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焊接工裝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排氣管錐端組件焊接工裝的定位夾緊裝置。
背景技術:
排氣管錐端組件由于其結果特殊,通常采用分體沖壓然后焊接的方式進行制造,排氣管錐端組件包括有對稱的第一分體和第二分體,兩個分體拼裝之后具有一大一小的兩個連接端口,即第一連接端和第二連接端,并且兩個連接端的軸線相互垂直并且共平面,由于排氣管錐度端組件結構特殊,并且所有表面均為曲面,固定困難,在無專業(yè)焊接工裝輔助的情況下,需要兩個人協(xié)調作業(yè)完成焊接,因此需要專門焊接工裝對其進行裝配定位以便實現(xiàn)單人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排氣管錐端組件焊接工裝的定位夾緊裝置,該焊接工裝可以通過工件裝夾治具配合上頂裝置和下壓裝置對拼接在一起的第一分體和第二分體進行有效的定位,可以實現(xiàn)排氣管錐端組件的單人焊接作業(yè)。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排氣管錐端組件焊接工裝的定位夾緊裝置,焊接工裝包括底板、支撐板、立柱和工件裝夾治具,定位夾緊裝置包括有上頂裝置和下壓裝置,所述上頂裝置安裝在支撐板和底板之間并設有自下而上一側穿過支撐板和工件裝夾治具向上托舉第一分體的上頂塊,所述下壓裝置通過支架安裝在立柱上并設有自上而下壓緊第二分體的下壓塊,工件裝夾治具設有兩個垂直于支撐板并且彼此垂直的第一定位端面和第二定位端面,第一定位端面設有與裝載槽內表面相接的第一半圓接口,第二定位端面設有與裝載槽內表面相接的第二半圓接口。
所述上頂裝置還包括有支撐塊和第三杠桿,所述支撐塊通過螺栓固定于支撐板的底部,第三杠桿的中部與該支撐塊鉸接,上頂塊的下端與第一杠桿的端部鉸接,在支撐板和工件裝夾治具的底部均開設有供上頂塊穿過的通孔,所述上頂塊的頂部設有第一分體外表面輪廓相配合的上接觸面。
所述下壓裝置還包括有氣缸、安裝支架和控制器,安裝支架通過螺栓安裝在立的上端側部,氣缸呈垂直狀態(tài)安裝在該安裝支架上,所述下壓塊固定安裝在氣缸輸出端上,所述控制器設有切換開關,進氣口、第一排氣口和第二排氣口,所述進氣口通過管道與壓縮空氣氣源 鏈接,第一排氣口和第二排氣口分別于氣缸的兩個進氣口連接。
所述下壓塊包括有水平基板、第一下壓板和第二下壓板,水平基板呈水平狀態(tài)并且與氣缸的輸出端固定連接,第一下壓板和第二下壓板呈垂直狀態(tài)固定安裝在水平基板下表面,第一下壓板和第二下壓板彼此垂直。
所述第一下壓板的下端設有與第一半圓接口相配合的第三半圓接口。
所述第二下壓板的下端設有與第二半圓接口相配合的第四半圓接口。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管錐端組件焊接工裝的定位夾緊裝置,該焊接工裝可以通過工件裝夾治具配合上頂裝置和下壓裝置對拼接在一起的第一分體和第二分體進行有效的定位,可以實現(xiàn)排氣管錐端組件的單人焊接作業(y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tài)下立體結構示意圖一;
圖3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tài)下立體結構示意圖二;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工件裝夾治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定位整形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定位整形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二定位整形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二定位整形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
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上頂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中下壓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
圖11為本實用新型中下壓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
圖12為排氣管錐端組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底板1,支撐板2,立柱3,支撐柱4,工件裝夾治具5,裝載槽5a,第一定位端面5b,第二定位端面5c,第一半圓接口5d,第二半圓接口5e,第一定位整形裝置6,第一導向板6a,第一轉軸6b,第一杠桿6c,第一連桿6d,第一定位整形塊6e,第二定位整形裝置7,第二導向板7a,第二轉軸7b,第二杠桿7c,第二連桿7d,第二定位整形塊7e,上頂裝置8,支撐塊8a,第三杠桿8b,上頂塊8c,上接觸面8d,下壓裝置9,氣缸9a,安裝支架9b,控制器9c,切換開關9c1,進氣口9c2,第一排氣口9c3,第二排氣口9c4,下壓塊9d,水平基板9d1,第一下壓板9d2,第二下壓板9d3,第三半圓接口9d4,第四半圓接口9d5,豎直導向板10,導向槽體11,第一分體12,第二分體1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參見圖1至圖12所示,一種排氣管錐端組件焊接工裝,包括機架和安裝在機架上的定位夾緊裝置和定位整形裝置,所述機架包括有底板1、支撐板2和立柱,支撐板2通過支撐柱4呈水平狀態(tài)安裝在底板1上方,立柱通過螺栓分別于底板1和支撐板2連接并位于支撐板2的側部,支撐板2上通過螺栓安裝有工件裝夾治具5,該工件裝夾治具5設有與排氣管錐端組件的第一分體12的外輪廓配合的裝載槽5a,工件裝夾治具5設有兩個垂直于支撐板2并且彼此垂直的第一定位端面5b和第二定位端面5c,第一定位端面5b設有與裝載槽5a內表面相接的第一半圓接口5d,第二定位端面5c設有與裝載槽5a內表面相接的第二半圓接口5e,所述定位夾緊裝置包括有上頂裝置8和下壓裝置9,所述上頂裝置8安裝在支撐板2和底板1之間并設有自下而上一側穿過支撐板2和工件裝夾治具5向上托舉第一分體12的上頂塊8c,所述下壓裝置9通過支架安裝在立柱上并設有自上而下壓緊第二分體13的下壓塊9d,所述定位整形裝置包括第一定位整形裝置6和第二定位整形裝置,第一定位整形裝置6設有可沿著的第一半圓接口5d的軸線方向移動的第一定位整形塊6e,第二定位整形裝置7設有可沿著第二半圓接口5e的軸線方向移動的第二定位整形塊7e。
所述第一定位整形裝置6還包括有第一導向板6a、第一轉軸6b、第一杠桿6c和第一連桿6d,所述第一轉軸6b垂直安裝在支撐板2上,第一杠桿6c的一端與第一轉軸6b的頂部鉸接,第一連桿6d的一端與第一杠桿6c的中部活動鉸接,第一定位整形塊6e固定安裝在第一連桿6d的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導向板6a緊貼所述第一定位端面5b垂直安裝在支撐板2上,第一導向板6a上開設有與第一半圓接口5d同軸線的第一導向孔,所述第一定位整形塊6e為與該第一導向孔滑動配合的圓柱形整形塊。
所述第二定位整形裝置7還包括有第二導向板7a、第二轉軸7b、第二杠桿7c和第二連桿7d,所述第二轉軸7b垂直安裝在支撐板2上,第二連桿7d的一端與第二轉軸7b的頂部鉸接,第二連桿7d的一端與第二杠桿7c的中部活動鉸接,第二定位整形塊7e固定安裝在第二連桿7d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導向板7a緊貼所述第二定位端面5c垂直安裝在支撐板2上,第二導向板7a上開設有與第二半圓接口5e同軸線的第二導向孔,所述第二定位整形塊7e為與該第二導向孔滑動配合的圓柱形整形塊。
所述上頂裝置8還包括有支撐塊8a和第三杠桿8b,所述支撐塊8a通過螺栓固定于支撐板2的底部,第三杠桿8b的中部與該支撐塊8a鉸接,上頂塊8c的下端與第一杠桿6c的端部鉸接,在支撐板2和工件裝夾治具5的底部均開設有供上頂塊8c穿過的通孔,所述上頂塊 8c的頂部設有第一分體12外表面輪廓相配合的上接觸面。
所述下壓裝置9還包括有氣缸9a、安裝支架9b和控制器9c,安裝支架9b通過螺栓安裝在立柱的上端側部,氣缸9a呈垂直狀態(tài)安裝在該安裝支架9b上,所述下壓塊9d固定安裝在氣缸9a輸出端上,所述控制器9c設有切換開關9c1,進氣口9c2、第一排氣口9c3和第二排氣口9c4,所述第一進氣口9c2通過管道與壓縮空氣氣源鏈接,第一排氣口9c3和第二排氣口9c4分別于氣缸9a的兩個進氣口9c2連接。
所述下壓塊9d包括有水平基板9d1、第一下壓板9d2和第二下壓板9d3,水平基板9d1呈水平狀態(tài)并且與氣缸9a的輸出端固定連接,第一下壓板9d2和第二下壓板9d3呈垂直狀態(tài)固定安裝在水平基板9d1下表面,第一下壓板9d2和第二下壓板9d3彼此垂直。
所述第一下壓板9d2的下端設有與第一半圓接口5d相配合的第三半圓接口9d4。
所述第二下壓板9d3的下端設有與第二半圓接口5e相配合的第四半圓接口9d5。
所述第二導向板7a的頂部垂直安裝有豎直導向板10,在水平基板9d1的端部一體成型有與該豎直導向板10配合的導向槽體11,下壓塊9d在下降過程中通過導向槽體11和豎直導向板10配合以避免下壓塊9d發(fā)生扭轉,確保第一半圓接口5d與第三半圓接口9d4對接,同時第二半圓接口5e與第四半圓接口9d5對接。
工作原理,在進行焊接作業(yè)時候,首先將第一分體12放置在工件裝夾治具5內,是第一分體12的外表面與裝載槽5a的內壁貼合,然后將第二分體13蓋合在第一分體12上使兩個分體拼接成完成的排氣管錐端組件,通過第一杠桿6c和第二杠桿7c驅動第一整形定位塊和第二整形定位塊插入到拼裝后的排氣管錐端組件的對應連接端處,然后腳踩第三杠桿8b以提升上頂塊8c自下而上頂?shù)谝环煮w12,最后通過控制器9c的切換開啟以控制氣缸9a的頂桿頂出是下壓塊9d下降,是第一下壓板9d2和第二下壓板9d3壓住排氣管錐端組件上對應的連接端的邊緣處,使對應的連接端的內壁緊密包裹住對應的定位整形塊,最后開始進行焊接作業(yè)。由于該焊接工裝對應排氣管錐端組件的定位裝夾準確,并且針對兩個連接端設計有對應的定位整形裝置,因此焊接結束后不會因為焊接應力釋放導致兩個連接端變形,實現(xiàn)了排氣管錐端組件的單人焊接作業(y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時保證了焊接質量。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