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鋼筋混凝土施工用具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混凝土澆筑整體移動模架。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對于綜合管廊的結構尺寸標準的多段混凝土構造物施工,一般采用木模加工,需要多次對模板進行拼裝,通過對拉桿進行加固,同時需要搭設腳手架。一段混凝土澆筑完成后,需要對模板和腳手架進行拆裝,然后進行下一步工序,模板拼裝和腳手架搭設施工周期長,工人勞動強度大。
因此,設計一種模板和支架同時移動的支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混凝土澆筑整體移動模架,以解決現(xiàn)有的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模板和支架需要多次拆裝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混凝土澆筑整體移動模架,用于綜合管廊的混凝土施工,該模架包括:用于支撐綜合管廊頂部的頂模、位于頂模的兩端用于支撐綜合管廊內側壁的內側模、支撐并帶動頂模和內側模移動的腳手架、及用于支撐綜合管廊外側壁的外側模,頂模和內側模經倒角模板鉸接,倒角模塊與內側模固定連接且繞設于頂模上的鉸接軸轉動連接;
倒角模塊包括:與綜合管廊的頂部和內側壁倒角處匹配的倒角模板、設置在倒角模板上的擺動件,擺動件隨倒角模板繞鉸接軸轉動,倒角模塊用于在裝模時使內側模抵接綜合管廊的內側壁或拆模時使內側模與綜合管廊的內側壁脫離。
進一步地,擺動件上遠離倒角模板的一端設有通孔,供用于限制倒角模板移動位置的支撐桿穿過。
進一步地,擺動件為固定在倒角模板上的掛鉤,通孔設置在掛鉤的鉤部。
進一步地,腳手架的頂部間隔設有多個用于安裝頂模時抵壓頂?;虿鹉r松開頂模的可調頂托。
進一步地,腳手架的底部設有帶連接桿的萬向輪,連接桿與腳手架螺紋連接,萬向輪在安裝模架時處于懸空狀態(tài)或移動模架時處于著地狀態(tài)。
進一步地,頂模包括沿綜合管廊長度方向設置的兩個平行的頂桿,兩個頂桿之間設有多個平行的第一連桿,相鄰的兩個第一連桿之間設有第一支桿。
進一步地,內側模包括沿綜合管廊長度方向設置的兩個平行的內側桿,兩個內側桿之間設有多個平行的第二連桿,相鄰的第二連桿之間設有第二支桿。
進一步地,外側模包括:沿綜合管廊長度方向設置的兩個平行的外側桿,兩個外側桿之間設有多個平行的第三連桿,相鄰的第三連桿之間設有第三支桿。
進一步地,兩個內側模之間間隔設有多個用于支撐兩個內側模的內撐。
進一步地,沿綜合管廊長度方向設有導向件,使腳手架沿導向件移動以到達下一模位。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混凝土澆筑整體移動模架,用于綜合管廊的混凝土物施工,該模架包括:用于支撐綜合管廊頂部的頂模、位于頂模的兩端用于支撐綜合管廊內側壁的內側模、支撐并帶動頂模和內側模移動的腳手架、及用于支撐綜合管廊外側壁的外側模,頂模和內側模經倒角模塊鉸接,倒角模塊與內側模固定連接且繞設于頂模上的鉸接軸轉動連接;倒角模塊包括:與綜合管廊的頂部和內側壁倒角處匹配的倒角模板、設置在倒角模板上的擺動件,擺動件隨倒角模板繞所述鉸接軸轉動,倒角模塊用于在裝模時使所述內側模抵接綜合管廊的內側壁或拆模時使所述內側模與綜合管廊的內側壁脫離。本發(fā)明的頂模和內側模安裝在腳手架上,頂模和內側模經倒角模塊鉸接,通過調整腳手架使頂模抵接綜合管廊的頂部,轉動倒角模塊使內側模抵接綜合管廊的內側壁,調整外側模來抵接綜合管廊的外側壁,然后進行混凝土澆筑,澆筑完成后,通過轉動倒角模塊將內側模與混凝土面分離,調整腳手架的頂部,使頂模與混凝土面分離;然后卸載斜撐的將外模與混凝土面分離,利用腳手架將模架移動至下一模位,以循環(huán)使用模架,免除了重新搭設模板和支架的過程,提高了施工效率。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之外,本發(fā)明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混凝土澆筑整體移動模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倒角模塊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頂模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內側模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外側模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
10、頂模;11、頂桿;12、第一連桿;13、第一支桿;
20、內側模;21、內側桿;22、第二連桿;23、第二支桿;
40、倒角模塊;41、倒角模板;42、擺動件;43、通孔;
50、外側模;51、外側桿;52、第三連桿;53、第三支桿。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參照圖1,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混凝土澆筑整體移動模架,用于綜合管廊的混凝土物施工,該模架包括:由用于支撐綜合管廊頂部的頂模10和位于頂模10的兩端用于支撐綜合管廊內側壁的內側模20組成的內模、支撐內模并帶動內模移動的腳手架、及位于內模外側用于支撐綜合管廊外側壁的外側模50,頂模10和內側模20經倒角模塊40鉸接,倒角模塊40與內側模20固定連接且繞設于頂模10上的鉸接軸轉動連接;倒角模塊40包括:與綜合管廊的頂部和內側壁倒角處匹配的倒角模板41、設置在倒角模板41上的擺動件42,擺動件42隨倒角模板41繞鉸接軸轉動,倒角模塊40用于在裝模時使內側模20抵接綜合管廊的內側壁或拆模時使內側模20與綜合管廊的內側壁脫離。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2,倒角模板41與綜合管廊的倒角處相匹配,鉸接軸設置在頂模10上,擺動件42固定在倒角模板41上,擺動件42隨倒角模板41繞鉸接軸轉動,在安裝內側模20時,轉動倒角模板41,使內側模20抵接綜合管廊的側墻,以達到工程設計要求的位置,然后固定鉸接處;拆模時,只需要松開鉸接處,轉動倒角模板41,使內側模20與混凝土面分離,達到拆模的目的。
具體地,在綜合管廊的澆注時,前期首先要完成綜合管廊底板和側墻的第一次澆筑,完成側墻高度30-50cm左右,在底板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對相應的邊線進行標記;然后將腳手架(圖未示)推進澆筑好的管廊底板上,然后將頂模10和內側模20放置腳手架上,調整腳手架的頂部使頂模10就位,使頂模10處于受壓狀態(tài);此后可進行綜合管廊的鋼筋綁扎工作,鋼筋綁扎完成后進行封模;轉動倒角模塊40上的倒角模板41,使內側模20抵接澆筑好的內墻側壁,然后采用螺母固定鉸接處,此時內側模20安裝完成;最后進行外側模50的安裝。當模架安裝完成后,檢查模板的尺寸、牢固性及保護層厚度是否滿足工程需要,然后進行混凝土澆筑。
當混凝土達到拆模強度后進行拆模,首先松開倒角模塊40的固定螺母,轉動倒角模板41,倒角模板41帶動內側模20與混凝土面分離,然后調整腳手架的頂端,使頂模10下降,將頂模10與混凝土面分離;然后進行外側模50的拆除,運用腳手架將頂模10和內側模20一起運動至下一模就位,如此循環(huán)使用。
本實施例的頂模10和內側模20安裝在腳手架上,頂模10和內側模20經倒角模塊40鉸接,通過轉動倒角模塊40使內側模20抵接綜合管廊的內側壁,通過腳手架來支撐頂模10使頂模10抵接綜合管廊的頂部,然后進行混凝土澆筑,澆筑完成后,通過轉動倒角模塊40將內側模20與混凝土面分離,調整腳手架頂部,使頂模10與混凝土面分離,然后將外側模50與混凝土面分離,通過腳手架實現(xiàn)模板和支架一起移動,循環(huán)使用,免除了重新搭設模板和支架的過程,提高了施工效率。
優(yōu)選地,參照圖3,擺動件42上遠離倒角模板41的一端設有通孔43,供用于限制倒角模板41移動位置的支撐桿穿過。在本實施例中,擺動件42為固定在倒角模板41上的掛鉤,通孔43設在掛鉤的鉤部。具體地,當轉動倒角模板41時,使內側模20抵接內側壁,然后固定鉸接處,頂模10上還設有依次穿過通孔43的支撐桿,以對倒角模板41的移動進一步限位,防止倒角模板41轉動幅度過大。
優(yōu)選地,腳手架的頂部間隔設有多個用于安裝內模時頂住頂模10或拆模時松開頂模10的第一可調頂托。
在本實施例中,腳手架豎直方向間隔設有立桿,立桿的頂部設有第一可調頂托,通過調整第一可調頂托的高度進行抵壓頂模10,使頂模10處于受壓狀態(tài),拆模時,旋轉第一可調頂托降低高度,使頂模10與混凝土面分離。
優(yōu)選地,腳手架的下部設有帶連接桿的萬向輪,連接桿與腳手架螺紋連接,連接桿上設有把手,當安裝頂模10和內側模20時,旋轉連接桿把手使萬向輪懸空,立桿著地;當模架移動時,旋轉連接桿把手使萬向輪著地,立桿懸空。
優(yōu)選地,綜合管廊的底部還設有導向件,以使腳手架的萬向輪沿導向件運動。在本實施例中,導向件為設置在綜合管廊底部的槽鋼,使腳手架沿槽鋼運動,以準確的達到下一模位。
優(yōu)選地,參照圖4,頂模10包括沿綜合管廊縱向設置的兩個平行的頂桿11。在本實施例中,兩個頂桿11之間設有多個平行的第一連桿12,相鄰的兩個第一連桿12之間設有第一支桿13。
可選地,參照圖5,內側模20包括沿綜合管廊縱向設置的兩個平行的內側桿21。同樣的,在本實施例中,兩個內側桿21之間設有多個平行的第二連桿22,相鄰的第二連桿22之間設有第二支桿23。
在本實施例中,倒角模塊40與內側桿21固定連接,內側桿21與第一連桿12經倒角模塊40鉸接,第一連桿12在第一可調頂托的作用下,處于受壓狀態(tài),轉動倒角模板41使內側模20抵接綜合管廊的內側壁,固定鉸接處。
優(yōu)選地,兩個內側模20之間還間隔設有多個內撐,以支撐兩個內側模20使其達到設計標準。在本實施例中,內撐為一根鋼管,鋼管的兩端設有第二可調頂托,通過調整第二可調頂托使內撐撐緊兩個內側模20,使兩個內側模20的間距達到設計標準。具體地,將頂模10調整好后,調整倒角模塊40,使內側模20抵接綜合管廊內側壁,然后安裝內撐,使內側模20要求達到設計標準。
可選地,參照圖6,外側模50包括:沿綜合管廊縱向設置的兩個平行的外側桿51。在本實施例中,兩個外側桿51之間設有多個平行的第三連桿52,相鄰的第三連桿52之間設有第三支桿53。具體地,外側模50采用方鋼制成,方鋼連接處設有槽鋼背楞,槽鋼上部設有鎖口,以防止跑模。
優(yōu)選地,外側模50上沿綜合管廊長度方向設有多個用于支撐外側模50的斜撐。在本實施例中,斜撐通過鎖扣固定在槽鋼背楞上,沿綜合管廊的縱向間隔設置斜撐,以更好的支撐外側模50;斜撐的底部設有帶連接桿的萬向輪和支桿,連接桿與斜撐螺紋連接,連接桿上設有把手,當斜撐支撐外側模50時,旋轉連接桿把手使萬向輪懸空,支桿著地;當外側模移動時,旋轉連接桿把手使萬向輪著地,支桿懸空。
在進行拆模時,打開鎖扣,卸載斜撐,通過斜撐底部的萬向輪將外側模50運送至下一模位。在外側模50的行進軌道上鋪設槽鋼,以便于外側模50沿預設的軌道運行。
從以上的描述可以得知:本發(fā)明的頂模和內側模安裝在腳手架上,頂模和內側模經倒角模塊鉸接,通過調整腳手架使頂模抵接綜合管廊的頂部,轉動倒角模塊使內側模抵接綜合管廊的內側壁,調整外側模來抵接綜合管廊的外側壁,然后進行混凝土澆筑,澆筑完成后,轉動倒角模塊將內側模與混凝土面分離,調整腳手架的頂部,使頂模與混凝土面分離;然后卸載斜撐的將外側模與混凝土面分離,利用腳手架將模架移動至下一模位,以循環(huán)使用模架,免除了重新搭設模板和支架的過程,提高了施工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