬達蓋體154。

送風馬達22產(chǎn)生旋轉力使送風扇24旋轉。送風馬達22配置于送風殼體150的馬達蓋體154內。送風馬達22通過馬達結合部26結合在送風殼體150的馬達蓋體154。送風馬達22具有通過旋轉力來進行旋轉的旋轉軸22a。送風馬達22的旋轉軸22a貫通馬達蓋體154的下端中央而結合于送風扇24。

送風扇24通過送風馬達22進行旋轉,從而使空氣流動。送風扇24使通過過濾器殼體140的流入口142流入的空氣流動,從而向送風流路158排出。在本實施例中,從上側觀察時送風扇24向順時針方向旋轉。

在本實施例中,送風扇24優(yōu)選為向旋轉軸方向吸入空氣并向半徑方向排出的離心式風扇(centrifugalfan)。離心式風扇與同一旋轉速度和尺寸的其他種類的風扇相比,風量可達到最大且能夠通過環(huán)形的送風流路158來排出空氣。然而,在本實施例中,送風扇24為將欲排出的空氣向上側傾斜排出的變形的離心式風扇。

送風扇24配置于送風馬達22的下側。送風扇24的上部配置于送風殼體150的馬達蓋體154外部。即,馬達蓋體154的下部向送風扇24的上部插入。送風扇24的下部插入在過濾器殼體140的導流板146。送風扇24的下端鄰接地配置于過濾器殼體140的流入口142。在送風扇24的中心結合有送風馬達22的旋轉軸22a。

圖7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送風扇的剖面圖,圖8是圖7所示的送風扇的仰視圖,圖9是圖7所示的送風扇的俯視圖。

送風扇24包括:輪轂24a,其中心處結合有旋轉軸22a;保護罩24c,與輪轂24a隔開間隔配置,并且在中央部形成有用以吸入空氣的吸入口24c-1;多個槳葉24b,配置于輪轂24a和保護罩24c之間。

在輪轂24a和保護罩24c之間配置有多個槳葉24b。槳葉24b的上端與輪轂24a的下部面結合,下端與保護罩24c的上部面結合。多個槳葉24b在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配置。槳葉24b的截面優(yōu)選為螺旋槳(airfoil)形狀。

在槳葉24b中,空氣流入的側端稱為前緣(leadingedge)24b-1,空氣流出的側端稱為后緣(trailingedge)24b-2。

就槳葉24b而言,后緣24b-2相對豎直方向傾斜地形成,以使排出的空氣能夠從半徑方向朝向上側傾斜。在本實施例中,從送風扇24的側面向旋轉軸方向觀察時,優(yōu)選地,槳葉24b的后緣24b-2形成為越靠近上側越向右側傾斜。槳葉24b可形成為前緣24b-1比后緣24b-2短,以使排出的空氣從半徑方向朝向上側傾斜。

輪轂24a形成為越靠近中心越向下側突出的圓錐形狀。馬達蓋體154的下部插入于輪轂24a的上部,從而送風馬達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輪轂24a內部。通過這樣的結構,送風馬達22和送風扇24所占的高度達到最小,進而能夠整體上使空氣調節(jié)器的高度達到最小。

在輪轂24a的中心結合有在輪轂24a的上側配置的送風馬達22的旋轉軸22a。輪轂24a在保護罩24c的上側隔開間隔配置。輪轂24a的下部面結合有多個槳葉24b。

輪轂24a形成為外周端朝向吸入口24c-1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輪轂24a的外周端意味著輪轂24a的上端外周。優(yōu)選地,輪轂24a的外周端所朝向的方向a離水平方向約45度。輪轂24a的外周端形成為向上側傾斜,以使空氣能夠向上側傾斜排出。

輪轂24a形成為縱截面從中央部至輪轂24a的外周端向吸入口24c-1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的直線ah形狀。優(yōu)選地,輪轂24a形成為縱截面從與多個槳葉24b各自的前緣24b-1相連接的部分至外周端傾斜的直線ah形狀。輪轂24a形成為從中央部至外周端為止的距離逐漸增大。優(yōu)選地,所述輪轂形成為從旋轉軸22a至外周端為止的水平距離沿著空氣的吸入方向逐漸增大。優(yōu)選地,輪轂24a形成為從與多個槳葉24b各自的前緣24b-1連接的部分至外周端為止的距離逐漸增大。

保護罩24c在中央部形成有用以吸入空氣的圓形吸入口24c-1且保護罩24c形成為碗(bowl)狀。保護罩24c的吸入口24c-1與過濾器殼體140的流入口142相對應地配置。即,過濾器殼體140的流入口142形成在與保護罩24c的吸入口24c-1相對應的部分。優(yōu)選地,吸入口24c-1的直徑比過濾器殼體140的流入口142的直徑大。保護罩24c在吸入口24c-1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向下側垂直突出的吸入引導部24c-2。

保護罩24c在輪轂24a的下側隔開間隔配置。保護罩24c的上部面結合有多個槳葉24b。

保護罩24c形成為外周端朝向吸入口24c-1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保護罩24c的外周端意味著保護罩24c的上端外周。優(yōu)選地,保護罩24c的外周端所朝向的方向c離水平方向約45度。保護罩24c的外周端向上側傾斜地形成,以使空氣向上側傾斜排出。優(yōu)選地,保護罩24c的外周端所朝向的方向實際上與輪轂24a的外周端所朝向的方向平行。

保護罩24c形成為縱截面從吸入引導部24c-2的上端至保護罩24c的外周端向吸入口24c-1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的直線ch形狀。優(yōu)選地,保護罩24c形成為縱截面從與多個槳葉24b各自的前緣24b-1連接的部分至外周端傾斜的直線ch形狀。保護罩24c形成為從吸入引導部24c-2的上端至外周端為止的距離逐漸增大。優(yōu)選地,保護罩24c形成為從與多個槳葉24b各自的前緣24b-1連接的部分至外周端為止的距離逐漸增大。

優(yōu)選地,保護罩24c的外周端所朝向的方向c實際上與輪轂24a的外周端所朝向的方向a平行。優(yōu)選地,保護罩24c的縱截面的傾斜的直線ch部分實際上與輪轂24a的縱截面的傾斜的直線ah部分平行。根據(jù)實施例,保護罩24c與輪轂24a之間的間隔隨著靠近外周端逐漸變寬。

參照圖9,優(yōu)選地,保護罩24c的外周端的直徑比輪轂24a的外周端的直徑大。優(yōu)選地,保護罩24c的外周端與輪轂24a的外周端相比更向半徑方向突出。

參照圖7,優(yōu)選地,相比于構成從保護罩24c的外周端至輪轂24a的最短距離的直線(槳葉24b的高度)s與輪轂24a相遇的地點p,輪轂24a的外周端更向半徑方向突出。優(yōu)選地,輪轂24a的縱截面的傾斜的直線部分ah的長度比保護罩24c的縱截面的直線部分ch的長度更長。優(yōu)選地,槳葉24b的高度s比保護罩24c的縱截面的直線部分ch的長度長且比輪轂24a的縱截面的傾斜的直線部分ah的長度小。另外,優(yōu)選地,槳葉24b的高度s比送風扇24的高度hh小。優(yōu)選地,送風扇24的高度hh為槳葉24b的高度s的兩倍以上。

參照圖8,優(yōu)選地,槳葉24b與輪轂24a接壤的部分24b-3的長度比槳葉24b與保護罩24c接壤的部分24b-4的長度長。通過使槳葉24b與輪轂24a接壤的部分24b-3的長度變長,使輪轂24b側的空氣流量增多,從而使空氣沿輪轂24b向上側流動。

圖10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過濾器殼體的剖面圖,圖11是圖10所示的過濾器殼體的俯視圖,圖12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部分剖面圖。

過濾器安裝部148形成過濾器殼體140的下部,并用于使過濾器組件10插入。在過濾器安裝部148的下側結合有底座112。過濾器安裝部148的上部面形成有使空氣流入的圓形的流入口142。

過濾器殼體140在吸入口24c-1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向上側突出的環(huán)形狀的流入引導部144。流入引導部144向保護罩24c的吸入引導部24c-2的內側突出。流入引導部144的直徑形成為比吸入引導部24c-2的直徑小,從而流入引導部144的上端向吸入引導部24c-2的內側插入。流入引導部144與吸入引導部24c-2同心配置。

導流板146形成過濾器殼體140的上部并用于使送風扇24的下部插入。導流板146的與保護罩24c相對應的內面的至少一部分傾斜地形成。導流板146防止從送風扇24排出的空氣流向保護罩24c下側。導流板146形成為越靠近外周端其內徑越大。導流板146的外周端意味著導流板146的上端外周。

導流板146的內面以越靠近外周端則與保護罩24c的距離就越近的方式形成。

導流板146的外周端形成為比保護罩24c的外周端高。然而,導流板146形成為與將保護罩24c的外周端所朝向的方向進行延長的直線c相比,導流板146的外周端更低。導流板146形成為將保護罩24c的外周端所朝向的方向進行延長的直線c不與導流板146相遇。即,導流板146形成為通過保護罩24c引導的空氣不直接與導流板146相遇。將保護罩24c的外周端所朝向的方向進行延長的直線c朝向送風流路158且與送風殼體150的送風主體152的內面相遇。

送風殼體150形成為將輪轂24a的外周端所朝向的方向進行延長的直線a朝向送風流路158并與葉片156相遇。送風殼體150的馬達蓋體154形成為不與將輪轂24a的外周端所朝向的方向進行延長的直線a相遇。送風殼體150的馬達蓋體154的外部面的至少一部分沿輪轂24a傾斜地形成。由于馬達蓋體154的外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近輪轂24a地形成,因此能夠防止從送風扇24排出的空氣流入輪轂24a的上側中央部。

圖13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送風殼體的立體剖面圖,圖14是圖13所示的送風殼體的俯視圖,圖15是圖13所示的送風殼體的仰視圖,圖16是圖13所示的送風殼體的葉片的立體圖,圖17是表示圖16所示的葉片的動作的圖。

送風主體152形成為圓筒形狀并在內周面結合有多個葉片156。送風主體152與馬達蓋體154一同形成環(huán)形的送風流路158。在送風主體152的下側結合有導流板146。送風主體152的下端外周形成為比導流板146的外周端大,送風主體152的下端以能夠包圍導流板146的上端的方式結合。在送風主體152的上側結合有放置主體120。

馬達蓋體154形成為碗狀用以使送風馬達22插入進而得到緊固。馬達蓋體154的外周面結合有多個葉片156。馬達蓋體154的內部配置有送風馬達22,外部配置有送風扇24的上部。馬達蓋體154與送風主體152的中央部隔開間隔配置并與送風主體152一同形成環(huán)形的送風流路158。

多個葉片156在送風流路158上沿圓周方向隔開間隔配置。多個葉片將馬達蓋體154和送風主體152進行連接,并將馬達蓋體154從送風主體152隔開間隔支撐。

多個葉片156將從送風扇24排出至送風流路158的空氣向上側引導。多個葉片156的各葉片形成為能夠在上下方向上靠近而立起配置的彎曲的板狀。多個葉片156的各葉片的某一面上沿空氣流動方向形成有多個筋部156e。

葉片156中空氣流過來的方向的面稱為正壓面156c,正壓面156c的相反面稱為負壓面156d。在本實施例中,未形成有多個筋部156e的面為正壓面156c,形成有多個筋部156e的面為負壓面。葉片156中空氣流動方向上作為上游側的下端稱為前端156a,空氣流動方向上作為下游側的上端稱為后端156b。

排出到送風扇24的空氣在圓周方向上向上側傾斜地排出至送風流路158,進入送風流路158時沿送風扇24的旋轉方向旋轉。在本實施例中,從上側觀察時,排出到送風扇24的空氣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并向上側流動。

多個葉片156的各葉片的正壓面156c凹陷地形成且負壓面156d凸出地形成。就多個葉片156的各葉片而言,與送風主體152結合的面形成為后端156b面向上側形成且越靠近前端156a越向空氣流過來的方向(未形成有筋部的正壓面156c方向)彎曲。就多個葉片156的各葉片而言,前端156a形成為越向半徑方向則越朝向送風扇24的旋轉方向,后端156b形成為越向半徑方向則越朝向送風扇24的旋轉方向。多個葉片156的各葉片由于上述形狀,因此以螺旋形狀旋轉,并引導流動的空氣使其向豎直方向流動。

多個筋部156e突出于葉片156的負壓面156d且長度方向形成為空氣流動方向。多個筋部156e的各筋部156e形成為截面的高度隨著從前端靠近后端而逐漸變低的螺旋槳(airfoil)形狀。多個筋部156e的各筋部形成為葉片156的負壓面156d向彎曲方向凸出。由于多個筋部156e形成在葉片156的負壓面156d,因此能夠抑制葉片156的負壓面156d上產(chǎn)生渦流,并引導空氣向上側方向流動。

多個葉片156的各葉片形成為前端156a從正壓面156c向負壓面156d圓潤地折曲。多個葉片各自的前端156a向多個筋部156e的高度方向被圓潤地折曲,因此以使向正壓面156c方向流入的空氣倚靠正壓面156c向上側流動,并將向負壓面156d流動的空氣向多個葉片156側引導。

多個葉片156的各自后端156b以鋸齒狀形成。由于葉片156的后端以鋸齒狀形成,因此使飄離的空氣產(chǎn)生時間差,從而抑制噪音。

如下對如上所述構成的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作用進行說明。

當送風馬達22產(chǎn)生旋轉力時,與送風馬達22的旋轉軸22a連接的送風扇24進行旋轉。當送風扇24旋轉而使空氣進行流動時,外部空氣通過底座112的吸入流路101流入。流入于吸入流路101的空氣通過過濾器組件10并被凈化,之后通過過濾器殼體140的流入口142被吸入至送風扇24的保護罩24c的吸入口24c-1。被吸入至送風扇24的空氣通過保護罩24c和輪轂24a,向上側傾斜排出。從送風扇24排出的空氣經(jīng)由送風單元20的送風流路158,并借由多個葉片156向上側流動。經(jīng)由送風流路158后的空氣被引導至放置主體120上放置的加濕模塊200。流動至加濕模塊200的空氣經(jīng)由加濕介質50加濕后,通過頂蓋組件230向上側排出。

圖18是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送風扇的主視圖。

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送風扇24’包括:輪轂24’a,其中心處結合有旋轉軸;保護罩24’c,與輪轂24’a隔開間隔配置,并且在中央部形成有用以吸入空氣的吸入口;多個槳葉24’b,配置在輪轂24’a和保護罩24’c之間。

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送風扇24’的輪轂24’a及保護罩24’c與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送風扇24的輪轂24a及保護罩24c的說明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多個槳葉24’b的各槳葉以后緣24’b-2包括至少一個曲線的方式形成。多個槳葉24’b各自的后緣24’b-2比假想直線l更向半徑方向突出,假想直線l為后緣24’b-2的一部分與保護罩24’c連接的地點連接至與輪轂24’a連接的地點的直線。后緣24’b-2的向半徑方向突出的部分形成為曲線。后緣24’b-2的靠近與保護罩24’c連接的地點的部分以曲線形成,而靠近與輪轂24’a連接的地點的部分以直線形成。

后緣24’b-2的靠近與保護罩24’c連接的地點的部分以曲線形成且向半徑方向突出地凸出形成,因此能夠抑制因保護罩24’c和后緣24’b-2的流動干涉引起的渦流的發(fā)生。

優(yōu)選地,后緣24’b-2中以曲線形成的部分24’a-2a更多于以直線形成的部分24’a-2b。以曲線形成的部分24’a-2a越多就越能抑制渦流發(fā)生,然而當槳葉24’b的面積過大時,導致送風馬達22的電耗增大,因此優(yōu)選地,以上下方向為基準,曲線形成的部分24’a-2a占后緣24’b-2的75%~85%。

以上,本發(fā)明的送風扇、導流板及葉片可適用于通過使空氣流動來進行凈化、加濕、制冷或制熱的各種空氣調節(jié)器。

以上為示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對其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特定實施例,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書中所述的本發(fā)明的要旨的情況下,可通過本領域技術人員實現(xiàn)各種變形例,而且不應將這樣的變形例脫離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或前景而進行理解。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