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磨機。
背景技術:
目前,磨機主要用于碾碎工程施工中的大顆粒物料,比如砂石、瀝青等?,F(xiàn)有磨機一般通過動磨盤相對靜磨盤轉動來達到碾碎物料的目的,而動磨盤和靜磨盤上的精磨齒均為完整的齒形結構,無法形成多次研磨,研磨效果較差。實際加工過程中一般需要通過多次研磨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樣將增加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磨機,以改善磨機研磨效果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磨機,包括磨體、動磨盤和靜磨盤;磨體上設有進料口和出料口,動磨盤和靜磨盤均設于磨體內,動磨盤與靜磨盤相配合并形成研磨通道,進料口和出料口均與研磨通道相通;
動磨盤上與靜磨盤相配合的表面為第一圓錐面,靜磨盤上與動磨盤相配合的表面為第二圓錐面,第一圓錐面上設有第一粗磨齒、第一 精磨齒和第一超精磨齒,第二圓錐面上與第一圓錐面相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二粗磨齒、第二精磨齒和第二超精磨齒,第一精磨齒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環(huán)形凹槽。
進一步地,磨機還包括驅動軸,驅動軸與磨體轉動連接,驅動軸一端與動磨盤連接,驅動軸一端延伸至磨體外部。
進一步地,磨體包括機座和軸承座,軸承座與機座可拆卸連接,動磨盤和靜磨盤均設于機座內,驅動軸遠離動磨盤的一端延伸至軸承座外部,驅動軸與軸承座通過軸承轉動連接。
進一步地,磨機還包括螺旋軸,螺旋軸與驅動軸同軸設置,螺旋軸一端與驅動軸連接,螺旋軸的另一端延伸至進料口處。
進一步地,第一粗磨齒、第一精磨齒和第一超精磨齒在第一圓錐面上從內至外依次布置,第二粗磨齒、第二精磨齒和第二超精磨齒在第二圓錐面上從內至外依次設置。
進一步地,進料口的位置低于出料口的位置。
進一步地,第一超精磨齒與第二超精磨齒均為斜齒。
進一步地,第二粗磨齒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環(huán)形凹槽。
進一步地,第一圓錐面上設有第一凹坑,第一精磨齒包括多個圓周分布的第一齒形部,第一凹坑位于兩個相鄰的第一齒形部間。
進一步地,第二圓錐面上設有第二凹坑,第二精磨齒包括多個圓周分布的第二齒形部,第二凹坑位于兩個相鄰的第二齒形部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磨機,在動磨盤上的第一精磨齒上開設有第一環(huán)形凹槽,第一環(huán)形凹槽將第一精磨齒分成了多個磨削刃,增大了第一精磨齒與物料的接觸面積,增強了第一精磨齒的磨削能力,研磨效果較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磨機的總裝圖;
圖2為圖1所示的端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的容納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所示的軸承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所示的動磨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所示的動磨盤的左視圖;
圖7為圖5所示的動磨盤的A處局部放大圖;
圖8為圖1所示的靜磨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所示的靜磨盤的右視圖;
圖10為圖8所示靜磨盤的B處局部放大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提供的磨機的總裝圖;
圖12為圖11所示的螺旋軸與驅動軸的連接圖。
圖中附圖標記為:
磨體100;機座110;容納體111;第一容納孔1111;第二容納孔1112;容納腔1113;出料口1114;放料孔1115;放料螺釘1116;端蓋112;大頭端1121;小頭端1122;階梯孔1123;進料口1124;軸承座120;第一軸承套121;第二軸承套122;軸承130;動磨盤200;第一圓錐面210;第一粗磨齒211;第一精磨齒212;第一齒形部2121;第一凹坑2122;第一超精磨齒213;第一退刀槽214;第二退刀槽215;連接孔220;靜磨盤300;第一連接部310;第二連接部320;第二圓錐面330;第二粗磨齒331;第二精磨齒332;第二齒形部3321;第二凹坑3322;第二超精磨齒333;第三退刀槽334;第四退刀槽335;研磨通道400;第一環(huán)形凹槽500;驅動軸600;螺紋孔610;螺旋軸700;凸出部710;第二環(huán)形凹槽80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 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頂”、“底”、“左”、“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慣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區(qū)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連接,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連接。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磨機,包括磨體100、動磨盤200、靜磨盤300和驅動軸600。
磨體100包括機座110和軸承座120,機座110包括容納體111和端蓋112,端蓋112和軸承座120均與容納體111連接,端蓋112和軸承座120分別位于容納體111的兩側。
如圖2所示,端蓋112整體為錐形,端蓋112包括大頭端1121和小頭端1122,端蓋112內部設有多級階梯孔1123,階梯孔1123的孔徑從大頭端1121沿小頭端1122逐漸減小。
如圖3所示,容納體111為回轉體結構,容納體111內部設有容納腔1113,容納體111左側設有第一容納孔1111,容納體111右側設有第二容納孔1112,第一容納孔1111和第二容納孔1112均與容納腔1113連通,第一容納孔1111與第二容納孔1112同軸設置,第一容納孔1111的直徑大于第二容納孔1112的直徑。容納體111頂部設有出料口1114,容納體111底部設有放料孔1115,放料孔1115內部設有放料螺釘1116,放料孔1115和出料口1114均與容納腔1113相通。
如圖4所示,軸承座120為錐形空心結構,軸承座120內部設有第一軸承套121,軸承座120的一端設有第二軸承套122,第一軸承套121和第二軸承套122同軸設置。
如圖1所示,端蓋112、容納體111和軸承座120安裝時,端蓋112的大頭端1121通過螺釘與容納體111的固定連接,端蓋112位于容納體111的左側,軸承座120遠離第二軸承套122的一端與容納體111通過螺釘連接,軸承座120位于容納體111的右側。端蓋112、容納體111和軸承座120安裝完成后,端蓋112中的階梯孔1123靠近小頭端1122的一端為進料口1124,進料口1124的所在位置低于出料口1114的所在位置。
如圖5所示,動磨盤200為回轉體結構,其中間位置設有連接孔220。動磨盤200具備一磨削面,該磨削面為第一圓錐面210。如圖6所示,第一圓錐面210上設有第一粗磨齒211、第一精磨齒212和第一超精磨齒213,第一粗磨齒211、第一精磨齒212和第一超精磨齒213在第一圓錐面210上從內至外依次布置,第一粗磨齒211與第一精磨齒212間形成第一退刀槽214,第一精磨齒212與第一超精磨齒213間形成第二退刀槽215。其中,第一粗磨齒211和第一精磨齒212均為直齒,第一超精磨齒213為斜齒,第一精磨齒212上設有兩個第一環(huán)形凹槽500,兩個第一環(huán)形凹槽500從內至外依次布置,第一環(huán)形凹槽500的深度方向垂直于第一圓錐面210。
第一粗磨齒211、第一精磨齒212和第一超精磨齒213均包括多個圓周分布的齒形部,第一粗磨齒211中的齒形部的厚度大于第一精磨齒212中的齒形部的厚度,第一精磨齒212中的齒形部的厚度大于第一超精磨齒213中的齒形部的厚度。第一粗磨齒211中的兩個相鄰 的齒形部的間距大于第一精磨齒212中的兩個相鄰的齒形部的距離,第一精磨齒212中的兩個相鄰的齒形部的距離大于第一超精磨齒213中的兩個相鄰的齒形部的距離。
其中,第一精磨齒212中的齒形部為第一齒形部2121。本實施例中,第一圓錐面210上設有第一凹坑2122,兩個相鄰的第一齒形部2121間設置一個第一凹坑2122。如圖7所示,第一凹坑2122在動磨盤200的徑向截面上為梯形結構,即第一凹坑2122沿其深度方向逐漸變窄。
如圖8所示,靜磨盤300也為回轉體結構,靜磨盤300為中空結構。精磨盤包括第一連接部310和第二連接部320,第一連接部310和第二連接部320為一體式結構,第一連接部310為圓柱形,第二連接部320大致為錐體。第二連接部320的內表面為磨削面,該磨削面為第二圓錐面330。如圖9所示,第二圓錐面330上設有第二粗磨齒331、第二精磨齒332和第二超精磨齒333,第二粗磨齒331、第二精磨齒332和第二超凈磨齒在第二圓錐面330上從內至外依次布置,第二粗磨齒331與第二精磨齒332間形成第三退刀槽334,第二精磨齒332與第二超精磨齒333間形成第四退刀槽335。其中,第二粗磨齒331和第二精磨齒332均為直齒,第二超精磨齒333為斜齒,第二粗磨齒331上設有兩個第二環(huán)形凹槽800,兩個第二環(huán)形凹槽800從內至外依次布置,第二環(huán)形凹槽800的深度方向垂直于第二圓錐面330。
第二粗磨齒331、第二精磨齒332和第二超精磨齒333也包括多個圓周分布的齒形部。第二粗磨齒331中的齒形部的厚度與第一粗磨齒211中的齒形部的厚度相等,第二粗磨齒331中相鄰的兩個齒形部的間距與第一粗磨齒211中相鄰的兩個齒形部的間距相等;第二精磨 齒332中的齒形部的厚度與第一精磨齒212中的齒形部的厚度相等,第二精磨齒332中相鄰的兩個齒形部的間距與第一精磨齒212中相鄰的兩個齒形部的間距相等;第二超精磨齒333中的齒形部的厚度與第一超精磨齒213中的齒形部的厚度相等,第二超精磨齒333中相鄰的兩個齒形部的間距與第一超精磨齒213中相鄰的兩個齒形部的間距相等。
其中,第二精磨齒332中的齒形部為第二齒形部3321。本實施例中,第二圓錐面330上設有第二凹坑3322,兩個相鄰的第二齒形部3321間設置一個第二凹坑3322。如圖10所示,第二凹坑3322在靜磨盤300的徑向截面上為梯形結構,即第二凹坑3322沿其深度方向逐漸變窄。
如圖1所示,安裝時,動磨盤200設置于容納體111的容納腔1113中,驅動軸600一端穿過第二容納孔1112設于連接孔220內,驅動軸600的另一端延伸至軸承座120外部,驅動軸600穿設于第一軸承套121和第二軸承套122內的軸承130中,驅動軸600轉動時,動磨盤200將隨之轉動。靜磨盤300的第一連接部310設于端蓋112的階梯孔1123內并形成配合,靜磨盤300的第二連接部320設于容納體111的第一容納孔1111中并形成配合,靜磨盤300與容納體111可通過螺釘連接,從而保證動磨盤200轉動時,靜磨盤300與磨體100保持靜止。
安裝完成后,動磨盤200的第一圓錐面210和靜磨盤300的第二圓錐面330相配合并形成研磨通道400。第一粗磨齒211所在的位置與第二粗磨齒331所在的位置相對應,兩者形成粗磨區(qū);第一精磨齒212的所在的位置與第二精磨齒332的所在位置相對應,兩者形成精 磨區(qū);第一超精磨齒213的所在位置與第二超精磨齒333的所在位置向對應,兩者形成超精磨區(qū)。粗磨區(qū)、超精磨區(qū)均小于精磨區(qū)。
研磨時,驅動軸600在外部驅動裝置的作用下帶動動磨盤200轉動。物料從進料口1124進入,物料通過靜磨盤300內部進入到研磨通道400中,動磨盤200相對靜磨盤300轉動將對物料進行研磨。其中,第一粗磨齒211相對第二粗磨齒331轉動對物料進行粗磨;第一精磨齒212相對第二精磨齒332轉動對物料進行精磨;第一超精磨齒213相對第二超精磨齒333轉動對物料進行超精磨,由于第一超精磨齒213和第二超精磨齒333均為斜齒,精磨效果較好,更容易使研磨通道400中經過研磨后的物料從研磨通道400排出。從研磨通道400排出后的物料進入到容納體111的容納腔1113中,最終從出料口1114排出,得到所需的細物料。
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一粗磨齒211、第一精磨齒212和第一超精磨齒213在第一圓錐面210上從內至外依次布置,第二粗磨齒331、第二精磨齒332和第二超精磨齒333在第二圓錐面330上從內至外依次設置,在研磨過程中,使得物料在轉動的同時從動磨盤200中心向四周擴散??拷鼊幽ケP200中心的物料的線速度較小,物料對第一粗磨齒211和第二粗磨齒331的沖擊力較小,保證了第一粗磨齒211和第二粗磨齒331的使用壽命;遠離動磨盤200中線的物料的線速度較大,第一超精磨齒213和第二超精磨齒333對物料的研磨狀態(tài)為高速研磨,研磨效果較好。
此外,由于模座上的進料口1124的所在位置高于出料孔的所在位置,使得從研磨通道400排出的物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將在磨體100內堆積,并逐漸填滿容納體111的容納腔1113,動磨盤200可對容 納腔1113內的物料進行多次攪拌、研磨,使得從出料口1114排出的物料顆粒的更加細小。當然,物料磨削完成后,可取下容納體111上放料螺釘1116,將容納腔1113內的殘留物料從放料孔1115中排出。
本實施例中,驅動軸600的作用是帶動動磨盤200轉動,方便了動磨盤200與外部的驅動裝置連接,比如電機。機座110為分體式結構,方便了動磨盤200、靜磨盤300的安裝與拆卸。機座110中的軸承座120主要起到支撐作用,保證驅動軸600在轉動過程中受力不易發(fā)生變形,使得驅動軸600與動磨盤200具有較高的同軸度。
本實用新型中,動磨盤200上的第一精磨齒212上開設有兩個第一環(huán)形凹槽500,增加了第一精磨齒212上的磨削刃,增大了第一精磨齒212與物料的接觸面積,增強了第一精磨齒212的磨削能力,提升了磨機的磨削性能,具有較好的研磨效果。
本實施例中,第二粗磨齒331上設有第二環(huán)形凹槽800,同樣,增強了第二粗磨齒331的磨削能力。磨削過程中,物料進入粗磨區(qū)域內時,部分物料會暫時進入到第二環(huán)形凹槽800中,隨后將進入刀精磨區(qū)域內后,該部分物料將進入到第一環(huán)形凹槽500中,這種交錯式磨削方式更容易粉碎物料。
此外,第一圓錐面210上設有第一凹坑2122,第二圓錐面330上設有第二凹坑3322,均可增長物料在研磨通道400中的運動路徑,可有效增長研磨時間,研磨效果更佳。
實施例2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磨機,其實現(xiàn)原理及產生的技術效果和前述方法實施例相同,為簡要描述,裝置實施例部分未提及之處,可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相應內容。
如圖1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磨機,還包括螺旋軸700,螺旋軸700設于磨體100內,螺旋軸700一端與驅動軸600連接,螺旋軸700的另一端延伸至進料口1124處。
如圖12所示,螺旋軸700的一端設有凸出部710,凸出部710的直徑小于螺旋軸700的直徑,凸出部710上設有外螺紋。驅動軸600的端部沿驅動軸600的軸向開設有螺紋孔610。裝配時,螺旋軸700上的凸出部710螺接于螺紋孔610內。這種結構有利于螺旋軸700的安裝與拆卸。
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磨機,在進料口1124處設有與驅動軸600同時轉動的螺旋軸700,在研磨過程中,可保證物料能夠自行連續(xù)不斷的從進料口1124進入到研磨通道400內,無需外接壓入設備,就可保證研磨動作的連續(xù)進行。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其他具體實施例中,第一環(huán)形凹槽500和第二環(huán)形凹槽800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同軸布置的多個。
本實施例的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