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洪壩用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防洪壩用柱工裝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城市對多雨季節(jié)通常制定有防洪規(guī)劃,尤其是南方雨水較多的城市區(qū)域,對易漬水低洼地帶通常需要備有防洪壩,以備海邊漲潮或河流洪水時對岸邊建筑物、路面及行人造成損傷。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鋁合金型材組合防澇防洪墻(授權公告號:CN204850694U),包含相互組合的底座型材、防洪板型材和立柱型材;防洪板型材的一端設安裝槽,另一端設凸部,該凸部插入相鄰防洪板型材的安裝槽扣合固定;底座型材的一端設安裝槽/凸部,其與相鄰防洪板型材的凸部/安裝槽連接固定;立柱型材上設至少2個卡槽,防洪板型材的兩側分別容置于相鄰立柱型材的卡槽中,形成防洪墻;安裝槽由兩個相對設置的板片與型材本體一體制成;安裝槽的內(nèi)表面設固定凹槽/固定凸起,凸部的外表面設與其配合的固定凸起/固定凹槽;立柱型材為中空管,還包含容置于中空管內(nèi)的固定管,該固定管長于立柱型材,下端為尖狀的插入部;底座型材的另一端為相對設置的凸板;防洪板型材容置于卡槽內(nèi),其中間設有間隙,通過膠條壓入密封;膠條為軟性V形膠條;相鄰防洪板型材連接處、防洪板型材與底座型材連接處涂抹潤滑油。但是這種防洪機構在不使用存放時會相互疊加在一起,取用較不方便,當災害發(fā)生時,應急較不及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防洪壩用柱工裝機構,其主要是解決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防洪機構在不使用存放時會相互疊加在一起,取用較不方便,當災害發(fā)生時,應急較不及時等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防洪壩用柱工裝機構,包括主體框架,所述的主體框架的四個角落固定有支撐桿,主體框架上設有多塊隔板將主體框架分隔成多個與防洪壩立柱寬度相適應的容腔,每個容腔內(nèi)設有支撐防洪壩立柱的支撐面。主體框架與隔板組成多個容腔,每個容腔內(nèi)能夠存放多根立柱。隔板與相鄰隔板、主體框架配合,能夠將立柱限位在容腔內(nèi)。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支撐面的上表面設有保護層。保護層可以是橡膠等緩沖材料制成,這樣能夠避免防洪柱直接與支撐面接觸,減少損傷。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支撐面的中間設有鏤空長槽。通過鏤空長槽可以將灰塵、水等排出。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支撐桿的頂部設有蓋板,蓋板為一矩形框架,其內(nèi)固定有多根加強桿,蓋板與加強桿的下表面設有緩沖層。蓋板可以用來固定防洪柱的頂部。緩沖層可以是橡膠等緩沖材料制成,這樣能夠避免防洪柱直接與蓋板接觸,減少損傷。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蓋板的四個角落處設有缺口,缺口的形狀與支撐桿頂部的形狀相適應。缺口形狀與支撐桿斷面形狀相適應,這樣蓋板可以在支撐桿上滑動,以適應不同高度的防洪柱。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支撐桿上開有多個限位孔。限位孔可以用來定位防洪柱的擺放位置。
因此,本實用新型利用主體框架與隔板組合成多個容腔,使得整個柱工裝機構能夠承載較多的防洪柱,一次性搬運較為簡單,應急反應速度較快,結構簡單、合理。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主體框架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蓋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中零部件、部位及編號:主體框架1、支撐桿2、隔板3、支撐面4、保護層5、鏤空長槽6、蓋板7、加強桿8、緩沖層9、缺口10、限位孔11、防洪柱1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本例的一種防洪壩用柱工裝機構,如圖1、圖2,包括主體框架1,主體框架的四個角落固定有支撐桿2,支撐桿上開有多個限位孔11。主體框架上設有多塊隔板3將主體框架分隔成多個與防洪壩立柱寬度相適應的容腔,每個容腔內(nèi)設有支撐防洪壩立柱的支撐面4。支撐面的上表面設有保護層5。支撐面的中間設有鏤空長槽6。如圖3,支撐桿的頂部設有蓋板7,蓋板為一矩形框架,其內(nèi)固定有多根加強桿8,蓋板與加強桿的下表面設有緩沖層9。蓋板的四個角落處設有缺口10,缺口的形狀與支撐桿2頂部的形狀相適應。
使用時,如圖4,將多排多列的防洪柱12放置到主體框架1上即可。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內(nèi),所作的變化或修飾皆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