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毛片基地免费,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电影,中天堂国产日韩欧美,中国国产aa一级毛片,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成人不卡在线

一種肩鎖關節(jié)脫位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56242閱讀:932來源:國知局
一種肩鎖關節(jié)脫位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治療肩鎖關節(jié)脫位的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



背景技術:

肩鎖關節(jié)是人體肩部的平面關節(jié),可做各方向的微動運動。如圖1所示,肩鎖關節(jié)由鎖骨101的肩峰102端關節(jié)面與肩胛骨103的肩胛骨喙突104構成。肩鎖關節(jié)在運動中會因暴力而導致肩鎖關節(jié)損傷,具體表現(xiàn)為肩胛骨下挫、肩峰下移、鎖骨遠端上翹,造成肩鎖關節(jié)周圍的韌帶及肌肉損傷以及肩鎖關節(jié)脫位。針對不同程度的肩鎖關節(jié)損傷可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例如采用三角巾固定、藥物治療或通過手術修復,常用的手術方法有肩鎖關節(jié)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喙鎖韌帶重建或固定術、鎖骨外端切除術、肌肉動力重建術等。

現(xiàn)有的內固定術主要采用一種骨科常用的內固定材料——克氏針進行固定,該手術過程需要先取鎖骨遠端至喙突的弧形切口,顯露肩鎖關節(jié),清除關節(jié)內的軟骨盤,整復脫位,由肩峰較低位鉆進第一枚克氏針,經肩鎖關節(jié)進入鎖骨遠端,進針深度為5cm,同法鉆入第2枚克氏針,與第一枚交叉,針尾留于皮外彎成90°角;經三角肌內緣顯露喙突,游離喙肩韌帶,切除喙肩韌帶肩峰端;然后將喙肩韌帶斷端用多股可吸收線做褥式縫合,并將喙肩韌帶游離到喙突處以備后用;于鎖骨遠端距肩鎖關節(jié)1.5cm處的骨皮質鉆兩個孔,把帶有可吸收縫合線的喙肩韌帶,通過此鎖骨孔,引出后拉緊喙肩韌帶打結,將此韌帶固定在鎖骨上。另一種方法是切開鎖骨遠端,采用鎖骨鉤鋼板固定,這種方法損傷較大且沒有重建喙鎖韌帶等結構,治療效果欠理想。近年來隨著關節(jié)鏡技術的普及,在肩關節(jié)鏡下行微創(chuàng)喙鎖韌帶重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該方法操作過程較為復雜,對手術醫(yī)師的個人技術水平要求極高,且學習技術所需的成長周期較長,短期內難以掌握,同時,目前仍缺乏專門的肩鎖關節(jié)修復工具,導致手術難度巨大,耗時長,且難以有效控制和把握,不利于手術的進行和病人的康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用于治療肩鎖關節(jié)脫位的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以降低手術難度和提高手術精度高。

本發(fā)明所述的肩鎖關節(jié)脫位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包括兩根對克氏針進行導向的針導管,針導管上開有軸向通孔,兩針導管通孔的軸線方向同時指向鎖骨肩峰端和肩胛骨喙突;兩針導管的中部通過連桿連接,連桿上裝有導向管,導向管上開有導向孔,導向孔的方向位于鎖骨肩峰端和肩胛骨喙突的外側;另有沿導向孔移動的喙突定位桿,喙突定位桿的底端設有定位鉤板,定位鉤板位于肩胛骨喙突下方,且其上開有兩個定位孔,兩定位孔的軸線分別與兩針導管通孔的軸線相互重合;導向管上還裝有將喙突定位桿固定于某一位置的鎖扣。

本發(fā)明所述的肩鎖關節(jié)脫位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兩針導管、連桿和導向管相互連接為整體,其中兩針導管可對克氏針進行導向,而導向管則與喙突定位桿相互定向和限位,兩克氏針依次穿過鎖骨肩峰和肩胛骨喙突后在分別穿入定位鉤板上的兩個定位孔內。在使用該裝置進行肩鎖關節(jié)修復時,先用一枚克氏針自肩峰端穿入以臨時固定肩鎖關節(jié),再在鎖骨上平喙突水平處做一約切口,該切口緊貼鎖骨前緣和喙突外側緣之間,然后在肩關節(jié)鏡監(jiān)視下將喙突定位桿從切口伸入,直至其端部的定位鉤板放置于肩胛骨喙突下方,且定位鉤板上的定位孔位于所需的合適位置;接著,將導向管的導向孔套于喙突定位桿上以使導向管沿喙突定位桿滑入,直至與導向管連接的針導管的端部緊貼鎖骨上緣骨面正中位置,然后利用鎖扣將導向管與喙突定位桿相互鎖緊固定;跟著,沿兩針導管的通孔依次鉆入克氏針,利用克氏針在鎖骨肩峰和肩胛骨喙突上鉆孔,鉆孔完畢后松開鎖扣,撤去修復裝置;最后即可按照傳統(tǒng)做法從克氏針所鉆骨道中依次穿線以將帶袢鋼板帶入,然后打結固定鋼板,再撤去肩峰處用以臨時固定的克氏針,即完成整個手術的操作。該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結構簡單,僅包括針導管、連桿和導向管組成的瞄準架和帶定位鉤板的喙突定位桿,其操作極為便利,創(chuàng)傷小而安全性高,無需特別經驗者也可安全進行操作,有效提高了手術過程中的準確性及安全性,縮短了手術時間;同時也縮短了手術的學習曲線,消除了因醫(yī)師個人技術差異而導致的手術效果差異;還可極大的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將傳統(tǒng)手術演化為量化的、標準化的精確操作,為手術醫(yī)生術中快速、準確定位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減少不同醫(yī)療機構該類手術技術水平的差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解決我國目前因技術水平差異導致的醫(yī)療資源的過度集中等醫(yī)療難題,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附圖說明

圖1是肩鎖關節(jié)的骨骼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所述肩鎖關節(jié)脫位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導管、連桿和導向管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4、5是肩鎖關節(jié)脫位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的狀態(tài)變化示意圖。

圖6、7、8是肩鎖關節(jié)脫位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9是肩鎖關節(jié)的開孔示意圖。

圖10是導向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喙突定位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鎖扣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肩鎖關節(jié)脫位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包括兩根對克氏針200進行導向的針導管1,針導管上開有軸向通孔,兩針導管通孔的軸線方向同時指向鎖骨肩峰端和肩胛骨喙突;兩針導管的中部通過連桿2連接,連桿上裝有導向管3,導向管上開有導向孔4,導向孔的方向位于鎖骨肩峰端和肩胛骨喙突的外側;另有沿導向孔移動的喙突定位桿5,喙突定位桿的底端設有定位鉤板6,定位鉤板位于肩胛骨喙突下方,且其上開有兩個定位孔7,兩定位孔的軸線分別與兩針導管通孔的軸線相互重合;導向管上還裝有將喙突定位桿固定于某一位置的鎖扣8。

如圖3-5所示,兩針導管、連桿和導向管相互連接為一個整體的瞄準架,其中兩針導管可對克氏針進行導向,而導向管則與喙突定位桿相互定向和限位,兩克氏針依次穿過鎖骨肩峰和肩胛骨喙突后在分別穿入定位鉤板上的兩個定位孔內。在使用該裝置進行肩鎖關節(jié)修復時,先用一枚克氏針自肩峰端穿入以臨時固定肩鎖關節(jié),再在鎖骨上平喙突水平處做一約切口,該切口緊貼鎖骨前緣和喙突外側緣之間,然后將喙突定位桿從切口伸入,直至其端部的定位鉤板放置于肩胛骨喙突下方,且定位鉤板上的定位孔位于所需的合適位置,如圖6所示;接著,將導向管的導向孔套于喙突定位桿上以使導向管沿喙突定位桿滑入,直至與導向管連接的針導管的端部緊貼鎖骨上緣骨面正中位置,然后利用鎖扣將導向管與喙突定位桿相互鎖緊固定,如圖7所示;跟著,沿兩針導管的通孔依次鉆入克氏針,利用克氏針在鎖骨肩峰和肩胛骨喙突上鉆孔,形成孔位105,如圖8、9所示;鉆孔完畢后松開鎖扣,撤去修復裝置,最后即可按照傳統(tǒng)做法從克氏針所鉆骨道中依次穿線以將帶袢鋼板帶入,然后打結固定鋼板,再撤去肩峰處用以臨時固定的克氏針,即完成整個手術的操作。

所述的肩鎖關節(jié)脫位微創(chuàng)修復裝置,如圖10、11所示,導向管3的導向孔4包括軸線方向相互平行的導向通孔41和導向滑槽42,導向滑槽的一側與導向通孔的側邊相互連通;喙突定位桿5包括與導向通孔相配合的導桿51,導桿朝向定位鉤板6的一側裝有與導向滑槽相配合的限位桿52;限位桿52的長度小于導桿51,且限位桿的兩端設置于導桿頂部和中部位置。該導向孔與喙突定位桿的結構較為簡單而又配合強度高且極為便于兩者間的相對移動,將限位桿設置于導桿的上、中部,使得喙突定位桿下部的橫截面更小,從而更便于喙突定位桿貼緊骨骼放置,也可以提高其操作便利性。

如圖10、12所示,鎖扣8包括固定安裝于導向管3上的扣座81,和鉸接于扣座上的卡扣82,扣座與卡扣之間設置有扭簧,扭簧具有帶動卡扣端部壓向喙突定位桿5的趨勢。通過卡扣和喙突定位桿的配合可以將導向管和喙突定位桿相互定位,為了提高兩者間的定位強度,可以在喙突定位桿5的一側沿軸線方向間隔地開設若干個向內凹陷的卡槽,鎖扣8朝向導向孔4的一端可卡入或退出卡槽而與喙突定位桿相互固定;而因鎖扣位于人體內,為了提高其操作的便利性,可以將喙突定位桿5的一側和卡扣8朝向導向孔4一端的端面設置為帶有一定錐度的單向鎖定面,使得導向管只可沿喙突定位桿滑入而不能反向滑出,由此將兩者鎖定,直至需要解除兩者間的鎖定時,按動鎖扣即可,該種結構簡單且易于操作,可降低對人體損傷的可能性,通過該種結構的設置避免導向管與喙突定位桿之間不必要的錯誤相對移動,保證手術的安全進行。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