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將多個發(fā)電單體沿水平方向層疊并搭載于車輛的車載用燃料電池堆。
背景技術:
例如,固體高分子型燃料電池具備在由高分子離子交換膜構成的電解質膜的一個面上配設陽極電極、且在另一個面上配設陰極電極而成的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mea)。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通過被隔板夾持而構成發(fā)電單體。燃料電池通常通過層疊規(guī)定數(shù)量的發(fā)電單體而作為例如車載用燃料電池堆裝入到燃料電池車輛(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等)中。
在車載用燃料電池堆中,需要良好地保護燃料電池免受車輛行駛時的振動、碰撞等外部載荷的破壞,例如已知有日本特開2003-267063號公報所公開的機動車前部的燃料電池保護結構。在燃料電池保護結構中,在設于車室前端的儀表板前方的空間配置有燃料電池,并且在所述燃料電池的車輛前方側配置有結構物。
該結構物在被輸入了從車輛前方側朝向后方側的載荷時,沿大體水平方向進行旋轉,且朝向車寬度方向外側與支承塔抵接。因此,能夠防止燃料電池的損傷。
然而,在燃料電池堆中,為了檢測各發(fā)電單體是否具有所希望的發(fā)電性能,通常在隔板上設有單體電壓監(jiān)視用端子(單體電壓端子)。各單體電壓監(jiān)視用端子與單體電壓控制單元(單體電壓ecu)連接,且進行檢測發(fā)電時的每個發(fā)電單體的單體電壓的作業(yè)。
單體電壓控制單元與燃料電池堆鄰接而設置。因此,期望良好地保護燃料電池堆以及作為高壓部件的單體電壓控制單元免受車輛行駛時的振動、碰撞等外部載荷的破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應對這種要求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以簡單且經濟的結構而良好地保護單體電壓控制單元免受外部載荷的破壞的車載用燃料電池堆。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載用燃料電池堆具備通過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的電化學反應而進行發(fā)電的發(fā)電單體,在層疊多個所述發(fā)電單體而成的層疊體的層疊方向上的兩端配設有橫長形狀的端板。
在層疊體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上設有與監(jiān)視單體電壓的單體電壓端子連接的單體電壓控制單元。而且,在配置單體電壓控制單元的一方的端板上配置有保護構件,該保護構件設有向水平方向兩側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具有縱長形狀,且延伸到所述單體電壓控制單元的前表面。
另外,在該車載用燃料電池堆中優(yōu)選的是,保護構件的長邊方向上的一端部向一方的端板的外側延伸,并且,突出部配置在所述一方的端板的平面內。
此外,在該車載用燃料電池堆中優(yōu)選的是,在保護構件的長邊方向上的一端部,在朝向一方的端板的面上設有凹部。
根據(jù)本發(fā)明,保護構件以延伸到單體電壓控制單元的前表面的方式配置于一方的端板。因此,在被賦予外部載荷時,通過其他的部件與保護構件碰撞而能夠吸收所述外部載荷。因此,不會直接向單體電壓控制單元賦予外部載荷,能夠保護所述單體電壓控制單元。
而且,保護構件設有向水平方向兩側突出的突出部。由此,在向保護構件賦予了力矩載荷時,突出部能夠可靠地承受所述力矩載荷,能夠盡可能地抑制所述保護構件的變形。因此,能夠以簡單且經濟的結構而良好地保護單體電壓控制單元免受外部載荷的破壞。
另外,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載用燃料電池堆具備通過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的電化學反應而進行發(fā)電的發(fā)電單體。在層疊多個發(fā)電單體而成的層疊體的層疊方向上的兩端以立位姿勢配設有橫長形狀的端板。
在層疊體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上設有與監(jiān)視單體電壓的單體電壓端子連接的單體電壓控制單元。在配置單體電壓控制單元的一方的端板的正面設有安裝有燃料電池用輔助裝置的托架構件。托架構件折彎成l形狀,且具有:固定于一方的端板的正面的第一面部;以及用于安裝燃料電池用輔助裝置的第二面部。而且,在托架構件的側視觀察下,第一面部與第二面部彼此呈銳角。
另外,在該車載用燃料電池堆中優(yōu)選的是,燃料電池用輔助裝置在最遠離一方的端板的位置處具有突起部位,所述突起部位配置在比托架構件的彎折支點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在該車載用燃料電池堆中優(yōu)選的是,燃料電池用輔助裝置的突起部位配置在比托架構件的第二面部的下端位置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在該車載用燃料電池堆中優(yōu)選的是,托架構件設有比彎折支點靠下方配置的第三面部,并且突起部位配置在比所述第三面部靠下方的位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配置單體電壓控制單元的一方的端板的正面設有安裝有燃料電池用輔助裝置的l形狀的托架構件。因此,在被賦予了外部載荷時,若向燃料電池用輔助裝置輸入所述外部載荷,則能夠通過托架構件的變形來吸收該外部載荷。因此,能夠防止燃料電池用輔助裝置在外部載荷的作用下受到損傷。此外,不會直接向單體電壓控制單元賦予外部載荷,能夠以簡單且經濟的結構而良好地保護所述單體電壓控制單元。
根據(jù)參照附圖而說明的以下的實施方式的說明,能夠容易理解上述的目的、特征以及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搭載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電池堆的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概要俯視說明圖。
圖2是收容所述燃料電池堆的外殼的局部分解立體說明圖。
圖3是構成所述燃料電池堆的發(fā)電單體的主要部位分解立體說明圖。
圖4是從所述燃料電池堆的第二端板側觀察的局部分解立體說明圖。
圖5是以所述燃料電池堆的所述第二端板側作為剖面的側視說明圖。
圖6是從所述燃料電池堆的所述第二端板側觀察的放大立體說明圖。
圖7是構成所述燃料電池堆的托架構件和電加熱器的立體說明圖。
圖8是所述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冷卻介質加熱系統(tǒng)的說明圖。
圖9是從右側向所述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賦予了外部載荷時的、從車輛下方觀察到的動作說明圖。
圖10是向所述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賦予了所述外部載荷時的側視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載用燃料電池堆10搭載在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燃料電池車輛)12的前箱(所謂的馬達室)12f中。
燃料電池堆10具備發(fā)電單體14、和收容層疊的多個所述發(fā)電單體14的外殼16(參照圖1以及圖2)。需要說明的是,外殼16根據(jù)需要使用即可,也可以不使用外殼16。如圖2所示,發(fā)電單體14以電極面為立位姿勢而層疊在與燃料電池電動汽車12的車長方向(車輛前后方向)(箭頭a方向)交叉的車寬方向(箭頭b方向)上。需要說明的是,發(fā)電單體14也可以層疊在鉛垂方向(車高方向)(箭頭c方向)上。
如圖1所示,在前箱12f中,構成車架的框架構件12r、12l沿箭頭a方向延伸。燃料電池堆10配置在框架構件12r、12l之間,且搭載于未圖示的框架構件。需要說明的是,燃料電池堆10的收容場所并不局限于前箱12f,例如也可以收容在車輛中央部地板之下或后備箱附近。
如圖2所示,多個發(fā)電單體14沿箭頭b方向層疊而構成層疊體14as。在層疊體14as的層疊方向上的一端,朝向外側依次配設有第一接線板20a、第一絕緣板22a以及第一端板24a。在層疊體14as的層疊方向上的另一端,朝向外側依次配設有第二接線板20b、第二絕緣板22b以及第二端板24b。
與第一接線板20a連接的第一電力輸出端子26a從橫長形狀(長方形)的第一端板24a的大致中央部(也可以從中央部偏心)朝向外側延伸。與第二接線板20b連接的第二電力輸出端子26b從橫長形狀(長方形)的第二端板24b的大致中央部朝向外側延伸。
在第一端板24a與第二端板24b的各邊之間,分別與各邊的中央位置對應地配置具有恒定長度的連結桿28。連結桿28的兩端通過螺釘30而固定于第一端板24a和第二端板24b,在被層疊的多個發(fā)電單體14上賦予層疊方向(箭頭b方向)的緊固載荷。
如圖3所示,發(fā)電單體14具備: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mea)32、以及夾持所述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32的陰極隔板34及陽極隔板36。
陰極隔板34及陽極隔板36例如由鋼板、不銹鋼鋼板、鈦板、鋁板、鍍敷處理鋼板、或者在對其金屬表面實施了防腐蝕用的表面處理的金屬板構成。陰極隔板34及陽極隔板36的平面呈矩形狀,并且通過對金屬制薄板進行沖壓加工使其成為波形狀,從而使陰極隔板34及陽極隔板36成形為剖面凹凸形狀。需要說明的是,代替金屬隔板,陰極隔板34以及陽極隔板36例如也可以使用碳隔板。
陰極隔板34及陽極隔板36具有橫長形狀,并且長邊在水平方向(箭頭a方向)上延伸且短邊在重力方向(箭頭c方向)上延伸。
在發(fā)電單體14的長邊方向(箭頭a方向)上的一端緣部,以在箭頭b方向上相互連通的方式設有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38a以及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40b。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38a供給氧化劑氣體,例如含氧氣體,另一方面,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40b排出燃料氣體,例如含氫氣體。
在發(fā)電單體14的長邊方向上的另一端緣部,以在箭頭b方向上相互連通的方式設有用于供給燃料氣體的燃料氣體供給連通孔40a、以及用于排出氧化劑氣體的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38b。
在發(fā)電單體14的短邊方向(箭頭c方向)的兩端緣部的一方側(水平方向上的一端側),即,在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38a以及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40b側,設有兩個冷卻介質供給連通孔42a。兩個冷卻介質供給連通孔42a在箭頭b方向上分別連通且沿對置的邊而上下設置,以便供給冷卻介質。
在發(fā)電單體14的短邊方向的兩端緣部另一方側(水平方向另一端側),即,在燃料氣體供給連通孔40a以及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38b側,設有兩個冷卻介質排出連通孔42b。兩個冷卻介質排出連通孔42b在箭頭b方向上分別連通且沿對置的邊而上下設置,以便排出冷卻介質。
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32例如具備:在全氟磺酸的薄膜中浸滲了水的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44、以及夾持所述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44的陰極電極46及陽極電極48。
陰極電極46及陽極電極48具有:由碳紙等構成的氣體擴散層(未圖示)、以及在所述氣體擴散層的表面上均勻地涂敷表面上擔載有鉑合金的多孔質碳粒子而形成的電極催化劑層(未圖示)。電極催化劑層形成于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44的雙面。
在陰極隔板34的朝向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32的面34a上,形成有將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38a與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38b連通的氧化劑氣體流路50。氧化劑氣體流路50由在箭頭a方向上延伸的多根波狀流路槽(或者直線狀流路槽)形成。
在陽極隔板36的朝向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32的面36a上,形成有將燃料氣體供給連通孔40a與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40b連通的燃料氣體流路52。燃料氣體流路52由在箭頭a方向上延伸的多根波狀流路槽(或者直線狀流路槽)形成。
在陽極隔板36的面36b與鄰接的陰極隔板34的面34b之間,形成有與冷卻介質供給連通孔42a、42a以及冷卻介質排出連通孔42b、42b連通的冷卻介質流路54。冷卻介質流路54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且使冷卻介質流通在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32的電極的整個范圍內。
在陰極隔板34的面34a、34b上,以卷繞該陰極隔板34的外周端緣部的方式一體成形有第一密封構件56。在陽極隔板36的面36a、36b上,以卷繞該陽極隔板36的外周端緣部的方式一體成形有第二密封構件57。
作為第一密封構件56以及第二密封構件57,例如使用epdm、nbr、含氟橡膠、硅酮橡膠、氟硅酮橡膠、丁基橡膠、天然橡膠、苯乙烯橡膠、氯丁二烯或丙烯酸橡膠等的密封材料、緩沖材料、或者包裝材料等具有彈性的密封構件。
陰極隔板34在一方的長邊側的中央部設有向外側突出的電壓檢測用的單體電壓端子58。單體電壓端子58例如從構成陰極隔板34的金屬制薄板的長邊側外周部一體地突出形成。單體電壓端子58設置在發(fā)電單體14的下邊,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設置在所述發(fā)電單體14的上邊。
如圖2所示,在第一端板24a上安裝有氧化劑氣體供給歧管構件60a、氧化劑氣體排出歧管構件60b、燃料氣體供給歧管構件62a以及燃料氣體排出歧管構件62b。氧化劑氣體供給歧管構件60a以及氧化劑氣體排出歧管構件60b與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38a以及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38b連通。燃料氣體供給歧管構件62a以及燃料氣體排出歧管構件62b與燃料氣體供給連通孔40a以及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40b連通。
如圖4所示,在第二端板24b上安裝有與一對冷卻介質供給連通孔42a連通的冷卻介質供給歧管構件64a。在第二端板24b上安裝有與一對冷卻介質排出連通孔42b連通的冷卻介質排出歧管構件64b。
如圖2所示,外殼16的車寬方向(箭頭b方向)兩端的兩邊(面)由第一端板24a以及第二端板24b構成。外殼16的車長方向(箭頭a方向)兩端的兩邊(面)由橫長板形狀的前方側板66以及后方側板68構成。外殼16的車高方向(箭頭c方向)兩端的兩邊(面)由上方側板70以及下方側板72構成。上方側板70以及下方側板72具有橫長板形狀。
在第一端板24a以及第二端板24b的側部設有螺紋孔74。在前方側板66、后方側板68、上方側板70以及下方側板72上與各螺紋孔74對應地形成孔部76。螺釘78經由孔部76而與螺紋孔74螺合,由此將前方側板66、后方側板68、上方側板70以及下方側板72固定于第一端板24a以及第二端板24b。
如圖4及圖5所示,燃料電池堆10在層疊體14as的下表面(或者上表面)設有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具有固定于下方側板72(或者上方側板70)的罩82。在罩82內收容有未圖示的與各單體電壓端子58連接的線束、以及與所述線束一體連接的ecu(電子控制單元)等高壓部件。
在配置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的第二端板24b(一方的端板)上配置有保護構件84。保護構件84使用高強度材料,例如碳鋼、鉻鉬鋼等淬火回火材料。如圖4~圖6所示,保護構件84設有向水平方向兩側突出的突出部86a、86b,并且具有縱長形狀的主體部86c。
在主體部86c的朝向第二端板24b的面(背面)上為了實現(xiàn)輕型化而設有凹部88。在保護構件84的上部,上下形成有孔部90a、90b。
如圖6所示,在第二端板24b的大致中央部下端側形成有螺紋孔92a、92b,并且在所述螺紋孔92a的附近,與大致三角形的各頂點位置對應地設有具有凸起的三個螺紋孔94。通過分別向保護構件84的孔部90a、90b插入螺釘96,并使各螺釘96的前端與螺紋孔92a、92b螺合,從而將所述保護構件84固定于第二端板24b(參照圖4)。需要說明的是,在設有兩個孔部90b時,形成兩個螺紋孔92b。
如圖4所示,在保護構件84安裝于第二端板24b的狀態(tài)下,突出部86a、86b配置在所述第二端板24b的平面內。保護構件84的主體部86c向第二端板24b的下方延伸,并且越過第二端板24b而延伸到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的前表面(參照圖4及圖5)。
在第二端板24b上借助托架構件98而安裝有燃料電池用輔助裝置、例如也作為高壓部件的電加熱器100。托架構件98例如使用冷軋鋼(jsc270c等)。如圖4、圖5以及圖7所示,托架構件98具有安裝板102,該安裝板102具有銳角(例如60°)的開度角α°且被彎折成l形狀。在安裝板102的與第二端板24b的正面24bs抵接而沿鉛垂方向延伸的第一面部102a,與所述第二端板24b的三個螺紋孔94對應地形成有三個孔部104。
通過插入到各孔部104的螺釘106與各螺紋孔94螺合,而將托架構件98固定于第二端板24b。托架構件98與保護構件84重合,所述保護構件84具有所述托架構件98的加強功能。
在安裝板102的跨過彎曲部的第二面部102b,例如通過焊接而固定有平板108。在平板108上形成有例如三個孔部108a,通過插入到各孔部108a的螺釘110與電加熱器100螺合,而將所述電加熱器100固定于托架構件98。如圖5所示,在平板108的保護構件84側的端部設有第三面部108t,該第三面部108t在向電加熱器100的突起部位100p輸入載荷的情況下將該載荷傳遞至所述保護構件84。
如圖5所示,在托架構件98中,在所述托架構件98的側視觀察下,第一面部102a和第二面部102b彼此呈銳角,例如60°的開度角α°。在托架構件98中,第二面部102b從第一面部102a的下端朝向斜上方延伸,并且設有彎折支點98t。
電加熱器100通過保持于第二面部102b而相對于水平線h傾斜(90°-α°)(例如30°)。電加熱器100在最遠離第二端板24b的位置處具有突起部位100p,并且所述突起部位100p是所述電加熱器100的一個角部。
突起部位100p配置為,與托架構件98的彎折支點98t相比向下方分開距離s1。突起部位100p配置為,與比托架構件98的彎折支點98t靠下方延伸的平板108的下端、即第二面部102b的下端位置相比,進一步與第三面部108t相比向下方分開距離s2。
在托架構件98與保護構件84之間設有間隙c1。間隙c1例如設定在1mm~5mm的范圍內。在保護構件84與罩82之間設有間隙c2。間隙c2例如設定在6mm~13mm的范圍內。
如圖8所示,燃料電池電動汽車12具備與燃料電池堆10的冷卻介質供給連通孔42a以及冷卻介質排出連通孔42b連接、且使冷卻介質循環(huán)的冷卻介質循環(huán)路112。在冷卻介質循環(huán)路112中配設有多通閥114、散熱器116、熱控閥118以及循環(huán)泵120。在多通閥114與熱控閥118之間連接有旁通路112b。
在多通閥114上連接有加熱循環(huán)路122。加熱循環(huán)路122與空調124、電加熱器100以及循環(huán)泵126連接。電加熱器100使向空調124供給的冷卻介質升溫,利用所述空調124進行供暖運轉,另一方面,使向燃料電池堆10供給的所述冷卻介質升溫。
以下對這樣構成的燃料電池堆10的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2所示,從第一端板24a的氧化劑氣體供給歧管構件60a向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38a供給含氧氣體等氧化劑氣體。從第一端板24a的燃料氣體供給歧管構件62a向燃料氣體供給連通孔40a供給含氫氣體等燃料氣體。
此外,如圖4所示,在第二端板24b中,從冷卻介質供給歧管構件64a向一對冷卻介質供給連通孔42a供給純水、乙二醇、油等冷卻介質。
因此,如圖3所示,氧化劑氣體從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38a被導入到陰極隔板34的氧化劑氣體流路50。氧化劑氣體沿著氧化劑氣體流路50在箭頭a方向上移動而供給至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32的陰極電極46。
另一方面,燃料氣體從燃料氣體供給連通孔40a被供給至陽極隔板36的燃料氣體流路52。燃料氣體沿著燃料氣體流路52在箭頭a方向上移動而供給至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32的陽極電極48。
因此,在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32中,向陰極電極46供給的氧化劑氣體與向陽極電極48供給的燃料氣體在電極催化劑層內通過電化學反應而被消耗,由此進行發(fā)電。
接著,供給至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32的陰極電極46而消耗了一部分的氧化劑氣體沿著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38b在箭頭b方向上排出。另一方面,供給至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32的陽極電極48而消耗了一部分的燃料氣體沿著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40b在箭頭b方向上排出。
另外,供給至一對冷卻介質供給連通孔42a的冷卻介質向陰極隔板34以及陽極隔板36之間的冷卻介質流路54導入。冷卻介質在暫時沿著箭頭c方向內側流動之后,在箭頭a方向上移動而將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32冷卻。該冷卻介質在向箭頭c方向外側移動之后,沿著一對冷卻介質排出連通孔42b在箭頭b方向上排出。
如上所述,燃料電池電動汽車12利用來自燃料電池堆10的電力進行行駛。此時,如圖9所示,當向燃料電池電動汽車12從右側沿箭頭b方向(車寬方向)賦予作為沖擊的外部載荷f時,所述燃料電池電動汽車12的側方部分容易向內部發(fā)生變形。
具體地說,例如,框架構件12r以及配置在其內側的構件在外部載荷f的作用下有可能向內側折彎而與電加熱器100抵接。此時,如圖10所示,電加熱器10借助托架構件98而固定于配置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的第二端板24b。因此,當在比托架構件98的折彎部位靠下方的位置處向電加熱器100產生輸入(外部載荷f)時,所述托架構件98以向下方擴開的方式發(fā)生變形。即,托架構件98朝向面102a、102b之間的開度角變大的方向發(fā)生變形,使電加熱器100以向下方傾斜的方式移動。
在該情況下,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二端板24b上與托架構件98重合地安裝有保護構件84。因此,在托架構件98變形時,能夠良好地保持所述托架構件98。
而且,即便電加熱器100的托架構件98的按壓保護構件84的部位與所述保護構件84抵接而使該保護構件84發(fā)生變形,通過所述保護構件84與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的罩82之間的間隙c2(參照圖5),也能夠阻止向所述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輸入外部載荷f。由此,不會直接向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賦予外部載荷f,能夠可靠地保護所述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
此外,在保護構件84上設有向水平方向兩側突出的突出部86a、86b。此時,如圖4所示,突出部86a、86b配置在第二端板24b的平面內。因此,如圖9所示,當在與電加熱器100的端部偏離的位置處輸入外部載荷f時,向保護構件84賦予力矩載荷。
在此,突出部86a、86b能夠可靠地承受箭頭a方向上的力矩載荷,能夠盡可能地抑制保護構件84的變形,并且能夠牢固地保持托架構件98。
另外,如圖5所示,托架構件98具有:固定于第二端板24b的正面24bs的第一面部102a、以及保持電加熱器100的第二面部102b。而且,在托架構件98的側視觀察下,第一面部102a與第二面部102b彼此呈銳角、例如60°的開度角α°。
因此,在被賦予外部載荷f時,若向電加熱器100輸入所述外部載荷f,則能夠通過托架構件98的塑性變形(向下方擴開)來吸收該外部載荷f。即,由于向電加熱器100輸入的輸入能量被用于托架構件98的擴開,因此,抑制了向所述電加熱器100的沖擊輸入。由此,能夠防止作為高壓部件的電加熱器100的破損,并確保電穩(wěn)定性。
而且,電加熱器100具有最遠離第二端板24b的突起部位100p,并且所述突起部位100p配置為與托架構件98的彎折支點98t相比向下方分開距離s1。因此,如圖10所示,當向電加熱器100的突起部位100p產生輸入(外部載荷f)時,構成托架構件98的第二面部102b以與平板108以及電加熱器100一體地向下方擴開的方式發(fā)生變形。
即,托架構件98朝向第一面部102a與第二面部102b之間的開度角α°變大的方向發(fā)生變形,使電加熱器100以向下方傾斜的方式移動。由此,不會直接向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賦予外部載荷f,從而獲得能夠以簡單且經濟的結構來保護所述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這一效果。
此外,突起部位100p配置為,與比托架構件98的彎折支點98t靠下方延伸的平板108的下端相比向下方分開距離s2。因此,在平板108的下端與保護構件84抵接的狀態(tài)下,構成托架構件98的第二面部102b能夠與所述平板108以及電加熱器100一體地向下方發(fā)生變形。此時,在托架構件98與保護構件84之間設有間隙c1。由此,在托架構件98的擴開時,所述托架構件98不會立即與保護構件84抵接,能夠防止向所述保護構件84輸入載荷。
此外,即便電加熱器100的托架構件98的按壓保護構件84的部位與所述保護構件84抵接而使該保護構件84發(fā)生變形,在所述保護構件84與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的罩82之間也設有間隙c2。因此,能夠良好地阻止向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輸入外部載荷f。需要說明的是,在單體電壓控制單元80設于層疊體14as的上表面的情況下,保護構件84配置在第二端板24b的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