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FCT測試夾具。
背景技術:
業(yè)內(nèi)目前以探針、針套組合的探針模組作為產(chǎn)品測試的接觸媒介,外加氣缸,電機等動力源實現(xiàn)預定動作,從而達到測試目的,現(xiàn)有的FCT測試夾具有如下缺點:
1.夾具較重搬運不便,若操作不當易對員工造成傷害;
2.夾具體積較大,很占空間,應用于流水線式的測試環(huán)境沒有優(yōu)勢;
3.模組化程度不高,維護時拆裝東西較多,未經(jīng)培訓很容易出錯。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模組化程度高的,夾具外觀尺寸標準化的和布局緊湊的FCT測試夾具。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發(fā)明包括夾具主體與從前到后依次設置在所述夾具主體上的托盤模組、針板模組、壓板模組、PCB測試模組和機械傳動模組,所述托盤模組與所述夾具主體相配合連接,并與產(chǎn)品相適配,所述針板模組位于所述壓板模組的下方,并與所述PCB測試模組電性連接,所述機械傳動模組與外部控制器電性連接。
由上述方案可見,在本發(fā)明中,結構模組化,多個模組布局緊湊,合理,不僅占用空間小,適用于流水線式的工作環(huán)境,維護方便,而且夾具整體質(zhì)量輕,外觀形狀為長方體型,方便搬運,更安全。
進一步地,所述夾具主體的高度為133.5mm。
由上述方案可見,在本發(fā)明中,夾具高度尺寸方面用U計算(1U=44.5mm),更標準化,與國際接軌,此夾具高度133.5mm(3U),使夾具更加實用,美觀,節(jié)省空間。
更進一步地,所述托盤模組包括載板和設置在所述載板的左右兩端的水平滑塊,所述水平滑塊和設置在所述夾具主體的上端面上的水平滑軌相滑動配合,所述載板上設置有四個與產(chǎn)品相適配的插槽,所述插槽和所述針板模組相配合;所述夾具主體的上端面設置有與所述針板模組相適配的安裝槽,所述針板模組的上端面上設置有兩個與產(chǎn)品相適配的針板,所述針板內(nèi)設置有若干探針,所述探針與產(chǎn)品的測試點相配合。
由上述方案可見,托盤模組是放置產(chǎn)品的結構,托盤模組能通過水平滑軌進行水平直線運動,托盤模組能運動到針板模組的底下,使產(chǎn)品和針板模組相對位配合,進行測試工作;載板上設置有四個插槽,也就是說,每次能同時進行對四個產(chǎn)品的測試工作,提高測試效率;四個插槽高度一致,便于維護,使得本發(fā)明設計更專業(yè)和更模塊化;四個插槽與四個產(chǎn)品相對應,而四個產(chǎn)品與兩個針板模組相對應,因為每個針板模組都有兩個針板,僅使用兩個針板模組可以提高針板模組安裝在夾具主體上的速度。
又更近一步地,所述安裝槽設置有第一對位孔,所述針板模組的下端面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對位孔相配合的第一對位柱;所述載板的下端面上設置有第二對位孔,所述針板模組的上端面上設置有第二對位柱,所述第二對位孔與所述第二對位柱相配合。
由上述方案可見,在本發(fā)明中,針板的探針與產(chǎn)品的測試點的位置精度決定了本發(fā)明測試精度,為了提高該位置精度,在針板模組的安裝槽設置有第一對位孔,在針板模組的下端面上設置第一定位柱,通過第一對位孔和第一對位柱的配合,能使針板模組精準地放置到安裝槽中;在針板所在的針板模組上設置第二對位柱,在產(chǎn)品所在的載板上設置第二對位孔,通過第二對位柱和第二對位孔的相互配合,可使探針和產(chǎn)品的測試點精準對位,實現(xiàn)提高本發(fā)明測試精度的目的。
再更近一步地,所述夾具主體的中間位置設置有止位板,所述止位板上設置有止位螺絲,所述止位螺絲與所述載板上設置的止位塊相配合。
由上述方案可見,止位螺絲和止位塊的配合,能截停托盤模組的水平運動,使托盤模組運動到使上述第二對位柱位于第二對位孔的正上方就能停下來,止位螺絲能微調(diào)止位塊停下來的位置,提高位置精度。
再更進一步地,所述壓板模塊左右兩側設置有豎直槽,所述夾具主體的兩側設置有豎直滑軌,所述豎直槽和所述豎直滑軌相滑動配合。
上述方案可見,壓板模塊通過豎直滑軌進行豎直方向的運動,實現(xiàn)上升和下壓的功能。
再更進一步地,所述機械傳動模組包括設置在所述夾具主體的左右兩側的氣缸,所述氣缸的推桿的前端設置有關節(jié)軸承,所述關節(jié)軸承的前端設置有從動塊,所述從動塊與關節(jié)軸承相鉸接;所述壓板模塊包括設置在兩側內(nèi)部的導向板,所述導向板設有設置的導向槽,所述從動塊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槽相配合的凸塊,所述凸塊位于所述導向槽內(nèi)。
上述方案為本發(fā)明的機械傳動結構,氣缸通過關節(jié)軸承帶動從動塊進行水平推拉運動,壓板模塊通過導向板的導向作用,并配合上述豎直滑軌的限制導向作用,使壓板模塊能實現(xiàn)自動化的做上下豎直運動。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結構高度模組化,各個模組布局緊湊,合理有序,維護方便;本發(fā)明的外觀為長方體型,占用空間?。怀叽鐦藴驶?,與國際接軌;在實現(xiàn)動作方面采用的是動力源加機械結構的方法,整體效果緊而不亂,層次清晰。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機械傳動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針板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包括夾具主體1與從前到后依次設置在所述夾具主體1上的托盤模組2、針板模組3、壓板模組4、PCB測試模組5和機械傳動模組6,所述托盤模組2與所述夾具主體1相配合連接,并與產(chǎn)品7相適配,所述針板模組3位于所述壓板模組4的下方,并與所述PCB測試模組5電性連接,所述機械傳動模組6與外部控制器電性連接。
所述夾具主體1的高度為133.5mm。
所述托盤模組2包括載板21和設置在所述載板21的左右兩端的水平滑塊,所述水平滑塊和設置在所述夾具主體1的上端面上的水平滑軌22相滑動配合,所述載板21上設置有四個與產(chǎn)品7相適配的插槽23,所述插槽(23)和所述針板模組3相配合。
所述夾具主體1的上端面設置有與所述針板模組3相適配的安裝槽31,所述針板模組3的上端面上設置有兩個與產(chǎn)品7相適配的針板32,所述針板32內(nèi)設置有若干探針,所述探針與產(chǎn)品7的測試點相配合。
所述安裝槽31設置有第一對位孔,所述針板模組3的下端面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對位孔相配合的第一對位柱33。
所述載板21的下端面上設置有第二對位孔24,所述針板模組3的上端面上設置有第二對位柱34,所述第二對位孔24與所述第二對位柱34相配合。
所述夾具主體1的中間位置設置有止位板11,所述止位板11上設置有止位螺絲12,所述止位螺絲12與所述載板21上設置的止位塊25相配合。
所述壓板模塊4左右兩側設置有豎直槽,所述夾具主體1的兩側設置有豎直滑軌13,所述豎直槽和所述豎直滑軌13相滑動配合。
所述機械傳動模組6包括設置在所述夾具主體1的左右兩側的氣缸61,所述氣缸61的推桿的前端設置有關節(jié)軸承62,所述關節(jié)軸承62的前端設置有從動塊63,所述從動塊63與關節(jié)軸承62相鉸接。
所述壓板模塊4包括設置在兩側內(nèi)部的導向板41,所述導向板41設有從左至右斜向下設置的導向槽42,所述從動塊63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槽42相配合的凸塊64,所述凸塊64位于所述導向槽42內(nèi)。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夾具主體1上從前到后依次設置有所述托盤模組2、所述針板模組3、所述壓板模組4、所述PCB測試模組5和所述機械傳動模組6,所述機械傳動模組6的所述氣缸61分布在所述夾具主體1的后端的兩側面上,所述氣缸61通過所述從動塊63連接所述壓板模組4 的導向塊41,所述壓板模組4的下面為所述針板模組3,所述針板模組3和所述壓板模組4的中間部分為所述托盤模組2的運動區(qū)域,所述托盤模組2能在所述水平滑軌22做水平運動,當所述托盤模組2運動到使產(chǎn)品7與所述針板32對位時,即所述托盤模組2被推入到所述針板模組3和所述壓板模組4的中間部分時,本發(fā)明的整體外觀為長方體的形狀,且此長方體的高度為133.5mm(3U),為國際標準尺寸的倍數(shù)。通過上述描述可見,本發(fā)明結構模組化,各模組布局緊湊,夾具尺寸標準化。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產(chǎn)品7需要插入到所述插槽23中,一次測試可以同時對四個產(chǎn)品7進行測試工作,提高測試效率;由于所述托盤模組2的水平滑塊可以與所述夾具主體1的所述水平滑軌22相滑動配合,故而可以將整個所述托盤模組2往后推,但是在所述夾具主體1的中間位置設置有所述止動板11,所述止動板11可以限制所述托盤模組2被后推的距離,在本實施例中,通過所述止動板11上設置的止動螺絲12的限制,所述止位螺絲12能微調(diào)所述止位塊25停下來的位置,所述托盤模組2剛好能停在使所述托盤模組2上的所述產(chǎn)品7與所述針板模組3的針板32的正上方,從而提高位置精度。所述托盤模組2停好位置后,所述壓板模組4下壓,使所述產(chǎn)品7被緊密壓在所述針板模組3和所述壓板模組4之間,所述針板模組3中的探針接觸所述產(chǎn)品7的測試點,最后通過與所述PCB測試模組5的電性連接,進行PCB板的測試工作。
如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壓板模組4采用下壓的形式涉及到本發(fā)明的機械傳動結構,使夾具的體積大大減小;所述壓板模組4的左右兩側通過所述豎直槽和所述豎直滑軌13相滑動配合,使所述壓板模組4只能在豎直方向上運動,另一方面,所述機械傳動模組6可通過與外部控制器電性連接而使所述氣缸61充放氣,當所述氣缸61充氣時,位于所述氣缸61 推桿末端的所述關節(jié)軸承62被推離所述氣缸61,所述關節(jié)軸承62就能前推所述從動塊63,所述從動塊63上的所述凸塊64由于受到所述導向塊41中的所述導向槽42的導向限制,只沿所述導向槽42運動,所述導向槽42的方向為從左至右斜向下的方向,所述從動塊63水平前推時,所述凸塊64反過來影響所述導向塊41,又因為所述壓板模組4的導向塊41只能沿豎直方向運動,所以最終使所述導向塊41向下運動,即實現(xiàn)所述導向塊41的下壓目的。
本發(fā)明適用于FCT測試夾具設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