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有關(guān)于一種工具盒,尤指一種供收納套筒的工具盒。
背景技術(shù):
已知供收納工具套筒的工具盒,如中國臺灣專利號TWM299064或TW533972等所揭,常以發(fā)泡材料的塊體挖空,將套筒嵌設(shè)于挖空處,通過發(fā)泡材料的軟質(zhì)特性稍微固定套筒。
然而,工具盒常被攜帶、倒放等,嵌于發(fā)泡材料中的套筒相當容易掉出,增添使用上的不便,且發(fā)泡材料長久使用之下,挖空部分會漸漸變大,更加難以固定套筒,因此,一旦工具盒非平放狀態(tài),套筒即會掉出,相當不變。
另有一些工具盒,于挖空部分的側(cè)壁凸設(shè)卡合部,套筒能以其套孔套設(shè),套筒便難以脫出。然而,具有側(cè)壁卡合部的工具盒,會導(dǎo)致套筒無法輕易地固定,使用上仍有不便,且在某個角度之下,套筒仍有掉落的可能。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能確實固定套筒但易于使用的工具盒,成為業(yè)界的重要課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工具盒,能確實固定套筒避免其掉落,但又不至于難以取下,且使用壽命長、不易損壞。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工具盒,供容置至少一套筒,該套筒具有一套孔,該套孔的最小內(nèi)徑定義為d,該工具盒包含一本體。
該本體凸設(shè)有至少一中空的凸柱,由塑膠材質(zhì)制成的凸柱包含一頂部與一身部,該凸柱的最大外徑定義為D,D為d的1.65至1.85倍,該凸柱供該套筒以其套孔緊配合地套設(shè)以將該套筒暫時固定于該本體上。
進一步的,
所述凸柱的頂部與身部交界處具有一第一倒角,該本體凹設(shè)有至少一凹孔,所述凸柱形成于凹孔的底部,所述凸柱的身部與凹孔底部之間具有一第二倒角。
所述凸柱的身部的厚度定義為T,T與d的關(guān)系為T=0.0315d+0.1。
所述凸柱的高度定義為H,H為d的0.8至0.9倍。
d為6.35公厘,D為6.75至6.85公厘,T為0.3公厘,H為5.4至5.6公厘。
d為9.525公厘,D為10.25至10.35公厘,T為0.4公厘,H為7.9至8.1公厘。
d為12.7公厘,D為13.55至13.65公厘,T為0.5公厘,H為10.4至10.6公厘。
所述凸柱的頂部的厚度定義為t,t較T為小。
所述凸柱身部較靠近頂部一端的外徑大于身部較遠離頂部一端的外徑。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工具盒,其包含至少一套筒與一本體。
該套筒具有一套孔,該套孔的最小內(nèi)徑定義為d;該本體凸設(shè)有至少一中空的凸柱,該凸柱由塑膠材質(zhì)制成且包含一頂部與一身部,該凸柱的最大外徑定義為D,D為d的1.65至1.85倍,該凸柱供該套筒以其套孔緊配合地套設(shè)以將該套筒暫時固定于該本體上。
以此,本實用新型的工具盒能確實固定套筒以避免其掉落,但又不致難以取下,且不易斷裂、損壞,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部分剖面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凸柱的剖面圖。
圖4是圖3的部分放大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凸柱的剖面圖。
圖6是圖5的部分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僅以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可能的實施例,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欲保護的范疇,事先聲明。
請參考圖1至圖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工具盒,包含至少一套筒20與一本體10,套筒20具有一套孔21,套孔21的最小內(nèi)徑定義為d,本體10凸設(shè)有至少一中空的凸柱12,凸柱12由塑膠材質(zhì)制成且包含一頂部121與一身部122,凸柱12的最大外徑定義為D,D為d的1.65至1.85倍,凸柱12供套筒20以其套孔21緊配合地套設(shè)以將套筒20暫時固定于本體10上。
此外,凸柱12的身部122的厚度定義為T,T與d的關(guān)系為T=0.0315d+0.1,凸柱12的高度定義為H,H為d的0.8至0.9倍,凸柱12的頂部121的厚度定義為t,t較T為小。
于本實施例中,針對2分的套筒(d為6.35公厘),D為6.75至6.85公厘(較佳地為6.8公厘),T為0.3公厘,H為5.4至5.6公厘(較佳地為5.5公厘);針對3分的套筒(d為9.525公厘),D為10.25至10.35公厘(較佳地為10.3公厘),T為0.4公厘,H為7.9至8.1公厘(較佳地為8公厘);針對4分的套筒(d為12.7公厘),D為13.55至13.65公厘,T為0.5公厘,H為10.4至10.6公厘。
具體而言,凸柱12是以塑膠材料吹氣成型,本體10凹設(shè)有至少一凹孔11,凸柱12形成于凹孔11底部,凸柱12的頂部121與身部122交界處具有一第一倒角123,凸柱12的身部122與凹孔11底部之間具有一第二倒角124,第一倒角123有利于凸柱12插入套筒20的套孔21中,第二倒角124則有利于加強凸柱12與凹孔11底部之間的連接,避免多次使用后斷裂。
請參考圖5及圖6,于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凸柱12’的身部122’較靠近頂部一端的外徑大于身部122’較遠離頂部一端的外徑,以加強凸柱12’頂部的撐張力但避免難以將套筒取下。
實務(wù)上,工具盒的內(nèi)部可為吹氣一體成型,也就是說,凹孔與凸柱皆以吹氣成型,而由于凸柱的外徑略大于套筒的套孔內(nèi)徑,且塑膠材料具有些許彈性而有變形的空間,套筒能以緊配合的方式套設(shè)于凸柱,但凸柱的外徑又不過大,避免套筒難以套設(shè)于凸柱或難以自凸柱取下,另外,凸柱的頂部厚度較身部更薄,使凸柱在徑向上的容許變形量更大,但又保有一定的結(jié)構(gòu)強度。
以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工具盒能有效地固定套筒而使套筒不易掉落,但又不致難以取下,且不易斷裂或損壞,使用壽命長,此外,容易制造且成本較低,極具進步之效。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及其所運用的技術(shù)原理,對于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來說,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任何基于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方案基礎(chǔ)上的等效變換、簡單替換等顯而易見的改變,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