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通訊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移動通訊設備及其天線。
背景技術:
隨著數(shù)據(jù)通信與多媒體業(yè)務需求的發(fā)展,適應移動數(shù)據(jù)、移動計算及移動多媒體運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已獲得了較大范圍的普及。而使用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4g移動通訊設備需要支持的頻段變得越來越多,移動通訊設備的天線需要覆蓋的帶寬也要求更寬。
另一方面,為了更方便攜帶,目前的移動通訊設備趨向于輕薄化,其內部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使得可用于設置天線的空間也隨之減小,天線難以覆蓋更多的頻段和獲得更寬的帶寬。
由此,在進行移動通訊設備的天線設計時,如何在有限的天線空間內,設計的天線走線能使天線覆蓋更多頻段并使天線覆蓋的帶寬更寬,使天線獲得更高性能,以適應目前產品的需求,已成為了天線設計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動通訊設備的天線,所述天線的走線能使天線在移動通訊設備的有限空間內實現(xiàn)覆蓋較多的頻段以及獲得較寬的帶寬,以此來解決上述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移動通訊設備的天線,所述移動通訊設備上設置有天線支架,所述天線設置在所述天線支架上,所述天線支架包括頂面和相鄰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所述天線包括高頻走線區(qū)和低頻走線區(qū),其中,所述高頻走線區(qū)設置在所述頂面上,所述高頻走線區(qū)的首端位于所述頂面上且鄰近于所述第二側面,所述高頻走線區(qū)的末端位于所述頂面上且朝向遠離所述第二側面的方向延伸;所述低頻走線區(qū)設置于所述第一側面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側面,所述低頻走線區(qū)的首端位于所述第一側面上,所述低頻走線區(qū)的末端位于所述第二側面上;所述高頻走線區(qū)的末端設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側面延伸以連接至所述低頻走線區(qū)的首端的連接部,所述低頻走線區(qū)的末端與所述高頻走線區(qū)的首端相互耦合。
優(yōu)選地,所述低頻走線區(qū)的首端形成有迂回部,所述低頻走線區(qū)自其首端開始,先朝向遠離所述第二側面的方向延伸,再反向迂回朝向所述第二側面延伸。上述迂回部的兩側部分的天線能相互耦合,進而使所述天線能覆蓋更寬的頻段。
優(yōu)選地,所述天線支架的頂面上、位于所述高頻走線區(qū)的首端和所述低頻走線區(qū)的末端之間的位置設置有一接地金屬件。所述接地金屬件能提高所述高頻走線區(qū)的首端和所述低頻走線區(qū)的末端之間的耦合性能,進而使所述天線覆蓋更寬頻段。
優(yōu)選地,所述接地金屬件為用于緊固所述天線支架的金屬螺絲。利用了緊固天線支架的螺絲作為接地金屬件,無需額外設置接地金屬件,節(jié)省了空間和成本。
優(yōu)選地,所述高頻走線區(qū)的首端的邊緣與所述第二側面的距離為3~4mm;所述高頻走線區(qū)的鄰近所述第一側面邊緣與所述第一側面的距離為3~4mm。所述高頻走線區(qū)與所述低頻走線區(qū)之間需要保持合適的距離,以保證相互之間的耦合效果。
優(yōu)選地,所所述天線設置有第一饋地點和饋電點,所述第一饋地點和饋電點設置在所述高頻走線區(qū)上鄰近所述第一側面的邊緣,所述第一饋地點和饋電點之間設置有隔槽。所述隔槽用于匹配阻抗,提高所述天線的輻射性能。
優(yōu)選地,所述隔槽的寬度為0.35~0.45mm。隔槽的寬度設置在合適的范圍內,以提高所述隔槽產生的效果。
優(yōu)選地,所述隔槽朝向遠離所述第一側面的方向延伸,再朝向遠離所述第二側面的方向延伸。
優(yōu)選地,所述天線還包括第二饋地點和第三饋地點,所述第二饋地點、饋電點、第一饋地點和第三饋地點位于同一直線上,依次兩兩間隔設置在所述高頻走線區(qū)鄰近所述第一側面的邊緣處。通過在合理的位置設置所述第二饋地點和第三饋地點,能進一步提高所述天線的性能。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移動通訊設備,包括天線支架以及設置在所述天線支架上的如上所述的天線。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移動通訊設備及其天線,能在可供設置天線走線的有限空間內,以分布更為合理以及更高效的走線方式,使天線能覆蓋較多的頻段以及獲得較寬的帶寬,提高了天線的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移動通訊設備的結構框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天線支架以及設置在所述天線支架上的天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天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高頻走線區(qū)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低頻走線區(qū)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這些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圖中進行了例示。附圖中所示和根據(jù)附圖描述的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僅僅是示例性的,并且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方式。
在此,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細節(jié)而模糊了本發(fā)明,在附圖中僅僅示出了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案密切相關的結構和/或處理步驟,而省略了關系不大的其他細節(jié)。
參考圖1-圖5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移動通訊設備的天線,所述移動通訊設備上設置有天線支架500,所述天線設置在所述天線支架500上。
具體地,如圖1-3所示,所述天線支架500包括頂面503和相鄰的第一側面501和第二側面502,所述天線包括高頻走線區(qū)1和低頻走線區(qū)2。
其中,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設置在所述頂面503上,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的首端11位于所述頂面503上且鄰近于所述第二側面502,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的末端12位于所述頂面503上且朝向遠離所述第二側面502的方向延伸。
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設置于所述第一側面501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側面502,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的首端21位于所述第一側面501上,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的末端22位于所述第二側面502上。
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的末端12設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側面501延伸以連接至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的首端21的連接部13,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的末端22與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的首端11相互耦合。
具體地,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的首端21形成有迂回部23,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自其首端21開始,先朝向遠離所述第二側面502的方向延伸,再反向迂回朝向所述第二側面502延伸。所述迂回部23兩側部分的天線能相互耦合,進而使所述天線能覆蓋更寬的頻段。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與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之間需要保持合適的距離,以保證相互之間的耦合效果,具體地,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的首端11的邊緣與所述第二側面502的距離為3~4mm;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的鄰近所述第一側面501邊緣與所述第一側面501的距離為3~4mm。
本實施例提供的上述天線,其走線區(qū)合理地利用了天線支架500上的頂面503、第一側面501以及第二側面502的空間,使得所述天線能在移動通訊設備供給天線設置的有限空間內,具有較好的輻射性能,覆蓋較多的頻段以及獲得較寬的帶寬,使具有所述天線的移動通訊設備能較好地適應4g移動通訊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移動通訊設備的輕薄化趨勢。
參考圖2和圖3所示,進一步地,所述天線支架500的頂面503上、位于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的首端11和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的末端22之間的位置設置有一接地金屬件6。通過設置所述接地金屬件6在相互耦合的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的首端11和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的末端22之間,能有效地提高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以及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之間的耦合性能,使得所述天線能覆蓋更寬的頻段。
更進一步地,所述接地金屬件6為用于緊固所述天線支架500的金屬螺絲。由此,無需額外增設其他金屬件,所述金屬螺絲既滿足了提高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以及所述低頻走線區(qū)2之間的耦合性能的效果,又能用于緊固所述天線支架500,節(jié)省了一定的生產成本及空間。
示例性地,為提高所述天線的泛用性,適應當前業(yè)內常用的移動通訊設備,所述天線支架500優(yōu)選為所述移動通訊設備的后殼的一部分。為了配合所述后殼的結構,提高所述天線的走線的空間利用率,上述天線的走線區(qū)不是完全規(guī)則的形狀,而是根據(jù)實際上所述后殼的其他部件以及所述后殼的形狀輪廓,在走線寬度等方面對所述天線的走線進行相應的調整,由此使本實施例提供的天線走線更加切合實際的移動通訊設備提供給天線的走線空間。
結合圖2和4所示,所述天線設置有第一饋地點41和饋電點3,所述第一饋地點41和饋電點3設置在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上鄰近所述第一側面501的邊緣,所述第一饋地點41和饋電點3之間設置有隔槽7。所述隔槽7主要用于調整阻抗匹配,優(yōu)化所述天線的輻射性能。
為了保證所述隔槽7產生的效果,應通過調試,將隔槽7的寬度設置在合適的范圍內。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隔槽7的寬度優(yōu)選為0.35~0.45mm。
其中,所述隔槽7朝向遠離所述第一側面501的方向延伸,再朝向遠離所述第二側面502的方向延伸。
進一步地,所述天線還包括第二饋地點42和第三饋地點43,所述第二饋地點42、饋電點3、第一饋地點41和第三饋地點43位于同一直線上,依次兩兩間隔設置在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鄰近所述第一側面501的邊緣處。通過在合理的位置設置所述第二饋地點42和第三饋地點43,能進一步提高所述天線的性能。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上述走線設計,所述天線能覆蓋700mhz-960mhz、1710mhz-2170mhz以及2500mhz-2700mhz頻段,滿足當前4g移動通訊技術的常規(guī)需求。
另外,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的面積大小需要根據(jù)所述天線在移動通訊設備中所處環(huán)境以及需要達到的諧振頻率進行調整。為使所述天線能獲得較好的輻射性能,示例性地,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高頻走線區(qū)1的面積優(yōu)選為140平方毫米左右。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移動通訊設備,包括上述的天線支架500以及設置在所述天線支架500上的如上所述的天線。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移動通訊設備及其天線,在可供設置天線走線的有限空間內,通過更為分布合理以及更高效的走線方式,使天線能覆蓋較多的頻段以及獲得較寬的帶寬,提高了天線的性能。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qū)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僅是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申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申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