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物聯網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交通場景的識別方法以及相關設備。
背景技術:
1、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對于智慧交通技術的發(fā)展有著更高的要求。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行駛在道路中的車輛越來越多,交通設施的建設速度逐漸無法滿足激增的出行需求,如何在現有的道路條件下提升通行效率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
2、在相關技術方案中,通過對道路上車輛的車速進行分析,確定當前道路是否發(fā)生擁堵。但對于復雜交通場景的識別能力不足,尤其是對于未完全擁堵等仍具有通行能力的道路交通場景的無法識別,導致交通效率低,道路導航或者引導效果差。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交通場景的識別方法以及相關設備,用于提升對道路擁堵識別的全面性,從而提升道路導航、引導的效率。
2、第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交通場景的識別方法,該方法應用于云平臺,方法包括:
3、云平臺連接邊緣設備,邊緣設備與至少一個采集設備連接。這至少一個采集設備用于將采集到的目標路段的交通信息上報至邊緣設備。也就是說,邊緣設備管理至少一個采集設備,采集設備采集道路上的交通參數,處理得到交通信息,并上報給邊緣設備。邊緣設備向云平臺上報交通信息,云平臺會對這些交通信息進行存儲。對當前統計周期而言,云平臺存儲有歷史交通信息,也即存儲有當前統計周期之前的交通信息。
4、邊緣設備還可以根據交通信息得到預警信息,并將預警信息上報至云平臺。該預警信息指示目標路段的第一車道上的車輛慢行,也就是說,第一車道的車輛出現了擁堵。其中,第一車道是目標路段的部分或者全部車道。第一車道上的車輛慢行,包括第一車道上的車輛速度小于第一車速閾值,或者第一車道上車速最快的車輛的車速小于第二車速閾值,或者第一車道存在擁堵點。其中,第一車速閾值可以根據第一車道在當前時段的歷史平均車速確定,第二車速閾值可以根據第一車道在當前時段的歷史最快車速或者歷史平均車速確定,第一車速閾值或者第二車速閾值,還可以根據第一車道的限速標準等影響車速的因素確定,具體此處不做限定。擁堵點包括事故發(fā)生處、臨時停車處、或者車輛排隊處等車輛停滯不前或者車速降低的位置,具體此處不做限定。
5、邊緣設備向云平臺發(fā)送預警信息,使得云平臺獲取預警信息。云平臺獲取交通信息和歷史交通信息,并據此確定目標路段不完全擁堵。其中,交通信息指示目標路段的實時交通狀態(tài),并且交通信息是目標路段的至少一個邊緣設備向云平臺發(fā)送的。這里所說的至少一個邊緣設備,是指管理目標路段的采集設備的部分或者全部邊緣設備。所謂不完全擁堵,是指在當前時段第一車道同向的第二車道上的車輛數量少于所述第一車道上的車輛數量?;蛘撸煌耆珦矶轮甘镜诙嚨郎系能囕v速度大于第三車速閾值,或者指示車輛通過第二車道的時間小于車輛通過第一車道的時間。其中,第二車道是在目標路段中與第一車道同向的車道,第三車速閾值大于或等于第一車速閾值。
6、本技術中,在獲取針對于目標路段的預警信息的情況下,結合目標路段的交通信息和歷史交通信息,識別目標路段是否為不完全擁堵的交通場景。將擁堵的交通場景進一步細分為不完全擁堵和完全擁堵,也即,本技術技術方案能夠識別一種新的場景(不完全擁堵),從而提升了對道路擁堵識別的全面性。另外,由于不完全擁堵第一車道的車輛依舊可以通行,進而提升了道路導航、引導的效率。
7、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選的實現方式中,交通信息,包括第一車道的實時平均車速、目標路段的實時行駛軌跡。歷史交通信息,包括第一車道的歷史平均車速、第二車道的歷史平均車速、目標路段的歷史行駛軌跡。其中,所述第二車道是目標路段中與第一車道同向的部分或者全部車道。第二車道可以與第一車道相鄰,也可以不相鄰,具體此處不做限定。另外,本技術所說的同向,是指行駛方向相同,例如,第一車道和第二車道均是由北向南行駛的車道。
8、云平臺基于根據交通信息和歷史交通信息,識別目標路段不完全擁堵,包括:根據第一車道的實時平均車速、第二車道的歷史平均車速和第一車道的歷史平均車速,確定第一車道的車速差。根據目標路段的實時行駛軌跡、目標路段的歷史行駛軌跡,確定目標路段的繞行軌跡系數。根據第一車道的車速差、目標路段的繞行軌跡系數,識別目標路段不完全擁堵。
9、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選的實現方式中,交通信息,包括目標路段的實時行駛軌跡數和實時變道軌跡數、第一車道的實時平均車速、第二車道的實時平均車速、目標路段的實時平均車速。歷史交通信息,包括目標路段的歷史平均行駛軌跡數和歷史平均變道軌跡數、第一車道的歷史平均車速、第二車道的歷史平均車速。
10、云平臺基于交通信息和歷史交通信息,識別目標路段不完全擁堵,包括:根據目標路段的實時行駛軌跡數和實時變道軌跡數、目標路段的歷史平均行駛軌跡數和歷史平均變道軌跡數,確定目標路段的變道參數。根據第一車道的實時平均車速、第二車道的實時平均車速、目標路段的實時平均車速、第一車道的歷史平均車速、第二車道的歷史平均車速,確定目標路段的車速差。根據目標路段的變道參數、目標路段的車速差,識別目標路段是否不完全擁堵。
11、本技術中,基于交通信息和歷史交通信息,識別目標路段不完全擁堵的實現方式有多種可能,豐富了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應用場景,提升了技術方案的靈活性。
12、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選的實現方式中,云平臺存儲有目標路段的地圖信息,地圖信息指示目標路段包括的子路段。那么,識別目標路段不完全擁堵,包括識別目標路段的子路段不完全擁堵。識別子路段的具體實現方式,與前述實現方式類似。區(qū)別在于,識別子路段不完全擁堵所使用的各項參數,是針對于子路段的,其具體取值可能與目標路段的各項參數相同,也可能不同,具體此處不做限定。
13、本技術中,可以從更細的粒度識別目標路段包括的子路段是否為不完全擁堵,進一步提升了擁堵識別的準確度。
14、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選的實現方式中,在目標路段的子路段包括匯入子路段的情況下,且識別匯入子路段為不完全擁堵的情況下,云平臺可以確定匯入子路段的可匯入點。云平臺獲取第一車輛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行駛目的信息。如果第一位置信息指示第一車輛當前時刻處于可匯入點之前的位置,并且第一行駛目的信息指示第一車輛將要駛入匯入子路段,那么云平臺向第一設備發(fā)送第一導航信息,第一導航信息指示第一車輛在可匯入點駛入匯入子路段。其中,匯入子路段用于對匯入前路段的車輛進行分流。
15、本技術中,云平臺對不完全擁堵場景進一步區(qū)分,可以識別匯入不完全擁堵場景,對匯入場景下的車輛提供更高效的導航方案,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也即云平臺可以識別匯入子路段的不完全擁堵,以及該匯入子路段的可匯入點。從而為將要駛入匯入子路段的第一車輛確定第一導航信息,指示該第一車輛在可匯入點駛入匯入子路段,提升了匯入子路段的道路交通效率。
16、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選的實現方式中,在目標路段包括匯入子路段的情況下,云平臺還可以獲取第一車輛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一行駛目的信息。在識別匯入子路段為完全擁堵的情況下,如果第一位置信息指示第一車輛當前時刻處于匯入子路段之前的位置,并且第一行駛目的信息指示第一車輛將要駛入匯入子路段。那么云平臺向第一設備發(fā)送第二導航信息,第二導航信息指示第一車輛在駛入排隊車道,排隊車道的車輛排隊駛入匯入子路段。
17、本技術中,在匯入子路段完全擁堵,且第一車輛要駛入匯入子路段的場景下,云平臺為第一車輛確定的第二導航信息指示該第一車輛駛入排隊車道,從而排隊駛入匯入子路段,避免增加道路擁堵程度。
18、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選的實現方式中,云平臺還可以獲取第二車輛的第二位置信息和第二行駛目的信息。如果第二位置信息指示第二車輛當前時刻處于直行子路段之前的位置,并且第二行駛目的信息指示第二車輛將要駛入直行子路段。在目標路段的子路段包括直行子路段,且直行子路段不完全擁堵的情況下,云平臺向第一設備發(fā)送第三導航信息,第三導航信息指示第二車輛在直行子路段中第二車道行駛,第二車道是與目標路段中與第一車道同向的車道。
19、本技術中,在直行子路段不完全擁堵,且第二車輛要駛入直行子路段的場景下,云平臺為第二車輛確定的第三導航信息指示該第二車輛在第二車道上行駛,提升道路交通效率。
20、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選的實現方式中,云平臺向第一設備發(fā)送第三導航信息之后,還可以向第一設備發(fā)送第四導航信息,第四導航信息指示第二車輛在第二車道上行駛至不完全擁堵區(qū)域之后的位置后,再次駛入第一車道。
21、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接收云平臺發(fā)送的導航信息的第一設備有多種可能,可以是車載單元(on?board?unit,obu)、路側單元(roadside?unit,rsu)、或導航設施中的至少一項。第一設備用于向車輛提示導航信息。
22、本技術中,接收云平臺發(fā)送的導航信息的第一設備有多種可能,可以靈活適應不同的場景,進一步豐富了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實現方式,提升了技術方案的靈活性。
23、第二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云平臺,該云平臺與邊緣設備連接,邊緣設備與至少一個采集設備連接,至少一個采集設備用于將采集到的目標路段的交通信息上報至邊緣設備。邊緣設備用于根據交通信息得到預警信息,云平臺存儲有歷史交通信息。云平臺包括:
24、收發(fā)單元,用于獲取預警信息,預警信息用于指示目標路段中第一車道上的車輛速度小于第一車速閾值,或者第一車道上車速最快的車輛的車速小于第二車速閾值,或者第一車道存在擁堵點。獲取交通信息,交通信息用于指示目標路段的實時交通狀態(tài)。
25、處理單元,用于根據交通信息、歷史交通信息,識別目標路段是否不完全擁堵,不完全擁堵指示目標路段中第二車道上的車輛數量少于所述第一車道上的車輛數量,或指示第二車道上的車輛速度大于第三車速閾值,或指示車輛通過第二車道的時間小于車輛通過第一車道的時間,其中,第二車道與第一車道同向。
26、云平臺用于實現前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示的方法。
27、第三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計算設備,該計算設備包括處理器和存儲器。計算設備的處理器用于執(zhí)行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使得計算設備實現前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示的方法。
28、第四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計算設備集群,包括至少一個計算設備,每個計算設備包括處理器和存儲器;至少一個計算設備的處理器用于執(zhí)行至少一個計算設備的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以使得計算設備集群實現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揭示的方法。
29、第五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包含指令的計算機程序產品,當該指令在處理器上執(zhí)行時,實現前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示的方法;或者,當該指令被計算機設備集群運行時,使得計算機設備集群實現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揭示的方法。
30、第六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中保存有計算機程序指令,當計算機程序指令在處理器上運行時,實現前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示的方法;或者,當計算機程序指令被計算機設備集群運行時,使得計算機設備集群實現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揭示的方法。
31、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示的有益效果與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類似,此處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