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制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空調器及其舒適性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空調器在運行制冷或制熱模式時,通常是根據用戶預先設定的溫度或風速等參數值運行,而空調器按照用戶預先設定的參數運行后有時并不真正適合用戶。為解決這種問題,現有方案是空調器根據室內環(huán)境溫度、人體皮膚溫度等自動進行溫度控制以進行舒適性控制,但由于個體差異,舒適性的控制總是很難達到用戶的預期,因此,用戶在使用空調時,經常會遇到過冷或者過熱的情況,導致實際的冷熱感覺與期望的冷熱感覺有較大偏差,從而降低用戶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調器及其舒適性控制方法,旨在根據紅外傳感器檢測的人體臉部溫度,進行溫度以及風速的舒適性控制,從而提高用戶體驗。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空調器的舒適性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臉部溫度,并確定所述臉部溫度所在的溫度區(qū)間范圍;
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
優(yōu)選地,所述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的步驟包括:
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一預定溫度且小于第二預定溫度值時,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風檔是否達到預定風檔值;
若是,則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獲取空調器的設定溫度和當前風檔值,并將所述設定溫度增加預設溫度值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減少預設風檔值作為調整風檔值;
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小值運行,同時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大值運行。
優(yōu)選地,所述若是,則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獲取空調器的設定溫度和當前風檔值,并將所述設定溫度增加預設溫度值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減少預設風檔值作為調整風檔值的步驟之前還包括:
在所述臉部溫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預定溫度值時,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
優(yōu)選地,所述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的步驟包括:
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三溫度值且小于第四溫度值時,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風檔是否達到預定風檔值;
若是,則判定當前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獲取空調器的設定溫度和當前風檔值,并將所述設定溫度減小預設溫度值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增加預設風檔值作為調整風檔值;
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小值運行,同時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大值運行。
優(yōu)選地,所述若是,則判定當前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獲取空調器的設定溫度和當前風檔值,并將所述設定溫度減小預設溫度值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增加預設風檔值作為調整風檔值的步驟之前還包括:
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所述第四預定溫度值時,判定當前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
優(yōu)選地,所述空調器的舒適性控制方法還包括:
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手部溫度,并確定所述手部溫度所在的溫度區(qū)間范圍;
在所述臉部溫度以及所述手部溫度,滿足對應的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空調器,所述空調器包括:
獲取模塊,用于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臉部溫度,并確定所述臉部溫度所在的溫度區(qū)間范圍;
控制模塊,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
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模塊包括:
判斷單元,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一預定溫度且小于第二預定溫度值時,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風檔是否達到預定風檔值;
獲取單元,用于若是,則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獲取空調器的設定溫度和當前風檔值,并將所述設定溫度增加預設溫度值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減少預設風檔值作為調整風檔值;
控制單元,用于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小值運行,同時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大值運行。
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模塊還包括:
判定單元,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預定溫度值時,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
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模塊包括:
判斷單元,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三溫度值且小于第四溫度值時,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風檔是否達到預定風檔值;
獲取單元,用于若是,則判定當前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獲取空調器的設定溫度和當前風檔值,并將所述設定溫度減小預設溫度值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增加預設風檔值作為調整風檔值;
控制單元,用于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小值運行,同時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大值運行。
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模塊還包括:
判定單元,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所述第四預定溫度值時,判定當前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
優(yōu)選地,所述獲取模塊還用于: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手部溫度,并確定所述手部溫度所在的溫度區(qū)間范圍;
所述控制模塊,還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以及所述手部溫度,滿足對應的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
本發(fā)明提供的空調器及其舒適性控制方法,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臉部溫度,并確定所述臉部溫度所在的溫度區(qū)間范圍,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這樣,根據人體臉部溫度,并結合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來確定是否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可以更精確地獲知用戶的冷熱感,從而減少過冷或過熱的情況發(fā)生,以達到精確進行舒適性控制的目的,進而提高用戶體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舒適性控制方法第一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步驟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第一實施例的細化流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步驟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第二實施例的細化流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步驟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第三實施例的細化流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步驟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第四實施例的細化流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舒適性控制方法第二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空調器一實施例的功能模塊示意圖;
圖8為圖7中控制模塊第一實施例的細化功能模塊示意圖;
圖9為圖7中控制模塊第二實施例的細化功能模塊示意圖。
本發(fā)明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空調器及其舒適性控制方法,通過檢測人體臉部溫度,并結合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確定是否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如此,可以更精確地獲知用戶的冷熱感,從而減少過冷或過熱的情況發(fā)生,從而提高用戶體驗。
參照圖1,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空調器的舒適性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0、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臉部溫度,并確定所述臉部溫度所在的溫度區(qū)間范圍;
本實施例中,通過空調器上設置的紅外傳感器進行人體的臉部溫度的獲取。其中,臉部溫度的獲取,可以取在空調器的視場角內一周期掃描的平均值。而所述紅外傳感器當前的檢測角度隨著人體頭部的具體位置會發(fā)生變化。
步驟S20、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
本實施例中,在制冷模式下,若獲取的臉部溫度TL在預定溫度區(qū)間如33℃<TL<33.5℃,且空調器的風向為吹人模式,風檔大于預定風檔如60%風檔,則可以判定制冷過冷了,此時,需要進行制冷的舒適性控制,如調整溫度、風檔或風向等;在制熱模式下,若獲取的臉部溫度TL在預定溫度區(qū)間如34.5℃<TL<35℃,且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風檔大于預定風檔如60%風檔,則可以判定制熱過熱了,此時,需要進行制熱的舒適性控制,如調整溫度、風檔或風向等。可以理解的是,制冷或制熱舒適性控制的方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一種、兩種或多種方式的結合。
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當所述臉部溫度不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如33.5℃<TL<34.5℃,此時的溫度比較適宜,符合用戶的舒適性需求,因此,可以保持當前空調器的參數運行。
本發(fā)明提供的空調器的舒適性控制方法,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臉部溫度,并確定所述臉部溫度所在的溫度區(qū)間范圍,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這樣,根據人體臉部溫度,并結合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來確定是否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可以更精確地獲知用戶的冷熱感,從而減少過冷或過熱的情況發(fā)生,以達到精確進行舒適性控制的目的,進而提高用戶體驗。
在第一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在上述圖1所示的基礎上,所述步驟S20包括:
步驟S201、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一預定溫度且小于第二預定溫度值時,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風檔是否達到預定風檔值;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一預定溫度且小于第二預定溫度值,如33℃<TL<33.5℃時,進一步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當前的風檔是否大于預定風檔值如60%風檔。其中,判斷是否為吹人模式的方式,可以為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位置,并判斷獲取的位置是否在空調器的預定掃風區(qū)域內,若是,則可以判定為吹人模式;若否,則為避人模式。
步驟S202、若是,則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獲取空調器的設定溫度和當前風檔值,并將所述設定溫度增加預設溫度值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減少預設風檔值作為調整風檔值;
本實施例中,若TL滿足預定溫度范圍如33℃<TL<33.5℃,同時空調器的風向為吹人模式,且風檔達到預定風檔值如FD>60%,則可以判定人體此時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因此,需要進行制冷舒適性的控制調節(jié)。
其中,設定溫度可以為用戶首次啟動空調器的用戶設定溫度,也可以為用戶一鍵開機時的默認設定溫度,還可以為多次調整溫度后的最近一次設定溫度。由于當前狀態(tài)為制冷過冷,因此,需要將所述設定溫度增加預設溫度值如1℃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減少預設風檔值如5%作為調整風檔值。
步驟S203、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小值運行,同時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大值運行。
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在制冷模式下,標準預設溫度值可以為30℃,標準預設風檔值可以為1%。當判定用戶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時,通過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并取二者之間的較小值,控制空調器按照該較小值運行,以為用戶提供較舒適的環(huán)境溫度;通過比較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并取二者之間的較大值,控制空調器按照該較大值運行,以為用戶提供較舒適的風速。
其他實施例中,若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一預定溫度且小于第二預定溫度值,如33℃<TL<33.5℃時,進一步判斷空調器的風向為避人模式,和/或當前的風檔小于或等于預定風檔值如60%風檔時,表明此時的溫度比較適宜,符合用戶的舒適性需求,因此,可以保持當前空調器的參數運行。
在第二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在上述圖2所示的基礎上,所述步驟S202之前還包括:
步驟S204、在所述臉部溫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預定溫度值時,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臉部溫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預定溫度值如TL≤33℃時,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熱狀態(tài)。此時,制冷舒適性控制如上,此處不再贅述。
第一實施例相對于第二實施例,通過風向和風檔的判斷,并根據對應的判斷結果,執(zhí)行制冷舒適性控制,使得制冷舒適性控制更加精確,從而可以為用戶提供更舒適的環(huán)境,以提高用戶體驗。
在第三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在上述圖1所示的基礎上,所述步驟S20包括:
步驟S205、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三溫度值且小于第四溫度值時,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風檔是否達到預定風檔值;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三預定溫度且小于第四預定溫度值,如34.5℃<TL<35℃時,進一步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當前的風檔是否大于預定風檔值如60%風檔。其中,判斷是否為吹人模式的方式,可以為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位置,并判斷獲取的位置是否在空調器的預定掃風區(qū)域內,若是,則可以判定為吹人模式;若否,則為避人模式。
步驟S206、若是,則判定當前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獲取空調器的設定溫度和當前風檔值,并將所述設定溫度減小預設溫度值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增加預設風檔值作為調整風檔值;
本實施例中,若TL滿足預定溫度范圍如34.5℃<TL<35℃,同時空調器的風向為吹人模式,且風檔達到預定風檔值如FD>60%,則可以判定人體此時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因此,需要進行制熱舒適性的控制調節(jié)。
其中,設定溫度可以為用戶首次啟動空調器的用戶設定溫度,也可以為用戶一鍵開機時的默認設定溫度,還可以為多次調整溫度后的最近一次設定溫度。由于當前狀態(tài)為制熱過熱,因此,需要將所述設定溫度減小預設溫度值如1℃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增大預設風檔值如5%作為調整風檔值。
步驟S207、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小值運行,同時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大值運行。
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在制熱模式下,標準預設溫度值可以為30℃,標準預設風檔值可以為100%。當判定用戶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時,通過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并取二者之間的較小值,控制空調器按照該較小值運行,以為用戶提供較舒適的環(huán)境溫度;通過比較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并取二者之間的較大值,控制空調器按照該較大值運行,以為用戶提供較舒適的風速。
其他實施例中,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三預定溫度且小于第四預定溫度值,如34.5℃<TL<35℃時,若進一步判斷空調器的風向為避人模式,和/或當前的風檔小于或等于預定風檔值如60%風檔,表明此時的溫度比較適宜,符合用戶的舒適性需求,因此,可以保持當前空調器的參數運行。
在第四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在上述圖4所示的基礎上,所述步驟步驟S206之前還包括:
步驟S208、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所述第四預定溫度值時,判定當前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所述第四預定溫度值如TL>35℃時,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熱狀態(tài)。此時,制熱舒適性控制如上,此處不再贅述。
第三實施例相對于第四實施例,通過風向和風檔的判斷,并根據對應的判斷結果,執(zhí)行制熱舒適性控制,使得制熱舒適性控制更加精確,從而可以為用戶提供更舒適的環(huán)境,以提高用戶體驗。
在第五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在上述圖1所示的基礎上,所述步驟S10之后還包括:
步驟S30、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手部溫度,并確定所述手部溫度所在的溫度區(qū)間范圍;
本實施例中,手部溫度的獲取可以通過紅外傳感器檢測人體的左手、右手任一個,或同時檢測左右手的手部溫度。通常情況下,左右手溫度基本是相同的,但有時由于風向的影響導致左右手溫度不同,此時,在檢測到左右手溫度不同時,可以單獨進行判斷,也可以取左右手溫度的平均值。
在考慮左右手溫度且單獨進行判斷時,只需要其中一個的溫度滿足溫度區(qū)間范圍即可執(zhí)行步驟S40。
步驟S40、在所述臉部溫度以及所述手部溫度,滿足對應的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
本實施例相對于第一實施例的方案基本相同,本實施例中增加了對手部溫度的獲取、針對手部溫度T是否滿足對應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如28℃<T≤29℃(制冷模式)、32.5℃<T≤33.5℃(制熱模式)的判斷。本實施例由于增加了針對手部溫度的條件判斷,因此,使得制冷、制熱舒適性控制更加精確,從而可以為用戶提供更舒適的環(huán)境,以提高用戶體驗。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空調器1,參照圖7,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空調器1包括:
獲取模塊10,用于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臉部溫度,并確定所述臉部溫度所在的溫度區(qū)間范圍;
本實施例中,通過空調器上設置的紅外傳感器進行人體的臉部溫度的獲取。其中,臉部溫度的獲取,可以取在空調器的視場角內一周期掃描的平均值。而所述紅外傳感器當前的檢測角度隨著人體頭部的具體位置會發(fā)生變化。
控制模塊20,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
本實施例中,在制冷模式下,若獲取的臉部溫度TL在預定溫度區(qū)間如33℃<TL<33.5℃,且空調器的風向為吹人模式,風檔大于預定風檔如60%風檔,則可以判定制冷過冷了,此時,需要進行制冷的舒適性控制,如調整溫度、風檔或風向等;在制熱模式下,若獲取的臉部溫度TL在預定溫度區(qū)間如34.5℃<TL<35℃,且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風檔大于預定風檔如60%風檔,則可以判定制熱過熱了,此時,需要進行制熱的舒適性控制,如調整溫度、風檔或風向等??梢岳斫獾氖?,制冷或制熱舒適性控制的方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一種、兩種或多種方式的結合。
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當所述臉部溫度不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如33.5℃<TL<34.5℃,此時的溫度比較適宜,符合用戶的舒適性需求,因此,可以保持當前空調器的參數運行。
本發(fā)明提供的空調器,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臉部溫度,并確定所述臉部溫度所在的溫度區(qū)間范圍,在所述臉部溫度滿足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這樣,根據人體臉部溫度,并結合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來確定是否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可以更精確地獲知用戶的冷熱感,從而減少過冷或過熱的情況發(fā)生,以達到精確進行舒適性控制的目的,進而提高用戶體驗。
在第一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在上述圖7所示的基礎上,所述控制模塊20包括:
判斷單元201,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一預定溫度且小于第二預定溫度值時,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風檔是否達到預定風檔值;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一預定溫度且小于第二預定溫度值,如33℃<TL<33.5℃時,進一步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當前的風檔是否大于預定風檔值如60%風檔。其中,判斷是否為吹人模式的方式,可以為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位置,并判斷獲取的位置是否在空調器的預定掃風區(qū)域內,若是,則可以判定為吹人模式;若否,則為避人模式。
獲取單元202,用于若是,則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獲取空調器的設定溫度和當前風檔值,并將所述設定溫度增加預設溫度值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減少預設風檔值作為調整風檔值;
本實施例中,若TL滿足預定溫度范圍如33℃<TL<33.5℃,同時空調器的風向為吹人模式,且風檔達到預定風檔值如FD>60%,則可以判定人體此時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因此,需要進行制冷舒適性的控制調節(jié)。
其中,設定溫度可以為用戶首次啟動空調器的用戶設定溫度,也可以為用戶一鍵開機時的默認設定溫度,還可以為多次調整溫度后的最近一次設定溫度。由于當前狀態(tài)為制冷過冷,因此,需要將所述設定溫度增加預設溫度值如1℃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減少預設風檔值如5%作為調整風檔值。
控制單元203,用于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小值運行,同時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大值運行。
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在制冷模式下,標準預設溫度值可以為30℃,標準預設風檔值可以為1%。當判定用戶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時,通過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并取二者之間的較小值,控制空調器按照該較小值運行,以為用戶提供較舒適的環(huán)境溫度;通過比較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并取二者之間的較大值,控制空調器按照該較大值運行,以為用戶提供較舒適的風速。
其他實施例中,若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一預定溫度且小于第二預定溫度值,如33℃<TL<33.5℃時,進一步判斷空調器的風向為避人模式,和/或當前的風檔小于或等于預定風檔值如60%風檔時,表明此時的溫度比較適宜,符合用戶的舒適性需求,因此,可以保持當前空調器的參數運行。
在第二實施例中,如圖9所示,在上述圖8所示的基礎上,所述控制模塊20還包括:
判定單元204,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預定溫度值時,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冷狀態(tài)。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臉部溫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預定溫度值如TL≤33℃時,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熱狀態(tài)。此時,制冷舒適性控制如上,此處不再贅述。
第一實施例相對于第二實施例,通過風向和風檔的判斷,并根據對應的判斷結果,執(zhí)行制冷舒適性控制,使得制冷舒適性控制更加精確,從而可以為用戶提供更舒適的環(huán)境,以提高用戶體驗。
在第三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所述控制模塊20包括:
判斷單元201,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三溫度值且小于第四溫度值時,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風檔是否達到預定風檔值;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三預定溫度且小于第四預定溫度值,如34.5℃<TL<35℃時,進一步判斷空調器的風向是否為吹人模式,且當前的風檔是否大于預定風檔值如60%風檔。其中,判斷是否為吹人模式的方式,可以為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位置,并判斷獲取的位置是否在空調器的預定掃風區(qū)域內,若是,則可以判定為吹人模式;若否,則為避人模式。
獲取單元202,用于若是,則判定當前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獲取空調器的設定溫度和當前風檔值,并將所述設定溫度減小預設溫度值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增加預設風檔值作為調整風檔值;
本實施例中,若TL滿足預定溫度范圍如34.5℃<TL<35℃,同時空調器的風向為吹人模式,且風檔達到預定風檔值如FD>60%,則可以判定人體此時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因此,需要進行制熱舒適性的控制調節(jié)。
其中,設定溫度可以為用戶首次啟動空調器的用戶設定溫度,也可以為用戶一鍵開機時的默認設定溫度,還可以為多次調整溫度后的最近一次設定溫度。由于當前狀態(tài)為制熱過熱,因此,需要將所述設定溫度減小預設溫度值如1℃作為調整溫度值,將當前風檔增大預設風檔值如5%作為調整風檔值。
控制單元203,用于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小值運行,同時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控制空調器取較大值運行。
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在制熱模式下,標準預設溫度值可以為30℃,標準預設風檔值可以為100%。當判定用戶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時,通過比較調整溫度值與標準預設溫度值之間的大小,并取二者之間的較小值,控制空調器按照該較小值運行,以為用戶提供較舒適的環(huán)境溫度;通過比較調整風檔值與標準預設風檔值之間的大小,并取二者之間的較大值,控制空調器按照該較大值運行,以為用戶提供較舒適的風速。
其他實施例中,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第三預定溫度且小于第四預定溫度值,如34.5℃<TL<35℃時,若進一步判斷空調器的風向為避人模式,和/或當前的風檔小于或等于預定風檔值如60%風檔,表明此時的溫度比較適宜,符合用戶的舒適性需求,因此,可以保持當前空調器的參數運行。
在第四實施例中,如圖9所示,所述控制模塊20還包括:
判定單元204,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所述第四預定溫度值時,判定當前處于制熱過熱狀態(tài)。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臉部溫度大于所述第四預定溫度值如TL>35℃時,判定當前處于制冷過熱狀態(tài)。此時,制熱舒適性控制如上,此處不再贅述。
第三實施例相對于第四實施例,通過風向和風檔的判斷,并根據對應的判斷結果,執(zhí)行制熱舒適性控制,使得制熱舒適性控制更加精確,從而可以為用戶提供更舒適的環(huán)境,以提高用戶體驗。
在第五實施例中,在上述圖7所示的基礎上,所述獲取模塊10還用于:通過紅外傳感器獲取人體的手部溫度,并確定所述手部溫度所在的溫度區(qū)間范圍;
本實施例中,手部溫度的獲取可以通過紅外傳感器檢測人體的左手、右手任一個,或同時檢測左右手的手部溫度。通常情況下,左右手溫度基本是相同的,但有時由于風向的影響導致左右手溫度不同,此時,在檢測到左右手溫度不同時,可以單獨進行判斷,也可以取左右手溫度的平均值。
在考慮左右手溫度且單獨進行判斷時,只需要其中一個的溫度滿足溫度區(qū)間范圍即可。
所述控制模塊20,還用于在所述臉部溫度以及所述手部溫度,滿足對應的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且空調器的風向和風檔滿足預定條件時,對應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舒適性控制。
本實施例相對于第一實施例的方案基本相同,本實施例中增加了對手部溫度的獲取、針對手部溫度T是否滿足對應預定溫度區(qū)間范圍如28℃<T≤29℃(制冷模式)、32.5℃<T≤33.5℃(制熱模式)的判斷。本實施例由于增加了針對手部溫度的條件判斷,因此,使得制冷、制熱舒適性控制更加精確,從而可以為用戶提供更舒適的環(huán)境,以提高用戶體驗。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