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通訊設備生產(chǎn)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貼輔料設備。
背景技術:
在通訊設備,如手機的組裝過程中,需要將輔料,比如標簽、泡棉、高溫膠帶、導電部等,貼附于手機的部件(包括殼體、主板、振動馬達、觸摸屏、電池燈)上,一般使用貼輔料設備進行。
各輔料一般貼附于基材上,形成卷狀的來料。貼輔料設備包括傳送帶,傳送帶用于傳送待貼料部件,操作人員位于傳送帶的一側,由基材上取下輔料,并將輔料貼附于傳送中的待貼料部件上。這種傳送帶與人工配合的方式,由于受傳送帶速度的影響,在一個位置的操作人員僅能完成一個待貼料部件的貼附,顯然,組裝效率比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申請?zhí)峁┝艘环N貼輔料設備,能夠解決上述問題。
本申請?zhí)峁┝艘环N貼輔料設備,包括機架、旋轉盤、治具以及貼料機構,
所述旋轉盤繞自身的軸線轉動安裝于所述機架,所述旋轉盤上安裝有多個所述治具,所述治具用于承載待貼料部件;
所述貼料機構用于將輔料貼附于所述待貼料部件,所述貼料機構設有至少兩個,且多個所述治具中的若干者分別與各所述貼料機構能夠一一對應,相對應的所述治具與所述貼料機構相對。
優(yōu)選地,所述治具的個數(shù)較所述貼料機構的個數(shù)至少多兩個。
優(yōu)選地,各所述治具沿所述旋轉盤的周向均勻分布。
優(yōu)選地,各所述貼料機構沿所述旋轉盤的周向等距分布。
優(yōu)選地,所述旋轉盤上的一個所述治具,由與相鄰的兩個所述貼料機構中的一者相對的位置轉動至與另一者相對的位置轉過的角度為第一夾角;
沿所述旋轉盤的軸線所在的方向,相鄰的兩個治具的投影的中心分別為第一中心和第二中心,所述第一中心與所述軸線的投影的連線為第一連線,所述第二中心與所述軸線的投影的連線為第二連線,所述第一連線與所述第二連線形成第二夾角,所述第一夾角與所述第二夾角相等。
優(yōu)選地,所述機架設有部件入口和部件出口,多個所述治具中的若干者分別與各所述貼料機構能夠一一對應,同時還有至少一個所述治具與所述部件入口相對,至少一個所述治具與所述部件出口相對。
優(yōu)選地,所述貼料機構包括送料單元和貼料機械手,所述送料單元用于傳送輔料,所述送料單元安裝于所述機架;所述貼料機械手具有自所述送料單元至所述旋轉盤的運動行程,所述貼料機械手用于拿取所述輔料,并將所述輔料貼附于所述待貼料部件。
優(yōu)選地,所述貼料機械手包括吸盤,所述貼料機械手通過所述吸盤吸附所述輔料,并將所述輔料貼附于所述待貼料部件。
優(yōu)選地,所述貼料機構還包括位移單元,所述位移單元包括基座、過渡件和固定板,所述基座沿第一方向滑動安裝于所述送料單元;所述過渡件沿第二方向滑動安裝于所述基座;所述固定板沿第三方向滑動安裝于所述過渡件;所述貼料機械手安裝于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正交,且所述第一方向同時平行于水平面和所述旋轉盤的切向,所述第三方向為豎直方向。
優(yōu)選地,所述基座與所述送料單元的相對滑動、所述過渡件與所述基座的相對滑動、所述固定板與所述過渡件的相對滑動各自通過伸縮氣缸或者直線導軌實現(xiàn)。
本申請?zhí)峁┑募夹g方案可以達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請所提供的貼輔料設備,在旋轉盤上設置多個治具,并在旋轉盤外周設置至少兩個貼料機構,在貼料時,只需要一個操作人員,給每一個治具上依次放置一個待貼料部件,旋轉盤每轉動一個角度,多個貼料機構能夠同時對若干個治具上的待貼料部件進行貼附輔料,因此,上述結構一個操作人員即可完成多個待貼料部件的貼附工序,從而能夠提高組裝效率。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jié)描述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所提供的貼輔料設備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所提供的貼輔料設備一種具體實施例去掉機罩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申請所提供的貼輔料設備旋轉盤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申請所提供的貼輔料設備貼料機構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申請所提供的貼輔料設備送料單元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申請所提供的貼輔料設備位移單元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申請所提供的貼輔料設備位移單元另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申請所提供的貼輔料設備貼料機械手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機架;
11-座體;
12-機罩;
20-旋轉盤;
30-治具;
31-檢測孔;
40-貼料機構;
41-貼料機械手;411-吸盤;412-安裝板;413-傳感器;
42-送料單元;421-送料輥;422-傳送輥;423-張緊輥;424-收料輥;425-剝離板;426-雙軸平臺;427-過渡輥;
43-位移單元;431-基座;432-過渡件;433-固定板;434-連接板;435-第一氣缸;436-第二氣缸;437-直線導軌;438-同步帶;
50-顯示屏;
60-分割器;
70-電機。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申請的原理。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申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貼輔料設備,用于移動終端如手機的組裝過程中,以將輔料如標簽、泡棉、高溫膠帶、導電部等,貼附于待貼料部件(如手機的部件,包括殼體、主板、振動馬達、觸摸屏、電池燈等)上。上述輔料一般貼附于基材(基材的材質(zhì)與輔料的材質(zhì)不同,二者的柔韌性不同)上,形成卷狀的來料,貼附時再將輔料由基材上剝離。
如圖1-2所示,貼輔料設備包括機架10、旋轉盤20、治具30以及貼料機構40。機架10包括座體11和機罩12,旋轉盤20、治具30以及貼料機構40安裝于座體11上,機罩12與座體11扣合,以對旋轉盤20、治具30以及貼料機構40起到防塵防護作用。座體11上還可以設置腔體,腔體可以容納控制器,如工控機。此外,機架10的底部可以設置輪子,以便于整個貼輔料設備的移動;機架10的底部還可以設置升降底腳,以便于調(diào)節(jié)旋轉盤20的高度,尤其在設有輪子時,將底腳縮短,能夠便于貼輔料設備的移動,在將貼輔料設備移動至預定位置時,將底腳伸長,以使輪子懸空,能夠防止貼輔料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的移動。
旋轉盤20繞自身的軸線轉動安裝于機架10,一般地,旋轉盤20的軸線沿豎直方向設置,以保證旋轉盤20轉動的穩(wěn)定性。旋轉盤20上安裝有多個治具30,治具30用于承載待貼料部件,如待貼料部件為手機的殼體時,治具30可以設有容納殼體的容納腔,容納腔的開口處可以設置向其腔壁凹陷的缺口,以便于取放待貼料部件。
貼料機構40用于將輔料貼附于待貼料部件,貼料機構40設有至少兩個,如兩個、三個或者更多個,且多個治具30中的若干者分別與各貼料機構40能夠一一對應,相對應的治具30與貼料機構40相對,顯然,治具30的個數(shù)大于或者等于貼料機構40的個數(shù),通過旋轉盤20的轉動,在其中一個治具30與一個貼料機構40對應時,其余貼料機構40分別對應一個不同的治具30,使每一個貼料機構40均與一個治具30相對,以使各貼料機構40均能夠進行貼附輔料,如圖1-2所示,治具設有八個,貼料機構40設有六個,在旋轉盤20轉動至某一角度時,六個貼料機構40與其中的六個治具30形成一一對應關系,六個貼料機構40能夠同時對與其對應的治具30上的待貼料部件進行貼附輔料。
一般地,各貼料機構40用于貼附相同的輔料,使用時,首先,在旋轉盤20旋轉的各個位置,操作人員或者機械手將待貼料部件依次放置于各治具30上,當放有待貼料部件的治具30轉動至貼料機構40的位置時,多個貼料機構40能夠同時工作,分別對各治具30上的待貼料部件貼附輔料,以實現(xiàn)多個待貼料部件同時貼附輔料,因此,本申請只需要一個操作人員,即可同時對多個待貼料部件進行輔料的貼附,顯然,這種方式能夠提高輔料貼附的效率。
其中,旋轉盤20上的一個治具30,由與相鄰的兩個貼料機構40中的一者相對的位置,轉動至與另一者相對的位置轉過的角度為第一夾角,即相鄰的兩個貼料機構40分別為第一貼料機構和第二貼料機構,旋轉盤20上的某一治具30由與第一貼料機構相對的位置至與第二貼料機構相對的位置,轉過的角度為第一夾角。沿旋轉盤20的軸線所在的方向,相鄰的兩個治具30的投影的中心分別為第一中心和第二中心,第一中心與旋轉盤20的軸線的投影的連線為第一連線,第二中心與旋轉盤20的軸線的投影的連線為第二連線,第一連線與第二連線形成第二夾角。
各治具30沿旋轉盤20的周向可以均勻分布或者非均勻分布,在均勻分布時,即任意相鄰的兩個治具30形成的第二夾角均相等時,有利于治具30與貼料機構40的設置,且便于旋轉盤20的控制。在各治具30沿旋轉盤20的周向非均勻分布時,為了使旋轉盤20的控制方便,各第二夾角之間相差的角度值為第二夾角的角度值的整數(shù)倍。
進一步地,各貼料機構40沿旋轉盤20的周向等距分布,尤其在各治具30沿旋轉盤20的周向均勻分布時,即第一夾角與第二夾角相等時,能夠在旋轉盤20每轉過一個固定的角度,即可使沿旋轉盤20的周向連續(xù)排列的若干個治具30與貼料機構一一對應,進一步方便旋轉盤20的控制,且能夠提高貼料的效率。當然,各貼料機構40沿旋轉盤20的周向也可以不等距分布。第一夾角與第二夾角也可以不相等,在二者不相等時,一般地,第一夾角是第二夾角的整數(shù)倍。
其中,在貼料機構40與治具30的個數(shù)可以相等時,可以同時將各貼料部件放置于各治具30上,然后旋轉盤20旋轉,使各治具30與貼料機構40一一對應,同時進行多個待貼料部件的輔料貼附。優(yōu)選地,治具30的個數(shù)較貼料機構40的個數(shù)多一個或者多個,在多一個時,當貼料機構40貼附輔料的時候,會有一個治具30沒有貼料機構40與其對應,若該治具30上的待貼料部件已貼附完輔料,則需要將該待貼料部件取出,同時還需要放入另一個待貼料部件,這樣在貼料機構40貼料的同時,還能夠取出空閑的治具30(即沒有與貼料機構40相對的治具30)上貼好的待貼料部件,并將新的待貼料部件放置于空閑的治具30上。
然而,由于貼料機構40的貼料時間很短,而貼料機構40的數(shù)量與治具30的數(shù)量僅相差一個時,要想在空閑的治具30上同時完成取出貼好輔料的待貼料部件和放入新的待貼料部件,需要的時間較長。因此,治具30的個數(shù)較貼料機構40的個數(shù)至少多兩個,如多兩個、三個或者更多個,這樣,在旋轉盤20轉動至貼料機構40與治具30相對時,當貼料機構40貼附輔料時,至少有兩個治具30處于空閑狀態(tài)。在各治具30均勻分布,各貼料機構等距分布,且第一夾角與第二夾角相等時,其中一個空閑的治具30為空置的治具30(即治具30上未放置待貼料部件),一個治具30上放置有貼完輔料的待貼料部件,可以將該貼料部件取走,同時在空置的治具30上放置新的待貼料部件,使取料與放料能夠同時進行,縮短每一個旋轉位置處的停留時間,從而進一步提高貼料效率。
通常,機架10可以設有部件入口和部件出口,尤其在設有機罩12時,部件入口和部件出口可以設置于機罩12上,不論治具30是否沿旋轉盤20的周向均勻分布,在治具30的個數(shù)較貼料機構40的個數(shù)至少多出兩個時,當旋轉盤20旋轉至某一位置時,多個治具30中的若干者分別與各貼料機構40一一對應,此時,同時還有至少一個治具30與部件入口相對,至少一個治具30與部件出口12相對,通常,貼完輔料的待貼料部件所在的治具30與部件出口相對,空置的治具30與部件入口相對,如圖1-2所示,有兩個空閑的治具30,其中一個空閑的治具30在上一次的停止位時,位于部件出口,其上的待貼料部件以備取走,在當前的停止位時,這個空閑的治具30與部件入口相對,其為空置的治具30,可以將待貼料部件放置其上。這樣,通過設置部件入口和部件出口,能夠實現(xiàn)將貼完輔料的待貼料部件取走,與在空置的治具30上放置待貼料部件同時進行,以更好地提高貼料效率;且這種結構能夠防止取放件時對貼料機構40造成干擾。一般地,與部件入口相對的治具30和與部件出口相對的治具30為其中兩個相鄰的治具30,沿旋轉盤20的轉動方向,待貼料部件由部件入口放入治具30,依次經(jīng)過各貼料機構40,然后由部件出口取出,即為了進一步便于結構的布置,在貼料機構40貼料時,部件入口與部件出口分別與兩個相鄰的治具30相對。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各實施例中的貼輔料設備,各貼料機構40也可以用于貼附不同的輔料,尤其在部件入口與部件出口能夠分別與兩個相鄰的治具30相對時,各貼料機構40可以順次為同一個治具30上的待貼料部件進行不同輔料的貼附,貼附完成后,轉動至部件出口,取出待貼料部件。
為了更好地協(xié)調(diào)旋轉盤20的控制,貼輔料設備還包括檢測機構,檢測機構安裝于旋轉盤20,用于檢測治具30上是否有待貼料部件,檢測機構可以為攝像頭,或者壓力傳感器等。檢測機構可以僅設有一個,也可以設有多個,如設于旋轉盤20的下方,各治具30均對應一個檢測機構,可以在各治具30上開設檢測孔31,如圖2所示,旋轉盤20上也可以設于檢測孔31相對的通孔,檢測機構安裝于旋轉盤20,且檢測機構的檢測頭與通孔、檢測孔31和治具30相對。
旋轉盤20的驅動通過電機70實現(xiàn),如圖3所示,為了保證旋轉盤20的轉動角度,貼輔料設備還包括分割器60,分割器60的分割角度由第二夾角的值決定,分割器60用于控制旋轉盤20停止的位置。
上述各種實施例中的貼料機構40可以包括送料單元42和貼料機械手41,如圖4所示,送料單元42用于傳送輔料,送料單元42安裝于機架10;貼料機械手41具有自送料單元42至旋轉盤20的運動行程,貼料機械手41用于拿取輔料,并將輔料貼附于待貼料部件,通過送料單元42與貼料機械手41的組合能夠增加貼料的效率以及貼料的精度。
貼料機械手41可以包括夾爪,或者吸盤411,如圖8所示,在包括吸盤411時,可以為真空吸盤,貼料機械手41通過吸盤411吸附輔料,并將輔料貼附于待貼料部件,即貼料機械手41先運動至送料單元42,吸盤411吸附輔料,然后貼料機械手41運動至旋轉盤20,將輔料貼附于待貼料機械手,吸盤411松開;然后貼料機械手41再次運動至送料單元42,進行下一次的取料貼料操作。貼輔料設備通過吸盤411,能夠防止取料過程中對輔料的損傷,或者造成輔料的褶皺。這種方式,在旋轉盤20轉動過程中可以進行取料操作,在旋轉盤20停止轉動時進行貼料操作,能夠進一步提高貼料的效率。貼料機械手41還可以包括安裝板412和傳感器413,安裝板412用于貼料機械手41安裝于機架10或者其它部件,傳感器413用于檢測輔料的位置,以提高貼附的精度,吸盤411安裝于安裝板412。
由于不同的來料,輔料的朝向會有不同,因此,吸盤411一般轉動連接于安裝板412,以便于調(diào)整輔料的貼附位置。具體地,吸盤411的轉動可以通過電機直接驅動,也可以通過電機與皮帶的組合進行驅動。
送料單元42包括送料輥421、傳送輥422和收料輥424,來料安裝于送料輥421,然后經(jīng)過傳送輥422與收料輥424,貼料機械手41從傳送輥422與收料輥424之間的來料上取走輔料。為了保證來料的傳送精度,送料單元42還包括張緊輥423,張緊輥423設于傳送輥422與收料輥424之間,即來料通過傳送輥422后經(jīng)張緊輥423然后再到收料輥424。進一步地,由于輔料是貼附于基材上的,為了便于貼料機械手41取走輔料,尤其在貼料機械手41包括吸盤411時,送料單元42還包括剝離板425,剝離板425呈楔形結構,剝離板425位于張緊輥423與收料輥424之間,即來料經(jīng)張緊輥423后繞過剝離板425的楔形結構的小端,在小端處,輔料與基材分離,此時貼料機械手41由該處取走輔料,然后來料僅剩余基材,基材由收料輥424收回。當然剝離板425與收料輥424之間還可以有過渡輥427,以便于對來料的輸送方向進行調(diào)整。
通常,送料單元42還包括座體,送料輥421、傳送輥422、張緊輥423、收料輥424、剝離板425以及過渡輥427均安裝于座體。為了便于送料單元42與貼料機械手41的配合,送料單元42還包括雙軸平臺426,送料單元42通過雙軸平臺426安裝于機架10,雙軸平臺426的兩個平移軸相互垂直,其中一個軸平行于所述旋轉盤20的徑向,另一個軸平行于水平面,以通過雙軸平臺426的運動帶動座體運動。
貼料機械手41的運動行程可以通過轉動位移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直線位移實現(xiàn),一般地,貼料機構40還包括位移單元43,如圖6、7所示,位移單元43包括基座431、過渡件432和固定板433,基座431沿第一方向滑動安裝于送料單元42;過渡件432沿第二方向滑動安裝于基座431;固定板433沿第三方向滑動安裝于過渡件432;貼料機械手41安裝于固定板433;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正交,且第一方向同時平行于水平面與旋轉盤20的切向,第三方向為豎直方向。通過位移單元43能夠使貼料機械手41的運動更靈活。為了方便連接,為一單元43還可以包括連接板434,連接板434與送料單元42固定連接,一般連接于送料單元42的座體上,基座431沿第一方向滑動安裝于連接板434上。
上述基座431與送料單元42的相對滑動、過渡件432與基座431的相對滑動、固定板433與過渡件432的相對滑動各自通過伸縮氣缸或者直線導軌實現(xiàn)。如圖6所示,基座431與送料單元42的相對滑動通過伸縮氣缸(如圖中的第一氣缸435)實現(xiàn),過渡件432與基座431的相對滑動通過直線導軌實現(xiàn),固定板433與過渡件432的相對滑動通過伸縮氣缸(如圖中的第二氣缸436)實現(xiàn)。如圖7所示,基座431與送料單元42的相對滑動通過直線導軌437實現(xiàn),過渡件432與基座431的相對滑動也通過直線導軌實現(xiàn),固定板433與過渡件432的相對滑動通過伸縮氣缸(如圖中的第二氣缸436)實現(xiàn),由于一個伸縮氣缸一般僅有兩個停止位,因此,圖7所示的方式較圖6所示的方式,基座431的運動更靈活,尤其適用于待貼料部件的形狀不同時;同理,由于一個伸縮氣缸一般有兩個停止位,為了增加固定板433的停止位,固定板433與過渡件432的相對滑動可以通過兩個伸縮氣缸實現(xiàn),如圖6、7中兩個第二氣缸436分別連接于固定板433。其中,直線導軌的驅動可以通過電機直接驅動,也可以通過電機帶動同步帶438傳動。
此外,如圖1所示,貼輔料設備還包括顯示屏50和控制器(圖中未示出),顯示屏50用于顯示旋轉盤20的操作狀態(tài),顯示屏50與控制器連接,以便于人機交互操作。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