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通過磁通密度的變化來檢測被檢測體的旋轉角度的磁性角度檢測器。
背景技術:以往,為了測量電動機的輸出軸的角度而使用磁性角度檢測器。例如日本特開平08-122011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在環(huán)型的磁性體的周面上配置有檢測元件的檢測器。圖11A是表示某時刻的磁性角度檢測器及其輸出的圖。如圖11A所示,磁性角度檢測器100包括被配置成能夠繞旋轉軸O(未圖示)旋轉的齒輪形狀的被檢測體200。在被檢測體200的周面上以規(guī)定的間距形成有多個凹凸部。而且,在內部包含磁體390和磁檢測部340的檢測體300被配置成面對被檢測體200的周面。并且,如圖11A所示,磁檢測部340包括兩個磁檢測元件310、320。這兩個磁檢測元件310、320被定位于磁體390與被檢測體200之間。而且,對兩個磁檢測元件310、320施加電壓Vcc。圖11B是從圖11A起規(guī)定時間后的與圖11A同樣的圖,圖11C是從圖11B起規(guī)定時間后的與圖11A同樣的圖。根據(jù)圖11A~圖11C可知,由于在被檢測體200的周面上形成有多個凹凸部,因此當被檢測體200繞旋轉軸O(未圖示)旋轉時,磁體390與被檢測體200之間的磁通密度發(fā)生變化。磁檢測元件310、320將這種磁通密度的變化作為輸出信號來輸出,由此,磁性角度檢測器100能夠檢測被檢測體200的旋轉角度位置。在此,磁檢測部340的磁檢測元件310、320構成為與被檢測體200的特定間距的多個凹凸部相匹配。換言之,磁檢測部340對于具備間距的尺寸不同的多個凹凸部的其它被檢測體是無法使用的。因此,在要求使用其它被檢測體的情況下,需要準備搭載有與其它被檢測體的間距相匹配的磁檢測元件的其它檢測體。也就是說,需要與被檢測體的多個凹凸部的間距的種類相應地制作和準備與這種間距相匹配的檢測體。在這種情況下,使制造工時增加,而且部件管理也變得復雜。本發(fā)明是鑒于這種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備即使在被檢測體的凹凸部的間距不同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用的檢測體的磁性角度檢測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為了達到前述的目的,根據(jù)第一方式,提供一種磁性角度檢測器,該磁性角度檢測器具備:被檢測體,其在該被檢測體的外周面上以規(guī)定的間距形成有多個凹凸部;以及檢測體,其被配置成面對上述被檢測體的外周面,其中,上述檢測體是多面體,在該多面體中的一個平面上配置有與不同的被檢測體相匹配的至少兩個磁檢測部,上述至少兩個磁檢測部被配置成相對于上述檢測體的任意的軸線而旋轉對稱。根據(jù)第二發(fā)明,在第一發(fā)明中,在上述檢測體的側面上形成有孔或突起,在設置上述檢測體的設置場所形成有與上述孔或突起對應的突起或孔。根據(jù)第三方式,提供一種磁性角度檢測器,該磁性角度檢測器具備:被檢測體,其在該被檢測體的外周面上以規(guī)定的間距形成有多個凹凸部;以及檢測體,其被配置成面對上述被檢測體的外周面,其中,上述檢測體是多面體,在該多面體中的一個平面上配置有與不同的被檢測體相匹配的至少兩個磁檢測部,上述至少兩個磁檢測部分別被配置于從上述平面的與該至少兩個磁檢測部分別對應的緣部等距離的位置。根據(jù)第四發(fā)明,在第三發(fā)明中,在上述檢測體的側面上形成有孔或突起,在設置上述檢測體的設置場所形成有與上述孔或突起對應的突起或孔。本發(fā)明的這些目的、特征及優(yōu)點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及優(yōu)點通過參照附圖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典型的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會變得更明確。附圖說明圖1是基于本發(fā)明的磁性角度檢測器的立體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檢測體的放大圖。圖3A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磁性角度檢測器的第一應用例的局部放大圖。圖3B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磁性角度檢測器的第二應用例的局部放大圖。圖4A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磁性角度檢測器的第三應用例的局部放大圖。圖4B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磁性角度檢測器的第四應用例的局部放大圖。圖5A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其它檢測體的放大圖。圖5B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又一檢測體的放大圖。圖5C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另一檢測體的放大圖。圖6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檢測體的放大圖。圖7A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磁性角度檢測器的第一應用例的局部放大圖。圖7B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磁性角度檢測器的第二應用例的局部放大圖。圖8A是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其它檢測體的放大圖。圖8B是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又一檢測體的放大圖。圖8C是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另一檢測體的放大圖。圖9A是本發(fā)明中的某檢測體和設置面的立體圖。圖9B是本發(fā)明中的某檢測體和設置面的其它立體圖。圖10A是圖9A的變形例。圖10B是圖9B的變形例。圖11A是表示某時刻的磁性角度檢測器及其輸出的圖。圖11B是從圖11A起規(guī)定時間后的與圖11A同樣的圖。圖11C是從圖11B起規(guī)定時間后的與圖11A同樣的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在下面的附圖中,對同樣的構件標注了同樣的參照標記。為了易于理解,這些附圖中適當變更了比例尺。圖1是基于本發(fā)明的磁性角度檢測器的立體圖。如圖1所示,磁性角度檢測器10包括被配置成能夠繞旋轉軸O旋轉的齒輪形狀的被檢測體20。在被檢測體20a的周面上,以規(guī)定的第一間距形成有多個凹凸部21。而且,在內部包含磁體39和第一磁檢測部34a及第二磁檢測部34b的檢測體30a被配置成面對被檢測體20的周面。如前所述,設第一磁檢測部34a和第二磁檢測部34b分別包括兩個磁檢測元件。此外,后述的其它磁檢測部34c~34e也為同樣的結構。如圖1所示,第一磁檢測部34a和第二磁檢測部34b沿與旋轉軸O平行的方向隔開規(guī)定的間隙地并排設置。另外,磁體39被配置成與第一磁檢測部34a和第二磁檢測部34b鄰接。而且,優(yōu)選的是,磁體39的尺寸為包括多個磁檢測部34a、34b和多個磁檢測部之間的間隙在內的區(qū)域以上。并且,在圖1中,以只有一方的磁檢測部34a定位于磁體39與被檢測體20之間的方式配置有檢測體30a。換言之,被檢測體20的周面被配置于與磁檢測部34a對應的高度。而且,被檢測體20的周面未被配置于與另一方的磁檢測部34b對應的高度。在被檢測體20a的周面上形成有多個凹凸部21,因此當被檢測體20繞旋轉軸O旋轉時,磁體39與被檢測體20a之間的磁通密度發(fā)生變化。磁檢測部34a內的磁檢測元件(未圖示)將這種磁通密度的變化作為輸出信號來輸出,由此,磁性角度檢測器10能夠檢測被檢測體20的旋轉角度位置。圖2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檢測體的放大圖。圖1和圖2所示的檢測體30a是四棱柱,其端面大致為正方形或矩形。而且,在檢測體30a的一方的端面上配置有第一磁檢測部34a和第二磁檢測部34b。關于這一點,既可以將第一磁檢測部34a和第二磁檢測部34b配置于端面的表面本身,而且也可以將第一磁檢測部34a和第二磁檢測部34b嵌入端面的內部。另外,第一磁檢測部34a和第二磁檢測部34b被配置成相對于檢測體30a的某軸線、例如旋轉中心P而旋轉對稱。在圖2中,第一磁檢測部34a和第二磁檢測部34b被配置成相互對置。然而,第一磁檢測部34a和第二磁檢測部34b也可以不相互對置。圖3A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磁性角度檢測器的第一應用例的局部放大圖。如圖3A所示,在第一應用例中,檢測以第一間距形成有多個凹凸部21a的被檢測體20a的旋轉角度。檢測體30a以僅使第一磁檢測部34a面對被檢測體20a的周面的方式配置于機殼等設置場所H。在此,設第一磁檢測部34a內的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