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用于連接有源消聲器和尤其是機動車輛的內燃機的排氣系統(tǒng)的排氣管的連接管,具有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特征。本發(fā)明進一步涉及有源消聲器,其利用這樣的連接管附連排氣系統(tǒng)的排氣管。最后,本發(fā)明涉及具有有源消聲器的排氣系統(tǒng),其利用這樣的連接管附連到排氣系統(tǒng)的排氣管。
背景技術:
DE102011089774A1公開了一種排氣系統(tǒng),其包括具有廢氣承載排氣管的排氣道。進一步提供了有源消聲器,其包括消聲器殼體以及設置在所述消聲器殼體中的電聲變換器。最后,提供了一種連接管,其管壁圍繞從消聲器殼體通向排氣管的連接空間,并且其與消聲器殼體以及排氣管流體地連接。該變換器優(yōu)選地是喇叭,暴露于所述殼體的前容積中,其通過連接管流體地結合到排氣管的內部空間。以這種方式,當消聲器在運行中時,由變換器產生的聲音可引導到前容積中,從而可將聲音從前容積通過連接管引入到排氣管中。然而,對于運行中的排氣系統(tǒng),這也意味著熱的廢氣可從排氣管通過連接管進入到前容積中,并由此進入變換器中。其結果是,該變換器暴露在相當高的熱負荷下。
為了減少作為整體的變換器/有源消聲器上的熱負荷,一方面在上述的DE102011089774A1中已知的排氣系統(tǒng)可以這樣的方式在連接管中配備有篩分元件,連接管仍然保持對空氣結合的聲音的可滲透性,同時它在平行于連接管的縱向中心軸線延伸的視圖方向上變得不透明。其結果是,來自排氣管內的熱輻射可通過連接管直接到達前容積/變換器。然而,這樣的非透明篩分元件阻礙了氣塞的聲音從換能器的前容積通過連接管直接轉移進入排氣管中,其結果是降低了有源消聲器的聲效率。此外,配備有篩分元件的一段連接管可發(fā)展為散熱體,以這種方式將來自廢氣的熱量驅散,以降低在變換器上的熱量。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涉及的問題是提出一種改進或至少另一個實施方式,用于在開始提到的那類連接管或有源消聲器或排氣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換能器或有源消聲器的有效熱保護。同時,它的目的是提出消聲器和排氣管之間的有效聲耦合。
根據(jù)本發(fā)明,這個問題通過獨立權利要求的主題來解決。有利的實施方式是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
本發(fā)明是基于總體思路來提供至少一個冷卻管道,通過其冷卻劑可流動,并且其以這樣的方式設置,它延伸穿過連接管。因此,冷卻管的一段是在連接空間中,并能夠在那里提供冷卻。通過使用冷卻管,通過其該冷卻劑可流動,來自存在于該連接空間中的廢氣的熱量可轉移到冷卻管,并從冷卻管轉移到冷卻劑,并且可從冷卻管與冷卻劑一起排放。這導致特別有效的連接空間中的廢氣的冷卻,其結果是可實現(xiàn)變換器或消聲器的相應有效的熱保護。
在一些冷卻管的情況下,通過相應冷卻管的適當尺寸和/或布置,以及通過冷卻管在連接空間中的相應數(shù)量和/或分布,可實現(xiàn)特別有效的冷卻效果而沒有不適當?shù)馗蓴_在連接管中的聲音傳輸路徑的風險。因此,所提出的排氣系統(tǒng)的特征在于特別高的聲效率。
各冷卻管包括入口段和出口段。以這樣的方式將冷卻管附連到連接管上或在連接管中,該入口段穿透管壁,使得冷卻劑通過冷卻劑入口可進入冷卻管,該冷卻劑入口設置在連接管的外部,以及出口段穿透管壁,使得冷卻劑通過冷卻劑出口可具有距冷卻管的遠離,該冷卻劑出口設置在連接管的外部。以這種方式供應和排放冷卻劑不需要連接管內部的任何空間,從而使可用于在連接空間內傳播氣塞的聲音的自由橫截面是比較大的。各壁管是以防漏的方式實現(xiàn)的,從而使廢氣不能從連接空間逸出到環(huán)境中。
根據(jù)有利的實施方式,各冷卻管的入口段和出口段可貫穿連接管的相對側上的管壁。便利地,以這樣的方式使得這些管段貫穿管壁是有效的,對于每個冷卻管來說冷卻劑入口和冷卻劑出口分別具有距管壁的距離。橫向于連接管的縱向中心軸線來測量所述距離。因此,各冷卻管在入口和出口側上向外突出超過所述連接管的管壁。所得的幾何形狀特別簡單,并且可很容易地實現(xiàn)。當入口和出口段以防漏方式貫穿管壁時,也能夠特別地實現(xiàn)冷卻管和管壁之間的固定,從而在該實施方式中連接管由各冷卻管顯著地加強。由于在入口段和出口段中冷卻管和連接管之間的強連接,冷卻管的作用就像中空錨桿,其可承受拉力和壓力。該管道可通過進行例如釬焊或焊接或膠合連接來密封。
在進一步的發(fā)展中,各冷卻管的冷卻入口和冷卻出口可朝向包圍連接管的環(huán)境打開,使得來自該環(huán)境的環(huán)境空氣可作為冷卻劑流過冷卻管。因此,來自該環(huán)境的環(huán)境空氣可通過冷卻入口進入冷卻管,并通過冷卻出口離開冷卻管返回到環(huán)境中。這導致用于冷卻的特別低的成本設計。
根據(jù)特別有利的進一步發(fā)展,各冷卻管可相對于連接管設置,使得當安裝排氣系統(tǒng)并且內燃機運行時,促進通過冷卻管的對流。當熱廢氣將來自冷卻管的熱量轉移到存在于冷卻管中的空氣時,冷卻管中的空氣可膨脹。由于對流,這可導致在各冷卻管中的氣流。通過在連接管上或內設置冷卻管促進了該對流,使得由廢氣加熱的空氣通過冷卻劑出口離開冷卻管。同時更多的空氣從環(huán)境中通過冷卻劑入口流入冷卻管中。由于通過流動引起的這種被動對流通過各冷卻管,實現(xiàn)的冷卻是特別經(jīng)濟有效的。
對于另一實施方式來說,冷卻劑出口可位于連接管的頂側,同時冷卻劑入口可位于連接管的下側。安裝有排氣系統(tǒng)的連接管頂側則關于重力的方向設置在連接管的下側上方。由于連接管的這種定向,促進了通過冷卻管的對流。
對于另一個有利的進一步發(fā)展來說,冷卻管可相對于連接管設置和/或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冷卻劑入口面向環(huán)境空氣流,由于車輛的運動,當在機動車輛或移動的車輛中使用了連接管或消聲器或排氣系統(tǒng)時,環(huán)境空氣流在連接管的區(qū)域內形成。另外地或可替代地,可通過設置在環(huán)境中的吹風機產生或加強這一環(huán)境空氣流。由于冷卻劑入口面向此環(huán)境空氣流,這導致在冷卻劑入口增加了壓力,其驅動環(huán)境空氣進入冷卻管中,并且在冷卻管中產生了從冷卻劑入口到冷卻劑出口的冷卻空氣流。
對于另一進一步發(fā)展來說,冷卻管的入口段可至少在連接管的外部彎曲,使得冷卻入口具有到各冷卻管的縱向中心軸線的距離。特別的,這允許改進在上述環(huán)境空氣流的方向上的冷卻劑入口的取向。方便地,入口段以這樣的方式彎曲,冷卻劑入口面向環(huán)境空氣流。這具有的效果是冷卻管在入口段的區(qū)域中可在幾何學上適于適應在組裝過程中的條件,以便改善環(huán)境空氣流向內流向冷卻劑入口。
另外地或可替代地,冷卻劑入口可以這樣的方式相對于該冷卻管的縱向中心軸線斜切,面向環(huán)境空氣流的冷卻入口的入口橫截面比臨近斜切的冷卻劑入口的所述冷卻管的管橫截面大。該管橫截面是垂直于所述冷卻管的縱向中心軸線而確定的。由于放大的入口橫截面,在冷卻劑入口的動壓力可因環(huán)境空氣流的入射流而增加。因此,空氣流過冷卻管具有的流速可增加。
另外地或可替代地,至少在連接空間中的冷卻管可呈線性形狀并相對于所述連接管傾斜設置,使得冷卻劑入口面向環(huán)境空氣流。其結果是冷卻劑入口的開口橫截面在平行于環(huán)境空氣流的流動方向的投影中擴大,這增加了在冷卻劑入口的動壓力,并利用冷卻空氣或環(huán)境空氣提高了通過冷卻管的通流。
對于另一實施方式來說,至少一個這樣的冷卻管可連接到冷卻回路中,冷卻劑在其中循環(huán)。在這種情況下,冷卻劑入口連接到所述冷卻回路的流通管上,其向冷卻管供應冷卻劑,同時冷卻劑出口連接到所述冷卻回路的返回管上,其排放來自冷卻管的冷卻劑。該冷卻回路可以是開路的,但優(yōu)選的是使用閉式回路。該冷卻回路可以是以任何速率存在于內燃機上或車輛中的冷卻回路,所述各冷卻管以適當?shù)姆绞竭B接在其中。例如,該回路可以是發(fā)動機冷卻回路。也可以是使用車輛的空調系統(tǒng)的冷卻回路。可替代地,能夠提供單獨的冷卻回路用于有源消聲器的冷卻。對于這種液體冷卻劑的閉合冷卻回路來說,可特別的使用,這大大提高了熱傳輸?shù)男室约耙虼说睦鋮s效果。
有利地,至少兩個冷卻管并聯(lián)連接到冷卻回路中,使得冷卻劑可并行流過它們。此外,可行的是提供至少兩個串聯(lián)連接到冷卻回路的冷卻管,使得冷卻劑可順序地流過它們。并聯(lián)的通流允許大體積的冷卻劑流。該串聯(lián)連接導致更高程度的效率。方便地,所有現(xiàn)有的冷卻劑管并聯(lián)或串聯(lián)地連接到冷卻回路中。另外,一個實施方式是可能的,其中對于一些冷卻管來說,并聯(lián)地設置了通流,同時對于一些冷卻管來說,串聯(lián)地設置了通流。例如,可行的是串聯(lián)地設置通流用于至少兩組冷卻管,其中所述組本身并聯(lián)地連接到冷卻回路中。
對于另一實施方式來說,至少一個這樣的冷卻管的冷卻劑入口可經(jīng)由至少一個進料管線連接到冷卻風機,冷卻風機吸進環(huán)境空氣并通過各冷卻管將其輸送,其中進入到環(huán)境中的所述冷卻劑出口是開放的,使得環(huán)境空氣通過該冷卻劑出口離開,或通過另一冷卻管的冷卻劑出口再次直接進入到環(huán)境中。這對應于具有開放冷卻回路的主動冷卻,其中環(huán)境空氣用作冷卻劑。方便地,可提供聯(lián)合進料管線,其提供了具有環(huán)境空氣的許多冷卻管。在提供設置成一排(串聯(lián))的多個冷卻管的范圍內,一個冷卻管的冷卻出口,其不是各排的最后一個冷卻管,可通過連接管線連接到隨后的冷卻管的冷卻劑入口上。在成排的設置中,冷卻空氣則不直接退出到環(huán)境中,直到成排的最后一個冷卻管中。
對于另一有利的實施方式,至少一個這樣的冷卻管可至少在連接空間中線性成形。線性冷卻管可特別容易并因此低成本地安裝到連接管中。另外地或可替代地,至少一個這樣的冷卻管可具有至少在連接空間中的圓形橫截面。這種冷卻管可以非常低的成本進行制造并易于安裝。
對于另一實施方式來說,至少一個這樣的冷卻管可具有至少在連接空間中的橢圓形橫截面。此外,該橫截面垂直于各冷卻管的縱向中心軸線定向。對于這種類型的結構來說,冷卻管可具有特別大的表面,這再次促進了來自廢氣的熱量有效的傳遞到冷卻劑。
為了將對有源消聲器和排氣管之間的聲耦合的任何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具有橢圓形橫截面的冷卻管并且在這種情況下是平的,就可設置在連接空間中,平行于連接管的縱向中心軸線并關于橢圓形橫截面的縱向方向定向。還可行的是關于橢圓形橫截面的縱向方向在連接空間中設置平的冷卻管,使得它是傾斜的,并特別的垂直于連接管的縱向中心軸線。人們也可考慮在連接空間中設置許多個這樣的平的冷卻管,在觀察的方向上平行于連接管的縱向中心軸線上,使得形成連接管的橫截面的或多或少非透明的覆蓋。
附圖說明
本發(fā)明另外重要的特征和優(yōu)點在從屬權利要求、附圖和參照附圖的相關附圖描述中揭示。
應該理解,在下面將更詳細說明的上述特征不僅可在分別給定的組合中使用,而且可在其它組合中使用或它們單獨使用,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
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示例性實施方式示于示意圖中,其現(xiàn)在將更詳細地在下面進行描述,其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涉及相同或相似的或功能相似的部件。
圖1示出了在有源消聲器的區(qū)域中的排氣系統(tǒng)的簡化等距視圖,
圖2示出了有源消聲器的區(qū)域中的排氣系統(tǒng)的俯視圖,
圖3示出了排氣系統(tǒng)的連接管的簡化等距視圖,
圖4-10分別示出了不同實施方式的連接管縱視圖區(qū)域中的極大簡化示意圖,
圖11-13分別示出了通過用于不同實施方式的連接管的極大簡化橫截面,
圖14-20分別示出了用于不同實施方式的連接管的極大簡化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和2示出了用于至少一個排氣道2的在這里未示出的內燃機的排氣系統(tǒng)1,其包括至少一個攜帶廢氣的排氣管3。作為公知,排氣系統(tǒng)1用于排放來自內燃機的燃燒廢氣以及廢氣的后處理,以減少聲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內燃機和排氣系統(tǒng)1優(yōu)選地設置在機動車輛中。這里提出的排氣系統(tǒng)原則上還可用于固定的內燃機。在輸入側上排氣道2經(jīng)由未示出的歧管附連到內燃機的氣缸蓋上。在輸出側上排氣道2具有再次在這里未示出的端管,通過其廢氣可排放到環(huán)境中。在排氣歧管和端管之間,所述排氣道2或排氣管3具有至少一個連接到其上的有源消聲器4,借助于它可改變在廢氣中輸送的背景噪聲。通常有源消聲器4產生反相移噪聲,所謂的“反噪聲”,以便選擇性地降低背景噪聲。另外地或可選擇地,有源消聲器4也可用來調節(jié)在排氣道2中傳輸?shù)穆曇?,以產生更愉悅的聲音。這并不一定必須降低發(fā)出聲音的音量。消聲器4因此用于通過用合成產生的聲音來覆蓋背景噪聲以降低背景噪聲,這導致所發(fā)出聲音的音量降低和/或改變。
消聲器4包括消聲器殼體5,其中通常設置有至少一個在圖2中示意性表示的電聲變換器6,例如以喇叭的形式,借助于它可產生上述合成聲音。提供連接管7用于聲學和流體地耦合排氣管3與消聲器殼體5,其管壁8包圍連接空間9。連接空間9連接設置在消聲器殼體5中的前容積10,然后當消聲器4在運行中時其經(jīng)受來自變換器6的噪聲,對于排氣管3的內部空間11來說,在所述內燃機運行期間廢氣在其中流動。連接管7或者其管壁8從而以氣密方式連接消聲器殼體5與排氣管3。該連接優(yōu)選地也導致連接管7機械固定在排氣管3以及消聲器殼體5上,從而最終也導致了借助于連接管7機械固定消聲器殼體5和排氣管3。為此目的,排氣管3中的排氣道2可包括連接件12,其在圖1的實施例中配置為Y型管。該實施例中的主要因素在于對這里示出的實施方式來說,在該點的兩側上,消聲器4在此連接到排氣管3上,即在連接件12的兩側上分別存在一段排氣管8,即上游管段3a和下游管段3b,其中流動的方向是指廢氣流,其在所述內燃機運行期間在排氣管3中生成,并且其在附圖中由箭頭13表示。此外,消音殼體5在這里包括連接件24,用于附連連接管7。例如,該附連可通過焊接和/或夾持連接39來實現(xiàn)。
優(yōu)選地,這種類型的有源消聲器4設置在可能的最末端,即遠離發(fā)動機,以便在它從各端管/排氣道2出現(xiàn)在環(huán)境中之前能夠影響背景噪聲。在遠離發(fā)動機的位置上,背景噪聲已基本上由排氣系統(tǒng)衰減,特別是通過傳統(tǒng)的被動消聲器,使得在這一點上有源消聲器4的效率非常高。特別的,端管可通過圖1中所示的流出側管段3b而形成。然而,原則上沿著排氣道2的任何隨機定位是可行的。特別的,可行的設置也可以是比較接近發(fā)動機。
廢氣中含有熱量,其能夠通過所述連接空間9在排氣管3的內部擴散,直到進入消聲器4的前容積10中,并在那里可導致變換器6的相應升溫。設置消聲器4越靠近發(fā)動機,在消聲器4或各變換器6上的熱負荷越大。為了減少這種熱負荷,在這里提出的排氣系統(tǒng)1或在這里提出的消聲器4或在這里提出的連接管7包括至少一個冷卻管14,通過其冷卻劑可流動,并且其至少部分地設置在連接空間9中。方便地,提供了許多這樣的冷卻管14,其優(yōu)選是相同或至少是類似的設計。在下面提出了許多用于這些冷卻管14的不同實施方式,其優(yōu)選地以可替代的方式來實現(xiàn)。原則上兩個或更多個或所有的變形可累積實現(xiàn),使得在相同的連接管7內可不同地發(fā)展至少兩個冷卻管14。
特別是如在圖3-14中揭示的,各冷卻管14具有入口段15和出口段16。入口段15穿透管壁8,使得各冷卻管14的冷卻劑入口17位于連接管7的外部。在圖中由箭頭18表示的冷卻劑流可通過冷卻劑入口17進入到各冷卻管14中。出口段16也穿透管壁8,使得冷卻劑出口19也設置在連接管7的外部。冷卻劑再次通過冷卻劑出口19離開冷卻管14。單個管道以適當?shù)姆绞絹韺崿F(xiàn),以便足夠緊密地密封。例如,管道可形成在管壁8中,通過其來推動冷卻管14。各管道的向外伸出的環(huán)形套圈平放抵靠各冷卻管14的外圓周,使得特別的與釬焊或焊接連接組合,可實現(xiàn)足夠緊密的連接。
對于在此示出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來說,用于所有冷卻管14的入口段15和出口段16穿過在連接管7的相對側22,23上的管壁8。其結果是,特別用于優(yōu)選的線性實施的冷卻管14可以特別簡單的方式安裝到連接管7中。只有圖12和13表明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設置入口段15和出口段16,特別使得它們穿過在連接管7的同一側23上的管壁8。這種配置更適合于下面將進一步描述的實施方式,其利用主動冷卻來操作。優(yōu)選地,入口段15和出口段16突出超過管壁8,使得如在圖5中標記的,冷卻劑入口17具有距管壁8的距離42。冷卻劑出口19也具有距管壁8的距離41。平行于連接管7的橫向方向測量各距離41,42,其垂直延伸至連接管7的縱向方向。連接管7的縱向方向平行于連接管7的縱向中心軸線27延伸。距離41和42可在尺寸上不同。
對于圖1-6所示的實施方式來說,各冷卻管14的冷卻入口17和冷卻劑出口19分別向包圍連接管7的環(huán)境開放。環(huán)境空氣則可作為冷卻劑流經(jīng)各冷卻管14。通過冷卻管14的此冷卻劑流或空氣流可通過對流純粹被動地來實現(xiàn)。為此,冷卻管14可方便地相對于連接管7以這樣的方式設置,對于安裝的排氣系統(tǒng)1和內燃機工作來說,促進了通過冷卻管14的對流的發(fā)展,如在圖4中的箭頭21所指示的。特別有利的實施方式是,其中所述冷卻劑出口19位于連接管7的頂側22上,同時冷卻劑入口17位于連接管7的下側23上。對于安裝的排氣系統(tǒng)1來說,相對于由箭頭表示的重力G的方向的頂側22位于下側23上方。因此,頂側22和下側23優(yōu)選地形成連接管7的兩個上述相對側,由此通過各入口段15和各出口段16。當排氣系統(tǒng)1操作廢氣時,廢氣可從排氣管3進入連接管7中,加熱各冷卻管14,其在連接空間9中暴露于廢氣。由冷卻管14吸收的熱量傳遞到存在于那里的空氣中,使得空氣加熱并可升高。加熱的空氣因此離開在頂側22上的冷卻管14,其中同時在下側23上的較冷空氣從環(huán)境20吸入。
為了改善這種對流21,各冷卻管14可這樣相對于連接管7設置和/或形成,使得冷卻劑入口17面對分別由圖4-6中的箭頭分別所表示的環(huán)境空氣流25。當排氣系統(tǒng)1在車輛中使用時,此環(huán)境空氣流25可在連接管7的區(qū)域中發(fā)展,例如由于車輛的移動。特別的,環(huán)境空氣流25部分地由所謂的“氣流”而形成。另外地或可替代地,可提供圖6中所示的鼓風機26,其為此設置在環(huán)境20中,并且其產生或加劇了環(huán)境空氣流25。這樣的鼓風機26也可任選地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提供。
根據(jù)圖4所示的實施例,各冷卻管14的入口段15在連接管7的外部可以這樣的方式彎曲,冷卻劑出口17面向環(huán)境空氣流25。在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環(huán)境空氣流25基本上平行于連接管7的縱向中心軸線27 前進。冷卻管14在連接空間9內部垂直于縱向中心軸線27延伸。接著,入口段15彎曲約90°,使得冷卻劑入口17最佳地與環(huán)境空氣流25對準。彎曲入口段15也導致冷卻劑入口17相對于各冷卻管14的縱向中心軸線28偏心設置,并因此具有距冷卻管14的縱向中心軸線28的距離43。在這種情況下,該距離的方向垂直于各冷卻管14的縱向中心軸線28延伸。
對于圖5所示的實施例來說,省略了在入口段15的區(qū)域中的冷卻管14的彎曲變形。然而,在這里冷卻劑入口15相對于各冷卻管14的縱向中心軸線28是斜切的。因此,冷卻劑出口17則不再平行于縱向中心軸線28定向,而是在此傾斜。因此,各冷卻劑入口17的入口橫截面29變得比冷卻管14的管橫截面30更大,從這時起冷卻管14具有的橫截面至少在連接空間9內。冷卻劑入口17的斜切以這樣的方式實現(xiàn),放大的入口橫截面29面向環(huán)境空氣流25。
對于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來說,通過冷卻管14在連接管7內的傾斜設置來實現(xiàn)支持對流21。方便地,冷卻管14至少在連接空間9中以線性方式安排,相對于連接管7傾斜設置,其中在這里也一樣,以這樣的方式實現(xiàn)對準,各冷卻劑入口17面向環(huán)境空氣流25。為此,冷卻劑管14的縱向中心軸線28與連接管7的縱向中心軸線27一起圍成一個角度,其小于90°。
雖然在圖4-6中所示的實施方式解釋為一個接一個的,但很顯然這些不同的實施方式也可組合使用。因為可作出這種規(guī)定用于冷卻管14在連接管7中可傾斜設置和/或設置有斜切的冷卻劑入口17和/或設置有彎曲的入口段15。
雖然在圖1-5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的冷卻基本上是被動地工作,但在圖7-10中提出了主動冷卻的實施例。根據(jù)圖7,用于各冷卻管14的冷卻劑入口17可連接到冷卻風機46。冷卻風機46在吸入側上連接到環(huán)境20并在壓力側上經(jīng)由進料管線40連接至冷卻入口17。因此冷卻風機46從基本上任何合適的,特別是冷卻位置吸入環(huán)境空氣作為冷卻劑,并通過各冷卻管14輸送它。各冷卻空氣流由箭頭45表示。冷卻空氣流45再次通過各冷卻管14的冷卻劑出口19離開直接進入環(huán)境20。在圖7中,因此實現(xiàn)了開放的冷卻回路,其利用作為冷卻劑的環(huán)境空氣工作。其中多個冷卻管14并聯(lián)連接,進料管線40通過并聯(lián)到多個冷卻管14的冷卻風機29從其冷卻劑出口19供應驅動的冷卻空氣,然后冷卻空氣平行退出并進入到環(huán)境20。其中多個冷卻管14串聯(lián)連接,進料管線40通過冷卻風機29向成排的第一冷卻管14供應驅動的冷卻空氣。在該排中,除了該排的最后一個冷卻管14之外,各冷卻管14則經(jīng)由連接管線與該排中隨后的冷卻管14連接,其中連接管線連接一個冷卻管14的冷卻出口19與下一個冷卻管14的冷卻劑入口17。只有在最后的冷卻管14處該冷卻空氣從冷卻劑出口19排出進入到環(huán)境20。
在此相反,圖8-10示出了用于閉合冷卻劑回路31的實施例,各冷卻管14連接在其中。為此,冷卻劑入口17連接到冷卻劑回路31的流管32上,同時冷卻劑出口19連接到冷卻劑回路31的返回管33上。當冷卻劑回路31在運行時,各冷卻劑經(jīng)由流管32供給到各冷卻管14,并經(jīng)由返回管33從此排放。這導致在冷卻管14中產生冷卻劑流,該流由箭頭34表示。優(yōu)選地,液體冷卻劑在冷卻回路中循環(huán)。冷卻回路31優(yōu)選地是發(fā)動機冷卻回路的分支,其用于冷卻內燃機。為此,冷卻回路31通常包括用于驅動冷卻劑的冷卻劑泵35以及熱交換器36,通過熱交換器36吸收的熱量可從冷卻劑傳遞到環(huán)境中。
如圖9所示,連接冷卻管14進入冷卻回路31中可以這樣的方式來實現(xiàn),許多冷卻管14并聯(lián)連接到冷卻回路31中,使得冷卻劑并聯(lián)流過這些冷卻管14??纱娴?,可根據(jù)圖10提供許多冷卻管14,以串聯(lián)連接到冷卻回路31中,使得冷卻劑按順序流經(jīng)它們。對于這種布置來說,流管32連接到串聯(lián)連接或成排的第一冷卻管14的冷卻劑入口17,同時返回管33連接到成排的最后冷卻管14的冷卻劑出口19。在流管32和返回管33之間,成排的冷卻管14經(jīng)由至少一個連接管線44彼此連接,其中各連接管線44連接一個冷卻管14的冷卻劑出口19與該排中的下一個冷卻管道14的冷卻劑入口17。很明顯,在這里再次的組合是可能的。例如,如在圖14-17的實施例中所示,連接管可具有多個設置在其上的冷卻管14,一個接一下并且相對于連接管7的縱向中心軸線27彼此相鄰,其中至少兩個相鄰設置的排或組37形成在冷卻管14上,其中包含多個分別按順序設置的冷卻管14。優(yōu)選地,單個冷卻管組37則可并聯(lián)連接到冷卻回路31,使得冷卻劑并聯(lián)流過這些冷卻管組37。在各冷卻管組37中,相關聯(lián)的冷卻管14可串聯(lián)連接到冷卻回路31,使得冷卻劑在冷卻管組37內一個接一個流過。
僅僅作為實施例,圖16和17的變型中分別表示了兩個冷卻管組37,同時圖14的實施例中示出了三個冷卻管組37,并且在圖15的實施例中示出了四個冷卻管組37。
很容易修改這些實施例用于對于圖9和10的閉合冷卻回路31的串聯(lián)連接和并聯(lián)連接,包括它們結合圖14-17的修正,以適應參照圖7用于相對于開放的冷卻回路的串聯(lián)連接和并聯(lián)連接的上面進一步描述的實施例。為此,僅將返回管33從圖9和10中去除。在圖9的并聯(lián)連接中,用于每個冷卻管14的冷卻劑出口19則供應到環(huán)境中。相反,在圖10的串聯(lián)連接中,只有最后一個冷卻管14的冷卻劑出口19供應到環(huán)境中。
方便地,冷卻管14是圓形橫截面,如圖14-17的實施例所示。與此相反,圖18-20示出了冷卻管14,其至少在連接空間9中具有橢圓形,特別是線性的橫截面。以這種方式,各冷卻管14獲得平的輪廓,其縱向方向由橢圓形橫截面的較大尺寸所限定。在圖18的實施例中,平的冷卻管14關于它的縱向方向平行于連接管7的縱向中心軸線27而定向。與之相反,在圖19和20的實施例中,各冷卻管14關于其相對于連接管7 的縱向中心軸線27的縱向方向成角度。在圖19的實施例中,該角度約為45°。在圖20的實施例中,該角度約為90°。此外,對于圖19和20中所示的實施例來說,選擇平的冷卻管14的布置使得連接管7的橫截面的大部分在觀察方向38上被覆蓋,觀察方向38平行于連接管7的縱向中心軸線27延伸。
在所示的實施方式中,連接管7以線性方式配置,這簡化了其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