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吸附床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冷吸附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制冷吸附功能的吸附床結 構。
背景技術:
吸附式制冷技術相對于傳統(tǒng)的壓縮式制冷技術具有節(jié)能和環(huán)保的特點。作為吸附 制冷系統(tǒng)的關鍵部件之一,吸附床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其傳熱傳質性能。一方面在吸附或 脫附過程中,必須對吸附劑進行冷卻或加熱,但是吸附劑的導熱系數(shù)通常比較小,因此吸附 床的設計必須考慮吸附劑的傳熱強化;另一方面吸附和脫附過程中,制冷劑在吸附劑中滲 透擴散,因此吸附劑的堆積密度、厚度等都會影響制冷劑的傳質過程;特別是工作在真空狀 態(tài)下的吸附工質對,如硅膠-水、活性炭-甲醇等,適用于這些工質對的吸附床必須具有良 好的傳質性能。吸附床的結構設計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較為常見的結構形式有翹片管式、板式、 板翹式。這些結構通過提高工質對性能、增大換熱面積以增強換熱效果,但是仍存在結構復 雜、造價昂貴、傳熱性能不理想等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弊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傳熱性能優(yōu)良的 吸附床結構。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附床結構,包括吸附介質,還包括中空管,該管兩端部設置有 蓋板,管內部設置有筒形隔網(wǎng),所述吸附介質充填于筒形隔網(wǎng)與管內壁之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附床結構中,所述中空管為紫銅管。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附床結構中,所述吸附介質為沸石分子篩-水工質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附床結構中,所述筒形隔網(wǎng)包括一與中空管同豎軸的圓筒形 細網(wǎng),以及一與所述中空管豎軸垂直的水平圓筒形細網(wǎng)。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附床結構中,所述水平圓筒形細網(wǎng)設置于中空管中部。本實用新型采用沸石分子篩-水作為吸附工質對,成本更加低廉;同時水的蒸發(fā) 潛能大,又便于補充,故而吸附性能也比較好;再者,所述吸附床結構簡單,制造也更加容
易ο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吸附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 書文字能夠據(jù)以實施。[0013]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附床包括一中空管2,該中空管2的兩端設置有 蓋板1,在該中空管2的內部設置了筒形隔網(wǎng)4,并以吸附介質3填充于筒形隔網(wǎng)4與中空 管2的內壁之間。所述中空管2可采用紫銅管制造。所述吸附介質3可采用沸石分子篩-水工質對,本實用新型中,之所以采用沸石分 子篩-水工質對作為吸附介質,其原因在于水的蒸發(fā)潛能大,又便于補充,因此該工質對適 合于高溫熱源循環(huán)。同時,采用沸石分子篩-水工質對的成本也相對低廉。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筒形隔網(wǎng)4可進一步包括一與中空管2同豎軸設置的圓筒形 細網(wǎng)41,以及一與所述中空管2的豎軸相垂直設置的水平圓筒形細網(wǎng)42。該水平圓筒形細 網(wǎng)42進一步設置于中空管2的中部。本實用新型采用沸石分子篩-水作為吸附工質對,成本更加低廉;同時水的蒸發(fā) 潛能大,又便于補充,故而吸附性能也比較好;再者,所述吸附床結構簡單,制造也更加容
易ο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 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 可容易地實現(xiàn)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 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jié)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
權利要求1.一種吸附床結構,包括吸附介質,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中空管,該管兩端部設置有蓋 板,管內部設置有筒形隔網(wǎng),所述吸附介質充填于筒形隔網(wǎng)與管內壁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為紫銅管。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介質為沸石分子篩一水工 質對。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隔網(wǎng)包括一與中空管同豎 軸的圓筒形細網(wǎng),以及一與所述中空管豎軸垂直的水平圓筒形細網(wǎng)。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圓筒形細網(wǎng)設置于中空管 中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吸附床結構,包括吸附介質,還包括中空管,該管兩端部設置有蓋板,管內部設置有筒形隔網(wǎng),所述吸附介質充填于筒形隔網(wǎng)與管內壁之間。本實用新型采用沸石分子篩-水作為吸附工質對,成本更加低廉;同時水的蒸發(fā)潛能大,又便于補充,故而吸附性能也比較好;再者,所述吸附床結構簡單,制造也更加容易。
文檔編號F25B17/08GK201866984SQ20102062315
公開日2011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25日
發(fā)明者馮玉彬, 李曉芬, 王寶紅 申請人:天津海天緣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