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屬于砂芯制造,具體涉及一種砂芯運輸托盤。
背景技術:
1、鑄造行業(yè)迅速發(fā)展,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少人化鑄造快速發(fā)展。氣缸體鑄造中形成內腔部分是由砂芯形成,砂芯種類繁多,分為兩大類:主體芯和輔助芯。主體芯又由幾個大缸芯組成,輔助芯分為上蓋芯、水腔通道芯、油道芯、進水道芯、回油道芯等。輔助芯種類多且大小不統(tǒng)一,形狀復雜。制芯后通常需要使用托盤運輸到組芯工位或運輸到浸涂工位。
2、常見輔助芯托盤大多只能滿足放四種砂芯排放,再多擺放砂芯就需要更換托盤。而由于車間有兩套輔助芯制芯中心,能夠實現同時生產兩套輔助芯砂芯,所以輔助芯運輸托盤必須滿足同時排放兩套輔助芯砂芯的要求。同時車間生產產品種類較多,每種產品使用的輔助芯結構和尺寸等都有很大差異,輔助芯托盤必須滿足所有輔助芯的結構要求。
3、然而,發(fā)明人發(fā)現,現有的托盤設計不能滿足車間多品種砂芯的使用,更換托盤又會帶來時間的浪費和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砂芯運輸托盤,以解決多種砂芯排放以及滿足排放不同砂芯的結構要求的問題。
2、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3、一種砂芯運輸托盤,包括底板,設于所述底板兩端的第一l型支架,設于所述底板上的第二l型支架,設于所述底板上的隨行托盤,設于所述底板上的u型支架,設于所述底板上的組合支架以及設于所述底板上的圓柱;所述u型支架設于所述第一l型支架旁側,所述u型支架另一旁側設有所述隨行托盤,所述隨性托盤旁設有所述第二l型支架,所述第二l型支架旁設有所述圓柱,所述圓柱旁設有所述組合支架,所述組合支架旁設有另一所述第二l型支架,另一所述第二l型支架旁設有另一所述第一l型支架。
4、根據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砂芯運輸托盤,通過在托盤底板上設置不同類型的支架(第一l型支架、第二l型支架、u型支架和組合支架)、以及圓柱,這種設計能夠適應多種尺寸和形狀的砂芯排放需求。特別是隨行托盤的設計,可以根據具體砂芯尺寸和生產需求靈活調整位置,實現對不同型號砂芯的兼容,從而提升了托盤的通用性和靈活性。各部件布局考慮到了砂芯的實際形狀和大小,如u型支架旁側的布局有利于放置長條形或特殊形狀的砂芯,而隨行托盤的設置則能夠根據生產任務的變化快速轉換排放模式,這使得托盤在有限空間內能最大化地裝載砂芯,提高了空間利用效率。
5、可選的,所述底板中間為鏤空結構,所述鏤空結構設有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
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鏤空設計能夠有效減輕托盤的整體重量,這對于自動化生產線而言至關重要,因為較輕的托盤可以降低機械臂或傳送系統(tǒng)的能耗,提高搬運效率。同時,第一和第二支撐板的設置確保了鏤空結構的結構強度,避免因鏤空導致的剛性減弱,保證了托盤在承載砂芯時的穩(wěn)定性和耐用性。
7、可選的,所述第一支撐板和所述第二支撐板相互交叉連接。
8、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交叉連接設計,顯著增強了托盤中部鏤空區(qū)域的結構強度和穩(wěn)定性。即使在托盤滿載重砂芯的情況下,也能有效防止中間區(qū)域的下陷或變形,確保托盤在運輸過程中的整體剛性,延長使用壽命。交叉連接的支撐板布局能夠更均勻地分散托盤所承受的重量,避免局部過載,這有助于保護托盤結構免受損傷,并且使得托盤在動態(tài)搬運過程中保持平衡,減少震動和搖晃,保護砂芯免受損壞。
9、可選的,所述第一l型支架包括第一支撐柱和第一l型框架,所述第一l型框架與所述第一支撐柱焊接連接。
1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焊接連接,第一l型框架與第一支撐柱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結構,這種直接的固定方式顯著增強了托盤承載區(qū)域的穩(wěn)定性和承重能力,確保在放置和運輸重型或大型砂芯時,托盤不易發(fā)生變形或損壞,提高了整體的工作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一l型支架的設計,尤其是其垂直部分(第一支撐柱)和水平部分(第一l型框架)的結合,使得托盤在有限的空間內能夠有效地支撐和定位砂芯,尤其是對于那些體積較大、形狀特殊的砂芯,如上蓋芯等,通過合理布局第一l型支架,可有效利用托盤的邊緣空間,增大托盤的有效使用面積。
11、可選的,所述第一l型框架包括第一砂芯承載部和第一砂芯抵靠部,所述第一砂芯抵靠部與所述第一支撐柱存在夾角,所述夾角開口方向朝向所述底板外側,所述第一砂芯承載部與所述第一砂芯抵靠部成直角。
1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砂芯承載部與第一砂芯抵靠部的直角設計,為砂芯提供了穩(wěn)固的支撐和準確的定位,特別是對于形狀較長或較大的砂芯如上蓋芯,這樣的設計能夠確保砂芯在運輸過程中保持正確的姿態(tài),減少因移動引起的傾斜或滑動,保障了砂芯的完整性。夾角開口方向朝向底板外側的設定,方便了砂芯的放置,從而加快了作業(yè)速度,提高了自動化生產線的效率。第一l型框架與第一支撐柱的焊接連接,加上合理設計的夾角結構,共同提升了整個托盤的結構強度和穩(wěn)定性,尤其在承載重物時能夠有效分散應力,減少因局部受力過大導致的結構損壞,延長了托盤的使用壽命。第一砂芯抵靠部的夾角設計,使得砂芯在托盤上的排列更加有序,通過夾角和直角設計,能夠在不增加托盤整體尺寸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不同形狀和尺寸的砂芯,最大化托盤的裝載能力,從而提高了生產過程的空間利用效率,減少了物流和倉儲成本。
13、可選的,所述第二l型支架包括第二支撐柱和第二l型框架,所述第二支撐柱和所述第二l型框架焊接連接。
14、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焊接連接,第二l型框架與第二支撐柱形成了堅固的一體化結構,這種直接固定的連接方式顯著增強了托盤的承載能力和整體穩(wěn)定性,尤其是在需要承受不同重量和形狀的砂芯時,能夠有效防止結構變形或斷裂,確保托盤在高強度使用下的可靠性。第二l型支架的布局,配合第一l型支架和其他結構,共同實現了托盤空間的高效利用。l型設計使得支架既能提供足夠的支撐力,又不妨礙托盤內部空間的靈活布局,為不同尺寸和形狀的砂芯排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滿足了車間多品種砂芯切換使用的需求。
15、可選的,所述第二l型框架包括第二砂芯承載部和第二砂芯抵靠部,所述第二砂芯抵靠部與所述第二支撐柱存在夾角,所述第二砂芯承載部與所述第二砂芯抵靠部成直角。
1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第二砂芯承載部和第二砂芯抵靠部的直角設計,為砂芯提供了穩(wěn)定的支撐平臺,確保砂芯在托盤上的穩(wěn)固放置,特別是對于形狀各異、尺寸不一的砂芯,這種設計能夠有效防止在搬運過程中砂芯的滑動或翻倒,保證砂芯的完整性和最終鑄件的質量。焊接連接的第二l型框架結構,結合特定的夾角設計,能夠有效分散托盤所承受的載荷,減少應力集中,從而增強托盤的整體穩(wěn)定性和承重能力,確保在滿載多種砂芯的情況下,托盤結構依舊堅固可靠。直角與夾角的巧妙結合,使得托盤在有限的空間內能夠更加合理地安排砂芯的排放布局,不僅滿足了多種砂芯的同時運輸需求,還保證了托盤結構的緊湊性和輕量化,提高了空間利用效率,符合現代生產對高效能、低能耗的要求。
17、可選的,所述組合支架包括所述隨行托盤和所述u型支架,所述u型支架設置在所述隨行托盤上。
18、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隨行托盤的引入使得托盤可以根據生產需求靈活調整,適應不同尺寸和形狀的砂芯,特別是對于缸筒芯這類特殊結構的砂芯,隨行托盤可以隨形調整,保證了砂芯在運輸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u型支架的配置則進一步提升了對特定砂芯的支撐和固定能力,兩者結合增強了托盤的通用性,能夠滿足多品種砂芯的快速切換。組合支架的布局設計充分考慮了托盤內部空間的合理分配。u型支架置于隨行托盤之上,不僅為特定形狀的砂芯提供了專門的支撐結構,還有效利用了托盤的垂直空間,避免了空間的浪費,提高了單位托盤上砂芯的裝載量,從而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物流周轉速度。
19、可選的,所述隨行托盤包括第三支撐柱和承載板。
2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三支撐柱的加入,為隨行托盤提供了額外的垂直支撐點,有效分散了上層砂芯的重量壓力,減少了承載板的彎曲變形風險,特別是在承載較重或大尺寸砂芯時,能夠確保托盤整體結構的穩(wěn)固,提高托盤在動態(tài)作業(yè)條件下的抗振性和耐用性。承載板的設計允許根據砂芯的具體尺寸和形狀進行靈活調整,通過調整承載板的位置或設計不同尺寸的承載板,能夠適應更多種類砂芯的運輸需求。這種設計不僅最大化利用了托盤的可用空間,也為車間多品種砂芯的快速切換提供了便利,減少了更換托盤的頻次,節(jié)約了時間與人力成本。
21、可選的,所述u型支架包括u型框架和第四支撐柱。
2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u型框架的設計,通過其特有的開口結構,為特定形狀的砂芯提供了穩(wěn)固的支撐平臺,尤其是對于長條形或異形砂芯,u型框架能夠與砂芯輪廓緊密貼合,有效防止砂芯在運輸過程中發(fā)生滾動或移位,確保砂芯的穩(wěn)定存放。第四支撐柱的加入,進一步增強了u型框架的垂直支撐力,提高了整體承重性能,確保了在滿載狀態(tài)下托盤的結構穩(wěn)定。u型支架的設計考慮了空間的高效利用,u型框架的開口朝向和位置布局能夠適應不同尺寸砂芯的排放需求,減少了托盤內部空間的浪費。第四支撐柱的巧妙集成,既支撐了u型框架,又避免了對托盤其他部分空間的侵占,使得托盤能夠在有限空間內最大化砂芯的裝載量,提高了生產效率。
23、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為:
24、通過在托盤底板上設置不同類型的支架(第一l型支架、第二l型支架、u型支架和組合支架),以及圓柱,這種設計能夠適應多種尺寸和形狀的砂芯排放需求。特別是隨行托盤的設計,可以根據具體砂芯尺寸和生產需求靈活調整位置,實現對不同型號砂芯的兼容,從而提升了托盤的通用性和靈活性。各部件布局考慮到了砂芯的實際形狀和大小,如u型支架的布局有利于放置長條形或特殊形狀的砂芯,而隨行托盤的設置則能夠根據生產任務的變化快速轉換排放模式,這使得托盤在有限空間內能最大化地裝載砂芯,提高了空間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