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道路排水,具體涉及一種道路排水結構。
背景技術:
1、當前城市道路的鋪設設計普遍采用中心微凸、兩側漸低的橫坡形式,這一設計旨在優(yōu)化雨水排放,確保雨水能夠順暢地沿路面流向道路兩側并匯入排水系統。然而,在遭遇強降雨或路面特定區(qū)域垃圾、沙石積聚較多的情況下,雨水不僅加速了對這些雜物的沖刷,還可能攜帶它們一同穿越路面設置的漏水槽,最終進入排水管道入口處,這些被雨水裹挾的垃圾雜物與沙石在排水管道中往往難以順利排出,容易在排水管道的入口處形成堆積,從而減小了該區(qū)域的排水能力,極端情況下甚至會造成排水管道的局部堵塞;由于排水管道是全程相連通的網絡體系,一旦某處發(fā)生堵塞,其影響會迅速蔓延至整條排水管道,導致整體排水效率顯著降低,排水速度減慢,甚至可能引發(fā)內澇問題。
2、因此,發(fā)明人鑒于此,提出一種道路排水結構,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道路排水結構,以解決現有的排水管入口處容易堵塞,進而引發(fā)內澇的問題。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3、一種道路排水結構,用于安裝在道路的兩側,包括沿道路長度方向間隔布置的排水節(jié)和設置在排水節(jié)之間的溝槽;
4、所述排水節(jié)的兩端開設有與所述溝槽相連通的入水口,所述排水節(jié)的底部設有主排水口和兩次排水口,兩所述次排水口分別位于所述主排水口的兩側;
5、所述主排水口和兩所述次排水口的上方均布置有過濾件;所述主排水口和兩所述次排水口的下方連接有排水管。
6、根據上述技術方案,當雨水沿道路進入溝槽后,雨水通過溝槽流淌至排水節(jié),首先通過排水節(jié)兩端的入水口進入,進入排水節(jié)后,雨水首先會遇到布置在主排水口和兩側次排水口上方的過濾件,過濾件能夠有效攔截雨水中攜帶的較大顆粒雜物,如樹葉、塑料袋、沙石等,防止它們進入排水管。
7、經過初步過濾的雨水隨后通過主排水口和兩側次排水口流入下方的排水管,這種分流設計不僅增加了排水面積,提高了排水效率,還使得水流在管道內的分布更加均勻,減少了局部堵塞的風險。
8、進一步地,所述過濾件包括主濾槽和兩次濾板,所述主濾槽設置在所述排水節(jié)內部,且所述主濾槽設置于所述主排水口的上方;
9、所述次濾板固定在所述排水節(jié)內部,且所述次濾板覆蓋在其一所述的次排水口的上方。
10、根據上述技術方案,雨水從道路的溝槽流入排水節(jié),首先接觸到的是傾斜設置的次濾板,次濾板能夠初步攔截雨水中攜帶的較大雜物,如樹葉、塑料袋等,雜物進入主濾槽,經過次濾板初步過濾并導向的雜物最終會落入主濾槽中,主濾槽位于排水節(jié)內部,且設置在主排水口的上方,用于接收次濾板引導過來的雜物,并進一步過濾雨水中剩余的微小顆粒。主濾槽能夠確保只有清潔的雨水能夠通過并進入下方的排水管,同時,主濾槽也起到了收集并暫時儲存雜物的作用,等待后續(xù)的清理和維護。
11、進一步地,所述主濾槽包括底板和四側板,所述四側板共同圍合形成框架結構,所述底板固定設置在所述框架結構底部;
12、所述框架結構與所述底板均開設有漏孔。
13、主濾槽由底板和四側板共同圍合形成一個框架結構,為雨水提供了一個容納空間,并允許雨水在其中進行初步的沉淀和過濾。底板和框架結構的四側板上均開設有漏孔,而較大的雜物和顆粒則被攔截在主濾槽內,隨著雨水的繼續(xù)流入,這些雜物會逐漸沉積在底板上或被沖刷至濾槽的角落。
14、進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中部向上隆起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呈錐形結構。
15、根據上述技術方案,錐形結構具有自然的導向性,有利于防堵塞的作用。當雨水進入主濾槽時,錐形凸起部能夠引導水流沿著其表面流動,形成一定的水流路徑,這種導向作用有助于減少水流在主濾槽內的滯留時間,降低雜物沉積的風險。
16、進一步地,兩所述次濾板均傾斜設置。
17、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次濾板傾斜設置,這些被攔截的雜物會在重力和水流沖刷的作用下,沿著次濾板滑向主濾槽,方便后續(xù)清理。
18、進一步地,所述排水管包括第一管道和兩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與所述主排水口相連通,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用于與市政水管連接;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與其一所述的次排水口相連通,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管道相連通。
19、進一步地,所述主濾槽為可拆卸設置。
20、根據上述技術方案,可拆卸的設計使得主濾槽的更換變得簡單快捷,當濾槽內的雜物積累到一定程度,影響過濾效果時,可以輕松地將主濾槽取出進行清洗或更換,無需復雜的操作或專業(yè)工具。
21、進一步地,所述溝槽包括多個首尾相連的基座,所述基座的橫截面呈凹形結構。
22、進一步地,相鄰兩所述基座以及基座與所述排水節(jié)之間設置有密封膠帶。
23、根據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緊密貼合相鄰兩基座及基座與排水節(jié)之間的縫隙,密封膠帶能夠有效地防止雨水、污水或其他液體從這些縫隙中滲漏,有助于維護排水系統的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
24、進一步地,所述排水節(jié)和所述基座的頂部可拆卸地設置有地漏蓋。
2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6、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多個首尾相連的基座和沿道路長度方向間隔布置的排水節(jié),形成了一個高效的排水網絡,雨水能夠迅速通過溝槽流入排水節(jié),并通過主排水口和兩側次排水口分流進入排水管,這種分流設計不僅增加了排水面積,還使得水流在管道內的分布更加均勻,從而顯著提高了排水效率;同時,在排水節(jié)內部設置過濾件(包括主濾槽和次濾板),有效攔截了雨水中攜帶的較大顆粒雜物,如樹葉、塑料袋、沙石等,防止它們進入排水管造成堵塞。過濾件的傾斜設置和錐形凸起部的設計,進一步促進了雜物的積累和清理,減少了堵塞的風險。
27、排水結構采用了可拆卸的地漏蓋、主濾槽等設計,使得系統的維護和清潔變得簡單快捷,當地漏蓋或主濾槽內的雜物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可以輕松地進行拆卸、清洗或更換,不僅降低了維護成本,還提高了維護效率,確保了排水系統的長期穩(wěn)定運行。
28、本申請的其他優(yōu)點、目標和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進行闡述,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基于對下文的考察研究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將是顯而易見的,或者可以從本申請的實踐中得到教導,本申請的目標和其他優(yōu)點可以通過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來實現和獲得。
1.一種道路排水結構,用于安裝在道路(1)的兩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道路(1)長度方向間隔布置的排水節(jié)(2)和設置在排水節(jié)(2)之間的溝槽(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件(4)包括主濾槽(41)和兩次濾板(42),所述主濾槽(41)設置在所述排水節(jié)(2)內部,且所述主濾槽(41)設置于所述主排水口(21)的上方;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道路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濾槽(41)包括底板(411)和四個側板(412),所述四個側板(412)共同圍合形成框架結構,所述底板(411)固定設置在所述框架結構底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道路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411)的中部向上隆起形成凸起部(413),所述凸起部(413)呈錐形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道路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兩所述次濾板(42)均傾斜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道路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5)包括第一管道(51)和兩第二管道(52),所述第一管道(51)與所述主排水口(21)相連通,所述第一管道(51)的另一端用于與市政水管連接;所述第二管道(52)的一端與其一所述的次排水口(22)相連通,所述第二管道(5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管道(51)相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道路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濾槽(41)為可拆卸設置。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溝槽(3)包括多個首尾相連的基座(31),所述基座(31)的橫截面呈凹形結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道路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相鄰兩所述基座(31)以及基座(31)與所述排水節(jié)(2)之間設置有密封膠帶(6)。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道路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節(jié)(2)和所述基座(31)的頂部可拆卸地設置有地漏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