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紡織技術領域,尤其是指紡織收線用的多檔位張緊機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紡織收線用的動力鏈條大多是通過手動調節(jié)來張緊,其調換不同的擋位時,需要再手動校正張緊,操作繁瑣,不方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紡織收線用的結構合理、張緊效果好、無需手動調節(jié)的多檔位張緊機構。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為:紡織收線用的多檔位張緊機構,它包括有安裝在機架上的減速機,減速機輸出端安裝有主動軸,主動軸上安裝有多個不同直徑的動力齒輪,繞線軸上安裝有從動齒輪,從動齒輪與動力齒輪之間通過鏈條連接,從動齒輪與動力齒輪之間的機架上安裝有擺桿,擺桿底部設有下旋轉軸,下旋轉軸底部安裝有下張緊輪,下張緊輪與從動齒輪下部的鏈條嚙合;擺桿頂部活動鉸接有上擺臂,上擺臂主體呈l形,其轉角處活動安裝在擺桿頂部,上擺臂長端端部活動安裝有第一上張緊輪,上擺臂短端端部活動安裝有第二上張緊輪,上擺臂短端底部設有張緊彈簧,張緊彈簧與擺桿中部或下部連接,第一上張緊輪與從動齒輪一側上部的鏈條嚙合,第二上張緊輪與動力齒輪一側上部的鏈條嚙合。
所述的擺桿中部通過螺栓固定在機架上。
所述的上擺臂底部轉角處設有鉸槽,擺桿頂部設有旋轉環(huán),旋轉環(huán)頂部位于鉸槽內,鉸槽與旋轉環(huán)之間通過鉸軸鉸接。
所述的下旋轉軸頂部通過相應的軸承環(huán)安裝在擺桿底部。
本發(fā)明在采用上述方案后,未詳述的結構及安裝方式均可采用市面常規(guī)結構及安裝,在更換不同的動力齒輪時,上擺臂、下張緊輪在旋轉環(huán)和軸承環(huán)的作用下可自適應進行偏移,使動力齒輪、從動齒輪之間的鏈條始終形成一條直線,同時在鉸軸和張緊彈簧的作用下對鏈條進行自適應性平衡和張緊。采用本方案后的結構合理、張緊效果好、無需手動調節(ji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上下張緊輪安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所有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為:參見附圖1和附圖2,本實施例所述的紡織收線用的多檔位張緊機構包括有安裝在機架上的減速機1,減速機1輸出端安裝有主動軸2,主動軸2上安裝有多個不同直徑的動力齒輪3,繞線軸4上安裝有從動齒輪5,從動齒輪5與動力齒輪3之間通過鏈條6連接,從動齒輪5與動力齒輪3之間的機架上安裝有擺桿7,擺桿7底部設有下旋轉軸8,下旋轉軸8頂部通過相應的軸承環(huán)安裝在擺桿7底部,下旋轉軸8底部安裝有下張緊輪9,下張緊輪9與從動齒輪5下部的鏈條6嚙合;擺桿7頂部活動鉸接有上擺臂10,上擺臂10主體呈l形,其轉角處活動安裝在擺桿7頂部,擺桿7中部通過螺栓固定在機架上,上擺臂10長端端部活動安裝有第一上張緊輪11,上擺臂10短端端部活動安裝有第二上張緊輪12,上擺臂10短端底部設有張緊彈簧13,張緊彈簧13與擺桿7中部或下部連接,第一上張緊輪11與從動齒輪5一側上部的鏈條6嚙合,第二上張緊輪12與動力齒輪3一側上部的鏈條6嚙合,上擺臂10底部轉角處設有鉸槽,擺桿7頂部設有旋轉環(huán)14,旋轉環(huán)14頂部位于鉸槽內,鉸槽與旋轉環(huán)14之間通過鉸軸鉸接。本實施例未詳述的結構及安裝方式均可采用市面常規(guī)結構及安裝,在更換不同的動力齒輪時,上擺臂、下張緊輪在旋轉環(huán)和軸承環(huán)的作用下可自適應進行偏移,使動力齒輪、從動齒輪之間的鏈條始終形成一條直線,同時在鉸軸和張緊彈簧的作用下對鏈條進行自適應性平衡和張緊。采用本實施例后的結構合理、張緊效果好、無需手動調節(jié)。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只為本發(fā)明之較佳實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實施范圍,故凡依本發(fā)明之形狀、原理所作的變化,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