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紡織設(shè)備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織機壓輥臂檢測工裝。
背景技術(shù):
織機卷取機構(gòu)的作用是根據(jù)織物對緯密的要求,將已經(jīng)織好的織物及時定量地引離織口,卷到卷取輥上,使織口位置不會因引入的新緯紗而變化,從而保證織造生產(chǎn)能夠連續(xù)進行?,F(xiàn)有的噴氣織機的卷布路徑為:織物先經(jīng)伸幅輥,繞過摩擦輥,再經(jīng)依次上壓輥、下壓輥、壓布輥,卷到卷布輥上。織物在上壓輥和下壓輥的作用下緊貼摩擦輥,并有大的包角,使摩擦輥對織物有大的握持力,達到均勻準確地將織物引離織口的目的,并滿足不停車落布的要求??梢娚?、下壓輥在織機卷取織物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織機的上、下壓輥的左右兩端分別通過壓輥臂安裝在織機墻板上,因此用于安裝壓輥的壓輥臂的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上、下壓輥能否正常運行,現(xiàn)有的壓輥臂有如圖1所示的四種形式,分別為左上壓輥臂1、右上壓輥臂2、左下壓輥臂3、右下壓輥臂4,其中左上壓輥臂1和右上壓輥臂2結(jié)構(gòu)對稱,左下壓輥臂3和右下壓輥臂4結(jié)構(gòu)對稱,左上壓輥臂1可轉(zhuǎn)動地連接在上壓輥的左端,右上壓輥臂2可轉(zhuǎn)動地連接在上壓輥的右端,左下壓輥臂3可轉(zhuǎn)動地連接在下壓輥的左端,右下壓輥臂4可轉(zhuǎn)動地連接在下壓輥的右端。左上壓輥臂1的一端設(shè)置有上凸起部101且該端通過上固定軸可擺動地安裝在織機的框架上,右上壓輥臂2的一端設(shè)置有上凸起部201且該端通過上固定軸可擺動地安裝在織機的框架上,上凸起部101和上凸起部201的結(jié)構(gòu)相同但傾斜方向相反,左、右上壓輥臂上分別設(shè)置有用于安裝上固定軸的第一套筒5和用于安裝上壓輥的第二套筒6;左下壓輥臂3的一端設(shè)置有下凸起部301且該端通過下固定軸可擺動地安裝在織機的框架上,左下壓輥臂3的另一端用于安裝偏心輪,右下壓輥臂4的一端設(shè)置有下凸起部401且該端通過下固定軸可擺動地安裝在織機的框架上,右下壓輥臂的另一端用于安裝偏心輪,下凸起部301和下凸起部401的結(jié)構(gòu)相同但傾斜方向相反,左、右下壓輥臂上分別設(shè)置有用于安裝下固定軸的第三套筒7和用于安裝下壓輥的第四套筒8,第一套筒5和第三套筒7的孔徑一致,第二套筒6和第四套筒8的孔徑一致;上凸起部101和下凸起部301相互嚙合,上凸起部201和下凸起部401相互嚙合。
隨著噴氣織機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噴氣織機的卷取機構(gòu)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大,其中上述四種規(guī)格的壓輥臂的生產(chǎn)量也越來越大,為保證用壓輥臂將壓輥安裝到織機墻板上之后,壓輥能夠正常運行,在將壓輥臂投入使用前需進行行為公差、尺寸公差、角度公差、中心距公差等的精確測量,現(xiàn)有的檢測方法就是對使用單件檢測工具對四類壓輥臂逐一進行測量,因四類壓輥臂的結(jié)構(gòu)不同,常規(guī)單件檢測的方法效率較低,精度較差,操作人員的工作強度較高。
由此可見,現(xiàn)有技術(shù)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避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用于能夠同時檢測上述四種壓輥臂的精度的織機壓輥臂檢測工裝,該檢測工裝可提高檢測效率和檢測精度。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為:
一種織機壓輥臂檢測工裝,用于檢測左上壓輥臂、右上壓輥臂、左下壓輥臂和右下壓輥臂,檢測工裝包括底板、定位軸、檢測軸、定位塊組件和檢測套組件,檢測套組件包括設(shè)置在底板上的上檢測套、下檢測套、左檢測套和右檢測套,上、下、左、右檢測套的內(nèi)徑相同且均與檢測軸相適配,定位軸設(shè)置在底板的中央位置處,定位軸與左、右上壓輥臂的第二套筒相適配,且定位軸與左、右下壓輥臂的第四套筒相適配,上、下檢測套以定位軸為對稱軸上下對稱,左、右檢測套以定位軸為對稱軸左右對稱,定位塊組件包括設(shè)置在底板上的上定位塊、下定位塊、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上、下、左、右定位塊將所述定位軸、上檢測套、下檢測套、左檢測套和右檢測套圍包在中間,其中,上定位塊設(shè)置在上檢測套的一側(cè),下定位塊設(shè)置在下檢測套的一側(cè),左定位塊設(shè)置在左檢測套的一側(cè),右定位塊設(shè)置在右檢測套的一側(cè),上、下、左、右定位塊上分別設(shè)置有限位凸起部,上、下定位塊以定位軸為對稱軸上下對稱,左、右定位塊以定位軸為對稱軸左右對稱。
所述上檢測套的中心線與定位軸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上壓輥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上壓輥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下檢測套的中心線與定位軸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上壓輥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上壓輥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左檢測套的中心線與定位軸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下壓輥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下壓輥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右檢測套的中心線與定位軸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下壓輥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下壓輥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上、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上均設(shè)置有與左、右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相適配的斜面;所述左、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上均設(shè)置有與左、右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相適配的斜面。
所述上、下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左上壓輥臂的整體長度,且上、下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右上壓輥臂的整體長度;所述左、右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左下壓輥臂的整體長度,且左、右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右下壓輥臂的整體長度。
所述上定位塊和下定位塊在底板上的安裝位置,使上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或者,所述上定位塊和下定位塊在底板上的安裝位置,使上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
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在底板上的安裝位置,使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或者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在底板上的安裝位置,使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
所述上檢測套的中心線與定位軸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下壓輥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下壓輥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下檢測套的中心線與定位軸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下壓輥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下壓輥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左檢測套的中心線與定位軸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與左上壓輥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上壓輥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右檢測套的中心線與定位軸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與左上壓輥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上壓輥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上、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上均設(shè)置有與左、右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相適配的斜面;所述左、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上均設(shè)置有與左、右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相適配的斜面。
所述上、下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左下壓輥臂的整體長度,且上、下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右下壓輥臂的整體長度;所述左、右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左上壓輥臂的整體長度,且左、右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右上壓輥臂的整體長度。
所述上定位塊和下定位塊在底板上的安裝位置,使上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或者,所述上定位塊和下定位塊在底板上的安裝位置,使上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
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在底板上的安裝位置,使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或者,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在底板上的安裝位置,使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的傾斜方向相同。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shù)方案,本實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利用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左上壓輥臂、右上壓輥臂、左下壓輥臂和右下壓輥臂結(jié)構(gòu)上的相似點設(shè)計檢測工裝。本實用新型中的檢測工裝可用于檢測上述四種壓輥臂,既方便實用,又保證了檢測精度,且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左上壓輥臂、右上壓輥臂、左下壓輥臂和右下壓輥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實施例一的軸測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實施例一的俯視圖。
圖4為利用實施例一中的檢測工裝檢測左下壓輥臂的軸測圖。
圖5為利用實施例一種的檢測工裝檢測左下壓輥臂的俯視圖。
圖6為實施例一中上、下、左、右定位塊的軸測圖。
其中,
1、左上壓輥臂 2、右上壓輥臂 101、201、上凸起部 3左下壓輥臂 4、右下壓輥臂 301、401、下凸起部 5、第一套筒 6、第二套筒 7、第三套筒 8、第四套筒9、底板 10、定位軸 11、檢測軸 12、上檢測套 13、下檢測套 14、左檢測套 15、右檢測套 16、上定位塊 17、下定位塊 18、左定位塊 19、右定位塊 20、限位凸起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6所示,一種織機壓輥臂檢測工裝,用于檢測左上壓輥臂1、右上壓輥臂2、左下壓輥臂3和右下壓輥臂4,檢測工裝包括底板9、定位軸10、檢測軸11、定位塊組件和檢測套組件,檢測套組件包括設(shè)置在底板9上的上檢測套12、下檢測套13、左檢測套14和右檢測套15,上、下、左、右檢測套的內(nèi)徑相同且均與檢測軸11相適配,定位軸10設(shè)置在底板9的中央位置處,定位軸10與左、右上壓輥臂的第二套筒6相適配,且定位軸10與左、右下壓輥臂的第四套筒8相適配,上、下檢測套以定位軸10為對稱軸上下對稱,左、右檢測套以定位軸10為對稱軸左右對稱,定位塊組件包括設(shè)置在底板9上的上定位塊16、下定位塊17、左定位塊18和右定位塊19,上、下、左、右定位塊將所述定位軸10、上檢測套12、下檢測套13、左檢測套14和右檢測套15圍包在中間,其中,上定位塊16設(shè)置在上檢測套12的一側(cè),下定位塊17設(shè)置在下檢測套13的一側(cè),左定位塊18設(shè)置在左檢測套14的一側(cè),右定位塊19設(shè)置在右檢測套15的一側(cè),上、下、左、右定位塊上分別設(shè)置有限位凸起部20,上、下定位塊以定位軸10為對稱軸上下對稱,左、右定位塊以定位軸10為對稱軸左右對稱。
所述上檢測套12的中心線與定位軸10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上壓輥臂1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上壓輥臂2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下檢測套13的中心線與定位軸10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上壓輥臂1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上壓輥臂2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左檢測套14的中心線與定位軸10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下壓輥臂3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下壓輥臂4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右檢測套15的中心線與定位軸10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下壓輥臂3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下壓輥臂4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上、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上均設(shè)置有與左、右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101、201相適配的斜面;所述左、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上均設(shè)置有與左、右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301、401相適配的斜面。
所述上、下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左上壓輥臂1的整體長度,且上、下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右上壓輥臂2的整體長度;所述左、右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左下壓輥臂3的整體長度,且左、右定位塊4之間的間距大于右下壓輥臂4的整體長度。
所述上定位塊16和下定位塊17在底板9上的安裝位置,使上定位塊16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上壓輥臂1的上凸起部101的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塊17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上壓輥臂2的上凸起部201的傾斜方向相同。所述左定位塊18和右定位塊19在底板9上的安裝位置,使左定位塊18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下壓輥臂3的下凸起部301的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塊19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下壓輥臂4的下凸起部401的傾斜方向相同。
測量左上壓輥臂1時,將左上壓輥臂1的第二套筒6套置在定位軸10上,旋轉(zhuǎn)左上壓輥臂1使其頭端的上凸起部101與上定位塊16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然后將檢測軸11插入到左上壓輥臂1的第一套筒5內(nèi),由于檢測軸11與檢測套的配合檢測是以壓輥臂標準件所要求的累積公差為準制作的,因此檢測軸11能夠插入上檢測套12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同樣的測量右上壓輥臂2時,將右上壓輥臂2的第二套筒6套置在定位軸10上,旋轉(zhuǎn)右上壓輥臂2使其頭端的上凸起部201與下定位塊17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然后將檢測軸11插入到右上壓輥臂2的第一套筒5內(nèi),由于檢測軸11與檢測套的配合檢測是以壓輥臂標準件所要求的累積公差為準制作的,因此檢測軸11能夠插入下檢測套13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用同樣的方法檢測左下壓輥臂3和右下壓輥臂4即可,測量時,左下壓輥臂3的下凸起部301與左定位塊18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左檢測套14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測量時,右下壓輥臂4的下凸起部401與右定位塊19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右檢測套15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
實施例二:
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結(jié)構(gòu)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上定位塊和下定位塊在底板9上的安裝位置,使上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上壓輥臂2的上凸起部201的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上壓輥臂1的上凸起部101的傾斜方向相同。測量時,右上壓輥臂2的上凸起部201與上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上檢測套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左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101與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下檢測套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
實施例三:
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一的結(jié)構(gòu)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在底板9上的安裝位置,使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下壓輥臂4的下凸起部401的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下壓輥臂3的下凸起部301的傾斜方向相同。測量時,左下壓輥臂3的下凸起部301與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右檢測套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測量時,右下壓輥臂4的下凸起部401與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左檢測套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
實施例四:
實施例四與實施例二的結(jié)構(gòu)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在底板9上的安裝位置,使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下壓輥臂4的下凸起部401的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下壓輥臂3的下凸起部301的傾斜方向相同。測量時,左下壓輥臂3的下凸起部301與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右檢測套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測量時,右下壓輥臂4的下凸起部401與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左檢測套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
實施例五:
實施例五與實施例一的結(jié)構(gòu)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上檢測套12的中心線與定位軸10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下壓輥臂3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下壓輥臂4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下檢測套13的中心線與定位軸10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和左下壓輥臂3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下壓輥臂4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左檢測套14的中心線與定位軸10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與左上壓輥臂1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上壓輥臂2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右檢測套15的中心線與定位軸10的中心線之間的間距與左上壓輥臂1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以及右上壓輥臂2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線間的間距相等;所述上、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上均設(shè)置有與左、右下壓輥臂的下凸起部301、401相適配的斜面;所述左、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上均設(shè)置有與左、右上壓輥臂的上凸起部101、201相適配的斜面。
所述上、下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左下壓輥臂3的整體長度,且上、下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右下壓輥臂4的整體長度;所述左、右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左上壓輥臂1的整體長度,且左、右定位塊之間的間距大于右上壓輥臂2的整體長度。
所述上定位塊和下定位塊在底板9上的安裝位置,使上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下壓輥臂3的下凸起部301的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下壓輥臂4的下凸起部401的傾斜方向相同。
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在底板9上的安裝位置,使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上壓輥臂1的上凸起部101的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上壓輥臂2的上凸起部201的傾斜方向相同。
測量左上壓輥臂1時,將左上壓輥臂1的第二套筒6套置在定位軸10上,旋轉(zhuǎn)左上壓輥臂1使其頭端的上凸起部101與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然后將檢測軸11插入到左上壓輥臂1的第一套筒5內(nèi),由于檢測軸11與檢測套的配合檢測是以壓輥臂標準件所要求的累積公差為準制作的,因此檢測軸11能夠插入左檢測套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同樣的測量右上壓輥臂2時,將右上壓輥臂2的第二套筒6套置在定位軸10上,旋轉(zhuǎn)右上壓輥臂2使其頭端的上凸起部201與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然后將檢測軸11插入到右上壓輥臂的第一套筒5內(nèi),由于檢測軸11與檢測套的配合檢測是以壓輥臂標準件所要求的累積公差為準制作的,因此檢測軸11能夠插入右檢測套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用同樣的方法檢測左下壓輥臂3和右下壓輥臂4即可,測量時,左下壓輥臂3的下凸起部301與上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上檢測套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測量時,右下壓輥臂4的下凸起部401與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下檢測套中的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
實施例六:
實施例六與實施例五的結(jié)構(gòu)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上定位塊和下定位塊在底板9上的安裝位置,使上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下壓輥臂4的下凸起部401的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下壓輥臂3的下凸起部301的傾斜方向相同。測量時,右下壓輥臂4的下凸起部401與上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11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能夠插入上檢測套中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測量時,左下壓輥臂3的下凸起部301與下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下檢測套中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
實施例七:
實施例七與實施例五的結(jié)構(gòu)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在底板9上的安裝位置,使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上壓輥臂2的上凸起部201的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上壓輥臂1的上凸起部101的傾斜方向相同。測量時,左上壓輥臂1的上凸起部101與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右檢測套中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測量時,右上壓輥臂2的上凸起部201與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左檢測套中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
實施例八:
實施例八與實施例六的結(jié)構(gòu)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在底板9上的安裝位置,使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右上壓輥臂2的上凸起部201的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傾斜方向與左上壓輥臂1的上凸起部101的傾斜方向相同。測量時,左上壓輥臂1的上凸起部101與右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右檢測套中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測量時,右上壓輥臂2的上凸起部201與左定位塊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緊貼配合,檢測軸11能夠插入左檢測套中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為不良品。
本實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鑒已有技術(shù)即可實現(xiàn)。
此外,術(shù)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quán)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