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教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物理教學多滑道摩擦斜面裝置。
背景技術: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關于摩擦力的講解,學生對于摩擦力的理解過于局限,只能夠通過書本或者黑板上的受力分析進行理解和學習,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無法直觀的觀察到在實際應用中摩擦力所起到的作用,無法通過實例演示和對比計算進行直觀有效的理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緊湊,能夠進行實例演示、對比,并通過測得的數據進行有效計算得出結論的物理教學多滑道摩擦斜面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物理教學多滑道摩擦斜面裝置,包括滑道單元和操控顯示單元,所述的滑道單元包括滑道底板、樞接設置在滑道底板上的第一滑道、第二滑道和第三滑道,第一滑道、第二滑道和第三滑道的中部與滑道底板之間均設置有傾角調節(jié)動力推桿,在第一滑道、第二滑道和第三滑道的頂部均設置有多個拉力導向滑輪;所述的操控顯示單元包括支撐底板、設置在支撐底板上的滑軌、匹配設置在滑軌上的滑塊、固定設置在滑塊上的下撐板、設置在下撐板上的導向螺桿和設置在導向螺桿上的上撐板,與上撐板上下兩側對應的導向螺桿上均設置有調節(jié)螺母,所述的上撐板上開設有導向滑槽,導向滑槽內匹配卡設有橫移板,與滑道單元對應的橫移板其中一側邊設置有掛鉤,所述的掛鉤上設置有拉力計,拉力計與拉力模型小車通過拉繩連接。
所述的橫移板上設置有鎖緊螺栓,鎖緊螺栓與上撐板頂緊固定。
所述的下撐板上設置有抽拉屜。
所述的滑道底板與支撐底板之間設置有匹配對應的卡槽和卡頭。
所述的第一滑道、第二滑道和第三滑道的摩擦系數分別為0.3、1和2。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緊湊,其通過多個滑道、不同的摩擦系數的滑道進行實例演示,便于直觀的觀察摩擦系數對小車運動所產生的影響,通過速度的不同、小車質量的不同、傾斜角度的不同等多因素進行直觀的演示和計算,從而便于學生理解摩擦系數的關聯因素,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序號:1為滑道底板、2為第一滑道、3為第二滑道、4為第三滑道、5為傾角調節(jié)動力推桿、6為拉力導向滑輪、7為支撐底板、8為滑軌、9為滑塊、10為下撐板、11為導向螺桿、12為上撐板、13為調節(jié)螺母、14為橫移板、15為掛鉤、16為拉力計、17為拉繩、18為鎖緊螺栓、19為抽拉屜、20為卡槽、21為卡頭。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說明。
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一種物理教學多滑道摩擦斜面裝置,包括滑道單元和操控顯示單元,所述的滑道單元包括滑道底板1、樞接設置在滑道底板1上的第一滑道2、第二滑道3和第三滑道4,第一滑道2、第二滑道3和第三滑道4的中部與滑道底板1之間均設置有傾角調節(jié)動力推桿5,在第一滑道2、第二滑道3和第三滑道4的頂部均設置有多個拉力導向滑輪6;所述的操控顯示單元包括支撐底板7、設置在支撐底板上的滑軌8、匹配設置在滑軌8上的滑塊9、固定設置在滑塊上的下撐板10、設置在下撐板10上的導向螺桿11和設置在導向螺桿上的上撐板12,與上撐板12上下兩側對應的導向螺桿11上均設置有調節(jié)螺母13,所述的上撐板上開設有導向滑槽,導向滑槽內匹配卡設有橫移板14,與滑道單元對應的橫移板其中一側邊設置有掛鉤15,所述的掛鉤上設置有拉力計16,拉力計與拉力模型小車通過拉繩17連接。
所述的橫移板上設置有鎖緊螺栓18,鎖緊螺栓18與上撐板12頂緊固定,所述的下撐板上設置有抽拉屜19,所述的滑道底板與支撐底板之間設置有匹配對應的卡槽20和卡頭21,所述的第一滑道、第二滑道和第三滑道的摩擦系數分別為0.3、1和2。
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緊湊,其通過多個滑道、不同的摩擦系數的滑道進行實例演示,便于直觀的觀察摩擦系數對小車運動所產生的影響,通過速度的不同、小車質量的不同、傾斜角度的不同等多因素進行直觀的演示和計算,從而便于學生理解摩擦系數的關聯因素,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