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紡織服裝制造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層拉布機,具體地說是一種帶有精密的布料分切機構的雙層拉布機。
背景技術:
在紡織服裝行業(yè)中,根據實際生產需要將雙層匹布或卷布采用雙層拉布機疊合在一起,并按照產品尺寸要求通過分切機構裁切成指定尺寸寬度的條狀坯料。傳統(tǒng)的分切機構是在一根固定軸上裝配多個小直徑圓形主刀片,同時在另一根軸上裝配與主刀片相對應的環(huán)形副刀片,并且主刀片與副刀片采用同一個驅動電機帶動,這種分切機構在進行布料的分切操作時嚴格要求主刀片與副刀片緊密配合,以形成對布料的裁切。由于主、副刀片分別是安裝在不同的兩根軸上,當驅動電機在高速運轉時,一方面主、副刀片就會產生較大的噪音,導致工作車間的噪音污染嚴重,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裝配或尺寸上的誤差,幾乎不可能使每對主、副刀片都能緊密配合,從而就出現了布料分離不徹底,甚至沒有切開的情況。另外,這種分立的主、副刀片的分切機構在調整尺寸方面也十分困難。鑒于現有技術中分切機構所存在的技術問題,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種新型的分切機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有精密分切機構的雙層拉布機,該雙層拉布機整體結構設計巧妙,操作方便,將分切機構設置在雙層拉布機上更加便于執(zhí)行分切操作,同時該分切機構包括設置在同一滑軌上的若干個獨立的大直徑分切刀具及與每個分切刀具相配合的分切電機,分切刀具無需配置副刀片,可輕松切割多層布料,無噪音,并且分切刀具的尺寸調整操作輕便、自如,有效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帶有精密分切機構的雙層拉布機,包括機架以及設置在機架上的放料機構、糾偏機構、送料合料機構、分切機構、切邊機構、橫切機構、拉料機構和輸送機構,所述放料機構和糾偏機構設置在送料合料機構的一側,所述分切機構、切邊機構、橫切機構、拉料機構和輸送機構依次設置在送料合料機構的另一側;所述分切機構包括多個大直徑分切刀具、與每個分切刀具相對應的且驅動分切刀具的分切電機、電機支架、固定板、兩根平行的直線滑軌、刀具位置調整裝置和支撐底座,所述分切刀具固定安裝在分切電機的電機輸出軸上,所述分切電機固定安裝在電機支架的頂部,所述電機支架的底部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的一側套設在兩根直線滑軌上,所述直線滑軌固定安裝在支撐底座上,所述支撐底座固定安裝在機架上,所述刀具位置調整裝置設置在固定板上。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 所述刀具位置調整裝置包括齒輪齒條傳動機構、調距軸和手動/自動調距機構,所述齒輪齒條傳動機構包括齒輪和與齒輪相嚙合的齒條,所述齒輪固定套設在調距軸的一端部,所述齒條側立設置在直線滑軌與支撐底座之間的安裝部上,所述手動/自動調距機構固定設置在固定板上,并與調距軸的另一端部傳動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 所述手動/自動調距機構包括調節(jié)手輪和帶座軸承,所述固定板上開設有通孔,所述帶座軸承設置在固定板上,并且?guī)ёS承的軸承孔與通孔相連通,所述調距軸依次穿過通孔和軸承孔固定連接在帶座軸承上,所述調節(jié)手輪固定安裝在帶座軸承上。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 所述帶座軸承的軸承座上設有調距刻度盤,所述帶座軸承上設有與調距刻度盤相對應的刻度指針,調節(jié)手輪在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對分切刀具的位置進行調整時,可通過刻度指針指示在調距刻度盤上的數值來根據工藝需要調整分切刀具的尺寸。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 所述手動/自動調距機構包括步進電機、電機驅動器、PLC控制器和人機交互觸摸屏,所述步進電機的電機輸出軸與調距軸的端部通過聯軸器傳動連接,所述步進電機與電機驅動器電連接,所述電機驅動器和人機交互觸摸屏均與PLC控制器電連接,采用步進電機調節(jié)分切刀具的位置時,可直接在人機交互觸摸屏上輸入指定方向的數值即可,由PLC控制器自動控制步進電機帶動調距軸及齒輪齒條傳動機構進行分切刀具的位置調整。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 所述固定板的形狀為L形,包括長側板和與長側板相垂直的短側板,所述電機支架和兩根直線滑軌設置在固定板的長側板上,所述手動/自動調距機構固定設置在固定板的短側板上。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 所述固定板的長側板的一側面底部垂直設置有兩個與直線滑軌相對應的滑塊,所述滑塊的中部開設有與直線滑軌上圓形導軌相配合的導槽,所述圓形導軌套接在導槽內。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 所述分切刀具包括一塊分切刀片、前刀片端蓋、后刀片端蓋和緊固螺母,所述后刀片端蓋、分切刀片和前刀片端蓋依次同軸心套設在分切電機的電機輸出軸上,并通過緊固螺母對前刀片端蓋、分切刀片和后刀片端蓋進行鎖緊固定。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 所述分切刀片的直徑不小于250mm。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 所述電機支架采用U型鋼板制成,U型鋼板的底部固定焊接在固定板上,U型鋼板的頂部固定安裝分切電機,所述直線滑軌通過工字鋼固定焊接連接在支撐底座上,所述齒輪齒條傳動機構上的齒條固定設置在工字鋼上。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fā)明所提出的雙層拉布機的整體結構設計巧妙,拆卸組裝維修更換方便,成本較低,所帶有的分切機構的分切精度高、效率高且品質好;在分切機構上獨立設置有多個分切刀具及與分切刀具相對應的分切電機和用于對分切刀具進行位置調節(jié)的刀具位置調整裝置,由于分切刀具上僅設有一塊直徑不小于250mm的分切刀片,在大大簡化了分切刀具結構的同時,無需副刀片即可輕松切割多層布料,切割操作簡單、方便,有效提高了切割效率的同時實現了無噪音切割,并且可通過設置的刀具位置調整裝置對分切刀具的位置根據生產工藝需要進行手動或自動調節(jié),實現分切刀具的工藝位置調節(jié)的輕便性及精確性;另外,通過設置的特制的刀片固定裝置(前刀片端蓋、后刀片端蓋和緊固螺母)將分切刀片固定安裝在分切電機的電機輸出軸上,可有效確保分切刀片與電機輸出軸的同心度,大大提高了切割的精準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分切刀具與刀具位置調整裝置的簡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俯視圖。
圖中:1-機架,2-放料機構,3-糾偏機構,4-儲料機構,5-送料合料機構,6-壓料機構,7-分切機構,8-橫切機構,9-分切刀具,10-分切電機,11-電機支架,12-固定板,13-直線滑軌,14-支撐底座,15-滑塊,16-齒輪,17-齒條,18-調距軸,19-帶座軸承,20-調節(jié)手輪,21-工字鋼,22-圓形導軌,23-長側板,24-短側板,25-前刀片端蓋,26-緊固螺母,27-電機輸出軸,28-分切刀片,29-后刀片端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發(fā)明的理解和認識,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和介紹。
實施例1:如圖1—圖4,一種帶有精密分切機構的雙層拉布機,包括機架1以及設置在機架1上的放料機構2、糾偏機構3、儲料機構4、送料合料機構5、分切機構7、切邊機構、橫切機構8、拉料機構和輸送機構,所述放料機構2、糾偏機構3和儲料機構4設置在送料合料機構5的一側,所述分切機構7、切邊機構、橫切機構8、拉料機構和輸送機構依次設置在送料合料機構5的另一側。并在分切機構7與送料合料機構5之間還設置有壓料機構6,所述壓料機構6通過氣缸帶動壓料軸上下往復運動對疊合的布料進行按壓固定,從而使得分切機構7能夠穩(wěn)定地對布料進行切割。在該雙層拉布機使用過程中,通過放料機構2將兩種相同或不同種類布料經糾偏機構3對布料的位置進行糾偏并使兩布料的邊部對齊后輸送至儲料機構4,采用儲料機構4對已對齊的兩布料進行臨時收卷,以提高雙層布料的疊合品質,送料合料機構5從儲料機構4中取料進行疊合或壓合操作將兩種布料合在一起,然后由分切機構7切割成規(guī)定的寬度,并且兩側布料的邊經切邊機構修剪,再由橫切機構8切割成規(guī)定長度,拉料機構將切割好的布料碼放整齊,最后由輸送機構送至指定地點。從而完成一個工作循環(huán)。其中,所述分切機構7包括多個大直徑分切刀具9、與每個分切刀具9相對應的且驅動分切刀具9的分切電機10、電機支架11、固定板12、兩根平行的直線滑軌13、刀具位置調整裝置和支撐底座14,分切刀具9的數量可根據布幅寬度及工藝需求進行確定,所述分切刀具9固定安裝在分切電機10的電機輸出軸27上,通過分切電機10帶動分切刀具9進行轉動對布料執(zhí)行切割操作。所述分切電機10固定安裝在電機支架11的頂部,所述電機支架11的底部固定在固定板12上,所述固定板12的一側套設在兩根直線滑軌13上,所述直線滑軌13固定安裝在支撐底座14上,所述支撐底座14固定安裝在機架1上,所述刀具位置調整裝置設置在固定板12上。通過刀具位置調整裝置根據工藝需要對每個分切刀具9的位置進行精確調整,以滿足不同的切割工藝尺寸需要。整個技術方案設計巧妙實用,提高了雙層布料分切的精度和切割便利性。
實施例2:如圖1—圖4,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刀具位置調整裝置包括齒輪齒條傳動機構、調距軸18和手動/自動調距機構,所述齒輪齒條傳動機構包括齒輪16和與齒輪相嚙合的齒條17,齒輪齒條傳動機構的調距操作簡單,且耐磨性好,有利于延長刀具位置調整裝置的使用壽命。所述齒輪固定套設在調距軸18的一端部,所述齒條側立設置在直線滑軌13與支撐底座14之間的安裝部上,所述手動/自動調距機構固定設置在固定板12上,并與調距軸18的另一端部傳動連接。使用時,通過手動/自動調距機構帶動調距軸18及齒輪16在齒條17上移動,從而根據齒輪16在齒條17上的嚙合的高低程度來帶動分切刀具9作直線往復運動,以對分切刀具9的位置進行左右調節(jié)。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
實施例3:如圖1—圖4,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手動/自動調距機構包括調節(jié)手輪20和帶座軸承19,所述固定板12上開設有通孔,所述帶座軸承19設置在固定板12上,并且?guī)ёS承19的軸承孔與通孔相連通,所述調距軸18依次穿過通孔和軸承孔固定連接在帶座軸承19上,所述調節(jié)手輪20固定安裝在帶座軸承19上。通過轉動調節(jié)手輪20帶動帶座軸承19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從而通過帶座軸承19傳動帶動調距軸18另一端的齒輪在齒條上上下移動,以實現對分切刀具9的左右位置進行調節(jié)。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2完全相同。
實施例4:如圖1—圖4,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帶座軸承19的軸承座上設有調距刻度盤,所述帶座軸承19上設有與調距刻度盤相對應的刻度指針,調節(jié)手輪20在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對分切刀具9的位置進行調整時,可通過刻度指針指示在調距刻度盤上的數值來根據工藝需要調整分切刀具9的尺寸。通過調距刻度盤和刻度指針的設置,可有利于提高通過調節(jié)手輪20手動調節(jié)分切刀具9位置的精確程度,簡單而有效的實現分切刀具9的精密切割的技術效果。優(yōu)選的,為了能夠使得鎖止機構,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3完全相同。
實施例5: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手動/自動調距機構包括步進電機、電機驅動器、PLC控制器和人機交互觸摸屏,所述步進電機的電機輸出軸27與調距軸18的端部通過聯軸器傳動連接,所述步進電機與電機驅動器電連接,所述電機驅動器和人機交互觸摸屏均與PLC控制器電連接,采用步進電機調節(jié)分切刀具9的位置時,可直接在人機交互觸摸屏上輸入指定方向的數值即可,由PLC控制器自動控制步進電機帶動調距軸18及齒輪齒條傳動機構進行分切刀具9的位置調整。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2完全相同。
實施例6:如圖1—圖4,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固定板12的形狀為L形,包括長側板23和與長側板23相垂直的短側板24,所述電機支架11和兩根直線滑軌13設置在固定板12的長側板23上,所述手動/自動調距機構固定設置在固定板12的短側板24上。固定板12作為分切刀具9和刀具位置調整裝置之間連接部件,將其設置成L形形狀,有利于簡化分切機構7結構的同時,也提高了傳動調節(jié)的便利性。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2完全相同。
實施例7:如圖1—圖4,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固定板12的長側板23的一側面底部垂直設置有兩個與直線滑軌13相對應的滑塊15,所述滑塊15的中部開設有與直線滑軌13上圓形導軌22相配合的導槽,所述圓形導軌22套接在導槽內。通過直線滑軌13上的圓形導軌22在滑塊15上的導槽內直線往復運動,可直接帶動固定板12上的電機支架11進行直線往復運動,從而對設置在電機支架11上的分切電機10及分切刀具9相對于機架1的左右位置進行靈活調節(jié),大大提高了分切刀具9的加工尺寸調節(jié)便利性。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6完全相同。
實施例8:如圖1—圖4,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分切刀具9包括一塊分切刀片28、前刀片端蓋25、后刀片端蓋29和緊固螺母26,所述后刀片端蓋29、分切刀片28和前刀片端蓋25依次同軸心套設在分切電機10的電機輸出軸27上,并通過緊固螺母26對前刀片端蓋25、分切刀片28和后刀片端蓋29進行鎖緊固定。采用上述的特制的刀片固定裝置對分切刀片28進行固定,可有效保證分切刀片28與分切電機10的電機輸出軸27同心并可防止緊固螺母26松動。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
實施例9:如圖1—圖4,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分切刀片28的直徑不小于250mm。將分切刀片28的直徑參數設置在此范圍,可只需采用一塊分切刀片28即可實現現有主刀片與副刀片的咬合切割功能,并且采用一塊分切刀片28也可輕松切割多層布料,切割過程無噪音產生,大大節(jié)約了生產成本的同時,也有效提高了分切機構7的分切效率及品質。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8完全相同。
實施例10:如圖1—圖4,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電機支架11采用U型鋼板制成,U型鋼板的結構簡單且支撐強度高,可對分切電機10及分切刀具9形成強有力的支撐作用,避免在調距過程或分切過程中產生擺動的缺陷。U型鋼板的底部固定焊接在固定板12上,U型鋼板的頂部固定安裝分切電機10,所述直線滑軌13通過工字鋼21固定焊接連接在支撐底座14上,所述齒輪齒條傳動機構上的齒條固定設置在工字鋼21上。其余結構和優(yōu)點與實施例2完全相同。
本發(fā)明還可以將實施例2、3、4、5、6、7、8、9、10所述技術特征中的至少一個與實施例1組合形成新的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作出的等同變換或替代均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在權利要求中,單詞“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權利要求中的元件。
本發(fā)明方案所公開的技術手段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技術手段,還包括由以上技術特征任意組合所組成的技術方案。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