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化機械設備,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用于裝配喇叭底座的自動機。
背景技術:
喇叭底座上裝配有多個金屬片,在金屬片上設有圓孔。在生產(chǎn)中常用自動機來對喇叭底座進行裝配。市場上常見的自動機,在對喇叭底座進行裝配的過程中,采用傳送帶的輸送方式,將喇叭底座逐一輸送到相應的裝配機構內(nèi),而放置在傳送帶上的喇叭底座的穩(wěn)定性不高,在裝配的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生跑位的現(xiàn)象,導致裝配的不精準。
由于喇叭底座上需要安裝多個金屬片,而市場上常見的自動機,對與安裝金屬片的裝配機構僅設置有一組,需要多道繁瑣的工序才能完成對一個喇叭底座上所有金屬片的安裝,造成工作效率低,人工勞力支出大,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裝配效率更高,裝配質(zhì)量更高,且工序簡單,更加省時省力的一種用于裝配喇叭底座的自動機。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裝配喇叭底座的自動機,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設有輸送轉盤,所述基座上還設有沿輸送轉盤的圓周依次設置的進料區(qū)、第一裝配機構、第二裝配機構和卸料區(qū),所述輸送轉盤上設有若干個用于固定喇叭底座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設有與喇叭底座相適配的安裝槽,所述安裝槽的底壁上設有貫穿整個輸送轉盤的通孔,通過輸送轉盤的旋轉,將固定部上的喇叭底座輸送至第一裝配機構內(nèi)進行初次裝配,完成初次裝配后將喇叭底座輸送至第二裝配機構內(nèi)進行二次裝置,再由輸送轉盤將裝配好后的喇叭底座輸送至卸料區(qū)進行卸料;
所述第一裝配機構包括同步運動的第一裝配組件和第二裝配組件,所述第一裝配組件和第二裝配組件均包括有用于輸送金屬片的輸送部,所述輸送部的正上方設有裝配部,所述裝配部包括裝配端和第一氣缸,所述裝配端包括裝配件和驅(qū)使裝配件上下運動的第二氣缸,所述第二氣缸可驅(qū)使裝配件朝向輸送部運動將金屬片固定夾持,所述第一氣缸可驅(qū)使載有金屬片的裝配端朝向裝配區(qū)的正上方運動,所述裝配端位于裝配區(qū)正上方時,所述第二氣缸可驅(qū)使裝配件朝向裝配區(qū)方向運動將金屬片裝配于喇叭底座上,所述裝配件相對與第二氣缸連接的另一端上設有用于固定金屬片的凸塊,所述凸塊與金屬片上圓孔相適配;
所述第二裝配機構包括與固定部上安裝槽相適配的固定端,和驅(qū)使固定端朝向固定部方向來回運動的第三氣缸。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輸送部包括將金屬片朝向裝配區(qū)方向輸送的送料滑槽,所述輸送部相對裝配區(qū)的一端上設有切刀,所述切刀位于送料滑槽的開口處,所述裝配件上設有壓塊,所述第二氣缸驅(qū)使裝配件朝向輸送部運動時,所述壓塊可擠壓切刀朝向金屬片運動,直至將金屬片切斷,裝配件上的凸塊同時嵌設于金屬片的圓孔內(nèi)將金屬片固定夾持。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基座相對第二裝配機構的位置上設有定位組件,所述定位組件包括設于輸送轉盤與基座之間的定位部,定位部內(nèi)設有由基座方向朝向輸送轉盤方向設置的滑槽,所述滑槽與固定部的通孔相連通,所述滑槽內(nèi)設有可上下滑移的滑塊,所述滑塊與固定部上的通孔相適配,所述定位部上設有與滑槽相互垂直且相連通的開口槽,所述開口槽位于滑槽相對與通孔連接的另一端上,所述定位組件還包括電機和驅(qū)動塊,所述電機驅(qū)使驅(qū)動塊朝向開口槽方向運動,直至嵌設于滑槽內(nèi),并驅(qū)使滑槽內(nèi)的滑塊朝向固定部的通孔內(nèi)滑移;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基座相對卸料區(qū)的位置上設有卸料部,所述卸料部設于基座和輸送轉盤之間,卸料部包括第四氣缸和驅(qū)動桿,所述第四氣缸可驅(qū)使驅(qū)動桿朝向固定部的通孔內(nèi)運動將喇叭底座脫離安裝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驅(qū)動塊相對滑塊的一端上設有第一楔形面,所述第一楔形面上的斜面由輸送轉盤方向朝向工作臺方向鄉(xiāng)下傾斜設置,所述滑塊相對驅(qū)動塊的一端上設有第二楔形面,所述第二楔形面上的斜面由輸送轉盤方向朝向工作臺方向鄉(xiāng)下傾斜設置。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部安裝槽的底壁上設有環(huán)形凸沿,所述環(huán)形凸沿與安裝槽的側壁形成環(huán)形卡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采用輸送裝配的輸送方式,使得喇叭底座的輸送時的穩(wěn)定性更高,在裝配的過程中,采用第一裝配組件和第二裝配組件同時對喇叭底座進行金屬片的裝配,使其裝配效率更佳,增加了卸料部的設置,在成成裝配后,喇叭底座可以迅速從固定部上迅速卸料,減少人工勞力,使其操作時更加省時省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一;
圖2圖1中a處放大圖;
圖3為圖1中b出放大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二;
圖5為定位組件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6為固定部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7為金屬片結構示意圖。
1、基座;2、輸送轉盤;20、固定部;21、安裝槽;22、通孔;23、環(huán)形凸沿;24、環(huán)形卡槽;3、進料區(qū);4、第一裝配機構;40、第一裝配組件;41、第二裝配組件;42、裝配部;43、裝配端;44、第一氣缸;45、裝配件;46、第二氣缸;47、凸塊;48、壓塊;49、裝配區(qū);6、輸送部;60、送料滑槽;61、切刀;7、第二裝配機構;70、固定端;71、第三氣缸;8、卸料區(qū);80、卸料部;81、氣缸;82、驅(qū)動桿;9、定位組件;90、定位部;91、滑槽;92、滑塊;93、開口槽;94、電機;95、驅(qū)動塊;96、第一楔形面;97、第二楔形面;10、金屬片;100、圓孔。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7對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裝配喇叭底座的自動機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用于裝配喇叭底座的自動機,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上設有輸送轉盤2,所述基座1上還設有沿輸送轉盤2的圓周依次設置的進料區(qū)3、第一裝配機構4、第二裝配機構7和卸料區(qū)8,所述輸送轉盤2上設有若干個用于固定喇叭底座的固定部20,所述固定部20上設有與喇叭底座相適配的安裝槽21,所述安裝槽21的底壁上設有貫穿整個輸送轉盤2的通孔22,通過輸送轉盤2的旋轉,將固定部20上的喇叭底座輸送至第一裝配機構4內(nèi)進行初次裝配,完成初次裝配后將喇叭底座輸送至第二裝配機構7內(nèi)進行二次裝置,再由輸送轉盤2將裝配好后的喇叭底座輸送至卸料區(qū)8進行卸料;
所述第一裝配機構4包括同步運動的第一裝配組件40和第二裝配組件41,所述第一裝配組件40和第二裝配組件41均包括有用于輸送金屬片10的輸送部6,所述輸送部6的正上方設有裝配部42,所述裝配部42包括裝配端43和第一氣缸8144,所述裝配端43包括裝配件45和驅(qū)使裝配件45上下運動的第二氣缸8146,所述第二氣缸8146可驅(qū)使裝配件45朝向輸送部6運動將金屬片10固定夾持,所述第一氣缸8144可驅(qū)使載有金屬片10的裝配端43朝向裝配區(qū)49的正上方運動,所述裝配端43位于裝配區(qū)49正上方時,所述第二氣缸8146可驅(qū)使裝配件45朝向裝配區(qū)49方向運動將金屬片10裝配于喇叭底座上,所述裝配件45相對與第二氣缸8146連接的另一端上設有用于固定金屬片10的凸塊47,所述凸塊47與金屬片10上圓孔100相適配;
所述第二裝配機構7包括與固定部20上安裝槽21相適配的固定端70,和驅(qū)使固定端70朝向固定部20方向來回運動的第三氣缸8171。
在工作的過程中,將喇叭底座由進料區(qū)3放置到輸送轉盤2的固定部20上,固定部20上設有安裝槽21,將喇叭底座嵌設于安裝槽21內(nèi)固定好。輸送轉盤2由定向電機94驅(qū)動,將載有喇叭底座的固定部20通過旋轉輸送到第一裝配機構4的裝配區(qū)49上。第一裝配組件40和第二裝配組件41便開始同步工作,第二氣缸8146驅(qū)使裝配件45朝向輸送部6運動,將輸送部6上的金屬片10固定與裝配件45上,裝配件45上設有與金屬片10上圓孔100相適配的凸塊47,凸塊47穿設與金屬片10內(nèi),第二氣缸8146驅(qū)使載有金屬片10的裝配件45恢復到原來的位置,第一氣缸8144將載有金屬片10的的裝配端43輸送至裝配區(qū)49的正上方,第二氣缸8146再次驅(qū)使裝配端43朝向裝配區(qū)49上喇叭底座的位置運動,直至將金屬片10裝配于喇叭底座上。完成在第一裝配機構4內(nèi)初次裝配的喇叭底座,有輸送轉盤2的旋轉,進入到第二裝配機構7內(nèi)進行裝配,第三期房驅(qū)使固定端70朝向固定部20的安裝槽21內(nèi)運動,將喇叭底座行的金屬片10進行二次壓制固定,完成后再由輸送轉盤2輸送至卸料區(qū)8進行卸料。
所述輸送部6包括將金屬片10朝向裝配區(qū)49方向輸送的送料滑槽60,所述輸送部6相對裝配區(qū)49的一端上設有切刀61,所述切刀61位于送料滑槽60的開口處,所述裝配件45上設有壓塊48,所述第二氣缸8146驅(qū)使裝配件45朝向輸送部6運動時,所述壓塊48可擠壓切刀61朝向金屬片10運動,直至將金屬片10切斷,裝配件45上的凸塊47同時嵌設于金屬片10的圓孔100內(nèi)將金屬片10固定夾持。
金屬片10在未裁剪前連成帶狀,在輸送部6上設有切刀61,在裝配件45朝向輸送部6運動的過程中,裝配件45上壓塊48會將切刀61朝向金屬片10方向運動,將金屬片10從帶狀上裁剪下來,同時裝配件45上的凸塊47會嵌設于被裁下來的金屬片10的圓孔100內(nèi),完成金屬片10的取料工作,工序簡單,操作方便。
所述基座1相對第二裝配機構7的位置上設有定位組件9,所述定位組件9包括設于輸送轉盤2與基座1之間的定位部90,定位部90內(nèi)設有由基座1方向朝向輸送轉盤2方向設置的滑槽91,所述滑槽91與固定部20的通孔22相連通,所述滑槽91內(nèi)設有可上下滑移的滑塊92,所述滑塊92與固定部20上的通孔22相適配,所述定位部90上設有與滑槽91相互垂直且相連通的開口槽93,所述開口槽93位于滑槽91相對與通孔22連接的另一端上,所述定位組件9還包括電機94和驅(qū)動塊95,所述電機94驅(qū)使驅(qū)動塊95朝向開口槽93方向運動,直至嵌設于滑槽91內(nèi),并驅(qū)使滑槽91內(nèi)的滑塊92朝向固定部20的通孔22內(nèi)滑移;
所述驅(qū)動塊95相對滑塊92的一端上設有第一楔形面96,所述第一楔形面96上的斜面由輸送轉盤2方向朝向工作臺方向鄉(xiāng)下傾斜設置,所述滑塊92相對驅(qū)動塊95的一端上設有第二楔形面97,所述第二楔形面97上的斜面由輸送轉盤2方向朝向工作臺方向鄉(xiāng)下傾斜設置。
當輸送轉盤2將初次裝配的喇叭底座輸送到第二裝配機構7內(nèi)時,定位組件9開始工作,電機94驅(qū)使驅(qū)動塊95朝向定位部90的開口槽93內(nèi)運動,開口槽93與滑槽91相連通,驅(qū)動塊95會進入到滑槽91內(nèi),滑槽91內(nèi)設有滑塊92,驅(qū)動塊95逐漸進入到滑槽91內(nèi)時,驅(qū)動塊95上的第一楔形面96與滑塊92上的第二斜面則會相互抵觸,相互配合,驅(qū)使滑塊92朝向固定部20的通孔22內(nèi)運動,滑塊92固定于通孔22內(nèi)時,可以防止整個輸送轉盤2旋轉,第二裝配機構7在對喇叭底座上的金屬片10進行壓制固定時,即使喇叭底座受到的沖擊力大,由于定位組件9對輸送轉盤2的限制定位作用,使得固定部20的位置不會發(fā)生偏移,且滑塊92起到支撐喇叭底座的作用,使得裝配的精準度更高,牢固性更好。完成第二次裝配后,電機94則驅(qū)使驅(qū)動塊95脫離通槽,滑塊92受到的來自驅(qū)動塊95的擠壓力消失,朝向滑槽91的底部運動,脫離固定部20的通孔22,則輸送轉盤2可以繼續(xù)轉動,載著裝配好的喇叭底座至卸料區(qū)8內(nèi)。
所述基座1相對卸料區(qū)8的位置上設有卸料部80,所述卸料部80設于基座1和輸送轉盤2之間,卸料部80包括第四氣缸81和驅(qū)動桿82,所述第四氣缸81可驅(qū)使驅(qū)動桿82朝向固定部20的通孔22內(nèi)運動將喇叭底座脫離安裝槽21。
在卸料區(qū)8內(nèi)設有卸料部80,載著喇叭底座的固定部20到達卸料區(qū)8后,氣缸81驅(qū)使驅(qū)動桿82朝向固定部20的通孔22內(nèi)運動,將喇叭底座頂出安裝槽21,完成卸料工作,不需要人工手動將喇叭底座從安裝槽21內(nèi)摳出來,更加的省時省力。
所述固定部20安裝槽21的底壁上設有環(huán)形凸沿23,所述環(huán)形凸沿23與安裝槽21的側壁形成環(huán)形卡槽24。
環(huán)形凸沿23的設置,提升了喇叭底座在固定部20上安裝的牢固性,使其在裝配的過程中,穩(wěn)定性更高。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