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神經(jīng)內(nèi)科輔助康復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神經(jīng)內(nèi)科輔助康復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下肢癱瘓病人在康復的過程中,主要依靠輪椅幫助行走,而輪椅不便于病人進行恢復訓練,而現(xiàn)有技術中,輔助康復裝置存在有無滑輪的兩者助行裝置,而帶有滑輪的助行裝置對于癱瘓病人來說,其調(diào)節(jié)角度不便,其輔助康復的作用性較低,而且該輔助康復的助行裝置的高度一定,無法根據(jù)病人的高度進行調(diào)節(jié),使得病人的康復訓練存在阻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神經(jīng)內(nèi)科輔助康復裝置。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設計一種神經(jīng)內(nèi)科輔助康復裝置,包括安裝底板,所述安裝底板的底面設有萬向輪,所述安裝底板的上表面四角處均設有空心套管,空心套管的表面設有工裝孔,所述空心套管的內(nèi)部設有滑動桿,滑動桿的一端表面設有通孔,所述空心套管的外表面設有銷軸,且銷軸的一端貫穿工裝孔和通孔,并延伸至空心套管的外側(cè),滑動桿遠離通孔的一端延伸至空心套管的外側(cè),并連接在支撐板的底面,支撐板的上表面分別設有觸控式開關、扶手一和扶手二,安裝底板和支撐板一邊均開設有可容納人體的開口;
位于兩個所述萬向輪之間設有電動液壓推桿,電動液壓推桿電性連接觸控式開關,電動液壓推桿的一端連接在安裝底板的底面,且電動液壓推桿的另一端設有安裝板,位于安裝板的下方設有多個萬向軸,且多個萬向軸均通過連接件固定在安裝板的底面,每個所述萬向軸的另一端分別設有伸縮桿,且伸縮桿的表面套接有彈簧,所述伸縮桿遠離萬向軸的一端設有墊板,其中彈簧固定在安裝板上,并且墊板與伸縮桿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銷軸的另一端設有手輪,手輪的表面設有多個圓弧形凹槽,且多個圓弧形凹槽以手輪的圓心等角度排列。
優(yōu)選的,四個空心套管均以平行等距的方式呈傾斜狀排列,其傾斜角度為60度。
優(yōu)選的,所述滑動桿的數(shù)量與空心套管的數(shù)量相同,滑動桿的傾斜角度與空心套管的傾斜角度相同,且空心套管的表面與滑動桿的表面之間存在間隙,其間隙大小為0.2毫米。
優(yōu)選的,所述扶手一和扶手二分別設有兩個,且兩個扶手一和兩個扶手二均以支撐板為中心對稱排列。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神經(jīng)內(nèi)科輔助康復裝置,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加入萬向輪,由于萬向輪具有360度水平旋轉(zhuǎn)的功能,這樣病人在使用該康復裝置進行訓練的時候,可以方便的調(diào)節(jié)該康復裝置的方向,便于病人能很好的操控該康復裝置,從而提高病人的康復效果;通過加入空心套管和滑動桿,且空心套管和滑動桿的傾斜角度均為60度,這樣病人在使用該康復裝置進行訓練時,使得病人能夠輕松的推動該康復裝置,提高該裝置的使用便捷性,節(jié)省了病人的體力,而且滑動桿在空心套管內(nèi)進行滑動,這樣便于對該康復裝置進行高度調(diào)節(jié),便于不同身高的病人使用,提高該康復裝置的實用效果;通過加入銷軸,銷軸通過貫穿工裝孔和通孔,而且銷軸的一端安裝有手輪,從而對空心套管和滑動桿進行固定;通過加入扶手一和扶手二,便于病人推動該康復裝置,而且扶手一和扶手二的分布排列的方式不同,便于幫助病人進行不同方式的回復訓練,提高病人的康復效率;通過加入萬向軸和伸縮桿,病人在休息時,為了對該裝置進行固定,可通過調(diào)節(jié)觸控式開關來對電動液壓推桿進行控制,從而控制電動液壓推桿進行伸縮調(diào)節(jié),又因為電動液壓推桿的底端設有安裝板,安裝板的下方通過連接件連接有萬向軸,萬向軸的兩端設有伸縮桿,且伸縮桿的表面套接有彈簧,這樣在崎嶇的地面對該裝置進行固定時,萬向軸兩端的伸縮桿可以根據(jù)路面崎嶇的程度進行伸縮調(diào)節(jié),而且伸縮桿的表面套接有彈簧,可以起到較好的緩沖抗壓作用,而伸縮桿的底端設有墊板,用于對伸縮桿起到增大與底面接觸面積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神經(jīng)內(nèi)科輔助康復裝置的結構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神經(jīng)內(nèi)科輔助康復裝置的結構側(cè)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神經(jīng)內(nèi)科輔助康復裝置的結構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神經(jīng)內(nèi)科輔助康復裝置的滑動桿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神經(jīng)內(nèi)科輔助康復裝置的A處放大圖。
圖中:工裝孔1、手輪2、支撐板3、扶手一4、滑動桿5、通孔51、空心套管6、萬向輪7、安裝底板8、扶手二9、銷軸10、觸控式開關11、電動液壓推桿12、連接件13、伸縮桿14、彈簧15、墊板16、安裝板17、萬向軸1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5,一種神經(jīng)內(nèi)科輔助康復裝置,包括安裝底板8和支撐板3,安裝底板8和支撐板3一邊均開設有可容納人體的開口,安裝底板8的底面設有萬向輪7,萬向輪7設有四個,四個萬向輪7均以安裝底板8的中心線等距對稱排列,通過加入萬向輪7,由于萬向輪7具有360度水平旋轉(zhuǎn)的功能,這樣病人在使用該康復裝置進行訓練的時候,可以方便的調(diào)節(jié)該康復裝置的方向,便于病人能很好的操控該康復裝置,從而提高病人的康復效果。
安裝底板8的上表面四角處均設有空心套管6,空心套管6的數(shù)量有四個,四個空心套管6均以平行等距的方式呈傾斜狀排列,其傾斜角度為60度。
空心套管6的表面設有工裝孔1,空心套管6的內(nèi)部設有滑動桿5,滑動桿5的數(shù)量與空心套管6的數(shù)量相同,滑動桿5的傾斜角度與空心套管6的傾斜角度相同,且空心套管6的表面與滑動桿5的表面之間存在間隙,其間隙大小為0.2毫米,通過加入空心套管6和滑動桿5,且空心套管6和滑動桿5的傾斜角度均為60度,這樣病人在使用該康復裝置進行訓練時,使得病人能夠輕松的推動該康復裝置,提高該裝置的使用便捷性,節(jié)省了病人的體力,而且滑動桿5在空心套管6內(nèi)進行滑動,這樣便于對該康復裝置進行高度調(diào)節(jié),便于不同身高的病人使用,提高該康復裝置的實用效果。
滑動桿5的一端表面設有通孔51,空心套管6的外表面設有銷軸10,銷軸10的另一端設有手輪2,手輪2的表面設有多個圓弧形凹槽,且多個圓弧形凹槽以手輪2的圓心等角度排列,且銷軸10的一端貫穿工裝孔1和通孔51,并延伸至空心套管6的外側(cè),滑動桿5遠離通孔51的一端延伸至空心套管6的外側(cè),并連接在支撐板3的底面,通過加入銷軸10,銷軸10通過貫穿工裝孔1和通孔51,而且銷軸10的一端安裝有手輪2,從而對空心套管6和滑動桿5進行固定。
支撐板3的上表面分別設有扶手一4和扶手二9,扶手一4和扶手二9分別設有兩個,且兩個扶手一4和兩個扶手二9均以支撐板3為中心對稱排列,通過加入扶手一4和扶手二9,便于病人推動該康復裝置,而且扶手一4和扶手二9的分布排列的方式不同,便于幫助病人進行不同方式的回復訓練,提高病人的康復效率。
位于兩個萬向輪7之間設有電動液壓推桿12,電動液壓推桿12電性連接觸控式開關11,電動液壓推桿12的一端連接在安裝底板8的底面,且電動液壓推桿12的另一端設有安裝板17,位于安裝板17的下方設有多個萬向軸18,且多個萬向軸18均通過連接件13固定在安裝板17的底面,每個萬向軸18的另一端分別設有伸縮桿14,且伸縮桿14的表面套接有彈簧15,伸縮桿14遠離萬向軸18的一端設有墊板16,其中彈簧15固定在安裝板17上,并且墊板16與伸縮桿14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加入萬向軸18和伸縮桿14,病人在休息時,為了對該裝置進行固定,可通過按下觸控式開關11來對電動液壓推桿12進行控制,從而控制電動液壓推桿12進行伸縮調(diào)節(jié),又因為電動液壓推桿12的底端設有安裝板17,安裝板17的下方通過連接件13連接有萬向軸18,萬向軸18的兩端設有伸縮桿14,且伸縮桿14的表面套接有彈簧15,這樣在崎嶇的地面對該裝置進行固定時,萬向軸18兩端的伸縮桿14可以根據(jù)路面崎嶇的程度進行伸縮調(diào)節(jié),而且伸縮桿14的表面套接有彈簧15,可以起到較好的緩沖抗壓作用,而伸縮桿14的底端設有墊板16,用于對伸縮桿14起到增大與底面接觸面積的作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