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木材開片的機械,尤其涉及一種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 背景技術[0002]木材加工成地板首先得進行開片處理,目前也有對木材進行開片的機械,但現(xiàn) 有的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普遍是通過輸送帶輸送木地板,由于缺乏一個足夠的推力推 動木材通過切割鋸片進行開片,通常是輸送裝置將木材輸送至切割鋸片處,再通過工人 推動鋸片進行開片,這種木材開片方式效率較為低下,而且人工操作容易出現(xiàn)開片完的 木地板平行度誤差較大的問題。因此改造木材開片機上的運輸裝置,使其能自動輸送木 材進行開片,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實用新型內(nèi)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本實用新型能自動 輸送木材進行開片,大大提高了木材開片的效率和平行度質(zhì)量;同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 單、成本低廉。[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包括設置在機架上設有 壓板,壓板下方固定有轉動彈簧桿,轉動彈簧桿內(nèi)設有傳動軸,傳動軸一端設有齒輥, 另一端設有傳動齒輪,傳動齒輪經(jīng)鏈條與齒輥電機連接。[0005]上述的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中,齒輥下方設有助輥。[0006]前述的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中,齒輥的兩側設有直擋板,直擋板的左端開設 成喇叭口。[0007]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使木材與齒輥的壓力具有彈性,不僅可以適用不 同厚度的木材,也不會傷害到木材表面,自動推動木材通過木材開片機的切割鋸片,實 現(xiàn)木材的自動開片,大大提高了開片的效果,而且解決了人工開片導致開片后的木地板 平行度出現(xiàn)誤差的問題,使用效果非常理想。本實用新型還設有輔助木材前進的助輥, 減輕了機架與木材之間的摩擦;還通過設置直擋板防止木材在前進過程中發(fā)生錯位脫離 軌道,由于使用過程中木材經(jīng)常撞到直擋板的端部阻礙木材的前進,因此申請人將直擋 板的左端設成喇叭口,避免了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前側的結構示意圖;[0009]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0010]附圖中的標記為1-機架,2-壓板,3-轉動彈簧桿,4-傳動軸,5-齒輥, 6-傳動齒輪,7-齒輥電機,8-助輥,9-直擋板,10-喇叭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1]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0012]實施例。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如附圖1所示,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設有壓 板2,壓板2下方固定有轉動彈簧桿3,轉動彈簧桿3可以是常見的轉動彈簧的軸桿,轉 動彈簧桿3內(nèi)設有傳動軸4,傳動軸4通過軸承固定在轉動彈簧桿3內(nèi),傳動軸4 一端設 有齒輥5,齒輥5緊壓木材失去木材前進,另一端設有傳動齒輪6,傳動齒輪6經(jīng)鏈條與 齒輥電機7連接。轉動彈簧桿3固定在壓板上,因此木材與齒輥5的壓力具有彈性,不 僅可以適用不同厚度的木材,也不會傷害到木材表面。[0013]齒輥5下方設有助輥8,減輕了機架與木材之間的摩擦;如附圖2所示(為了視 圖表示清晰,特去掉了附圖2中的壓板),齒輥5的兩側設有直擋板9,直擋板9的左端 開設成喇叭口 10,防止木材在前進過程中發(fā)生錯位脫離軌道,由于使用過程中木材經(jīng)常 撞到直擋板的端部阻礙木材的前進,因此申請人將直擋板的左端設成喇叭口,避免了這 種情況的發(fā)生。
權利要求1.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設有壓板(2),壓板 (2)下方固定有轉動彈簧桿(3),轉動彈簧桿(3)內(nèi)設有傳動軸(4),傳動軸(4) 一端設有 齒輥(5),另一端設有傳動齒輪(6),傳動齒輪(6)經(jīng)鏈條與齒輥電機(7)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其特征在于齒輥(5)下方設有助 輥(8)。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其特征在于齒輥(5)的兩側 設有直擋板(9),直擋板(9)的左端開設成喇叭口(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木材開片機的緊壓裝置。本實用新型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設有壓板(2),壓板(2)下方固定有轉動彈簧桿(3),轉動彈簧桿(3)內(nèi)設有傳動軸(4),傳動軸(4)一端設有齒輥(5),另一端設有傳動齒輪(6),傳動齒輪(6)經(jīng)鏈條與齒輥電機(7)連接。本實用新型能自動輸送木材進行開片,大大提高了木材開片的效率和平行度質(zhì)量;同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成本低廉。
文檔編號B27L5/06GK201800103SQ201020551998
公開日2011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董金奎 申請人:董金奎