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器,特別是指一種電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電連接器組合例如美國專利號US6146181(中國臺灣專利對應案申請?zhí)朤W88119860)揭露一種用于將插塞(plug)與頭座(header)連接在一起的閉鎖電氣連接器。該閉鎖電氣連接器具有用于將該插塞固定至該頭座的互連部分。具體來說,當插塞與頭座被連接之時,插塞被安裝在接腳的移動方向,接腳由電氣接觸部分分別經由頭座與插塞的開口所接收。位于插塞的第一邊的第一互連部分與頭座的第一表面上相對應的互連部分互連。其中,插塞的第一互連部分包括凸輪,或者其他相似形狀的突出構件,該構件由相對應的接收部分(位于頭座的第一表面)所接收。相似地,頭座的第二互連部分與插塞的第二互連部分互連。
然而,上述閉鎖電氣連接器的互連結構沒有導引及限位的功能,故,當插塞插入頭座時,容易因對不準而造成誤插。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改善現有技術缺點的電連接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縮小整體尺寸的電連接裝置。
于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裝置在一些實施形式中,是包含:一插座連接器及一插頭連接器。該插座連接器包括一插座本體、一前導引限位部、一后導引限位部及一第一鎖扣件,該插座本體包括一底座、由該底座向上延伸的一前壁與一后壁、兩分別位于左右兩側的側壁,該底座、該前壁與該后壁相配合界定一插頭容置空間,該兩側壁分別形成有一連通該插頭容置空間的側開口,該前導引限位部包括位于該前壁并沿插接方向延伸的導引槽,該后導引限位部包含至少一形成于該后壁的至少一后導引限位片,該第一鎖扣件設置于該前導引限位部。該插頭連接器可拆卸地沿該插接方向與該插座連接器相配接,并包括一插頭本體及一第二鎖扣件,該插頭本體具有一前壁、一后壁及兩分別位于左右兩側的側壁,該插頭本體的后壁凹陷形成有一凹陷部,該凹陷部形成有供該插座連接器的后導引限位片伸入的導引凹槽,該第二鎖扣件設置于該插頭本體的前壁。當該插頭連接器與該插座連接器相配接時,該插頭本體插接于該插座本體的插頭容置空間并限位于該插座本體的前壁與插座本體的后壁之間,該插頭連接器的第二鎖扣件扣接于該插座連接器的第一鎖扣件并且受限位于該前導引限位部,該插座本體的后導引限位片伸入該導引凹槽并且該后壁嵌合于該插頭本體的凹陷部,該插頭連接器的后壁與該插座連接器的后壁大致齊平,該插頭本體的兩側壁分別外露于該插座本體的兩側開口并且大致與該插座本體的兩側壁齊平。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該插座本體的該前導引限位部包含兩分別由該插座本體的前壁往前延伸的前導引限位片,該等前導引限位片與該插座本體的前壁配合界定出該導引槽,該第一鎖扣件介于該等前導引限位片之間,當該插頭連接器與該插座連接器相配接時,該第二鎖扣件位于該等前導引限位片之間,且該插座本體的前壁位于該插頭連接器的前壁與該第二鎖扣件之間。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該插座連接器的第一鎖扣件為一凸設于該插座本體的前壁的扣塊,該插頭連接器的第二鎖扣件界定出一扣槽,當該第二鎖扣件扣接于該第一鎖扣件時,該扣塊位于該扣槽內。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該第二鎖扣件大致呈U形結構而圍繞界定出該扣槽,且該U形結構的兩末端往后延伸連接于該插頭連接器的前壁。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該插座本體的前壁形成有兩開槽,該等開槽將該插座本體的前壁區(qū)隔為兩側的柱部以及一介于該兩側的柱部之間的該第一鎖扣件,該第一鎖扣件包括一彈性板部以及一由該彈性板部末端往內朝該插頭容置空間方向凸出的卡塊,該彈性板部的內面與兩側的柱部之間構成該導引槽;該第二鎖扣件為一凸設于該插頭本體的前壁的扣塊。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該第一鎖扣件的彈性板部厚度較該等柱部的厚度為薄且該第二鎖扣件左右方向的寬度小于該等柱部之間的寬度,當該插頭連接器與該插座連接器相配接時,該插頭連接器的第一鎖扣件位于該導引槽內并且受限位于該等柱部之間。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該插座本體的后壁形成有三個后導引限位片,該插頭連接器的凹陷部形成有三個導引凹槽。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該插頭本體形成有多個端子插槽,每一端子插槽具有相連通的一端子安裝孔與一對接插孔,該插頭連接器更包括分別用于固定于一對線纜末段并且安裝于該等端子插槽內的插頭端子,各該插頭端子包括一位于該對接插孔的對接部、一用于夾置固定一線纜的尾部,及一連接該對接部與該尾部的階狀連接部,該對接部相對靠近該插頭本體的前壁且該尾部較該對接部相對靠近該插頭本體的后壁,該插座連接器還包括用以分別與該等插頭端子的對接部對接的插座端子,當該插頭端子的對接部與該插座端子對接時,該線纜與該插座端子在該插接方向錯開且不相接觸。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該凹陷部的位置對應到插頭端子的對接部的位置。
在一些實施形式中,每一插頭端子的階狀連接部呈斜向延伸。
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功效:第一鎖扣件的彈性板部厚度較該等側柱部的厚度為薄,因而形成該導引限位部,且該第二鎖扣件左右方向的寬度小于該該等側柱部之間的寬度,當該插頭連接器與該插座連接器相配接時,該插頭連接器的第一鎖扣件能于該導引限位部內滑移并且受限位于該等側柱部之間。該插頭連接器的該等導引凹槽分別通過該插座連接器的該等后導引限位片的導引與限位而使該插座連接器的后壁容置于該插頭連接器的凹陷部,進而使該插頭連接器的后壁與該插座連接器的后壁齊平,以及該插頭連接器的左、右側壁分別位于該插座連接器的該兩側開口,使該插頭連接器的左、右側壁分別與該插座連接器的左、右側面齊平,進而縮小了該電連接裝置的整體尺寸。通過各該插頭端子的階狀連接部的結構設計,使該插頭端子的對接部與該插座端子對接時,該線纜的導體與該插座端子在插接方向錯開且不會接觸,以助于縮短各該插頭端子的尺寸。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將于參照附圖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裝置的一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分解圖;
圖2是該第一實施例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插頭連接器、兩插頭端子及兩線纜的一立體分解圖;
圖4是該第一實施例的插頭連接器的插頭本體與兩插頭端子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該第一實施例的插頭端子的側視圖;
圖6是該第一實施例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配接的立體圖;
圖7是該第一實施例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配接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8是該第一實施例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配接的前視圖;
圖9是沿圖8中IX-IX直線所取的剖視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裝置的一第二實施例的一立體分解圖;
圖11是該第二實施例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
圖12是該第二實施例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配接的立體圖;
圖13是該第二實施例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配接的前視圖;及
圖14是沿圖13中XIV-XIV直線所取的剖視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 插座連接器
110 插座本體
11 底座
12、12’ 前壁
121 前導引限位部
121’ 側柱部
121a 前導引限位片
121b、121b’ 導引槽
122 第一鎖扣件
122a 斜導引面
122b 扣接面
123 開槽
13 后壁
131 后導引限位片
14 插頭容置空間
140 側開口
15 插座端子
16 側壁
17 前導引限位部
18 第一鎖扣件
19 后導引限位部
2 插頭連接器
20 端子插槽
201 端子安裝孔
202 對接插孔
21 插頭本體
21a 尾端面
21b 對接端面
211 前壁
212 后壁
213、214 左、右側壁
215 分隔壁
216 凹陷部
216a 階部
217 導引凹槽
218 卡合階部
22 第二鎖扣件
221 扣槽
23 第二鎖扣件
23a 斜導引面
23b 扣接面
3 插頭端子
31 對接部
311 卡合件
32 尾部
321 導體固定段
322 絕緣體固定段
33 階狀連接部
4 線纜
41 導體
42 絕緣層
I 插接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組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下列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附加的附圖,用以例示本實用新型可用以實施的特定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
參閱圖1、圖2與圖3,本實用新型電連接裝置的一第一實施例包含沿一插接方向I(圖示的上下方向)相配接的一插座連接器1與一插頭連接器2。
該插座連接器1包括一插座本體110、一前導引限位部121、一后導引限位部19以及一第一鎖扣件122。插座本體110包括一底座11、由該底座11向上延伸并且前后相間隔的一前壁12與一后壁13,及兩分別位于左、右兩側的側壁16,該底座11、該前壁12、該后壁13與側壁16相配合界定一插頭容置空間14,每一側壁16形成有一連通該插頭容置空間14的側開口140。在本實施例中,前導引限位部121包括兩個往前凸伸出前壁12的外壁面且沿插接方向I延伸的前導引限位片121a以及由該兩前導引限位片121a與該前壁12相配合界定并且沿插接方向I延伸的一導引槽121b;而該第一鎖扣件122構造成一扣塊且位于該導引槽121b中并且介于兩前導引限位片121a之間。在一實施例中,較佳的,二個前導引限位片121a可以分別與兩個側壁16對齊,但是也可以不與側壁16對齊。在一實施例中,較佳的是該前壁12的高度高于該后壁13,但不以此為限。在一實施例中,較佳的該第一鎖扣件122的扣塊構造成具有一沿插接方向I位于上方的斜導引面122a及位于下端的扣接面122b,扣接面122b構成為一具有較大傾斜角的斜面。
該后導引限位部19包含形成于該后壁13的至少一沿插接方向I延伸的后導引限位片131,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后導引限位部19包含形成于后壁13并往內朝插頭容置空間14的方向凸伸出的三個后導引限位片131。較佳的,其中左右二個后導引限位片131與兩側壁16對齊、第三個后導引限位片131位于其間,但是左右二個后導引限位片131也可以不與側壁16對齊。該插座連接器1還包括兩設置于該底座11并且位于插頭容置空間14內的插座端子15。
插頭連接器2包括一插頭本體21及一第二鎖扣件22。該插頭本體21具有一前壁211、一后壁212、左右兩側壁213、214。除此之外,插頭本體21還具有一用以在配接時面向插座連接器1的對接端面21b及一相反于對接端面21b的尾端面21a。插頭本體21設有二個沿插接方向I貫穿插頭本體21的尾端面21a與對接端面21b的端子插槽20,各該端子插槽20具有朝向對接端面21b的對接插孔202(見圖3)及朝向尾端面21a的端子安裝孔201(見圖4),端子安裝孔201用于供安裝有線纜4的插頭端子3插入,此部分稍后說明。
該第二鎖扣件22一體設置于該插頭本體21的前壁211,并與該前壁211相間隔,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鎖扣件22大致呈U形結構,該U形結構界定出一扣槽221,第二鎖扣件22U形結構的兩末端往尾端面21a方向延伸連接于插頭本體21的前壁211而U形結構往對接端面21b方向延伸且間隔于插頭本體21的前壁211。而該插頭本體21的后壁212大致對應插座連接器1的后壁13的區(qū)域則是形成有一凹陷部216,該凹陷部216相較于后壁212的表面呈凹陷狀而形成一階部216a,且凹陷部216更包括三個沿插接方向I更深的凹陷的導引凹槽217,其中兩個導引凹槽217分別外露于插頭本體21的左、右兩側壁213、214,另一個導引凹槽217則是介于前述兩個導引凹槽217之間,三個導引凹槽217的位置分別對應前述插座連接器1后壁13的三個后導引限位片131而可供該等后導引限位片131滑入并容納于內。
參閱圖3至圖5、圖9,該兩插頭端子3分別用于固定在兩個線纜4末段并且安裝于插頭連接器2的兩個端子插槽20內。每一個插頭端子3包括一對接部31、一尾部32,及一階狀連接部33。詳細來說,該尾部32具有相連接的一導體固定段321及一絕緣體固定段322,絕緣體固定段322用以夾置固定該線纜4包覆有絕緣層42的部分,導體固定段321則用以夾置固定該線纜4上絕緣層42被移除而使導體41外露的區(qū)段。對接部31大致呈鉗狀結構,階狀連接部33呈斜向延伸連接對接部31與尾部32。當插頭端子3安裝于端子插槽20內時,尾部32位于端子安裝孔201內,對接部31位于端子插槽20的對接插孔202,而階狀連接部33的斜向結構設置,則使得對接部31相對靠近插頭本體21的前壁211且尾部32較對接部31相對靠近插頭本體21的后壁212。
參閱圖1、圖2、圖6至圖8,插接時,插頭連接器2的插頭本體21沿插接方向I插入插座連接器1的插頭容置空間14內并在前后方向限位于插座本體110的前壁12與插座本體110的后壁13之間,在該插頭連接器2插接到該插座連接器1過程中,首先,插座連接器1的前壁12伸入插頭連接器2的前壁211與第二鎖扣件22之間且第二鎖扣件22插入導引凹槽121b內,并且第二鎖扣件22兩側邊受到兩前導引限位片121a的左右限位及插接方向I的插接導引而沿著導引凹槽121b朝下滑移,直到第二鎖扣件22受到第一鎖扣件122的扣塊的斜導引面122a的導引使第二鎖扣件22彈性張開,在越過該第一鎖扣件122之后,因第二鎖扣件22彈性回復的關系使得第二鎖扣件22的扣槽221與第一鎖扣件122的扣塊的下端扣接面23b形成扣接,如圖8所示,第一鎖扣件122位于第二鎖扣件22的扣槽221內作為插接方向I上的扣接及限位,且傾斜角較大的扣接面122b可避免第一鎖扣件122的扣塊輕易脫離第二鎖扣件22的扣槽221。此外,在插接時的過程中,插座連接器1的底座11的后壁13位于插頭連接器2的凹陷部216內且插座連接器1的三個后導引限位片131亦分別滑入插頭連接器2的三個導引凹槽217內作為左右限位及沿插接方向I的插接導引。而插座本體110的后壁13頂緣可以靠抵于插頭本體21的凹陷部216的階部216a作為插接完成的定位位置,但插座本體110的后壁13頂緣并不必然需要靠抵于插頭本體21的凹陷部216的階部216a,也可以插頭連接器2的對接端面21b抵靠到插座連接器1的底座11作為定位的位置。插接完成后,插頭連接器2的兩側壁213露出于插座連接器2兩側的側開口140,較佳的是插頭連接器2的兩側壁213與插座連接器1的兩側壁16大致齊平,又,插座連接器1的底座11的后壁13位于插頭連接器2的凹陷部216內,較佳的是插頭連接器2的后壁212亦大致與插座連接器1的后壁13大致齊平。
而在插座端子15的部分,參閱圖9,當該插頭連接器2與該插座連接器1相配接時,插座連接器1的插座端子15伸入插頭連接器2的對接插孔202并且穿伸于插頭端子3的對接部31的鉗狀結構中而與對接部31接觸,藉此與插座端子15接觸并電性連接。
本案藉由該插頭連接器2的第二鎖扣件22與插座連接器1的前導引限位部121的設置,使得當插頭連接器2與該插座連接器1相配接時,前導引限位部121除了可以發(fā)揮導引第二鎖扣件22的功能以外,在左右方向上也可以發(fā)揮對第二鎖扣件22限位的功能,使該插頭連接器2能夠準確并且穩(wěn)定的插入至插座連接器1。此外,插頭連接器2的凹陷部216與插座連接器1的該等后導引限位片131的設置除同樣可以發(fā)揮導引插頭連接器2的插座連接器1配接以及限位的功能,藉由使該插座連接器1的后導引限位部19嵌合于該插頭連接器2的凹陷部216,進而該插頭連接器2的后壁212與該插座連接器1的后壁13大致齊平,以及該插頭連接器2的左、右側壁213、214分別位于該插座連接器1的該兩側開口140,使該插頭連接器2的左、右側壁213、214分別與該插座連接器1的左、右側面16齊平,也縮小了該電連接裝置的整體尺寸。
而在插頭端子3的部分,參閱圖9,本案藉由階狀連接部33的設置,使得當該插頭端子3的對接部31與該插座端子15對接時,該線纜4的導體41與該插座端子15可在插接方向I上錯開而不會接觸,換言之,是允許線纜4的導體41與插座端子15在垂直插接方向I的方向上可以相重迭但是不相接觸,進而有助于縮短插頭連接器2的尺寸;而且,本案藉由插頭端子3階狀連接部33的設置,使得插頭本體21的后壁212能具有足夠的空間構成該凹陷部216,該凹陷部216的位置對應到插頭端子3的對接部31的位置。此外,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中,插頭本體21的端子插槽20內更形成有一位在對接插孔212內的卡合階部218,各該插頭端子3的對接部31形成有一往外凸伸并卡合于對應的卡合階部218的卡合件311,如此能使各該插頭端子3穩(wěn)固地安裝于該插頭連接器2內。
參閱圖10至圖12,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相較于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除了插座連接器1的前導引限位部的差異以外,插座連接器1的第一鎖扣件與插頭連接器2的第二鎖扣件結構也不同。
在第二實施例中,插座連接器1的第一鎖扣件18為一形成在前壁12’的彈性卡勾結構,第一鎖扣件18包括一彈性板部181以及一卡塊182,更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插座連接器1的前壁12’沿平行插接方向I形成有兩開槽123,兩個開槽123將前壁12’區(qū)隔為兩側柱部121’以及前述的第一鎖扣件18,第一鎖扣件18的彈性板部181位于兩側柱部121’之間,卡塊182由彈性板部181的末端往內朝插頭容置空間14方向凸出。且在本實施例中,彈性板部181的厚度較前壁12’薄,使得彈性板部181面向插頭容置空間14的內面與兩側柱部121’的二相對側面之間的區(qū)域是呈凹陷的,因而界定出前壁12’位由彈性板部181的內面及兩側柱部121’之間且往內朝向插頭容置空間14方向的導引槽121b’。而第二鎖扣件23在第二實施例中為一體形成在插頭本體21的前壁211上的一扣塊,扣塊具有一下方的斜導引面23a及上端的一扣接面23b,且扣塊在左右方向的寬度是小于前壁12’的導引槽121b’的寬度。前導引限位部17包括了前壁12’及第一鎖扣件18與兩側的柱部121’之間所構成的導引槽121b’。
搭配參閱圖13與圖14,當該插頭連接器2與該插座連接器1相配接時,受到第二鎖扣件23的扣塊的斜導引面23a的導引,第一鎖扣件18卡塊182會被推動外移且使彈性板部181彈性外張,然后第二鎖扣件23的扣塊進入導引槽121b’內,當第二鎖扣件23的扣塊越過第一鎖扣件18的卡塊182后,彈性板部181回彈使卡塊182扣接到第二鎖扣件23的扣塊上端的扣接面23b而相扣接,同時,該插頭連接器2的插頭本體21容置于該插座連接器1的插頭容置空間14,且該插頭連接器2的第二鎖扣件23的扣塊左右限位于導引槽121b’兩側的柱部121’之間并受該第一鎖扣件18的上方扣接限位,如此可更加穩(wěn)固地將插頭連接器2與該插座連接器1相配接。又,該插頭連接器2的該等導引凹槽217分別通過該插座連接器1的該等后導引限位片131的導引與限位而使該插座連接器1的后壁13容置于該插頭連接器2的凹陷部216,進而使該插頭連接器2的后壁212與該插座連接器1的后壁13大致齊平,以及該插頭連接器2的左、右側壁213、214分別位于該插座連接器1的該兩側開口140,使該插頭連接器2的左、右側壁213、214分別與該插座連接器1的左、右側面16齊平,進而縮小了該電連接裝置的整體尺寸。另外,在所示的實施例中,見圖14,卡塊182與扣塊上端的扣接面23b呈水平的扣接,如此具有更強的扣接力量,但是也可以如第一實施例呈斜的扣接。
然而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凡是依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