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配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行車車架。
背景技術:
目前自行車車架結構大致相同,包括頭管、立管、上管、下管、上叉、下叉,為了保證車架的牢穩(wěn)性,通過焊接的方式將上管與下管分別焊接于頭管與立管之間,將上叉與下叉的一端分別焊接與立管的上、下端,另一端焊接在一起匯聚于后兩輪軸處,由于需要多處焊接,加工工序繁瑣,并且影響自行車車架的流暢性和美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用整體鋼管取代了分別焊接于立管上的上管、下管、上叉與下叉,省去了多處焊接點,減少了加工工序,使自行車車架更美觀。
基于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行車車架,包括頭管、立管,下管、所述下管呈弧形下彎狀,所述下管包括下管前段和自所述下管前段末端分叉的互相平行的下管后段,所述下管前段的首端焊接于所述頭管的下部,其末端延伸至所述立管處,并和所述下管后段的首端一并焊接于所述立管的下部,所述下管后段的上方設有上叉,所述上叉呈弧形上彎狀,所述上叉一端固接于所述立管上,另一端與所述下管后段的末端交匯于后輪軸處,所述立管、下管連接五通。
進一步地,所述下管前段和所述下管后段一體成型設置,分叉處位于所述立管處,所述下管后段的首端為分叉處,其末端延伸至所述后輪軸處。
進一步地,所述下管前段的半徑大于所述下管后段的半徑。
進一步地,在所述下管前段管壁上側設有缺口,所述缺口的首末端處設有隔板,其與所述下管前段的管壁形成用于放置物體的凹槽。
進一步地,在互相平行的所述下管后段之間設有垂直于所述下管后段的加強筋。
進一步地,在互相平行的所述上叉之間設有垂直于所述上叉的加強筋。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車架采用整體的下管鋼管取代了焊接于頭管和立管上的下管、下叉,省去了多處焊接點,減少了加工工序,且使得車架更流暢、統(tǒng)一、美觀;所用上叉和下管后段均設有互相平行的兩根,且上叉之間、下管后段之間均增設有加強筋,保障了車架結構的牢固性;且下管前段得凹槽內有足夠的寬度可以載物,方便更實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頭管、2.下管前段、3.下管后段、4.立管、5.五通、6.上叉、
7.加強筋、8.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行車車架,包括頭管1、立管4,下管、所述下管呈弧形下彎狀,所述下管包括下管前段2和自所述下管前段2末端分叉的互相平行的下管后段3,所述下管前段2的首端焊接于所述頭管1 的下部,其末端延伸至所述立管4處,并和所述下管后段3的首端一并焊接于所述立管4的下部,所述下管后段3的上方設有上叉6,所述上叉6呈弧形上彎狀,所述上叉6一端固接于所述立管4上,另一端與所述下管后段3的末端交匯于后輪軸處,所述立管4、下管連接五通5。
進一步地,所述下管前段2和所述下管后段3一體成型設置,分叉處位于所述立管4處,所述下管后段3的首端為分叉處,其末端延伸至所述后輪軸處。
進一步地,所述下管前段2的半徑大于所述下管后段3的半徑,保證了下管前段2的堅實性。
進一步地,在所述下管前段2的管壁上側設有缺口,所述缺口的首末端處設有隔板,其與所述下管前段2的管壁形成用于放置物體的凹槽8,方便載物,更加實用。
進一步地,在互相平行的所述下管后段3之間設有垂直于所述下管后段3的加強筋7;在互相平行的所述上叉6之間設有垂直于所述上叉6的加強筋7,保障了車架結構的牢固性。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