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汽車配件性能試驗,尤其涉及一種前控制臂襯套耐久性試驗工裝。
背景技術:
1、在汽車部件中,前控制臂是整個汽車懸掛系統(tǒng)中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傳遞車輪與車架之間的力和力矩,同時緩沖因路面不平引起的沖擊,減少震動,確保汽車行駛平穩(wěn),通常,前控制臂與車輛底部的副車架進行連接,且二者的連接一般是通過襯套形成連接,這種襯套由內外兩個鋼圈,以及中間的橡膠壓鑄而成,通過橡膠的延展性,使得前控制臂能夠在進行擺動的同時還能降低與副車架連接部位的磨損速度以及磨損程度,從而能夠確保車輛在各種路面下都能保持良好的行駛性能。
2、而在襯套的生產過程中,為了獲取襯套的耐久性能,一般會對其進行耐久性試驗,先在同一批次的襯套中選取一定的數量當作樣本,然后將其放在專門的耐久性試驗工裝設備中進行試驗,在試驗結束后,通過觀察磨損程度來確定其耐久性能的強與弱。
3、然而,現階段的試驗設備在使用時發(fā)現,由于在大批量的襯套生產過程中,需要對較多數量的襯套進行試驗,而每一次的試驗工序只能對一個襯套進行試驗,并且,每試驗完一個襯套后,還需先通過另外的壓力設備將試驗完的襯套取下,再將下一個襯套壓入襯套孔內才能進行下一個試驗工作,襯套的更換較為復雜,從而導致試驗效率始終得不到提升,也增加了試驗過程中操作的繁雜程度。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前控制臂襯套耐久性試驗工裝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試驗效率顯著提升,襯套更換簡單快捷的前控制臂襯套耐久性試驗工裝。
2、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的前控制臂襯套耐久性試驗工裝,包括:兩個折狀支撐板,兩個所述折狀支撐板的頂部固定安裝有同一個承載平臺,所述承載平臺的下方設有兩個弧形旋轉片,兩個所述弧形旋轉片的內圈壁上均設有模擬擺臂,兩個所述弧形旋轉片的外圈壁上均固定安裝有多個第一齒牙,所述承載平臺上滑動安裝有兩個升降條,兩個所述升降條相互靠近的一側均固定安裝有多個第二齒牙,所述第一齒牙與所述第二齒牙相嚙合,兩個所述模擬擺臂上均開設有襯套孔,兩個所述升降條的頂部均固定安裝有轉接頭,所述承載平臺的頂部固定安裝有龍門架,所述龍門架的兩側均轉動安裝有第一從動軸,兩個所述第一從動軸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安裝有載物圓盤,兩個所述載物圓盤相互靠近的一側均固定安裝有偏心軸,兩個所述偏心軸上均轉動安裝有聯(lián)動條,兩個所述聯(lián)動條的底部分別與兩個所述轉接頭相鉸接,兩個所述弧形旋轉片之間設有同一個旋轉中心機組,能對兩個模擬擺臂提供旋轉中心;
3、所述旋轉中心機組的上方設有懸頂架,所述懸頂架內轉動安裝有第二雙向絲杠,所述懸頂架的一側固定安裝有第二驅動電機,所述第二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二雙向絲杠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雙向絲杠上螺紋安裝有兩個架接板,兩個所述架接板的底部均固定安裝有銜接框架,兩個所述銜接框架內均固定安裝有放置板,兩個所述放置板內均設有兩個主加壓柱,且在其中一個所述放置板內設有兩個副加壓柱,兩個所述副加壓柱分別與兩個所述主加壓柱同軸心且適配,兩個所述放置板的底部均設有頂推機組,用來推動主加壓柱水平移動,能夠將襯套孔內試驗完畢的襯套頂出,再順勢將下一個襯套頂入襯套孔內。
4、優(yōu)選的,兩個所述模擬擺臂分別與兩個所述弧形旋轉片的內圈壁固定連接,所述懸頂架通過兩個懸接臂與所述承載平臺固定連接。
5、優(yōu)選的,所述承載平臺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兩個銜接板,兩個所述銜接板上均滑動安裝有弧形支撐滑竿,兩個所述弧形旋轉片中,其中一個弧形旋轉片的內圈壁上固定安裝有第一連接片,另一個弧形旋轉片的外圈壁上固定安裝有第二連接片,兩個所述弧形支撐滑竿的底端分別與第一連接片和第二連接片固定連接。
6、優(yōu)選的,所述龍門架的頂部轉動安裝有第二從動軸,所述龍門架的頂部固定安裝有兩個支架板,兩個所述支架板上轉動安裝有同一個主動傳動軸,兩個所述第一從動軸和兩個第二從動軸上均固定安裝有第一傘齒,相對應的兩個所述第一傘齒相嚙合,所述主動傳動軸和兩個所述第二從動軸上均固定安裝有第二傘齒,相對應的兩個所述第二傘齒相嚙合,所述龍門架的頂部固定安裝有第一驅動電機,所述第一驅動電機的輸出軸和所述主動傳動軸上均固定安裝有圓齒輪,兩個所述圓齒輪相嚙合。
7、優(yōu)選的,所述旋轉中心機組包括矩形框套,所述矩形框套設置在兩個折狀支撐板之間,所述矩形框套的頂部滑動安裝有中空立柱,所述矩形框套的底部轉動安裝有升降螺桿,所述升降螺桿的頂端延伸至所述中空立柱內并與所述中空立柱的底部螺紋連接,所述矩形框套的底部固定安裝有第三驅動電機,所述第三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升降螺桿的底端固定連接,所述中空立柱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承載座,所述承載座的兩側均開設有搖擺口,兩個所述模擬擺臂相互靠近的一側分別延伸至兩個所述搖擺口內,且兩個所述搖擺口的兩側內壁上均開設有穿插孔,所述穿插孔與所述襯套孔同軸心,所述中空立柱上固定安裝有兩個第一凵形架,兩個所述第一凵形架內轉動安裝有第一雙向絲杠,兩個所述第一雙向絲杠上均螺紋安裝有兩個第一橫移片,相對應的兩個所述第一橫移片相互靠近的一側均固定安裝有中心軸,四個所述中心軸均與對應的所述襯套孔同軸心,兩個所述第一凵形架的一側外壁上均固定安裝有第四驅動電機,兩個所述第四驅動電機的輸出軸分別與兩個所述第一雙向絲杠的一端固定連接。
8、優(yōu)選的,所述旋轉中心機組通過兩個連接梁與兩個折狀支撐板固定連接。
9、優(yōu)選的,任意一個所述頂推機組均包括有第二凵形架,所述第二凵形架固定安裝在所述放置板的底部,所述第二凵形架內轉動安裝有單向絲杠,所述第二凵形架的一側外壁上固定安裝有第五驅動電機,所述第五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單向絲杠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單向絲杠上螺紋安裝有第二橫移片,所述第二橫移片靠近所述放置板的一側固定安裝有兩個頂推棒,兩個所述頂推棒均與對應的所述主加壓柱固定連接。
10、優(yōu)選的,兩個所述放置板的頂部均固定安裝有分隔板,放置板上的兩個主加壓柱和兩個副加壓柱均被分隔板隔開。
11、優(yōu)選的,所述懸頂架與所述承載平臺可拆卸式連接,所述模擬擺臂與所述弧形旋轉片相分離,所述旋轉中心機組的數量有四組,且每組之間,開設的穿插孔和中心軸直徑不同,兩個所述折狀支撐板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同一個托底支架,所述托底支架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背接板,所述背接板上轉動安裝有承載軸,所述承載軸的一端固定安裝有換位圓盤,所述換位圓盤貫穿所述托底支架并與所述托底支架活動連接,兩個所述弧形旋轉片的內圈壁上均固定安裝有固定座,兩個所述固定座上均開設有燕尾槽,兩個所述燕尾槽內均插接有燕尾插條,兩個所述燕尾插條相互靠近的一側分別與兩個所述模擬擺臂固定連接,兩個所述燕尾插條的頂部和底部均開設有定位沉孔,兩個所述固定座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安裝有定向桿,四個所述定向桿上均滑動安裝有拉接板,兩個所述固定座的頂部和底部均滑動安裝有定位插桿,相對應的兩個所述定位插桿相互遠離的一端均與對應的所述拉接板固定連接,相對應的兩個所述定位插桿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對應的所述定位沉孔內,四個所述定向桿的端部均固定安裝有擋片,四個所述定向桿上均套設有第二壓緊簧,所述第二壓緊簧的兩端分別與擋片和拉接板固定連接。
12、優(yōu)選的,所述背接板的頂部固定安裝有平頂板,所述平頂板上開設有扣入槽,所述換位圓盤的外圈壁上開設有四個活動腔,四個所述活動腔內均滑動安裝有卡位頭,位于上方的所述卡位頭的頂部延伸至所述扣入槽內,四個所述活動腔內均固定安裝有復位簧,四個所述復位簧相互遠離的一端均與對應的所述卡位頭固定連接,所述平頂板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滑架,所述滑架上滑動安裝有搗桿,所述搗桿與所述卡位頭相適配,所述搗桿的頂端固定安裝有按壓片,所述搗桿上套設有第一壓緊簧,所述第一壓緊簧的頂端與所述按壓片固定連接,其底端與所述滑架的頂部固定連接。
13、與相關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提供的前控制臂襯套耐久性試驗工裝具有如下
14、有益效果:
15、一、本發(fā)明通過設置的兩個弧形旋轉片、兩個模擬擺臂以及能夠承載兩個模擬擺臂的旋轉中心機組,便可在一次試驗過程中,同時對兩個進行模擬試驗工作,從而能夠提高試驗效率;
16、二、本發(fā)明通過在放置板上設置主加壓柱和副加壓柱,以及用來推動襯套移動的兩組頂推機組,便可在前一個襯套試驗完畢后,先利用副加壓柱將其頂出,再順勢利用主加壓柱將下一個待試驗的襯套頂入模擬擺臂上的襯套孔內,從而能夠快速形成襯套的更換,并快速投入到下一次試驗工作當中,進一步的提高了試驗過程的工作效率,更加適用于大批量的襯套生產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