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右曲軸與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以及摩托車。
背景技術:
目前,摩托車發(fā)動機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采用形式如下:在右曲軸上安裝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傳統(tǒng)的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帶有離合器蓋板,因摩托車、三輪車等發(fā)動機工作環(huán)境的影響,發(fā)動機較臟,發(fā)動機運轉中機油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會導至自動離合器蓋板內囤積雜質,囤積的雜質容易堵塞油孔,也不易清洗。
自動離合器主體結構包括用于套設于右曲軸上并與右曲軸花鍵配合的主動盤裝配組合以及從動盤組合,所述從動盤組合包括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單向器本體以及單向器組合以及用于罩設主動盤裝配組合的外罩;所述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包括套設于所述右曲軸上的主動齒輪安裝件以及套設于該主動齒輪安裝件的一端的主動齒輪,在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上遠離主動齒輪的一端設有用于容置單向器本體以及單向器組合的容置槽,所述單向器組合環(huán)設于單向器本體與容置槽的槽壁之間,所述外罩與所述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上遠離主動齒輪的一端連接,所述主動盤裝配組合主要由花鍵套以及設于花鍵套外主動盤本體、通過蹄塊固定軸、擋圈、蹄塊壓板以及蹄塊組合,蹄塊固定軸的一端與自動離合器主動盤通過鉚接方式固定,另一端通過擋圈將離合器蹄塊組合和蹄塊壓板固定。上述自動離合器結構的力傳遞路線如下:右曲軸→花鍵套→主動盤本體→蹄塊固定軸→蹄塊組合→外罩→主動齒輪組合→次級離合器。此結構中的蹄塊固定軸受到了自動離合器主動盤一端的支撐作用,而另一端成懸空狀態(tài),當發(fā)動機高速運轉時例如150ml以上排量的摩托車發(fā)動機上時,由于蹄塊固定軸是懸臂受力,蹄塊固定軸的鉚接部位在高速運轉時承受較大應力容易破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使蹄塊固定軸的鉚接部位在工作時受力均勻,不易破裂,滿足工作需要的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右曲軸與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以及摩托車。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包括用于套設于右曲軸上并與右曲軸花鍵配合的主動盤裝配組合以及從動盤組合,所述從動盤組合包括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單向器本體、單向器組合以及用于罩設主動盤裝配組合的外罩;所述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包括套設于所述右曲軸上的主動齒輪安裝件以及套設于該主動齒輪安裝件的一端的主動齒輪,在主動齒輪安裝件上遠離主動齒輪的一端設有用于容置單向器本體以及單向器組合的容置槽,所述單向器組合環(huán)設于單向器本體與容置槽的槽壁之間,所述外罩與所述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上遠離主動齒輪的一端連接,所述主動盤裝配組合主要由花鍵套、設于花鍵套外的主動盤本體、蹄塊組合、蹄塊組合連接結構組成,所述主動盤本體設于花鍵套上靠近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的一端外周,所述蹄塊壓板焊接于所述花鍵套上遠離所述主動盤本體的一端,所述蹄塊組合連接結構包括蹄塊固定軸、用于將蹄塊組合壓于主動盤本體上的蹄塊壓板,所述蹄塊固定軸的一端穿設于所述主動盤本體上以與主動盤本體固接,另一端穿設于所述蹄塊壓板上以與蹄塊壓板固接。
作為優(yōu)化,在所述單向器本體上開設有與所述右曲軸上的右曲軸進油道連通的第一進油道和第二進油道,所述第一進油道由所述單向器本體的內壁面延伸至單向器組合位置處,所述第二進油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進油道連通,第二端延伸至主動盤裝配組合的蹄塊組合位置處。
作為優(yōu)化,所述主動齒輪安裝件呈兩級管狀結構,用于安裝主動齒輪的第一段的內徑小于用于安裝單向器本體和單向器組合的第二段的內徑,并且所述第一段的內徑與所述右曲軸的外徑相匹配,在所述主動齒輪安裝件第二段的外管壁上設有水平向外延伸的用于與所述外罩連接的外罩安裝壁。
作為優(yōu)化,所述單向器本體呈與右曲軸的外徑相匹配的環(huán)形盤狀結構,在所述單向器本體的內壁上設置有內花鍵,在所述右曲軸相應于所述內花鍵的位置處設置有與單向器本體的內花鍵配合的外花鍵,所述單向器本體與所述主動齒輪安裝件的第二段內壁之間形成用于安裝所述單向器組合的環(huán)形安裝槽,所述單向器組合環(huán)設于所述花鍵本體與主動齒輪安裝件的第二段內壁之間的環(huán)形安裝槽內。
作為優(yōu)化,所述第一進油道的出油端與所述環(huán)形安裝槽連通,進油端與從徑向方向貫穿所述單向器本體;在所述右曲軸進油道上相應于所述第一進油道的進油端的位置處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進油道連通的連通油道。
作為優(yōu)化,所述第二進油道由所述第一進油道的進油端向主動盤裝配組合的離合器蹄塊組合位置處傾斜延伸以形成傾斜油道。
作為優(yōu)化,所述外罩具有一個與所述外罩安裝壁連接的環(huán)形固定壁以及由所述環(huán)形固定壁的邊緣向遠離該外罩安裝壁的方向方向延伸的擋壁,所述環(huán)形固定壁以及擋壁一體形成開口向遠離所述外罩安裝壁方向的外罩。
作為優(yōu)化,在所述外罩安裝壁上開設有第一固定孔,在所述外罩的環(huán)形固定壁相應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位置處開設有第二固定孔,在安裝所述外罩時,采用固定栓穿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后進行安裝固定。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右曲軸與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包括右曲軸以及套設于所述右曲軸上并與右曲軸花鍵配合的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所述右曲軸具有沿其軸向開設右曲軸進油道;所述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為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在所述右曲軸進油道的孔壁相應于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的第一進油道的位置處徑向向外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進油道連通的連通油道。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又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摩托車,包括所述的右曲軸與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
本發(fā)明的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右曲軸組合及摩托車,發(fā)動機動力傳遞路線為:右曲軸→花鍵套→主動盤本體和蹄塊壓板→蹄塊固定軸→固定軸套筒→蹄塊組合→外罩→主動齒輪組合→次級離合器。
該結構將自動離合器主動盤和蹄塊壓板焊接在自動離合器花鍵套上,再將自動離合器主動盤、蹄塊壓板和蹄塊固定軸套筒鉚接在一起使其成為一個整體,當發(fā)動機高速運轉時,蹄塊固定軸受到自動離合器主動盤和蹄塊壓板兩邊的支撐力,據(jù)計算蹄塊固定軸的鉚接部位所受應力降低約50%,受力情況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蹄塊固定軸的鉚接部位在高速運轉時不會出現(xiàn)破裂現(xiàn)象,該結構可以應用于排量大于150ml以上的摩托車發(fā)動機上。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的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右視圖。
圖3是圖2中A-A的剖視圖。
圖4是采用圖1中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后發(fā)動機的動力傳遞線路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的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與右曲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見圖1至圖4,本實施例的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包括用于套設于右曲軸2上并與右曲軸2花鍵配合的主動盤裝配組合3以及從動盤組合,所述從動盤組合包括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41、單向器本體42、單向器組合43以及用于罩設主動盤裝配組合3的外罩44;所述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41包括套設于所述右曲軸2上的主動齒輪安裝件411以及套設于該主動齒輪安裝件411的一端的主動齒輪412,在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41上遠離主動齒輪412的一端設有用于容置單向器本體42以及單向器組合43的容置槽413,所述單向器組合43環(huán)設于單向器本體42與容置槽413的槽壁之間,所述外罩44與所述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41上遠離主動齒輪412的一端連接。所述主動盤裝配組合3主要由花鍵套31、設于花鍵套外的主動盤本體33、蹄塊組合32、蹄塊組合連接結構34組成,
所述主動盤本體33設于花鍵套31上靠近自動離合器主動齒輪組合41的一端外周,所述蹄塊組合連接結構34包括蹄塊固定軸341、用于將蹄塊組合32壓于主動盤本體33上的蹄塊壓板342,所述蹄塊壓板342焊接于所述花鍵套31上遠離所述主動盤本體33的一端,所述蹄塊固定軸341的一端穿設于所述主動盤本體33上以與主動盤本體33固接,另一端穿設于所述蹄塊壓板342上以與蹄塊壓板342固接。本實施例中,所述蹄塊固定軸341采用鉚接的方式與主動盤本體33和蹄塊壓板342固定配合。本實施例中,所述蹄塊組合34連接結構為三個,三個蹄塊組合連接結構34連線后呈三角形。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蹄塊固定軸341上位于主動盤本體33與蹄塊壓板342之間的一段還套設有一固定軸套筒343。在所述蹄塊固定軸341上位于主動盤本體33與所述固定軸套筒343之間的位置處還穿設有第一墊圈344,在所述蹄塊固定軸341上位于所述蹄塊壓板342與所述固定軸套筒343之間的位置處還穿設有第二墊圈345。
采用本實施例的新型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后,發(fā)動機動力傳遞路線為:右曲軸2→花鍵套31→主動盤本體33和蹄塊壓板342→蹄塊固定軸341→固定軸套筒343→蹄塊組合32→外罩44→主動齒輪組合41→次級離合器200(見圖4)。
該結構將自動離合器主動盤3和蹄塊壓板9焊接在自動離合器花鍵套4上,再將自動離合器主動盤3、蹄塊壓板9和蹄塊固定軸套筒10鉚接在一起使其成為一個整體,當發(fā)動機高速運轉時,蹄塊固定軸5受到自動離合器主動盤3和蹄塊壓板9兩邊的支撐力,據(jù)計算蹄塊固定軸5的鉚接部位所受應力降低約50%,受力情況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蹄塊固定軸5的鉚接部位在高速運轉時不會出現(xiàn)破裂現(xiàn)象,該結構可以應用于排量大于150ml以上的摩托車發(fā)動機上。
請參見圖5及圖6,第二實施例的自動離合器包括與上述結構或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主動盤裝配組合3以及從動盤組合。本實施例改進了傳統(tǒng)的油孔,具體的:
在所述單向器本體42上開設有與所述右曲軸2上的右曲軸2進油道連通的第一進油道51和第二進油道52,所述第一進油道51由所述單向器本體42的內壁面延伸至單向器組合43位置處,所述第二進油道5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進油道51連通,第二端延伸至主動盤裝配組合3的蹄塊組合32位置處。具體地:
所述右曲軸進油道21沿所述右曲軸2的軸向開設,右曲軸進油道21的軸心線與所述右曲軸2的軸心線重合,也即,右曲軸進油道21的軸心線與右曲軸2的軸心線為同一條軸心線。在所述右曲軸進油道21的壁上相應于所述從動盤組合上的單向器組合43的位置處徑向向外開設有一根與所述第一進油道51連通的連通油道22,該連通油道22與所述右曲軸進油道21相垂直,所述連通油道22與所述第一進油道51連通后呈一根筆直的油道。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所述連通油道22與所述第一進油道51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形式,并非一定呈筆直的油道,并且連通油道22與所述右曲軸進油道21也可以不相垂直,它可以呈傾斜狀,也可以為彎曲狀等等。
所述主動齒輪安裝件411呈兩級管狀結構,用于安裝主動齒輪412的第一段的內徑小于用于安裝單向器本體42和單向器組合43的第二段的內徑,并且所述第一段的內徑與所述右曲軸2的外徑相匹配,在所述主動齒輪安裝件411第二段的外管壁上設有水平向外延伸的用于與所述外罩44連接的外罩安裝壁414。所述第一段的軸向長度遠大于第二段的軸向長度,第二段的軸向長度大致與單向器本體42的厚度相匹配,只要能夠使單向器本體42和單向器組合43容置于其中即可。
所述外罩44具有一個與所述外罩安裝壁414連接的環(huán)形固定壁441以及由所述環(huán)形固定壁441的邊緣向遠離該外罩安裝壁414的方向方向延伸的擋壁442,所述環(huán)形固定壁441以及擋壁442一體形成開口向遠離所述外罩安裝壁414方向的外罩44。在所述外罩安裝壁414上開設有第一固定孔,在所述外罩44的環(huán)形固定壁441相應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位置處開設有第二固定孔,在安裝所述外罩44時,采用固定栓6穿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后進行安裝固定。
所述單向器本體42及單向器組合43安裝于第二段中,由于第二段的外內大于第一段的內徑,因此第二段的內徑則形成上述的容置槽413。所述單向器本體42呈與右曲軸2的外徑相匹配的環(huán)形盤狀結構,在所述單向器本體的內壁上設置有內花鍵,在所述右曲軸2相應于所述內花鍵的位置處設置有與單向器本體42的內花鍵配合的外花鍵,所述單向器本體42與所述主動齒輪安裝件411的第二段內壁之間形成用于安裝所述單向器組合43的環(huán)形安裝槽,所述單向器組合43環(huán)設于所述單向器本體42與主動齒輪安裝件411的第二段內壁之間的環(huán)形安裝槽內。
所述第一進油道51的出油端與所述環(huán)形安裝槽連通,進油端與從徑向方向貫穿所述單向器本體42;在所述右曲軸進油道21上相應于所述第一進油道51的進油端的位置處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進油道51連通的連通油道22。所述第二進油道52由所述第一進油道51的進油端向主動盤裝配組合3的離合器蹄塊組合32位置處傾斜延伸以形成傾斜油道。
所述主動盤裝配組合3通過主動盤本體33與右曲軸2花鍵配合,蹄塊組合32設于主動盤本體33外。在所述右曲軸2上位于主動盤裝配組合3遠離所述從動盤組合的一端面位置處穿設有一鎖緊螺母,所述主動盤裝配組合3還通過該鎖緊螺母7和所述固定栓6之間的軸向鎖緊力鎖緊于主動盤裝配組合3上。
本發(fā)明的帶油道的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其潤滑冷卻原理如下:在發(fā)動機運行中油機在機油泵推動下進入右曲軸進油道21,通過右曲軸2旋轉,機油在慣性的作用下右曲軸進油道21的機油依次通過連通油道22、第一進油道51進入環(huán)形安裝槽以對單向器組合43進行潤滑冷卻,同時連通油道22內的機油還通過第二進油道52進入主動盤裝配組合3內的離合器蹄塊組合32,以對主動盤裝配組合3的離合器蹄塊組合32進行潤滑冷卻,具體見圖1,機油流經第二進油道52后,流進離合器蹄塊組合32與外罩44之間的間隙(L形油路)以對離合器蹄塊組合32進行潤滑冷卻。
本發(fā)明的帶油道的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能夠同時對離合器蹄塊組合32與單向器組合43同時進行潤滑冷卻,并且省去了自動離合器蓋板以及安裝結構,節(jié)約了成本,解決了因自動離合器蓋板帶來的機油雜質堵塞、不易清洗等問題,本實施例的帶油道的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結構,制造簡單,成本低廉,安裝簡單。
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一種右曲軸2與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包括右曲軸2以及套設于所述右曲軸2上并與右曲軸2花鍵配合的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所述右曲軸2具有沿其軸向開設右曲軸進油道21;所述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為上述實施例的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在所述右曲軸進油道21的孔壁相應于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的第一進油道51的位置處徑向向外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進油道51連通的連通油道22。
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一種車輛,包括上述右曲軸2軸與自動離合器主體組合。所述車輛可以是摩托車、三輪車、四輪車等等。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