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一種下爐殼結構,屬于冶煉設備。
背景技術:
1、本部分的描述僅提供與本實用新型公開相關的背景信息,而不構成現(xiàn)有技術。
2、冶煉領域中的電爐通常與用于對鋼液等物料進行加熱,與燃料爐相比,電爐爐內(nèi)的物料加熱速度快,加熱溫度高,溫度控制方便,且電爐在生產(chǎn)過程易于進行機械化和自動化,其產(chǎn)出質量優(yōu),因此電爐廣泛的運用于冶煉行業(yè)中。下爐殼指的是電爐爐體的下部,用于承受爐內(nèi)的壓力和溫度,在工作時,需要借助重力通過下爐殼中的出鋼口將電爐中的鋼液流出,以便于進行進一步的成品冶煉步驟。
3、現(xiàn)有的生產(chǎn)中,通常利用偏心底部出鋼(ebt)的方式進行出鋼,偏心底部出鋼的特點是出鋼口與鋼水垂直,因此可以獲得較快的出鋼流速,縮短了出鋼的時間,同時,由于偏心底部出鋼是在結構的底部出鋼,也降低了浮渣量。但是,偏心底部出鋼的位置設置相對固定,同時出鋼的流速難以調節(jié),且偏心底部出鋼對出鋼口的結構強度和需求也較高,因此在部分使用場景中,僅通過偏心底部出鋼難以滿足最小出鋼量要求,需要切換設備,顯著影響了冶煉效率。
4、目前還沒有一種下爐殼結構能夠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能提供一種下爐殼結構,具有多種出鋼結構,可以滿足不同需求的出鋼量。
2、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以下一種下爐殼結構,其中包括:
3、本體,所述本體包括弧形部和壁部,所述弧形部外突出于所述本體,且所述本體可繞一擺動軸擺動;
4、偏心底部出鋼口,所述偏心底部出鋼口設置在所述弧形部的一側;
5、壁部出鋼槽口,所述壁部出鋼槽口設置在所述壁部的一側。
6、進一步地,所述偏心底部出鋼口和所述壁部出鋼槽口共同設置在所述本體擺動方向的一側。
7、進一步地,所述偏心底部出鋼口和所述壁部出鋼槽口都包括具有開閉功能的通孔結構。
8、進一步地,所述偏心底部出鋼口設置在所述弧形部靠近所述壁部的邊緣位置。
9、進一步地,所述壁部出鋼槽口設置在所述壁部遠離所述弧形部的邊緣位置。
10、進一步地,所述壁部出鋼槽口朝遠離所述本體的一側外突,以使得所述壁部在所述壁部出鋼槽口的位置的內(nèi)壁部具有平滑壁面。
11、進一步地,所述壁部出鋼槽口朝遠離所述本體的一側連接有塞桿或滑動水口。
12、進一步地,設置有所述壁部出鋼槽口方向的一側所述壁部具有更高的高度,且所述壁部出鋼槽口的頂部位置與所述壁部的頂部邊緣相契合。
13、借由以上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4、本實用新型的下爐殼結構的本體上包括偏心底部出鋼口和壁部出鋼槽口這兩種出鋼口,因此可以實現(xiàn)兩種出鋼形式,相比現(xiàn)有常規(guī)的下爐殼中僅存在偏心底部出鋼口,本實用新型可通過壁部出鋼槽口實現(xiàn)更小的出鋼量,滿足了多種出鋼量需求,且本實用新型通過特有的弧形部和高壁部設計,使得兩種形式的出鋼口都能獲得較佳的使用效果。
1.一種下爐殼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爐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底部出鋼口和所述壁部出鋼槽口共同設置在所述本體擺動方向的一側。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爐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底部出鋼口和所述壁部出鋼槽口都包括具有開閉功能的通孔結構。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爐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底部出鋼口設置在所述弧形部靠近所述壁部的邊緣位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爐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出鋼槽口設置在所述壁部遠離所述弧形部的邊緣位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爐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出鋼槽口朝遠離所述本體的一側外突,以使得所述壁部在所述壁部出鋼槽口的位置的內(nèi)壁部具有平滑壁面。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下爐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出鋼槽口朝遠離所述本體的一側連接有塞桿或滑動水口。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爐殼結構,其特征在于:設置有所述壁部出鋼槽口方向的一側所述壁部具有更高的高度,且所述壁部出鋼槽口的頂部位置與所述壁部的頂部邊緣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