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軸型檢測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軸型檢測方法,通過在車輛的行進路線上依次設置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所述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與承重面固接,所述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用于采集車輛通過傳感器的波形序列;通過AD卡采集,還原成波形后,由軟件自動識別,就能判斷出是否是并裝雙軸、并裝三軸、雙前橋和普通軸。本發(fā)明通過在車輛行進的方向上設置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通過采集兩個傳感器產生的波形序列,再將波形序列還原成波形,通過波形對比就能夠判斷出車輛的軸型,該方法只是利用了傳感器在埋設方式上的不同,就解決了一般傳感器很難檢測的軸型問題,既沒有增加儀器設備又有很高的可靠性,適合在實際情況中大量使用。
【專利說明】一種軸型檢測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一種計量方法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軸型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我國現(xiàn)有的貨車主要分為雙前橋貨車和非雙前橋貨車兩大類,同時是否具有并裝聯(lián)軸,其限制載重量是不同的。那么,雙前橋和并裝聯(lián)軸就成為了各個儀器廠商判斷軸型的一條重要標準?,F(xiàn)在市面上檢測雙前橋和并裝聯(lián)軸的一般方法是利用輪胎識別器。而輪胎識別器容易損壞,一旦損壞以后,就無法進行判斷。唯一的補救方法就是更換輪胎識別器,但是更換輪胎識別器需要重新開挖路面,費時費力。
【發(fā)明內容】
[0003]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軸型檢測方法,該方法只是利用了傳感器在埋設方式上的不同,就解決了一般傳感器很難檢測的軸型問題,既沒有增加儀器設備又有很高的可靠性。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軸型檢測方法,在車輛的行進路線上依次設置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所述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與承重面固接,所述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用于采集車輛通過傳感器的波形序列;通過AD采集卡,還原成波形后,由軟件自動識別,就能判斷出是否是并裝雙軸、并裝三軸、雙前橋和普通軸。
[0005]進一步,判斷車輛的軸型的方法為:
[0006]假設波形完整,未產生漏波,設一輛車通過兩塊傳感器共產生的波形數(shù)為n,波形時間序列依次從第一塊傳感器到第二塊傳感器由小到大排列為
[0007]t1; t2, V..tny.tn,設 k 初始值為 I ;
[0008]S1:若k〈n,且轉入S2 ;否則結束判斷;
[0009]S2:若轉入 S3 ;若 tk<tk+1<tn/2+k<tn/2+k+1 轉入 S4 ;否則結束判斷;
[0010]S3:若、2+1;+1〈4+2,則為單軸,k = k+Ι,轉入SI ;否則為并裝雙軸,k = k+2,轉入Si ;
[0011]S4:gk= 1,則為雙前橋,k = k+2,轉入SI ;否則轉入S5 ;
[0012]S5:若 tk〈tk+1〈tk+2〈tn/2+k+,〈tn/2+k+1〈tn/2+k+2,則為并裝三軸,k = k+3,轉入 SI ;否則為并裝雙軸,k = k+2轉入SI。
[0013]進一步,所述第一傳感器與第二傳感器間的距離為2m~2.3m。
[0014]進一步,所述第一傳感器產生的第一個波峰和第二個傳感器產生的波峰間的距離就是第一傳感器與第二傳感器間的距離。
[0015]進一步,每個傳感器產生的第一個波峰的距離和第二個波峰間的距離就是軸距。
[0016]進一步,所述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為可以采集到車輛重量的傳感器。
[00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如下的優(yōu)點:[0018]本發(fā)明通過在車輛行進的方向上設置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通過采集兩個傳感器產生的波形序列,再將波形序列還原成波形,通過波形對比就能夠判斷出車輛的軸型,該方法只是利用了傳感器在埋設方式上的不同,就解決了一般傳感器很難檢測的軸型問題,既沒有增加儀器設備又有很高的可靠性,適合在實際情況中大量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其中:
[0020]圖1為計重收費示意圖;
[0021]圖2為單軸通過傳感器波形;
[0022]圖3為并裝雙軸通過傳感器波形;
[0023]圖4為并裝三軸通過傳感器波形;
[0024]圖5為雙前橋通過傳感器波形;
[0025]圖6為普通兩軸車通過傳感器波形。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應當理解,優(yōu)選實施例僅為了說明本發(fā)明,而不是為了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0027]圖1為計重收費示意圖,圖中I為欄桿機,2為第一傳感器,3為光柵儀,4為感應線圈,5、第二傳感器。
[0028]一種軸型檢測方法,在車輛人的行進路線上依次設置第一傳感器2和第二傳感器5,所述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與承重面固接,所述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用于采集車輛通過傳感器的波形序列;通過AD采集卡,還原成波形后,由軟件自動識別,就能判斷出是否是并裝雙軸、并裝三軸、雙前橋和普通軸。
[0029]判斷車輛的軸型的方法為:假設波形完整,未產生漏波,設一輛車通過兩塊傳感器共產生的波形數(shù)為n,波形時間序列依次從第一塊傳感器到第二塊傳感器由小到大排列為
[0030]t1; t2, t3...tn/2...tn,設 k 初始值為 I ;
[0031]S1:若k〈n,且轉入S2 ;否則結束判斷;
[0032]S2:若轉入 S3 ;若 tk<tk+1<tn/2+k<tn/2+k+1 轉入 S4 ;否則結束判斷;
[0033]S3:若、2+1;+1〈4+2,則為單軸,k = k+Ι,轉入SI ;否則為并裝雙軸,k = k+2,轉入Si ;
[0034]S4:若k = I,則為雙前橋,k = k+2,轉入SI ;否則轉入S5 ;
[0035]S5:若 ^〈^〈^〈^+,〈^+!^〈^+!^,則為并裝三軸,!^ = k+3,轉入 SI ;否則為并裝雙軸,k = k+2,轉入SI ;
[0036]根據(jù)《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中規(guī)定,并裝雙軸的軸距在Im~1.Sm之間,雙前橋貨車兩軸之間的距離在1.Sm~2.15m之間,于是實施例中運用了這一特征,把兩個傳感器埋設距離都設在2m~2.3m。所述第一傳感器產生的第一個波峰和第二個傳感器產生的波峰間的距離就是第一傳感器與第二傳感器間的距離;每個傳感器產生的第一個波峰和第二個波峰間的距離就是軸距。本實施例中的傳感器埋設距離僅是一特列。
[0037]所述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為各種可以采集到車輛重量的傳感器。
[0038]從圖2-6可以看出,不同的軸型通過傳感器后,傳感器波形差異還是很明顯的,根據(jù)兩塊傳感器中波形產生的時間序列,就能判斷出是否是并裝雙軸、并裝三軸、雙前橋和普通軸。
[0039]利用上面的算法計算判斷出車型后,和數(shù)據(jù)庫中各個車型所準載的質量做比較,就能判斷出車輛是否超載超限。通過本實施例在多個地方的實地驗證,本方法對于車輛軸型的判斷正確率能達到99%以上。
[0040]本發(fā)明只是利用了傳感器在埋設方式上的不同,就解決了 一般傳感器很難檢測的軸型問題,既沒有增加儀器設備又有很高的可靠性,適合在實際情況中大量使用。
[0041]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fā)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fā)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軸型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車輛的行進路線上依次設置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所述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與承重面固接,所述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用于采集車輛通過傳感器的波形序列;通過AD采集卡,還原成波形后,由軟件自動識別,就能判斷出是否是并裝雙軸、并裝三軸、雙前橋和普通軸。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型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斷車輛的軸型的方法為: 假設波形完整,未產生漏波,設一輛車通過兩塊傳感器共產生的波形數(shù)為n,波形時間序列依次從第一塊傳感器到第二塊傳感器由小到大排列為 t1; t2, V..tw…tn,設k初始值為I ; 51:若k〈n,且tk〈tn/2+k,轉入S2 ;否則結束判斷; 52:若 Vtn72Jt1^tiv2W1,轉入 S3 ;若 4〈4+1〈、/2+1^?/2+1;+1 轉入 S4 ;否則結束判斷; 53:若tn/2+k+1〈tk+2,則為單軸,k = k+Ι,轉入SI ;否則為并裝雙軸,k = k+2,轉入SI ; S4:gk= 1,則為雙前橋,k = k+2,轉入SI ;否則轉入S5 ; S5:若4〈4+1〈4+2〈^+辦?/2+1;+1〈^+1;+2,則為并裝三軸,1^ = k+3,轉入SI ;否則為并裝雙軸,k = k+2轉入SI。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型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傳感器與第二傳感器間的距離為2m~2.3mο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型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傳感器產生的第一個波峰和第二個傳感器產生的波峰間的距離就是第一傳感器與第二傳感器間的距離。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 型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個傳感器產生的第一個波峰的距離和第二個波峰間的距離就是軸距。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型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為可以采集到車輛重量的傳感器。
【文檔編號】G01G19/03GK103884408SQ201410162950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22日
【發(fā)明者】雷榮富, 杜長東, 楊衛(wèi)東, 黃丹, 班釗, 張洪明, 唐練, 熊山山, 李雪, 何春虎, 朱世宇, 徐先春 申請人:重慶市華馳交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